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P5

  ..續本文上一頁表性。他描述的這個過程好象是有的人一輩子做一件事的過程,雖然只有半個小時,這半個小時像有的人做一件事,一生中間有很多插曲,經過種種挫折,種種分散注意力,最後終于完全堅持下來做完了。再縮小一點,像你們上大學,或者在中學上學那種奮鬥的過程,有種種的障礙,種種的困難,最後還是堅持把學上下來了,沒有退學。那麼他說就是數數沒有中斷,我就奇怪了,在沒有斷的情況下,他的注意和感受非常的豐富(衆笑),這個也不簡單,他結果是沒有斷,那麼問題在哪裏呢?問題在于他數的注意力,數的關注力量還不夠,這個專一的純度還不夠,專一的純度如果夠的時候,其他的妄想雜念就會越來越少,或者沒有。這是一點,另外一點,也要看到你之所以在靜坐的時候能夠注意到這,注意到那,包括自己內心的各種變化,也反過來說明你坐的時候心還是比較靜的,比較敏銳的。因爲平時我們的心一直都很鬧的,平時我們的心並不是不打妄想,它也是各種各樣的雜念,注意各種各樣的事物,內心有種種的情結,種種的念頭。只是因爲自己心不平靜,沒有看到而已,現在你坐下來,你看到它,已經就是個進步了。還有問題嗎?

  某營員:尊敬的明海法師,我打坐一年之後,頭發脹,太陽穴發脹,一直到今年四月份,實在受不了。後來有一位朋友練過氣功,他說可能是氣血不通暢,幫我調了一下。調完以後當天晚上就沒有那種感覺了。不知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明海法師:打坐時因爲調整呼吸,內心的調整,身體的感受會有很多。你的這種感受也是比較普遍,就是這裏跳呀,那裏脹呀,那麼人體有一些重要的穴位像印堂或腹部或頭頂跳動,還有發脹或發麻發酸,這都是很正常的,正常的一種調整過程。在禅定的進一步的過程裏,我們還沒有講到這個知識,就是禅定有從低到高的層次。我們人類在佛教對生命的描述裏,它屬于欲界,在欲界有人類還有畜生,也有比人類高一點的欲界的天神。在這個層面的衆生,在佛教的禅定學裏認爲,這個層面的衆生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禅定,在這個欲界的衆生裏,當他修習禅定,要突破欲界的水准,要向更高的色界突破時,那時會有真正的禅定生起。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在這之前身體會發生八觸,八種感受,酸呀、脹呀、麻呀、癢呀、痛呀、熱呀,但那種身體的調整跟我們現在剛開始打坐,腿發麻,這裏癢,那裏熱不一樣。我們現在還不算八觸,現在只是因爲我們靜下來了,我們身體平時有的地方不通暢,有問題,現在微微地調整,微調。到了發八觸,那就是身體很大的改革,很大的調整,那是比較徹底的那種調整,那種調整以後,會生起真正的禅定。當然通過那個調整以後,身體的品質會發生一個質的變化。比如對飲食,對睡眠,對各種欲望,這種依賴性就會淡化,乃至于說沒有,很弱。依賴性會很弱,因爲它離開欲界禅定的水准了。講到你剛才說的呼吸,越深越好,深長是對的。一般我們的呼吸都很淺,都是在胸部或者是在喉結這裏,應該是吸氣到腹部,每次都能吸氣到腹部來,應該這樣才對。呼吸越深越細越好。下面大家接著談。

  某營員:明海法師您好。剛才打坐時,您告訴我們從一數到十,我就這麼數,可是突然從一數到十一、十二去了。我趕緊又從一數到十。後來腿開始痛,我前後左右的同伴們都在動,我就一直堅持。我發現吐出的氣好象是那種白白的那種氣,眼前好象是高山流水的那種畫面,這就是我的感覺。

  明海法師:數息的時候,數數和注意呼吸要連到一起,注意它出來,第一下出來,第二下出來,它不是單純地在那裏數數,要密切和呼吸聯系到一起。觀察呼吸的進和出也是一樣的,剛開始可以默念:“現在是進,現在是出。”熟練以後就不用默念進出了,就是直接的知道,只是一個知道,現在是出,現在是進就行了。只要這個知道,要一個清楚明白。剛才這位女營員講到的覺得呼吸,看到白氣,大家不要笑。當我們的心非常靜的時候,我們是可以看到呼吸的,呼吸確實是白氣,是可以看到的。對這些你不要去分心,你不要好奇,不要把心轉移到它上面,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自己的工作和目標就是數息,它是白的、黑的或者其他的地方跳呀,發熱,你都不要管它,如果你管它,分心去注意它了,那麼你的正常的數息工作就受到影響了,中斷了。包括甚至出現一些幻覺、幻聽、幻視都不去管它,確實你數息數到很細很輕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很清涼,能夠感到種種意境,有時感到像高山流水,如你剛才講的或者很宏大很開闊的種種意境,這些從禅定的要求來說,都不要住著,就是不要執著它,不要停留在那上面,還是繼續你的工作。所以在我們修行的路上,每一個進步,我們要往前走,它要兩種心念:第一種心念就是對我目前的狀況不滿足,第二種心念就是能把現在感受到的放下。所以一種叫“舍”,現在我感受到很好的要舍掉,不住著在上面。然後對于現在的不滿足,繼續往前,我們就會發生突破,就會逐漸地進步。下面接著講體會。

  某營員:謝謝明海法師。剛開始上座時,呼吸比較密切,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呼吸比一開始要慢,而且要細一點,好象能察覺出和入的過渡。坐一段時間之後,右腳麻痹了,後來感覺到頭在往左轉,有點害怕,睜開眼之後,發現自己坐得還很端正。

  明海法師:這種感受有代表性。坐的時候很正,但是覺得往兩邊歪了,有時你覺得正,實際上歪了。或者你剛才說的身體往右,頭往左。這與身體狀況有關系,有時是神經系統,左右神經系統不對稱。因爲人的身體左右分判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身體左邊的氣和右邊的氣有不對稱的地方,所以你在感受上就會出現。還有會出現錯覺,你覺得身體是正,實際已經歪了,這也與身體有關。身體可能有一種疾病,比如說頸椎有問題,頸椎如果某一邊有問題,就不對稱了。所以打坐時會自然地調整它,下意識地調整,自己還不知道呢。本來這樣坐著,一會變了姿勢,覺得這樣才舒服。爲什麼呢?因爲左邊的脖子有骨質增生,這樣會輕松一點,你認爲是正,實際已經歪了,這經常會有。當你慢慢坐禅越來越靜,身體越來越柔軟的時候,這些毛病都會得到調整,神經系統它放松,身體會調整到一定程度,它就不會有了。好,接著再說。

  某營員:有的人修習禅定之後,以禅悅爲食,欲望減弱,飯量會減少,這種現象請大和尚慈悲開示。

  明海法師:本來有一個題目要專門講,就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裏面,我們的心、調心。關于心態的問題,在坐禅過程裏面的心。有兩種問題,兩種好的品質。兩種問題,一是散亂,一是昏沈。兩種好的品質,一種是專注,就是止,一種是清晰明了,就是觀,這是我們坐禅裏要培養的兩種好的品質。你剛講到禅悅爲食,實際上前面我講到四種飲食。我們人類社會所依賴的飯食,在比人更高的生命境界,比如色界天,它未必會象我們這樣吃飯,它可能只是看一下,就能飽。有的呢,聞一下香味就飽。我們認爲很美味的食物,可能在比我們境界高的衆生看來,簡直是臭不可聞,渾濁一片,就像我們看動物吃的食品一樣。修行禅定的人,他會有禅悅,禅悅爲食的意思是說:坐禅得到的喜悅會滋養他的心,滋養他的身。所有的衆生都要食物,這確實是一個真理。問題在于這種食物是什麼水平。以禅悅滋養身心,就要比以很粗糙的食物滋養身,或以看電影、看電視、跳舞、泡網吧,以這種方式滋養身心要來得高級,來得細。你們好好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我們的身體要食物,我們的心不斷地也要食物。我們有沒有過一個周末不去看電影、不看電視、不看書,什麼信息都不接觸,什麼都不想,有沒有過?沒有過,總是想搞點什麼。因爲心呀總是想找一點什麼,搞一點什麼。那麼禅悅爲食的人,他的心找到了自己的食物,而且這個食物它是不依賴外在的。我們所尋找的那些滋養我們的心的東西,比如今天心情特別悶,去找個舞廳跳一晚上舞吧。如果舞廳不開門呢,如果鬧非典都關閉了呢,就沒有辦法了。但是禅悅呢,它不以外在的條件爲轉移,它是你自己身心裏生起來的,不因外面的環境改變而改變的。有了禅悅的人,因爲他有色身,他還是要吃飯的。不過他對飲食的依賴性和適應性比我們普通的人要好,要強。我們是非要吃那種東西,非要吃某一種素質的食物,他不一定。他是好一點、賴一點、多一點、少一點都不影響他,他可以很長時間不吃飯,他也可以一頓吃很多。爲什麼他一頓能吃很多呢?因爲有禅悅的人,他的身體氣脈消化能力也是很強的,打個比方就和一個爐子一樣,扔進去就給消化了,不會說吃太多了會撐,飽得不得了。過去民國年間江西鎮江金山寺有這麼一個高僧,人稱金山活佛,他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有時好幾天都不吃飯,有時一個人把一桌飯全部吃了。有一次他和別人去香港,主人招待隨行的人,好象是兩桌飯,他一個人全部吃了。他不僅可以自己一個人吃這麼多飯,他還可以讓別人吃,讓普通的人,說你吃吧,沒關系,你就吃好了,奇怪的是這個人也能全部吃掉,吃到哪兒去了不知道。後來日本侵華他就流亡到緬甸,生活就很艱苦,他經常也是在街上撿一點西瓜皮就吃了,也挺好,或者好幾天不吃飯。這就是他這樣修行的高僧,他有禅悅,食物對他來說已經不能形成限製了。所以大家也不要擔心,有了禅悅以後就不能吃我喜歡吃的東西了,不要擔心,還是可以吃的。還有發言的可以繼續說。

  某營員:法師我想問一下,開始我也在數息,數著數著,後來就不想數了,這樣是不是不對?

  明海法師:我們的身心在不斷提高過程中,它不是直線進步,是螺旋式的上升。當你現在有一個你覺得很平衡的狀態,你再往前進稍微受點苦,就說你要經過一點點的不舒服。就和我們爬山一樣,你爬到一個高度很舒服了,你…

《明海大和尚講禅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坐禅開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