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管人管事与管心

  管人管事与管心

  (2009年3月22日)

  

  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管理,比如带着几个人,管着一点事,挣着几块钱;广义的管理呢,比如你在家里面管几口人,或者每个人自己管自己,管理自己的身、口、意,都是管理。所以佛法有时候你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认识它,它也是一种管理的智慧。

  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要是我当住持以来的管理体验。当住持以前,我是监院,负责寺院的日常事务。那时候我没有管理这个概念,只是有什么工作我就带头去做。记得每次开执事会,老和尚主持,我就用本子记,记下来以后就赶紧去做。这种管理有点生产队长式的。人民公社时代的队长经常会挽着裤腿下地干活,手上的茧很厚——当然肯定是贫下中农,地主是当不了队长的,贫下中农的品质里面可能就有亲力亲为这一面。我在当监院的时候大概是这种模式。

  在那个时期,我们柏林寺有一批这样的师父。我是做偏于文一点的工作,比如协调呀这些事,也有到第一线去的时候,比如去买东西、跟人砍价、谈合同等等。那时候明基法师,还有明憨法师,也是监院,我们都是生产队长式的。每天早上 8点,我们准时到客堂,就跟上班一样。不管是哪儿来的人,有什么事,我们先问:“您有什么事?”然后人家说什么事马上就去干,不会想到这事应该归谁管,而是遇到活儿就干。明基师那会儿是管财务,车拉东西到斋堂,他过去就干,就开始卸车。大体上我们都是这种风格。

  后来叫我当住持,有很多居士包括出家人给我提意见 ——出家人里面也有以前做过管理的,有位师父出家以前是个老板,在大学正规地学过管理。刚升座那一年,他跑来跟我讲管理的事,给我上课,还拿一本书给我,我特排斥,觉得这太麻烦了,我说还要学这套东西!后来呢,我们寺院的师父也给我提很多意见,常照法师提的意见有些对我影响很大。当时我还是用原来的方式,遇到什么我直接插手就弄,解决问题第一。遇到什么事,我说,“哎,你办吧!”每每我分配给常照法师的时候,他就会说:这个事应该是归谁办。真的,刚开始有点接受不了,因为你是领导呀,你觉得好像你一说大家都应该听才对。后来我一想,哎?他说的也有道理啊!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开始正儿八经地考虑,看来我得正确对待管理这个问题了。这是我进入管理状态的心路历程。

  那么管理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对我们行为模式的一种反省、反观和组织。如果没有这些,你懵懵懂懂地去弄,像生产队长那样,就会产生很多问题;在一个小范围、小圈子里还可以,范围大了就不行。反省以后,按照一种智慧去组织、组合、纠正,就是管理。这倒是很符合佛教的意思,因为佛教是智慧的宗教,它强调观照,本来我们以前没有注意的东西,现在要观照、要反省,这就是学佛修行的开始嘛!想通了这一点,我非但没有排斥,反而很快就进入了“管理”状态,而且不断地用佛法提醒自己:“我不是要行菩萨道吗?我要学习所有对众生有益而我不会的东西,这是个绝对。”你心里要有很多这种绝对命令,没商量的,它们就是你发的愿。但是你们知道,我也没有时间去大学学管理,事实上我也没有看过很多管理的书,只看过德鲁克的传记等。我的学习主要是在实践中学。我有个信念,所有的学问都是从人来的,从人的心来的,我们在实际的岗位中、在实践中,只要用心,掌握了前人智慧的大致理路,再慢慢地做,就会得到属于自己独有的那种管理的智慧。

  今年是我正式做住持的第五年,经过这五年的磨炼,在管理方面还是有些心得,当然还很不够,不过我很乐于与大家分享。

  一、领导角色的心态与境界

  在管理中,有个角色叫做领导——别人给你定位你是领导。那么要演好领导这个角色,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第一是平等,第二是谦卑,第三是悠闲。这是领导角色应有的三种心态,也是这个角色的三种境界。

  先说第一种:平等——平等的心态,平等的境界。

  我们知道西方人爱讲平等——人人平等,他这个人人平等不是随便说的哦!是在上帝下面——“天赋人权,人人平等”,有这个背景,而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通常会说是人和人平等。人和人平等吗?在哪一点上平等呢?前面我说的生产队长那种模式的管理,它不平等吗?好像也很平等啊,别人干活他也干哪,他也平等啊,哪个不平等?那么我这里所讲的平等是什么呢?是指在一种立法、一个制度面前,大家是平等的。即使你是领导,在一个制度面前,你跟所有的员工都是平等的。当然这个制度有很多层面,以国家来说,国家有宪法、法律、法规、条例,公司里也一样,有不同层次的管理条文。以寺院来说,在信仰面前,方丈和普通出家人是平等的,他们是为了信仰出家,我也是为了信仰出家;在戒律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受的是一样的戒,遵守的也是一样的戒律;还有禅宗寺院的清规,也就是我们寺院的管理框架——用社会上的话来说就是管理中的游戏规则,在这个面前,我们是平等的;再有就是《共住规约》,是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共同遵行的管理条约。不过《共住规约》在各个寺院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修改,比如在柏林寺我们修改过两次,有所调整。我们老和尚在初创时期形成的一些惯例、做法也形诸柏林寺的《共住规约》。在上述这些种种的管理制度面前,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要遵守,我说的平等是这个意思。

  从生产队长式的自发、原始的管理,变成一种带有管理意识的管理,这是我的一个进步。有管理意识,那就要有分工,这个部门负责什么,那个部门负责什么,方丈负责什么……这件工作本来应该是这个部门来干的,方丈你先把他干了,那是你有问题。所以我学习管理的第一个课程就是,再有别人来找我,报告什么事,我第一个念头是,这事儿该我管吗?第一个课程是这个:反观自己。当然现在有时候也还会迷失,就是缺这个念头,然后哗哗哗做了,做完发现,坏了,犯错误了!现在有时候有这种情况,我会认错,开会的时候我会说,错在我,我就那一个念头,请你们原谅我——就那一个念头上错了。这个念头是什么呢?就是每件事、每个问题出现以后,你要非常冷静地观察一下,按照立法和游戏规则,这件事应该归谁管,归哪一个部门?既然是游戏规则,那么大家都应该遵守。如果一个领导,他自己经常违反游戏规则,就很麻烦,肯定会有问题,这你们知道的就很多了。所以管理者这个角色,他的第一个境界是首先要跟其他的人做朋友,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此基础上,大家共同表现出对一套游戏规则的尊重。

  第二种心态和境界是谦卑。

  谦卑的意思是什么呢?是说做管理的人,要学会三个本领,第一是倾听,第二是体察,第三是服务。倾听呢,是了解情况,要用耳朵;体察呢,是要用眼睛观察,此外还要用心;服务就是要行动啦,就是仆人——你是领导,但是你要准备去做仆人,仆人式的领导。

  现在我们先说倾听。古人讲,下情要上达——下面的情况上面应该知道,这就比较好,是“地天泰”啊!周易里有个卦叫泰卦,上面是地,下面是天,地跑到天上面去了,怎么就泰了呢?那是因为地和天能产生交流。地之气重浊下行,天之气轻清上升,地在上,天在下,两股气因为各自的特质,自然而然地就开始运行交流了。如果上面的永远在上面,下面的永远在下面,彼此之间有隔阂、没有交流,就不好,就是否卦,与泰卦刚好相反。那么上面的你怎么能知道下面的情况?你要去听。但是这个听呢,就很有道道了,问题最大了,因为你经常会发现,东边的说东边有理,西边的说西边有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听一定要有定力。因此倾听别人讲话,在生活中、管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

  在我的管理经验中,下面的人过来跟我讲话,很复杂,我概括为三种情况:第一种,你听一下就可以了,不要太当真;第二种呢,是夹杂了情绪的一些建议和情况;第三种是纯客观地反映给你一些信息,或给你提一些很冷静的建议。

  第一种情况对方往往是一种情绪发泄,他只是要你倾听,虽然他可能也说了很多实际的事情。还有一种人,他讲话不带情绪,好像说的都是事情,其实事情下面隐藏的是情绪,你要能辨别、能听出来。如果你的心为这个动了,那就完了,上当了。基本上这种情况你只要听听就行了,在听的过程中不断地安抚他、安慰他,他觉得领导了解了他的苦衷,并且很理解他,得到了抚慰,慢慢地他紧张的情绪就会松弛下来,感到满意,舒服了。只要他舒服了,以后在管理过程中就不会有太大问题。

  第二种情况,夹杂了情绪的建议。你不要因为情绪而扔掉他的建议,你得做到无我。寺院的管理实际上是比较容易的,我们的师父有时候跟我说话发牢骚,他们是有什么情绪就是什么情绪,虽然他夹杂了情绪,但是他也有合理的东西。那个情绪有时候就表露为直接对我来的,也有时候是说别人的。直接说我的,他越直接说我越冷静,你要听他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夹杂了情绪的建议,如果你能倾听,而且采纳他的建议的话,对方会发生一些变化——你们可以想象的变化,从此以后彼此就好相处了,当然管理也就不成问题了。

  第三种,以那种纯客观、冷静的态度跟你讲的,这就很难得。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员工,他能客观冷静地向你反映情况,说明什么呢?说明他有公心。人越有公心,看问题越客观。人看问题不客观是因为缺乏公心,有一些私心,有自己的角度和偏执,所以就看不全。如果他是一个普通员工而又有公心,这样的人就是人才了,你要分外注意他,要培养他。有公心的人能承担责任,能为大众服务。

  谦卑的第二项内容是要体察。体察呢,就是换位思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管理学里也经常讲,要把自己放到他的…

《管人管事与管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