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人管事與管心
(2009年3月22日)
管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管理,比如帶著幾個人,管著一點事,掙著幾塊錢;廣義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裏面管幾口人,或者每個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己的身、口、意,都是管理。所以佛法有時候你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認識它,它也是一種管理的智慧。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我當住持以來的管理體驗。當住持以前,我是監院,負責寺院的日常事務。那時候我沒有管理這個概念,只是有什麼工作我就帶頭去做。記得每次開執事會,老和尚主持,我就用本子記,記下來以後就趕緊去做。這種管理有點生産隊長式的。人民公社時代的隊長經常會挽著褲腿下地幹活,手上的繭很厚——當然肯定是貧下中農,地主是當不了隊長的,貧下中農的品質裏面可能就有親力親爲這一面。我在當監院的時候大概是這種模式。
在那個時期,我們柏林寺有一批這樣的師父。我是做偏于文一點的工作,比如協調呀這些事,也有到第一線去的時候,比如去買東西、跟人砍價、談合同等等。那時候明基法師,還有明憨法師,也是監院,我們都是生産隊長式的。每天早上 8點,我們准時到客堂,就跟上班一樣。不管是哪兒來的人,有什麼事,我們先問:“您有什麼事?”然後人家說什麼事馬上就去幹,不會想到這事應該歸誰管,而是遇到活兒就幹。明基師那會兒是管財務,車拉東西到齋堂,他過去就幹,就開始卸車。大體上我們都是這種風格。
後來叫我當住持,有很多居士包括出家人給我提意見 ——出家人裏面也有以前做過管理的,有位師父出家以前是個老板,在大學正規地學過管理。剛升座那一年,他跑來跟我講管理的事,給我上課,還拿一本書給我,我特排斥,覺得這太麻煩了,我說還要學這套東西!後來呢,我們寺院的師父也給我提很多意見,常照法師提的意見有些對我影響很大。當時我還是用原來的方式,遇到什麼我直接插手就弄,解決問題第一。遇到什麼事,我說,“哎,你辦吧!”每每我分配給常照法師的時候,他就會說:這個事應該是歸誰辦。真的,剛開始有點接受不了,因爲你是領導呀,你覺得好像你一說大家都應該聽才對。後來我一想,哎?他說的也有道理啊!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開始正兒八經地考慮,看來我得正確對待管理這個問題了。這是我進入管理狀態的心路曆程。
那麼管理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對我們行爲模式的一種反省、反觀和組織。如果沒有這些,你懵懵懂懂地去弄,像生産隊長那樣,就會産生很多問題;在一個小範圍、小圈子裏還可以,範圍大了就不行。反省以後,按照一種智慧去組織、組合、糾正,就是管理。這倒是很符合佛教的意思,因爲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強調觀照,本來我們以前沒有注意的東西,現在要觀照、要反省,這就是學佛修行的開始嘛!想通了這一點,我非但沒有排斥,反而很快就進入了“管理”狀態,而且不斷地用佛法提醒自己:“我不是要行菩薩道嗎?我要學習所有對衆生有益而我不會的東西,這是個絕對。”你心裏要有很多這種絕對命令,沒商量的,它們就是你發的願。但是你們知道,我也沒有時間去大學學管理,事實上我也沒有看過很多管理的書,只看過德魯克的傳記等。我的學習主要是在實踐中學。我有個信念,所有的學問都是從人來的,從人的心來的,我們在實際的崗位中、在實踐中,只要用心,掌握了前人智慧的大致理路,再慢慢地做,就會得到屬于自己獨有的那種管理的智慧。
今年是我正式做住持的第五年,經過這五年的磨煉,在管理方面還是有些心得,當然還很不夠,不過我很樂于與大家分享。
一、領導角色的心態與境界
在管理中,有個角色叫做領導——別人給你定位你是領導。那麼要演好領導這個角色,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第一是平等,第二是謙卑,第叁是悠閑。這是領導角色應有的叁種心態,也是這個角色的叁種境界。
先說第一種:平等——平等的心態,平等的境界。
我們知道西方人愛講平等——人人平等,他這個人人平等不是隨便說的哦!是在上帝下面——“天賦人權,人人平等”,有這個背景,而按我們一般人的理解,通常會說是人和人平等。人和人平等嗎?在哪一點上平等呢?前面我說的生産隊長那種模式的管理,它不平等嗎?好像也很平等啊,別人幹活他也幹哪,他也平等啊,哪個不平等?那麼我這裏所講的平等是什麼呢?是指在一種立法、一個製度面前,大家是平等的。即使你是領導,在一個製度面前,你跟所有的員工都是平等的。當然這個製度有很多層面,以國家來說,國家有憲法、法律、法規、條例,公司裏也一樣,有不同層次的管理條文。以寺院來說,在信仰面前,方丈和普通出家人是平等的,他們是爲了信仰出家,我也是爲了信仰出家;在戒律面前,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受的是一樣的戒,遵守的也是一樣的戒律;還有禅宗寺院的清規,也就是我們寺院的管理框架——用社會上的話來說就是管理中的遊戲規則,在這個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再有就是《共住規約》,是中國佛教協會頒布的近二十多年來中國漢傳佛教寺院共同遵行的管理條約。不過《共住規約》在各個寺院根據具體情況有所修改,比如在柏林寺我們修改過兩次,有所調整。我們老和尚在初創時期形成的一些慣例、做法也形諸柏林寺的《共住規約》。在上述這些種種的管理製度面前,我們大家是平等的,每個人都要遵守,我說的平等是這個意思。
從生産隊長式的自發、原始的管理,變成一種帶有管理意識的管理,這是我的一個進步。有管理意識,那就要有分工,這個部門負責什麼,那個部門負責什麼,方丈負責什麼……這件工作本來應該是這個部門來幹的,方丈你先把他幹了,那是你有問題。所以我學習管理的第一個課程就是,再有別人來找我,報告什麼事,我第一個念頭是,這事兒該我管嗎?第一個課程是這個:反觀自己。當然現在有時候也還會迷失,就是缺這個念頭,然後嘩嘩嘩做了,做完發現,壞了,犯錯誤了!現在有時候有這種情況,我會認錯,開會的時候我會說,錯在我,我就那一個念頭,請你們原諒我——就那一個念頭上錯了。這個念頭是什麼呢?就是每件事、每個問題出現以後,你要非常冷靜地觀察一下,按照立法和遊戲規則,這件事應該歸誰管,歸哪一個部門?既然是遊戲規則,那麼大家都應該遵守。如果一個領導,他自己經常違反遊戲規則,就很麻煩,肯定會有問題,這你們知道的就很多了。所以管理者這個角色,他的第一個境界是首先要跟其他的人做朋友,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此基礎上,大家共同表現出對一套遊戲規則的尊重。
第二種心態和境界是謙卑。
謙卑的意思是什麼呢?是說做管理的人,要學會叁個本領,第一是傾聽,第二是體察,第叁是服務。傾聽呢,是了解情況,要用耳朵;體察呢,是要用眼睛觀察,此外還要用心;服務就是要行動啦,就是仆人——你是領導,但是你要准備去做仆人,仆人式的領導。
現在我們先說傾聽。古人講,下情要上達——下面的情況上面應該知道,這就比較好,是“地天泰”啊!周易裏有個卦叫泰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地跑到天上面去了,怎麼就泰了呢?那是因爲地和天能産生交流。地之氣重濁下行,天之氣輕清上升,地在上,天在下,兩股氣因爲各自的特質,自然而然地就開始運行交流了。如果上面的永遠在上面,下面的永遠在下面,彼此之間有隔閡、沒有交流,就不好,就是否卦,與泰卦剛好相反。那麼上面的你怎麼能知道下面的情況?你要去聽。但是這個聽呢,就很有道道了,問題最大了,因爲你經常會發現,東邊的說東邊有理,西邊的說西邊有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聽一定要有定力。因此傾聽別人講話,在生活中、管理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修行。
在我的管理經驗中,下面的人過來跟我講話,很複雜,我概括爲叁種情況:第一種,你聽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太當真;第二種呢,是夾雜了情緒的一些建議和情況;第叁種是純客觀地反映給你一些信息,或給你提一些很冷靜的建議。
第一種情況對方往往是一種情緒發泄,他只是要你傾聽,雖然他可能也說了很多實際的事情。還有一種人,他講話不帶情緒,好像說的都是事情,其實事情下面隱藏的是情緒,你要能辨別、能聽出來。如果你的心爲這個動了,那就完了,上當了。基本上這種情況你只要聽聽就行了,在聽的過程中不斷地安撫他、安慰他,他覺得領導了解了他的苦衷,並且很理解他,得到了撫慰,慢慢地他緊張的情緒就會松弛下來,感到滿意,舒服了。只要他舒服了,以後在管理過程中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第二種情況,夾雜了情緒的建議。你不要因爲情緒而扔掉他的建議,你得做到無我。寺院的管理實際上是比較容易的,我們的師父有時候跟我說話發牢騷,他們是有什麼情緒就是什麼情緒,雖然他夾雜了情緒,但是他也有合理的東西。那個情緒有時候就表露爲直接對我來的,也有時候是說別人的。直接說我的,他越直接說我越冷靜,你要聽他說究竟是怎麼回事。夾雜了情緒的建議,如果你能傾聽,而且采納他的建議的話,對方會發生一些變化——你們可以想象的變化,從此以後彼此就好相處了,當然管理也就不成問題了。
第叁種,以那種純客觀、冷靜的態度跟你講的,這就很難得。如果他是一個普通員工,他能客觀冷靜地向你反映情況,說明什麼呢?說明他有公心。人越有公心,看問題越客觀。人看問題不客觀是因爲缺乏公心,有一些私心,有自己的角度和偏執,所以就看不全。如果他是一個普通員工而又有公心,這樣的人就是人才了,你要分外注意他,要培養他。有公心的人能承擔責任,能爲大衆服務。
謙卑的第二項內容是要體察。體察呢,就是換位思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管理學裏也經常講,要把自己放到他的…
《管人管事與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