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位置,因爲大家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關心的焦點不同。作爲管理者,往往比較關心宏觀的、戰略的、全局的東西。下面的人,則比較關心他所在的部門、崗位,以他之所見、從他那個角度出發的得失和利害。所以說你要把自己放下,放到他所在的那個位置,去體會他的感覺。這裏要有一點包容、一點理解,心理學有個詞叫“同理心”,不要用一個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讓所有的人都大公無私,這是不可能的。以我們寺院來說,這對我是個很大的挑戰,就是你要理解每一個人的需求。有的師父說我要閉關,可是你作爲方丈,首先就會想到說:我有很多事沒人做呀!你現在就閉關?!看,你馬上就跟他對立了,你沒有去體察他。有的人說,我要看藏經;有的人你讓他去做飯,他說我喜歡看佛殿。他有他的個性、長短,他從他的位置出發,有他的想法,你要體察他。
謙卑的最後一項內容是服務。這就牽扯到管理的宗旨,管理的宗旨是什麼?最終宗旨是爲了人、爲了衆生。人是最重要的,其他外在的事功、功利得失,這不重要。既然是爲了人,這就好辦了,你就去成就人、去成全他,成人之美。這個服務,在公司裏就是你有時候要爲他的工作提供種種的方便,因爲他的工作是爲整個單位、整個集體的。這種方便有時候是工作上的,有時候是生活上的,服務應該是全方位的。一個人有他的社會角色——他要工作嘛,他有責任;同時作爲自然人,他要吃飯,要睡覺,要上廁所,要生病,要衰老,他有自尊心等等,這些因素都是你要考慮的。你要爲他服務,你得體察他各種細微的心理需求,然後再去爲他提供方便。
謙卑,做仆人式的領導,體現了你的心量和行動力。有一些人,特別是你下面的一些高端人才,你覺得有培養前途的人才,你更要有意識地去爲他服務,去關照他的成長,包容他的缺點,原諒他的過失。有好事要想著他,有難事要替他。當然有些難事你得叫他去做、去鍛煉,你在旁邊看著。這真的不容易,有時候這個人哪,一有煩惱的時候他就不是他了!所以你永遠要接納,不要因爲他有時候偶爾有些情緒呀、有些錯誤啊,就一下子把他排斥掉了。這些事情我有很多體會,就不細說了。有時候,別人跟你發脾氣,你都要接受,你要知道,他跟你發脾氣其實是好事,他信任你呀,他覺得你講道理才跟你發脾氣,人家要是不理你,那就危險了 !
那麼我個人呢,應該說目前正處于第二個境界——謙卑,這是我現在主修的法門。
第叁種心態和境界——悠閑,老實說是我想象的,不過偶爾也會有這種體驗。
做領導人不是很忙,是個閑人,經常這兒轉轉,拍拍這個肩膀說兩句呀,請那個來喝喝茶呀,聊聊天啊,表面上看挺輕松,實際上都是像點穴似的,一下子解決所有的問題,這就比較悠閑。要能做到這樣,得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個領導、一個管理者要能做到很悠閑,他就是成功的。
我們用周易的乾卦來說明這個道理。乾卦第一爻的爻辭是“潛龍勿用”,第二爻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第叁爻是“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第四爻是“或躍在淵,無咎”,第五爻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第六爻是“亢龍有悔”,後面是用九,爻辭是“見群龍無首,吉”。
龍這種動物在《周易》裏象征陽氣和生命力,第一爻“潛龍勿用”,是生命力還潛伏著,沒有生發,陽氣在下;“見龍在田”,注意,龍是一種象征符號,田嘛,是南方那種淺水的田,見龍在田,說明它開始初露頭角;第叁爻呢,是說這時候它在積累,所以“終日乾乾”——乾乾就是很努力、很精進,“夕惕若厲,無咎”,早晚都很用功;第四爻就開始試身手了,它在“淵”,淵是水很深的湖、潭,它在那裏面飛翔,展現它的雄姿;到了第五爻“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它已經一統天下,得到了絕對的主動權,自在;但是這時候也有一個危險,它會得意忘形,最終就導致“亢龍有悔”。就像月亮圓了會虧一樣,陽滿了它就會亢,一亢奮就……所以你要小心點。你中了一個彩票, 6000萬,哎呀,你要小心!“亢龍有悔”呀!別人都注意你了。
乾卦還有一個用九,“見群龍無首,吉”,這裏的“見”也可以讀“現”,就是顯示出來的意思。這群龍無首很有意思,就是講要無爲而治,說的是在一個團隊中,思想、文化、權力的多元化。但是這種多元呢,又要有統一性,在統一前提下的多元化。所以如果你的團隊達到這個境界,有統一性,有一個大家公認的價值藍圖,同時又權力多元化,下面各部門都很有權力,很有主動性、積極性——群龍嘛!不是獨龍,是很多的生命力——那我就要恭喜你了,你這個領導當得很成功。這裏面沒有一個頭,大家絕對聽他的,你會說,那我在哪兒呀?我算什麼?這對你來講就是一個挑戰了。在一個單位或一個國家,如果是一言堂,特別集中,萬衆一心,其實有時候是危險的,會“亢龍有悔”的。了解了事物的發展規律,全身而退特別重要,因爲你要知道,你的影響力太大了之後,下面都崇拜你了,那就麻煩了,你趕緊退吧!在世界上的國家領導人裏面,有一個人很了不起,就是法國前總統戴高樂——他相當于有意地培植了一些反對勢力,最後把自己弄下臺了,當然這裏面還有很多複雜的社會因素,但是他本人願意這樣選擇,是有心理准備的。以他在“二戰”中對法國的貢獻,他繼續再幹,權力越來越集中、越來越膨脹,可能對國家不利,所以他的這個選擇是正確和成功的,令人欽佩。
二、慈悲與做事
在管理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個矛盾,什麼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別是你學了佛以後,再管理這個公司,經常會遇到這個矛盾:學佛要慈悲呀,可是又要做事,怎麼辦呢?這個矛盾所在都有,寺院裏也有。我們知道對人要寬容、要慈悲,可是做事情有做事情的規律,事情的規律往往是由成敗、得失、效率、競爭這些因素控製的。如果用佛法來觀察的話,這個矛盾相當于慈悲心和智慧的矛盾。對人要有慈悲心,可是事情要把它做成啊,所以還需要智慧。
有時候你會面臨這樣的情況,爲了一件事要犧牲一些人,比如現在有些企業裁員——企業不是慈善機構,面臨生存壓力只有裁員。在寺院的管理中,這個矛盾比企業要好一點,爲什麼?剛才我說了,管理的最終宗旨是爲了人,一切都爲了人。這就牽涉到一個很微妙的問題了,什麼是慈悲呢?從管理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來定義:永遠不要把別人當工具。只要你把一個人當工具,就沒有慈悲,這個定義可以廣泛地用于觀察所有的人際關系。慈悲是每一個當下的人都是目的,所以在慈悲的原則下,人沒有多數和少數,爲了多數人犧牲少數人,爲了很多人犧牲一個人,不能這樣處理問題。個人願意這樣,那是他個人的自我選擇,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爲了多數人犧牲自己,也不能要求少數人爲了多數人犧牲自己。
如此一來,管理就有麻煩了,很多事情,你照顧了他,事情就做不了了。這就牽涉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無常。無常是所有這個世界上發生的事件的共同背景和基礎,所以慈悲呢,不是給那個人營造一個溫室、給這個人營造一個溫室,使他們不受無常的侵害、不遭受任何壓力——注意,這不是佛教的慈悲,倒有點兒像外道的慈悲。無常是我們所有的人都要面對的一個情況,也就是說,整個社會環境的變化,不管是外部的還是內部的,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壓力,應該通過機製傳達給所有的人——不是管理的人一個人扛著,下面的人都感覺不到無常。要把這種變化和無常讓所有的人都感受到。當所有的人都感受到無常的時候,他就能理解當前的局面、理解領導的做法。這時候,大家在一個共同的無常的基礎上,依照共同的遊戲規則來行事,不同的人因爲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待遇,因而就有不同的結局。這是不是好像很冷酷?但是無常就是冷酷的呀!無常何曾和我們商量過,說:嘿,現在無常來了!這樣處理問題,也是沒有辦法。這時候你需要用智慧讓所有的人理解,如果我們能讓所有的人都和你站在一條線上去面臨所遇到的問題,那麼每個人自然而然就會明白他應當怎麼做了。當他明白了這一點以後,就能接受變動了,就不會有矛盾産生。
當然,在具體操作上,你還可以通過把管理者的角色和私人角色區分開,來體現你的慈悲。作爲一個管理者,這是一個公衆角色,整個集體面臨著無常的挑戰,大家該怎麼辦就得怎麼辦,沒有什麼商量的余地;但是作爲一個私人角色,那就是另外一個角度了,你可以給他建議、給他實際幫助,那是你自由的空間。這是在做事的時候,如何智慧地處理慈悲心的問題。
叁、批評下屬的技巧
我剛當住持的時候,有時候早上吃飯表堂[講話],這是住持的特權,話語權獨攬。大概先後有兩個師父直接跟我說:你講話跟老和尚不一樣,老和尚講話,讓我們聽了覺得知道錯,同時也很有信心;你講話讓我們覺得很冷,很沒有自尊。他們說得很對呀!我原來是有一個毛病,批評人的時候喜歡一針見血,我稱之爲針刺,總是從一種文學的角度、用形象的語言讓對方印象深刻,痛,可是還喊不出痛來,這叫針刺。這種說話方式是從哪兒來的呢?我覺得與魯迅有點兒關系,因爲我們中學學了很多魯迅針砭時事的雜文,對吧?他是陰冷的,他也有比喻——匕首,匕首也是冷的呀?還不如斧頭。說到這裏希望魯迅先生不要見怪我,把自己的錯推到他身上了。不過我們受的教育對性格的養成有影響,這是毋庸置疑的。有的人對這種說話方式很抵觸,可是他又叫不出來,以後就不跟你合作了。那兩位師父直接點醒我,我非常感恩。現在每每要講話的時候,我都要想到他們給我的批評,受用很多年。以後我就比較注意講話的方式。禅宗講“棒喝”,就是正面說,你直接就罵他,有的人他喜歡罵,這是真的,有時候罵會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管人管事與管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