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表性。他描述的这个过程好象是有的人一辈子做一件事的过程,虽然只有半个小时,这半个小时像有的人做一件事,一生中间有很多插曲,经过种种挫折,种种分散注意力,最后终于完全坚持下来做完了。再缩小一点,像你们上大学,或者在中学上学那种奋斗的过程,有种种的障碍,种种的困难,最后还是坚持把学上下来了,没有退学。那么他说就是数数没有中断,我就奇怪了,在没有断的情况下,他的注意和感受非常的丰富(众笑),这个也不简单,他结果是没有断,那么问题在哪里呢?问题在于他数的注意力,数的关注力量还不够,这个专一的纯度还不够,专一的纯度如果够的时候,其他的妄想杂念就会越来越少,或者没有。这是一点,另外一点,也要看到你之所以在静坐的时候能够注意到这,注意到那,包括自己内心的各种变化,也反过来说明你坐的时候心还是比较静的,比较敏锐的。因为平时我们的心一直都很闹的,平时我们的心并不是不打妄想,它也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注意各种各样的事物,内心有种种的情结,种种的念头。只是因为自己心不平静,没有看到而已,现在你坐下来,你看到它,已经就是个进步了。还有问题吗?
某营员:尊敬的明海法师,我打坐一年之后,头发胀,太阳穴发胀,一直到今年四月份,实在受不了。后来有一位朋友练过气功,他说可能是气血不通畅,帮我调了一下。调完以后当天晚上就没有那种感觉了。不知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明海法师:打坐时因为调整呼吸,内心的调整,身体的感受会有很多。你的这种感受也是比较普遍,就是这里跳呀,那里胀呀,那么人体有一些重要的穴位像印堂或腹部或头顶跳动,还有发胀或发麻发酸,这都是很正常的,正常的一种调整过程。在禅定的进一步的过程里,我们还没有讲到这个知识,就是禅定有从低到高的层次。我们人类在佛教对生命的描述里,它属于欲界,在欲界有人类还有畜生,也有比人类高一点的欲界的天神。在这个层面的众生,在佛教的禅定学里认为,这个层面的众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禅定,在这个欲界的众生里,当他修习禅定,要突破欲界的水准,要向更高的色界突破时,那时会有真正的禅定生起。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这之前身体会发生八触,八种感受,酸呀、胀呀、麻呀、痒呀、痛呀、热呀,但那种身体的调整跟我们现在刚开始打坐,腿发麻,这里痒,那里热不一样。我们现在还不算八触,现在只是因为我们静下来了,我们身体平时有的地方不通畅,有问题,现在微微地调整,微调。到了发八触,那就是身体很大的改革,很大的调整,那是比较彻底的那种调整,那种调整以后,会生起真正的禅定。当然通过那个调整以后,身体的品质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比如对饮食,对睡眠,对各种欲望,这种依赖性就会淡化,乃至于说没有,很弱。依赖性会很弱,因为它离开欲界禅定的水准了。讲到你刚才说的呼吸,越深越好,深长是对的。一般我们的呼吸都很浅,都是在胸部或者是在喉结这里,应该是吸气到腹部,每次都能吸气到腹部来,应该这样才对。呼吸越深越细越好。下面大家接着谈。
某营员:明海法师您好。刚才打坐时,您告诉我们从一数到十,我就这么数,可是突然从一数到十一、十二去了。我赶紧又从一数到十。后来腿开始痛,我前后左右的同伴们都在动,我就一直坚持。我发现吐出的气好象是那种白白的那种气,眼前好象是高山流水的那种画面,这就是我的感觉。
明海法师:数息的时候,数数和注意呼吸要连到一起,注意它出来,第一下出来,第二下出来,它不是单纯地在那里数数,要密切和呼吸联系到一起。观察呼吸的进和出也是一样的,刚开始可以默念:“现在是进,现在是出。”熟练以后就不用默念进出了,就是直接的知道,只是一个知道,现在是出,现在是进就行了。只要这个知道,要一个清楚明白。刚才这位女营员讲到的觉得呼吸,看到白气,大家不要笑。当我们的心非常静的时候,我们是可以看到呼吸的,呼吸确实是白气,是可以看到的。对这些你不要去分心,你不要好奇,不要把心转移到它上面,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么,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工作和目标就是数息,它是白的、黑的或者其他的地方跳呀,发热,你都不要管它,如果你管它,分心去注意它了,那么你的正常的数息工作就受到影响了,中断了。包括甚至出现一些幻觉、幻听、幻视都不去管它,确实你数息数到很细很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很清凉,能够感到种种意境,有时感到像高山流水,如你刚才讲的或者很宏大很开阔的种种意境,这些从禅定的要求来说,都不要住著,就是不要执著它,不要停留在那上面,还是继续你的工作。所以在我们修行的路上,每一个进步,我们要往前走,它要两种心念:第一种心念就是对我目前的状况不满足,第二种心念就是能把现在感受到的放下。所以一种叫“舍”,现在我感受到很好的要舍掉,不住著在上面。然后对于现在的不满足,继续往前,我们就会发生突破,就会逐渐地进步。下面接着讲体会。
某营员:谢谢明海法师。刚开始上座时,呼吸比较密切,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呼吸比一开始要慢,而且要细一点,好象能察觉出和入的过渡。坐一段时间之后,右脚麻痹了,后来感觉到头在往左转,有点害怕,睁开眼之后,发现自己坐得还很端正。
明海法师:这种感受有代表性。坐的时候很正,但是觉得往两边歪了,有时你觉得正,实际上歪了。或者你刚才说的身体往右,头往左。这与身体状况有关系,有时是神经系统,左右神经系统不对称。因为人的身体左右分判是很清楚的,大家都知道,身体左边的气和右边的气有不对称的地方,所以你在感受上就会出现。还有会出现错觉,你觉得身体是正,实际已经歪了,这也与身体有关。身体可能有一种疾病,比如说颈椎有问题,颈椎如果某一边有问题,就不对称了。所以打坐时会自然地调整它,下意识地调整,自己还不知道呢。本来这样坐着,一会变了姿势,觉得这样才舒服。为什么呢?因为左边的脖子有骨质增生,这样会轻松一点,你认为是正,实际已经歪了,这经常会有。当你慢慢坐禅越来越静,身体越来越柔软的时候,这些毛病都会得到调整,神经系统它放松,身体会调整到一定程度,它就不会有了。好,接着再说。
某营员:有的人修习禅定之后,以禅悦为食,欲望减弱,饭量会减少,这种现象请大和尚慈悲开示。
明海法师:本来有一个题目要专门讲,就是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我们的心、调心。关于心态的问题,在坐禅过程里面的心。有两种问题,两种好的品质。两种问题,一是散乱,一是昏沉。两种好的品质,一种是专注,就是止,一种是清晰明了,就是观,这是我们坐禅里要培养的两种好的品质。你刚讲到禅悦为食,实际上前面我讲到四种饮食。我们人类社会所依赖的饭食,在比人更高的生命境界,比如色界天,它未必会象我们这样吃饭,它可能只是看一下,就能饱。有的呢,闻一下香味就饱。我们认为很美味的食物,可能在比我们境界高的众生看来,简直是臭不可闻,浑浊一片,就像我们看动物吃的食品一样。修行禅定的人,他会有禅悦,禅悦为食的意思是说:坐禅得到的喜悦会滋养他的心,滋养他的身。所有的众生都要食物,这确实是一个真理。问题在于这种食物是什么水平。以禅悦滋养身心,就要比以很粗糙的食物滋养身,或以看电影、看电视、跳舞、泡网吧,以这种方式滋养身心要来得高级,来得细。你们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生活,我们的身体要食物,我们的心不断地也要食物。我们有没有过一个周末不去看电影、不看电视、不看书,什么信息都不接触,什么都不想,有没有过?没有过,总是想搞点什么。因为心呀总是想找一点什么,搞一点什么。那么禅悦为食的人,他的心找到了自己的食物,而且这个食物它是不依赖外在的。我们所寻找的那些滋养我们的心的东西,比如今天心情特别闷,去找个舞厅跳一晚上舞吧。如果舞厅不开门呢,如果闹非典都关闭了呢,就没有办法了。但是禅悦呢,它不以外在的条件为转移,它是你自己身心里生起来的,不因外面的环境改变而改变的。有了禅悦的人,因为他有色身,他还是要吃饭的。不过他对饮食的依赖性和适应性比我们普通的人要好,要强。我们是非要吃那种东西,非要吃某一种素质的食物,他不一定。他是好一点、赖一点、多一点、少一点都不影响他,他可以很长时间不吃饭,他也可以一顿吃很多。为什么他一顿能吃很多呢?因为有禅悦的人,他的身体气脉消化能力也是很强的,打个比方就和一个炉子一样,扔进去就给消化了,不会说吃太多了会撑,饱得不得了。过去民国年间江西镇江金山寺有这么一个高僧,人称金山活佛,他的生活就是这样的,有时好几天都不吃饭,有时一个人把一桌饭全部吃了。有一次他和别人去香港,主人招待随行的人,好象是两桌饭,他一个人全部吃了。他不仅可以自己一个人吃这么多饭,他还可以让别人吃,让普通的人,说你吃吧,没关系,你就吃好了,奇怪的是这个人也能全部吃掉,吃到哪儿去了不知道。后来日本侵华他就流亡到缅甸,生活就很艰苦,他经常也是在街上捡一点西瓜皮就吃了,也挺好,或者好几天不吃饭。这就是他这样修行的高僧,他有禅悦,食物对他来说已经不能形成限制了。所以大家也不要担心,有了禅悦以后就不能吃我喜欢吃的东西了,不要担心,还是可以吃的。还有发言的可以继续说。
某营员:法师我想问一下,开始我也在数息,数着数着,后来就不想数了,这样是不是不对?
明海法师:我们的身心在不断提高过程中,它不是直线进步,是螺旋式的上升。当你现在有一个你觉得很平衡的状态,你再往前进稍微受点苦,就说你要经过一点点的不舒服。就和我们爬山一样,你爬到一个高度很舒服了,你…
《明海大和尚讲禅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