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翻開五十頁。
空,各經舉釋各有異,意思就是每一部經典對空的解釋有所差別,有一,一個解釋的,到二十,就是講空就講了好多。隨處都可以看得到,對空的講法有很多,有講畢竟空、人空、法空、我空、一切法諸空,空的講法很多,到最後講空空。爲契時機語有異,爲了講經說法的方便,契合當時候的根器,所以有一點點不同,約有四義,第一個就是空不管它講多少,從四個角度的道理,空的範圍也就說盡了。第一個空無義,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空無,什麼都沒有,所謂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所以第一個空的觀念就是天地萬物,一切都是藉著因緣和合而生的,自體不生,這個體就是永恒,沒有一種存在永恒的東西,所以它是不實的,叫做自體不實。自體不實就是我們這個體性都是藉著因緣和合的,沒有一種永恒的實體,包括空性的東西,都是由色法去對立襯托出來的,這是空的第一個意思,就是空無。
簡單講,空的第一個最重要的觀念,就是叫你要破除相的執著。第二個呢?虛空義,這虛空義,因爲虛空可以包容一切,虛空沒有粗糙的相身,但是有微妙色。這個微妙色,也就不是凡夫所能了解、所能看到的。所以我們講經說法或者是經典裏面,常常用虛空來表示空義。譬如說我們這個房間大一點,容納的人就多,這個教室比房間更大,那麼容納的人數也就比房間更多。外面的運動場空間更大,就比教室能容納的人更多。藉著虛空無盡的推求,我們會了解,如果胸量像虛空,就能夠容天容地;容善容惡;容大容小;能饑能飽;能善能惡;能有能無;能進能退。悟道胸量如虛空的人,日子就不一樣了!他就得到真正生命的安詳。這個空,可以用中國的儒家思想來講,就是退讓;就是謙虛;就是包容;就是寬恕。你有空的思想,因爲一切法都有包容,你就會有寬恕,講起話來也就知道謙虛,就會懂得退讓。因爲空雖然沒有任何的東西,卻是最偉大的,包容!你對虛空放把火燒,它也是這樣如如不動;你建造再大的建築物,它也是如如不動。要是一個人的心,把它放寬來。就像虛空這麼大,那不得了了。我們現在的人,大部份的人,都可以見賢思齊,但是有很少幾個人能夠不見惡如仇敵,大部分的衆生都可以贊歎聖賢,但是一般人都是嫉惡如仇。這樣也是落入相對的觀念。我們要像佛陀一樣的;要象耶稣、基督一樣的偉大,那就必須要學習那一種寬恕。耶稣基督,在佛法來講也是菩薩,耶稣基督被人家判爲煽動,他在傳真理嘛,耶稣基督當時才叁十叁歲,就被抓起來。抓起來的時候,由大城城門好幾萬人那邊走出來,就扛著一個十字架,他從頭到尾,耶稣基督從頭到尾沒有動過一個念頭,說痛苦或者是掙紮,他都是那麼的安祥、鎮定,從頭到尾都是非常鎮定的。等到他釘上十字架的時候,雷雨交加,白天都昏天暗地的,殺害聖人嘛。那時候是羅馬人統治的羅馬人的嘛!耶稣被釘的時候,他說:上帝啊!你要寬恕他們,因爲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請求上帝,寬恕那些釘死他的人,因爲他們不知道他們自己在做些什麼事情。傷害聖人都不知道!所以我們看這個[摩西]太感動了,耶稣實在是太偉大了,這不是普通人有辦法的,耶稣挑著十字架,一直到上釘起來以前,從頭到尾沒有動到一個念頭,他恐懼死亡。所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是: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太偉大了!聖人說的話太厲害了!死亡是生命的一部份,你不需要去恐懼它。 意思就是沒辦法,大家都要走的路線。所以這個虛空義,我們一個佛教徒如果比不上神教徒那很可憐!當然耶稣基督是太偉大了,聖人嘛,等于我們這裏佛教講的是大菩薩示現的。我們不能學到耶稣基督的偉大,或是學觀世音這麼偉大,我們至少要把胸量放寬一點,(別)整天發脾氣,整天爲了小事情執著。
再來心空義。心不執著一物,一切俱舍。我現在要灌輸你們一個觀念是很重要的,我們無量億劫來,是什麼在作怪的?那就是妄想!這個妄想從無始劫以來的造作形成了我們強烈的一種追求欲、執著、我見、我慢,無量億劫來形成到今天來講,就是現在的一念。那麼如果你解決現在這一念,也就解決無量億劫以來的痛苦和煩惱。換句話說,今生今世是無量億劫以來的濃縮,你今生今世如果有辦法,當下這一念,心空,空無一物,心不著物,就是不執著一切的境界,會入到空性的,離兩邊對立的,離善惡、離大小、離是非、離對錯、離男女、離天地、離陰陽、離開,放下這些對立的觀念,心不著物,一切俱舍,就是了不可得,這是空的第叁種意思。那麼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就解決了。所以,我們無量億劫以來的生死,累積到今天,變成一個習慣性。我們這個習慣性就是我們用念頭在支撐我們的生命,這個念頭就是我們生命的題材,我們生命藉著妄想、執著、造業,這個業就形成生命了題材,就像勞作,你要有勞作的題材,我們生命的題材就是業。業的形成就是力,業力就是連貫串著生命的連鎖。心空當下你悟到當體即空,心不著一物,一切俱舍。
同學們,我告訴你一句話,究竟的話,如果不頓悟心地,入于空性,一切的持戒、念經、拜佛、忏悔,都是力量不大的,不敢說完全不作用,講實在是沒有什麼作用,結個善緣可以。這樣講同學們感覺到沒有希望,太嚴重了,大家也沒有辦法有這種能力,而確實究竟的地方就是這樣,你不悟到本性,你還是沒有辦法。你說我現在發個脾氣,忏悔,那你忏悔拜一拜,你明天過一個禮拜你又發脾氣,你是凡夫恨得發脾氣,不是聖人示現的發脾氣,要弄清楚。你說你不是求忏悔了嗎?裏面有煩惱,還是沒有辦法。煩惱沒有斷,生死還是不了的。所以你務必要頓悟到本性上的東西,徹底地解決這個煩惱,否則的話,持咒、念佛,力量還是很有限的。
我現在舉一個例子,譬如說,我們現在徹底解決問題的人,我們念一聲佛,就是一句佛號,譬如說虛空當中,萬裏無雲萬裏天,一片烏雲都沒有。我念一聲佛號,如日當空。就清清楚楚,你懂嗎?你不是拼命念佛,結果烏雲滿布,遍布在虛空,就是見不到陽光,雖然你很拼命地要沖破雲層,可是沒有辦法,無明和煩惱太多了,還是見不到陽光。所以,我說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念一句佛號,就等于你念幾百萬億,對不對?他一句佛號就徹底地解決了生死。你沒有辦法,你老是在那邊打轉。所以說,什麼人比較會修行,還不知道?是躺著睡覺的比較會修行?還是整天常在佛祖面前的比較會修行?很難講,不過話講回來,這樣講的話,那算了算了,師父講了,躺著比較會修行,尋幹脆不要去佛祖面前。那也不可以,你不去用功也不行,你必竟是凡夫,不是聖賢。我現在舉一個例子就是告訴你,你要頓明心地,你一定要找到那個不生不滅的本性是什麼東西,你才有辦法下手,你才會一日千裏,是不是?所以楞嚴定裏面講:不曆僧只獲法身,刹那之間就見自,就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所以,你們要問聖人的心態是什麼?這聖人無一切心,了不可得,聖人不恐懼,既不顛倒、也不執著,be afraid of 恐懼,沒有!他不恐懼任何事情,也沒有得失的觀念,善惡來都是這樣子的。 所以我們也不能學耶稣基督,我們要學學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他爸爸得了重病,要挖出眼睛來,要和合中藥配藥吃,觀世音菩薩也是挖眼睛起來,給他爸爸和合中藥,他爸爸以前是要他死的,因爲他不嫁,他不結婚,他是菩薩再來的,他怎麼能結婚呢?他怎麼跟凡夫的軀殼在一起呢?這不可能的,誰怎麼可以碰到觀世音菩薩的聖體?不可能!觀世音菩薩是示現的,哪一個男人給觀世音菩薩看有夠重?有夠重?哪個有份量,你是凡夫之體,人家是聖人,他當然不結婚。不結婚以後,他爸爸一定要他死,後來眼睛挖起來,這電影一看,就痛哭流涕,觀世音菩薩比耶稣基督跟慈悲,更慈悲!耶稣基督是人家處死他的,觀世音菩薩是人家沒有叫他這樣做,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是他自己這樣做的!所以觀世音菩薩一挖眼睛以後,就變成千手千眼。所以看電影有時候還不錯!很感動。我告訴你,我現在交代你一個,我們人死前,一定有一個念頭,我奉勸你們到老年人的時候,你要專門看菩薩的那種電影。要看六祖慧能傳,要看觀世音菩薩傳,你看了以後,臨命終的時候,胸量一直放寬,學學菩薩太偉大了!你臨命終以前不要看那個打打殺殺的,我給你死,打……,統統給你死,你那個意識就會受到他的影響,知道嗎?年紀大的人,准備死亡的,就放那觀世音菩薩的慈悲給他看,他就引起那本性的東西,有這種功夫,連生命都可以不要,以法爲主,以布施六度波羅蜜爲主,哪裏像我們現在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笑死人了!凡夫跟聖人是不能比的。所以這是心空義。
再來是法空義。空爲諸法之實相,就是中道的意思。空相就包括了無相、無不相。無相就是去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無相就是空一切法,無不相就是立一切法。空一切法,立一切法,當下同時存在,就是最精進的人。我們很多人不了解這個放下的定義,一些衆生都來問師父,請問師父!我有二、叁個孩子,我像你們這樣出家,那我孩子怎麼辦?像你們這樣放下?我說:那不叫放下,那叫做放棄。師父!那什麼叫做放下?放下,就是認清自己的職責,隨緣盡分,然後在盡分當下無所求。簡單講,每天都在精進,而每天沒有精進的觀念,現時存在。就像我要上來演講,我必須要准備一切法來演講,可是我卻也不覺得說我在准備,我也沒有說我在度一切衆生,這個就是雖度無量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可度。雖然精進認識自己的職責,不壞事相,卻當下頓入無生,這才叫放下。而不是叫你抛妻離子,跑來這裏短期出家,以後就不回去了。(笑著說)好不容易來個短期出家,怎麼回要再回去呢?所以來我們這邊住的,那最好…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