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句平常的话可以说出来的。我觉得我比较笨,我看过弘一法师在出家前的一个故事想与大家分享。当 时李叔同和一个朋友在学校里,有个学生丢了东西,大家怀疑是某个人偷的,但证据不足,为了 解决问题,李叔同对他朋友说:“去写一张海报说,三天之内偷东西的人把东西交出来,否则我 去自杀。”朋友问如果他不交出来怎么办。李叔同回答说:“那就真的自杀。”
明海法师: 从各位刚才的感想与掌声的情况来看,对于痛共鸣得比较多(众笑,掌声)。这个 是正常的,我们深表理解和同情。在坐禅过程中会经常体验到腿痛,这种滋味太难表达了,有点 像过去的酷刑。我们可以稍稍绕开这个痛,就是说坐的时间不要太长,平时多注意腿部的活动, 麻的感觉注意一下,平时腿部的气血是不是够畅通。还有一点,身体其他部位的问题会投射,反 映到腿部,在生理学上有一个“全息”规律,腿部也是身体的一个缩影。我们的衰老也是从腿部 开始。当坐禅要调整身体和心态的时候,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腿上,所以种种滋味难以言说。不 过经过这种过程以后,你会逐渐进步,也有乐趣,这个要慢慢体会。大家讲得不错,很真实。今 天上午的讲座就到这里,补充一点,女性确实是不适合双跏趺,这与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有关系。
(下午继续讲座)今天下午继续学习禅坐的基本常识。坐的时间长一点,感觉会更丰富,不是指腿会更加痛,更多的可能是在禅坐中感觉到身心的调整,逐渐认识到身与心的关系。平时我们身心平衡的状态很少体验到,如果没有体验到这种平衡和心里的宁静,就不会发现我们平时的身心原来是很不平衡宁静的,所以说心里话,坐禅是个很吸引人的工作。像我个人发心出家,坐禅的吸引力是我决心出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几乎要占百分之七十。因为觉得坐禅很舒服,很快乐。当然出家以后知道出家不仅仅是为了让自己在坐禅里体验清净与快乐,也有很多的责任、义务和其他的工作,更远大的使命。但出家时的确是觉得坐禅是最直接的吸引。所以,我相信你们在深入体验禅坐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将会有很大的改观,对生活的认识也会有改观。
今天下午我想给大家讲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里说到的调五事。调和五个方面,五件事情。应该说坐禅是一个很精细的,难度比较高的工作,不是随随便便粗心大意就能做好的。第一个调和是调饮食,人要靠饮食才能生存,在佛教里对人和其他生命所依赖的食物,分成四种:第一种是段食,第二叫触食,第三种叫识食,第四种叫思食。这四种概括,是关于众生食物最广义的概括。这四种之间有交叉包含的关系。段食是指人、动物一天分几次吃、喝进去的食物,时间是一段一段的,所以叫段食。触食就广泛了,触即接触,在段食时,舌头对事物有接触就是触食。众生对事物的依赖,比如:我们喜欢睡很舒服的床,这个就是触,是对身体的一种滋养,比如说儿童愿意偎依在妈妈的怀抱里,这个也是触食,当然触食是广义的,是指对生命的延续有滋养作用。第三种叫识食,“识”是分别,是我们的意识,意识总是要分别,让它停下来的话,它会不习惯。第四种思食是指思考、想念一个东西,还有象小说里的男女之间的单相思,当然这种食物是负面的,吃了人会消瘦的,但是心需要这种东西。刚才说调食,广义上讲这四种食物都要调,如果不调的话,会影响禅定。但首要是调从嘴里进去的段食,吃饭不能不吃,也不能吃得太饱,寺院里有的师父过午不食,这本来是释迦牟尼佛对出家人的要求,这个要求在汉地就打了折扣。不吃晚饭是有利于修禅定的,晚上吃饭太多,饭后打坐容易睡觉。如果不吃饭打坐,会有另外一种新的体验。早饭、中饭也不要吃得太饱,否则全身的气有鼓胀的感觉,不利于坐禅。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吃,不然营养跟不上,对于初学打坐的人来说,打坐也是耗费能量的,比如腿痛要去忍耐是需要能量,还有调整心理、生理各种操作等也是需要能量。所以说在没有进入甚深的禅定之前,吃得少或不吃,能量不够也是不行的。总之就是节量而食。此外饮食的种类也有影响,在汉地出家人吃素,清淡的食物利于坐禅,吃油腻味重的食物不利于坐禅,刺激性的如特别辣的,或调味放得太多也不行,再就是葱、蒜、韭菜也不能多吃,因为这些东西气浊,使身体也气浊,刺激身体容易产生贪欲,使嗔恨心增强,使人容易生气。另外现代人吃东西很杂,四条腿的除了桌子不吃,遍尝遍吃,这个是非常不卫生的,有很多动物的肉和它身上的气是非常污浊的,虽然放在锅里煮炸,但其浊气还是不会变的,吃到体内非常影响身体和心理。有的人说狮子老虎吃肉而凶猛有力,是百兽之王,也有人说咱们东方民族吃素吃得太多了,民族性格温和,容易被人欺负,也不尽然。动物里力气最大的不是狮子老虎,是大象,而大象是吃素的(众笑)。所以说吃素的人力量更大,有耐力可以持续更久。而且你们看在山里,风景区里最早消灭的动物并不是兔子,羊,往往是狮子老虎这些吃肉的,因为他们脆弱。所以我们引申地想一想,如果世界以后遇到困难,谁的抵抗力更强(掌声)。但是吃素也要调剂,现在生活条件好,可以喝奶,补充一些动物蛋白,那就更完美。吃素也要丰富,考虑到现在地球环境的污染,长出来的植物对人的滋养也不如以前。所以大家要注意调剂、丰富。
第二是调睡眠。这在上午也讲过,不能太多,也不能不睡,主要矛盾还是不能太多。当修禅到一定程度,禅定是可以代替睡眠的。如一些高僧,像我们的师公虚云老和尚,他在山上入定七天。本来他在山里煮土豆,坐在那里等土豆煮熟,一坐就入定了,等他睁开眼睛,把锅一掀开,土豆已经发霉了。这是很深的禅定才能这样,我们初学者是不能这样的。不过睡眠要节量,修禅定的人睡眠时要保持警觉,而且一般是右侧卧,不能仰面、伏面,这是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睡眠的最好方式。把右手贴到脸颊,左手自然放平在侧身处,这个称为“吉祥卧”。这个卧姿是睡觉的标准姿势,它使我们不容易有恶梦,身体也能放轻松,能保持意识的清明和警觉,又叫“狮子卧”,像狮子一样,随时可以一跃而起。很多高僧大德,包括释迦牟尼佛,他们去世的时候,也是以这种姿势离开这个世界的。这个卧姿对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好处。要是左侧卧会压迫心脏。如果家里有小孩子,你从小就要求他以这个姿势睡觉,他很容易养成习惯。我觉得如果 我们整个民族大家都这样从小要求,这对提高整个民族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提高整个民族的生存力、战斗力将会有很大的好处。还有的人喜欢打坐睡眠,我个人认为与其打坐睡觉还不如躺下来睡得了。为什么呢?如果你喜欢打坐睡觉,容易形成一个把打坐和睡眠联系起来的习惯。当我们想打坐修习禅定的时候,就找不到感觉了,一打坐就睡觉。
第三呢,叫调身,上午讲到一部分。调身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坐禅过程里我们刚开始坐和结束的时候,都要逐渐过渡。刚开始坐,我们要活动活动,然后慢慢地进入坐禅的安静状态。我们要结束的时候也要慢慢地,做做身体的活动,按摩,慢慢地,因为在坐禅的过程里,我们的身体和心都处于比较细的状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举止、行动、说话,包括我们思想都比较粗。由粗到细的过渡要逐渐地过。特别是由细到粗,就是从坐禅里面出来过渡到日常生活中来,要慢慢地过,如果不逐渐地过,多半有可能猛然一动,会造成这个“气”在胸口,在心脏一带容易郁结胸口疼。我自己有体会,猛然一动,本来坐着禅,突然下地胸口会痛,绝对是这样,就是因为过渡太突然了。那么坐禅过程里面,身体的姿势上午已经讲了,就不重复了。
下面第四条就是着重来讲调呼吸,我们各位学习坐禅,我觉得一开始你们掌握一种方法就可以了,掌握最简单的方法。在禅定的各种方法里面,以呼吸为对象的这种方法我认为是最简单,最有效,见效也最快,最容易体验到坐禅境界的一种方法。呼吸是一个非常奇妙的事物,在我们的生命里,最奇妙的一件事就是呼吸,从人一出生到死亡这中间贯穿其中的就是呼吸。呼吸的停止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在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讨论,人命究竟在哪里?有的弟子说在饮食间,在前一顿饭和后一顿饭之间;有的说在上一天和下一天之间;有一个弟子说人命在呼吸之间,释迦牟尼赞叹他这种说法。人命是在呼吸间,一呼一吸,一个人一辈子,一个人的寿命应该是用呼吸来计算才是最准确的。人的一辈子能够呼多少次,吸多少次都是有数的,所以有一个高僧大德,修行很高的一个高僧大德,他达到了一个什么境界呢?达到可以使自己的寿命延长和缩短,达到可以想什么时候死,就什么时候死。但是他不能改变他的呼吸,他不能说多呼吸几次。他是怎么达到的呢?他就调整自己的呼吸,比如今天是 7 月 21 日,我要 12 月 1 日离开这个世界,他跟他下面弟子们说, 12 月 1 日我要离开这个世界。他知道从 7 月 21 日的某一刻以后还有多少次呼吸,比如说还有一千次,他就把这一千次呼吸分布到几个月的时间里,那么有时候可能一天只能呼吸一次,呼吸那一下就等于少了一天。因此他怎么调整呢,他一天就吸了一口气呼了一口气。他知道还剩下比如说 100 次呼吸了,他就节省呼吸。所以他修行的功夫不过在此,不过在把呼吸怎么平均,让呼吸深入禅定,一次呼吸为多长时间,这样达到生死自在。
所以呼吸就这么奇妙,呼吸我们看不见它,但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和身心里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动作、身体变化会表现在呼吸上,表现在呼吸质量上,这个意思是说表现在呼吸变得细,变得深,变得浅,会表现在这上面。同时我们的心灵,我们的思想感情…
《明海大和尚讲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