..续本文上一页受很多罪,很多的误解、诽谤——由于他做这些工作就会有误解、诽谤乃至于各种困难。这就是代众生受苦。你们不要把这句话狭隘地理解为众生生病,代他受苦,病到我这来。不一定是这样,帮助众生,就是代他受苦。
然后“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个大乐不是跟苦相对的乐,而是一种灭苦之乐,下面就是要讲这个。生命价值的实现——涅槃,这就是佛教所讲的最高的境界——涅槃。
涅槃通常理解为就是死了,那不对。什么是涅槃呢?我有个概括,帮助你们理解,实际上涅槃不大好理解,因为我也没涅槃,我现在只是思维上的,佛菩萨则在涅槃的境界中。勉强来说,涅槃就是超越了一切二元对立,生命达到了和谐和圆满。
这种和谐圆满,我们可以从很多层面去剖析它,我现在用四个层面:
第一,我们知道菩萨是觉悟的展开,菩萨要有智慧,要活得明白,所以要有静观。这也是佛教通常给人们的一个印象,一说佛教就是盘腿打坐,佛像也是盘腿的,闭上眼睛的,对不对?这是静观佛教。静观佛教所侧重的是智慧,是改造自己,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是息灭我们心中的烦恼,认识宇宙的真相。
其实佛教还有另外一面,就是行动的佛教。刚才我们听的那首歌叫《千手千眼》,我们知道观世音菩萨有一千双手,一千双眼,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表达。千双手是用来做什么的?是用来干活的,就是行动。千双眼用来干什么呢?是用来观察的——静观。在菩萨的境界,注意静观和行动有时候不能统一,在有的菩萨的境界侧重于静观,在有的菩萨的境界侧重于行动。有一生、有几生中他是静观的,然后一定也会在某一生命中侧重于行动。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曾经有一个本生故事,就在那一世释迦牟尼佛是行菩萨道,他那一世,他的生命是一只小鸟,在一个山林中和其它的飞禽走兽一起生活。有一天,突然那座山着起森林大火,滚滚浓烟,飞禽走兽纷纷逃窜。这时释迦牟尼佛的前世,就是这只小鸟,很小,但它飞到海里去,蘸到水,然后又飞回来,把身上的水抖下来,要把大火熄灭。你想,一只鸟身上的水有多少啊,怎么能熄灭一座山林的火呢?但是它不停地做!其实这就是一种行动的精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的精神。
我们讲涅槃是什么?涅槃就是静观和行动的统一,叫一如。菩萨在静观中有行动,在行动中是静观的。在行动中静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不断地为众生去奉献,不断地去做,但是他并没有认为自己在做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这就是行动中的静观。菩萨在静观中的行动是如如不动的,但是心心念念都在利益众生,没有离开众生,这两者的完美统一就是涅槃。
下面说息灭和发掘。息灭是什么呢?息灭是指我们生命中的缺陷——烦恼——息灭了,火焰息灭了。发掘是什么呢?是我们生命正向的特质展开了,负面的特质克服了。佛教有个术语叫“断”,砍断的断,断过患——断掉生命的过患、缺点。发掘有一个词叫“证”,证得我们生命本有的优秀特质。有人说涅槃是什么都没有作为。凡夫众生,他容易这样理解,涅槃是空无,什么都没有,这是误解。其实涅槃是生命最大的丰盛,是生命最大的收获,是最大的圆满,是生机勃勃,是一切具足,是充满生机的。所以这也是西方人现在理解佛教的很大一个障碍,通常他们把佛教理解为是毁灭的,生命变成什么都没,变成零,零就是佛教的目标,这是他们对涅槃的误解。实际上涅槃就是生命的大丰收。息灭,断过患,发掘,证得我们生命的特质,两者完全的统一就是涅槃。
这种发掘和圆满,有时候是指两种特质,一种是福德,一种是智慧,就是我前面讲的,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达到极致了,也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完成。主观世界的改造,在菩萨行中,要在改造外在的客观世界中去落实和拓展。
我们说改造主观世界是对个人的事。有的信徒们、有的朋友们误解了佛教的修行,以为佛教的修行上是一种逃避思想,或有逃避的倾向。不接触、封闭的,不善于合作、不善于跟人协调、转身对自己的,这就错了。静观是需要的,但是主观世界的改造离不开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所以菩萨行,在静观有一个质量,有一个起点以后,就一定会行动。在一开始,这种行动本质上也是自利的,本质上自利的意思是什么?就是他虽然在改造客观世界,而实际上他是第一个和最大的受益者。在地震灾害中,很多人有这种发现,觉得好像我去做救灾的时候,其实我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受到了教育,我要感谢接受我帮助的人给了我机会——菩萨行在很长时间内是处于这种感受中。实际上我们要感谢这个充满缺陷、充满苦难的世界,以及充满挑战的生活、充满危机的时代。前面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是这个世界的真相,在不同的境界有不同的结论:在小乘的境界叫出离——这个世界不好;在菩萨的境界,这是机会,叫危机,所有危后面都有机。记住,所有危险、危难,所有缺点、痛苦、挑战后面都有机会,看你能不能把握。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理解菩萨面对世间的无常,面对苦,面对缺陷,他的那种勇猛、勇敢从哪里来。凭什么勇敢啊,因为那大火是他需要的,熊熊的大火正是他需要的,他要走进去;充满挑战的世间是他需要的,是他必须经历的课程;很多需要你帮助的人,一大堆需要解决的难题是他所需要的,经历了这一切他就能拓展他的内在。
诸位,你们在订立你们企业的发展目标时,通常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外在的愿景—— 公司今年盈利一个亿,五年以后要变成三个亿,再五年变成十个亿,我们很容易订立这种外在的愿景。但是一定不要忽略订立你们内在的愿景——当公司盈利一个亿的时候,你的心量、你的能力、你的才智、你的眼光、你的心胸都是跟那一个亿匹配的。你想发展到十个亿,你等着,你要蜕几层皮呀!你要死几回。那时候的你已经不是现在的你了,而且这一点你要主动地去做,自觉地去做,自觉地迎接挑战,去接受那挑战才有可能。所以说你不要指望我还是现在的我,然后明年十个亿,后年一百个亿,这不可能的,主观和客观是配套的,福德和智慧是统一的,心量的大小跟你外在的拥有是匹配的。所以菩萨行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拓展内在,最后统一、圆满就是涅槃,就是佛,佛教里讲如如、一如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回到经文,经文的最后一段就是讲这个了: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乘法身船”,法身就是智慧,宇宙的法则,到达涅槃的彼岸。涅槃的彼岸虽然很圆满,很快乐,但是菩萨不能贪恋在里面,他还要回到众生的世界,“复还生死”——本来已经过河了,还要回来,折回来“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你已经过去了,但你不要抛下我们不管!你还要回来,回到我们中间来。释迦牟尼佛曾经讲过,他的原话是“无芥子地”,芥子当然很小了,我们就说一寸吧!说这个世界没有一寸土地,在我过去生中未曾洒下热血。我们想一想,那什么意思?释迦牟尼佛在过去生生世世的生命中为众生奉献自己,洒下热血,这个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的血,这是佛的境界。反过来我们观察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上所有利益他人,帮助众生,奉献自己,所有这些感人的事迹,其实都是佛性光芒的闪烁,包括诸位在内,佛性的光芒就在你我身上放光。此时此地的这个世界有许多伟大人物,为众生奉献自己,他们就是佛的化身、菩萨的化身,也是菩萨行的展开、展现。我们可以这样来讲,如果没有佛性的光芒,这个世界就在黑暗中,太阳不会升起,这个世界不能够运转,真是这样的!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我想引导你们来理解另外一个词,叫“觉有情”,就是自觉觉他的有情众生。因此佛菩萨不是无情无义的,他是大情大义的。佛菩萨是世界上情感最纯洁、最广大、最丰富的人。最纯洁,就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最广大,普度一切。
下面说“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这是菩萨来到人间要做这些事。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佛弟子要每天念这八条。你在读诵它的时候,心中就会生起如同佛菩萨一样的心态,当然那些所谓的罪业就没有了。罪是什么呢?实际上,我们生命中优秀的特质开发出来的时候,它就转化了,所以罪也是空的,它是转化的。就像我们身上的一个疙瘩,如果你的血液循环畅通,它就没有了,不是实际有个疙瘩在那里。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菩提是觉悟,正等正觉,然后“永断生死,常住快乐”。结束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的漂流,生命安住在和谐、快乐中——这种快乐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一种和谐,不是感受上和苦相对的快乐。
这是《八大人觉经》,今天简短地给大家做个介绍,希望你们下去以后有机会再找一些参考书再深入研究,我就讲到这里。
(本文据2008年6月19日明海大和尚为武汉大学国学班学员讲解《八大人觉经》录音整理)
《无常的世界和我们——《八大人觉经讲解》》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