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P2

  ..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做爲一個人的定力就會具備了。如果在戒的方面有問題,那在修禅定時會出現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禅定的功德升不起來,書上說禅定有很多功德,爲什麼感受不到

  是因爲戒持的不夠好;第二種是會招致魔障,比如心理失調,見到種種異象及身體上的障礙等。持戒清淨是佛教的禅定與其他世間的禅定不一樣的地方。有些世間禅定把坐禅變成一種技術,與個人做人的人格脫節,而佛教不是這樣,它關注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態度。在學佛前每個人都有可能做了犯戒的事情,佛教是不是把這些人拒之門外呢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于以前的行爲,戒律上有問題的,可以忏悔,忏悔清淨。忏悔的方式分兩種:事忏,理忏。事忏就是事項上,比如拜佛,在佛前承認自己的過錯,或向某一自己信任的高僧大德或長者陳述錯誤,或誦經禮拜等,這些是有形有象的,付出努力見諸行爲的;第二種,理忏實際是用佛法的見地去深深地觀察自己的過錯,罪過。觀察的結果是所謂的罪原來是從心裏生起來的,它是空的。所謂的罪就是我們內心的結,本來一切都過去了,但是我們內心有個結,把它抓住不放。

  所以理忏時我們把內心的結解開,看到一切都是無常的,一切都是空的,罪性是空的,福也是空的,罪和福是平等的,都是因爲我們的內心有執著,因此有結徘徊在內心,覺得有一個東西在心裏,其實什麼都沒有。這個不是在道理上講的,是一定要通過內心的靜觀,能夠真正把內心的結解開。當然理忏和事忏要互相結合,理上的觀照要以事上的忏悔爲基礎。所以戒行如果有問題,是可以忏悔。那麼忏悔清淨在佛教裏它有標准,它會有些感受,覺得心裏面原來有塊石頭消失了,是一種身心輕松的感覺,身心從束縛裏解放出來的感覺,比如說輕安,在睡覺的時候夢境很光明,很快樂,見到佛像放光,見到佛來摩頂等等的,這都是心靈清淨的表現。

  第二個因緣是衣食具足。如果盤算著明天到哪去做點買賣,某個軟件怎麼開發賺多少錢,或者在坐禅時衣不蔽體,饑餓沒有隔夜之糧,那樣就沒有辦法安坐。這是坐禅的經濟基礎。我想這個條件對于在座的各位不是什麼問題。

  第叁個條件是得閑居寂處,是指要安靜,沒有外部雜事噪音幹擾的地方,有自己的一塊天地。

  如果在城市裏生活,起碼要自己有一個房間,不可能跑到王府井大街去坐禅的,也不可能在家裏很多人在一間屋子各幹各事,相互影響,然後有人進出響動。要有安靜的所在,這個有利于禅定的升起。嚴格的說,坐禅最好的處所是在寺院,在深山古刹,但又不可太深,到完全沒有人的地方。要既不受幹擾,又不要離村莊太遠,如果衣食不足,能用半天時間走到村落解決。而且在山裏修行,有時會遇到難緣比如說有強盜來搶劫你。這與古代的環境有關,古代講最好離村落大約叁四裏的範圍,如果沒有大山阻隔,甚至可以看到村落,強盜一般不會在這裏出沒。現在有了手機,有強盜的話一撥手機,叁四裏地一會就能趕到(衆笑)。這就是安全問題。既無外相幹擾也比較安全。在今天的城市裏,如果要學坐禅就要盡量避免一些地方,如歌舞劇場,卡拉OK廳,屠宰場,賓館,大飯店。這些場所裏人的心比較放逸,人心是向外弛散的狀態,這種場所周圍的氣氛也是不平靜的,初學坐禅的人如果在其附近打坐,內心就很難平靜下來。在寺裏我們感覺容易平靜下來,因爲在寺裏沒有世間很多放逸不相幹的事,自然就容易有清淨的心。

  第四個條件就是要息諸緣務,就是坐禅不能有很多的工作,要放下很多緣務。外面的事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是個人在修禅定時沒有太多的雜事,不會去爲家庭、工作、生活操心,比較閑,這樣才有可能專心致志于禅定的修行。我個人對此深有體會,出家以前,學坐禅進步的比較快,出家以後,尤其這幾年事情很多,有時坐禅過程中突然冒出一件事,哎呀這件事得趕緊辦,坐了半天的結果就是這樣。古代有個笑話,一個老太婆看見出家師父坐禅,就問坐禅有什麼好,師父說:“你先體驗體驗。”老太婆也就坐下了,眼睛一閉,坐了一會突然想起一件事,她的鄰居一年前借了她兩升黃豆沒有還,(衆笑) 她想起這事來了,就站起來對師父說:“我現在知道坐禅的好處了!”(衆大笑) 所以坐禅不能有太多的事情幹擾,從大家的實際情況來說,可能在某階段完全沒有事情是做不到的,但起碼保證坐禅的那天,或半天把事情都放下來,就坐禅,

  什麼都不去管。

  第五個條件要親近善知識,佛教說的善知識就是良師益友,坐禅需要老師教、指點。最好有個值得信賴的老師,他有經驗,可以指導我。有時還需要有人在外面維護,保駕護航。最好是有個小的團體,叁、五、十人,在一起坐禅有心得體會可以交流切磋,這種佛教裏叫同行善知識。

  善知識分叁種,一種是教授,指導我們的;第二種是給我們維護,創造環境和條件;第叁種就是同修。

  這五個條件都要注意。特別是第一條持戒清淨。第二條衣食具足,一般不容易出現問題,但現在人的問題是具足了但總不知足,有了一萬想十萬,有了十萬想百萬,一直想下去,衣食具足的含義是我們有個基本的保障就可以了,不要去貪求。第叁個是要有安靜的處所,第四個沒有外緣幹擾,第五個有善知識教授,同行呵護。

  禅定要升起來也有障礙,這稱爲“蓋”,如蓋子蓋住了,出不來。分爲“五蓋”,第一蓋是貪欲。一個人貪圖色、聲、香、味、觸,貪圖名利、汽車、房子等。當人的內心被貪欲充滿的時候,那麼禅定不會升起來,因爲禅定狀態時內心是清涼的,但貪欲的狀態心裏是熱的,發燙的。

  所以我們要覺察它。第二蓋是嗔恚,如果一個人對別人生恨,念念不忘,或經常生氣、發火,是沒法生禅定的。第叁蓋是睡眠,本來睡眠是人們的基本需求,它成爲“蓋”是指過度的睡眠,特別指身心昏昧的狀態。在睡眠狀態中,人的心暗昧不清晰,所以禅定沒辦法升起來。佛經裏對出家人的要求是在初夜(印度把晚上分爲初夜,中夜,後夜)後夜都要修行打坐,中夜休息,不要一直睡眠。現代社會下,某些生活方式是不適合修禅定的,常見的是熬夜,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從來沒見過早晨的太陽,早上的太陽也沒有見過他(衆笑)。還有人泡網吧,白天黑夜分不清,這些生活方式都與禅定相違背。第四種是掉悔,實際是兩種:“掉”和“悔”。當身體,語言,心被正念統攝時,稱爲持,有個正念把它們持住了,如果沒有正念,身口意上失去正念,那就是“掉”了,好像我們手上拿個東西,一松手掉了。身的“掉”舉個例子,一個人在坐著的時候翹起腿來不停地抖,他自己沒有覺察,這時身體動作在其心念控製之外,這就是身體的“掉”,他沒有抓住他的身體。口業的“掉”就是嘴講話失去控製,內心的“掉”就是指思想和感情兩方面失去控製。“悔”就是後悔,後悔是很難受的,老是想要是能重來一次就好了,可能嗎?內心在後悔的狀態,也不容易升起禅定,因此要忏悔,承認自己的過錯,但不要讓後悔阻礙在心胸裏,橫亘在心就形成障礙了。佛教的忏悔,通俗說就是“放下”,不管它,從頭開始,放下不再想了,不去難過了,全部放下,真正的放下,是卸包袱而不是背包袱。“悔”就是內心的包袱,背著就會阻礙禅定。第五個蓋就是懷疑,沒有信心。有時懷疑自己“我可以嗎?”“我是那塊料嗎?”,有時懷疑老師“這個老師他講的對不對啊

  ”,第叁種懷疑禅定的方法,心裏不踏實,“這個方法 有沒有效

  爲什麼修好幾天都沒有什麼效果

  ”

  上面講的五蓋就是修禅定的障礙,我們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必須經常地覺察,哪種蓋升起來了要覺察它對治它。有些蓋升起來後覺察它就會消失,比如掉、悔、疑,而有些蓋要對治,如昏眠,往往胖的人容易瞌睡。瘦的人你也不要得意,瘦的人容易打妄想,各有利弊。容易昏眠的人往往是吃得太多,睡眠不足或者睡眠放縱太過。要知道睡眠跟飲食一樣,太多是種浪費,對身體也有損害。 (休息十分鍾)

  現在我們把身體擺正,單跏趺坐,眼光收攝于鼻端,觀察呼吸,研究研究它的進出,它進知道它進,它出知道它出,這個“知道”學問很大,你知道得越清楚越好,越集中越好,我們就是要培養清楚集中。身體從上到下都是放松的,特別是胸部、兩肩和脖子,呼吸也是自然的,不要刻意深呼吸,因此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觀察你的呼吸,它自己就會轉化的。不要讓雜念介入,要學會在頃刻之間把所有事情都置之腦外,就只觀察自己的呼吸,它在進,它在出。什麼東西跟我們最親密?不是錢,也不是別的人,而是我們的呼吸,這是我們最親密的夥伴,從一生下來到死亡,從來沒有離開過的,現在我們來觀察它 。

  ( 禅坐十五分鍾 )

  明海法師:

  下面請大家談一談坐禅中的體會。

  某 營員: 我談一下我的體會,這個過程對我而言非常艱難,坐一會兒感覺全身發麻,然後麻是一波一波的,從腳到臉上。

  某營員: 我數呼吸與我的意念就吻合了。最後,腿麻得連手放在上面都感覺不到了。

  明海法師: 手和腿分家了。(衆笑)

  某營員: 腿特別痛,我在心裏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堅持,我沒有數呼吸,而是念阿彌陀佛,呼出念阿彌,吸進念陀佛,就堅持下來。最後全身就安甯了。

  某營員: 我剛開始打坐,數息時感覺很舒服,過了一會兒,就很累。

  某營員: 我特別地痛,是一種無法忍受的痛,我從頭到尾沒有一絲的快樂可言(掌聲)。我沒有數息,因爲我已經沒有那個力氣,我一直在等待那個結束的聲音。在這種經曆之後我不敢輕易地說去學佛,我一直在想我如果能挺過去就可以學佛了,當時我一直在咬著嘴唇,現在已經被咬破了(掌聲)。 如果你想去學佛,就要回答一個問題你能不能爲了佛教去犧牲生命,這不是一…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坐禅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