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P3

  ..續本文上一頁句平常的話可以說出來的。我覺得我比較笨,我看過弘一法師在出家前的一個故事想與大家分享。當 時李叔同和一個朋友在學校裏,有個學生丟了東西,大家懷疑是某個人偷的,但證據不足,爲了 解決問題,李叔同對他朋友說:“去寫一張海報說,叁天之內偷東西的人把東西交出來,否則我 去自殺。”朋友問如果他不交出來怎麼辦。李叔同回答說:“那就真的自殺。”

  明海法師: 從各位剛才的感想與掌聲的情況來看,對于痛共鳴得比較多(衆笑,掌聲)。這個 是正常的,我們深表理解和同情。在坐禅過程中會經常體驗到腿痛,這種滋味太難表達了,有點 像過去的酷刑。我們可以稍稍繞開這個痛,就是說坐的時間不要太長,平時多注意腿部的活動, 麻的感覺注意一下,平時腿部的氣血是不是夠暢通。還有一點,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會投射,反 映到腿部,在生理學上有一個“全息”規律,腿部也是身體的一個縮影。我們的衰老也是從腿部 開始。當坐禅要調整身體和心態的時候,很多問題集中表現在腿上,所以種種滋味難以言說。不 過經過這種過程以後,你會逐漸進步,也有樂趣,這個要慢慢體會。大家講得不錯,很真實。今 天上午的講座就到這裏,補充一點,女性確實是不適合雙跏趺,這與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有關系。

  (下午繼續講座)今天下午繼續學習禅坐的基本常識。坐的時間長一點,感覺會更豐富,不是指腿會更加痛,更多的可能是在禅坐中感覺到身心的調整,逐漸認識到身與心的關系。平時我們身心平衡的狀態很少體驗到,如果沒有體驗到這種平衡和心裏的甯靜,就不會發現我們平時的身心原來是很不平衡甯靜的,所以說心裏話,坐禅是個很吸引人的工作。像我個人發心出家,坐禅的吸引力是我決心出家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幾乎要占百分之七十。因爲覺得坐禅很舒服,很快樂。當然出家以後知道出家不僅僅是爲了讓自己在坐禅裏體驗清淨與快樂,也有很多的責任、義務和其他的工作,更遠大的使命。但出家時的確是覺得坐禅是最直接的吸引。所以,我相信你們在深入體驗禅坐後,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將會有很大的改觀,對生活的認識也會有改觀。

  今天下午我想給大家講智者大師在《童蒙止觀》裏說到的調五事。調和五個方面,五件事情。應該說坐禅是一個很精細的,難度比較高的工作,不是隨隨便便粗心大意就能做好的。第一個調和是調飲食,人要靠飲食才能生存,在佛教裏對人和其他生命所依賴的食物,分成四種:第一種是段食,第二叫觸食,第叁種叫識食,第四種叫思食。這四種概括,是關于衆生食物最廣義的概括。這四種之間有交叉包含的關系。段食是指人、動物一天分幾次吃、喝進去的食物,時間是一段一段的,所以叫段食。觸食就廣泛了,觸即接觸,在段食時,舌頭對事物有接觸就是觸食。衆生對事物的依賴,比如:我們喜歡睡很舒服的床,這個就是觸,是對身體的一種滋養,比如說兒童願意偎依在媽媽的懷抱裏,這個也是觸食,當然觸食是廣義的,是指對生命的延續有滋養作用。第叁種叫識食,“識”是分別,是我們的意識,意識總是要分別,讓它停下來的話,它會不習慣。第四種思食是指思考、想念一個東西,還有象小說裏的男女之間的單相思,當然這種食物是負面的,吃了人會消瘦的,但是心需要這種東西。剛才說調食,廣義上講這四種食物都要調,如果不調的話,會影響禅定。但首要是調從嘴裏進去的段食,吃飯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得太飽,寺院裏有的師父過午不食,這本來是釋迦牟尼佛對出家人的要求,這個要求在漢地就打了折扣。不吃晚飯是有利于修禅定的,晚上吃飯太多,飯後打坐容易睡覺。如果不吃飯打坐,會有另外一種新的體驗。早飯、中飯也不要吃得太飽,否則全身的氣有鼓脹的感覺,不利于坐禅。當然也不能完全不吃,不然營養跟不上,對于初學打坐的人來說,打坐也是耗費能量的,比如腿痛要去忍耐是需要能量,還有調整心理、生理各種操作等也是需要能量。所以說在沒有進入甚深的禅定之前,吃得少或不吃,能量不夠也是不行的。總之就是節量而食。此外飲食的種類也有影響,在漢地出家人吃素,清淡的食物利于坐禅,吃油膩味重的食物不利于坐禅,刺激性的如特別辣的,或調味放得太多也不行,再就是蔥、蒜、韭菜也不能多吃,因爲這些東西氣濁,使身體也氣濁,刺激身體容易産生貪欲,使嗔恨心增強,使人容易生氣。另外現代人吃東西很雜,四條腿的除了桌子不吃,遍嘗遍吃,這個是非常不衛生的,有很多動物的肉和它身上的氣是非常汙濁的,雖然放在鍋裏煮炸,但其濁氣還是不會變的,吃到體內非常影響身體和心理。有的人說獅子老虎吃肉而凶猛有力,是百獸之王,也有人說咱們東方民族吃素吃得太多了,民族性格溫和,容易被人欺負,也不盡然。動物裏力氣最大的不是獅子老虎,是大象,而大象是吃素的(衆笑)。所以說吃素的人力量更大,有耐力可以持續更久。而且你們看在山裏,風景區裏最早消滅的動物並不是兔子,羊,往往是獅子老虎這些吃肉的,因爲他們脆弱。所以我們引申地想一想,如果世界以後遇到困難,誰的抵抗力更強(掌聲)。但是吃素也要調劑,現在生活條件好,可以喝奶,補充一些動物蛋白,那就更完美。吃素也要豐富,考慮到現在地球環境的汙染,長出來的植物對人的滋養也不如以前。所以大家要注意調劑、豐富。

  第二是調睡眠。這在上午也講過,不能太多,也不能不睡,主要矛盾還是不能太多。當修禅到一定程度,禅定是可以代替睡眠的。如一些高僧,像我們的師公虛雲老和尚,他在山上入定七天。本來他在山裏煮土豆,坐在那裏等土豆煮熟,一坐就入定了,等他睜開眼睛,把鍋一掀開,土豆已經發黴了。這是很深的禅定才能這樣,我們初學者是不能這樣的。不過睡眠要節量,修禅定的人睡眠時要保持警覺,而且一般是右側臥,不能仰面、伏面,這是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睡眠的最好方式。把右手貼到臉頰,左手自然放平在側身處,這個稱爲“吉祥臥”。這個臥姿是睡覺的標准姿勢,它使我們不容易有惡夢,身體也能放輕松,能保持意識的清明和警覺,又叫“獅子臥”,像獅子一樣,隨時可以一躍而起。很多高僧大德,包括釋迦牟尼佛,他們去世的時候,也是以這種姿勢離開這個世界的。這個臥姿對身體健康也有很大好處。要是左側臥會壓迫心髒。如果家裏有小孩子,你從小就要求他以這個姿勢睡覺,他很容易養成習慣。我覺得如果 我們整個民族大家都這樣從小要求,這對提高整個民族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對提高整個民族的生存力、戰鬥力將會有很大的好處。還有的人喜歡打坐睡眠,我個人認爲與其打坐睡覺還不如躺下來睡得了。爲什麼呢?如果你喜歡打坐睡覺,容易形成一個把打坐和睡眠聯系起來的習慣。當我們想打坐修習禅定的時候,就找不到感覺了,一打坐就睡覺。

  第叁呢,叫調身,上午講到一部分。調身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在坐禅過程裏我們剛開始坐和結束的時候,都要逐漸過渡。剛開始坐,我們要活動活動,然後慢慢地進入坐禅的安靜狀態。我們要結束的時候也要慢慢地,做做身體的活動,按摩,慢慢地,因爲在坐禅的過程裏,我們的身體和心都處于比較細的狀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舉止、行動、說話,包括我們思想都比較粗。由粗到細的過渡要逐漸地過。特別是由細到粗,就是從坐禅裏面出來過渡到日常生活中來,要慢慢地過,如果不逐漸地過,多半有可能猛然一動,會造成這個“氣”在胸口,在心髒一帶容易郁結胸口疼。我自己有體會,猛然一動,本來坐著禅,突然下地胸口會痛,絕對是這樣,就是因爲過渡太突然了。那麼坐禅過程裏面,身體的姿勢上午已經講了,就不重複了。

  下面第四條就是著重來講調呼吸,我們各位學習坐禅,我覺得一開始你們掌握一種方法就可以了,掌握最簡單的方法。在禅定的各種方法裏面,以呼吸爲對象的這種方法我認爲是最簡單,最有效,見效也最快,最容易體驗到坐禅境界的一種方法。呼吸是一個非常奇妙的事物,在我們的生命裏,最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呼吸,從人一出生到死亡這中間貫穿其中的就是呼吸。呼吸的停止就意味著死亡,所以在佛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們討論,人命究竟在哪裏?有的弟子說在飲食間,在前一頓飯和後一頓飯之間;有的說在上一天和下一天之間;有一個弟子說人命在呼吸之間,釋迦牟尼贊歎他這種說法。人命是在呼吸間,一呼一吸,一個人一輩子,一個人的壽命應該是用呼吸來計算才是最准確的。人的一輩子能夠呼多少次,吸多少次都是有數的,所以有一個高僧大德,修行很高的一個高僧大德,他達到了一個什麼境界呢?達到可以使自己的壽命延長和縮短,達到可以想什麼時候死,就什麼時候死。但是他不能改變他的呼吸,他不能說多呼吸幾次。他是怎麼達到的呢?他就調整自己的呼吸,比如今天是 7 月 21 日,我要 12 月 1 日離開這個世界,他跟他下面弟子們說, 12 月 1 日我要離開這個世界。他知道從 7 月 21 日的某一刻以後還有多少次呼吸,比如說還有一千次,他就把這一千次呼吸分布到幾個月的時間裏,那麼有時候可能一天只能呼吸一次,呼吸那一下就等于少了一天。因此他怎麼調整呢,他一天就吸了一口氣呼了一口氣。他知道還剩下比如說 100 次呼吸了,他就節省呼吸。所以他修行的功夫不過在此,不過在把呼吸怎麼平均,讓呼吸深入禅定,一次呼吸爲多長時間,這樣達到生死自在。

  所以呼吸就這麼奇妙,呼吸我們看不見它,但是它在我們日常生活和身心裏面,發揮極爲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身體動作、身體變化會表現在呼吸上,表現在呼吸質量上,這個意思是說表現在呼吸變得細,變得深,變得淺,會表現在這上面。同時我們的心靈,我們的思想感情…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坐禅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