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說這種六道輪回真的那麼神秘嗎?不神秘。每一天早上,我們帶著崇敬的心進了殿堂了,發了四弘誓願了,要能夠幫助一切衆生。然後,我們在念經念咒過程當中,身心境界都得到了非常清淨的升華。那個時刻,你和佛是一樣的!(熱烈掌聲)下了殿堂了,你認爲遠離這種莊嚴、神聖的場所,于是,一出大殿,你就叽叽喳喳,又還複到小孩子的一種狀態。到了觀堂了,要吃飯了,你因爲饑餓所以見了飯菜就像餓鬼一樣,趕緊塞啊,禅修營這麼多人,再不搶先下手,待會兒就沒有了。這是一種什麼狀態?和搶飯的餓鬼有什麼差別?那就是一種餓鬼的狀態。吃了飯啊,慢慢的,我們今天來是幹啥的?哦,禅修營,八點半了,好好聽哦,這個人生估計能因此而解決很多問題,你又回到學習當中來了。你看你一生當中,一天當中,不僅僅是六道輪回啊,你不知道經曆過多多少少的輪回。在每一天當中,你都是這樣。一輩子當中,人家說叁起叁落不到老,是不是這樣的?山不轉水轉,一天你要轉多少時間?這不是一種輪回嗎?這不是一種六道衆生的衆生相嗎?如果說我們心裏面是這樣的,如果說我們今天是這樣的,如果說我們習慣是這樣的,你想一想,你整個生命狀態是不是這樣的?它與你整體的生命狀態,是不相分離的。從一個大的時間片段中,截取你一個小的時間片段,截取出來,差不多你天天都是這樣,都在輪回。六道輪回,不僅僅發生在這一生這一世生命不存在之後,而是在我們當下,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一會兒你高興了,一會兒愁眉苦臉,一會兒見了大和尚,大和尚你給我簽簽名吧,一會兒見了同修了,兩個人打架了,又起嗔恨心了,又起修羅心了,在一輩子當中,這樣的事情,你經曆得還少嗎?但是我們自己爲什麼就不能知道,這是一種輪回呢?就不能知道對于生命,我們沒有一種固定的方向。我們就像風中的落葉一樣,風吹到什麼地方,我就到什麼地方,根本沒有自主性,而是非常偶然的。就像小時候所說,他說這個人啊,生下來是很偶然的,你想,父精母血一結合的時候,那麼多精子,只有一個精子穿透,你是哪一顆精子呢?不知道。最後,你這個精子就形成了,于是,你長成男人,你長成女人,非常偶然的機率你就成爲男人了,非常偶然的機率你就成爲女人了。非常偶然的機率,你的家境非常貧寒,你生在窮山惡水;非常偶然的機緣,你生在富貴之家,那麼世間上林林總總、千奇百怪的事情,都歸之爲非常偶然。難道這種說法能夠站得住腳嗎?
我們今天還是這樣,今天我生不逢時,我很偶然。今天,我到了文殊院非常偶然;明天,我遇上一個美女,還是偶然;後天,我又遇上一個恐龍,我還是偶然;到最後,我一口氣不來,我還是偶然。(熱烈掌聲)如果這個世間上都是偶然,不能夠爲我們自己所做主,還用我們幹什麼呢?每天眯上眼睛瞎撞就是了。還用開車做什麼?還用修路做什麼?根本就不用修路,根本就不用開車,你完全可以眯著眼睛,瞎撞,人生就結束了。是不是這樣呢?這樣的道理不能夠成立啊!
仔細想一想,不能夠成立啊。佛法上說的,一飲一啄,莫不有前因後果。我們今天所遭受到的一切,莫不有前因後果。我們今天生死莫不有前因後果。我們今天的無常,也是我們自己一種心境。
多少年前,在親近我們宗性大和尚的時候,宗性大和尚曾經提過這種觀念,說時間是什麼?空間是什麼?你的心念不斷地變化,這就是你的時間;時間是我們自己心的假相。一個在禅定當中的人,一念可以一大劫,他這個時間有多長啊?而我們今天的人,心念是生生滅滅,你的時間又有多長呢?莊子裏面,說一個椿樹一活八百年,彭祖一活幾千年,還有壽星。你再一看,夏天的鮮花,幾天露水以後,它就掉下來了。一個昆蟲,也許,朝生暮死。時間觀念因人而異,那就是我們自己時間觀念的一種變化。心念的變化就是時間的變化。你心念的變化,時間的變化,顯現在空間上又是一種空間的變化。時空的變化無非是一種心念的變化。生死,怎麼會有生死?你的心念是怎麼來的?它又是怎麼去的?就在這一念心性的來來去去過程當中,你就可以參透生死的本來面目!!!
你的念頭來了,必然成就相應的生活環境。你的念頭去了,必然能夠消失現實環境中相對應的某些東西,于是,生死的一種神秘,它並不神秘,只在一念的生滅過程當中。一念的生滅又是什麼原因呢?你看你這個念頭怎麼來的?來而無根,去而無影。都是一種虛妄。《楞嚴經》上所說,來無所來,去無所去。來來去去都是一種莫須有的幻妄。生死就是這樣,所以說經典上跟我們講,生死是一種虛妄,本來是莫須有的。以前我看這個莫須有,感到很委屈,說,嶽飛,遭了這家夥,莫須有,給整死了。文革,多少的人遭了莫須有。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遭了這個莫須有。但是,我們並不感到冤枉,我們還在生死輪回過程當中,以爲這些是真實的。其實,就是我們心的幻相,沒有醒悟啊。回歸到心的真實面的時候,就能出離自己這些虛幻。這是共中士道,就是要發現自己真實的問題,大問題,生死境界的問題,它是一種虛妄,不是真實的。我們要痛苦,是因爲自己虛妄分別心而引起的,你能夠回歸到不共的上士道,就是能夠覺悟,回歸到這個世間的真實相狀,我們所說的真實菩提心,你用智慧觀察這一切真實存在的本來狀態的時候,好了,一切都可以不再出現。你的生,可以不生;你的死,可以不死;你變成男人,其實你不究竟是男人;你變成女人,究竟上來說,你不是女人。所以說,男人局限不了你,女人局限不了你,衆生六道的境界也局限不了你,你內在實實在在是與釋迦牟尼佛同等不二!!!我們人人都是佛,現前就是佛,本自具足,你能夠意識到嗎?當我們不能認識的時候,沈入我們自己心獄境界的時候,哎呀,師父,我是女人啊;師父,我是男人哪;師父,我是業障啊!這個世界上是不是這樣?往往就是這樣,你認爲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熱烈掌聲)所以說,存在是我們自己的認知,一旦你認清楚我們人生各種各樣的境界,僅僅是我們人生的虛幻認知,由什麼樣的認知,就會顯現出什麼樣的生死境界。而解脫生死之道,也就在于認識自己不生不滅的真相。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真實的智慧,能夠在現下穿透一切時空,穿透一切假相,回歸到本來的時候,人人是不欠不余,你也不少一分,你也不多一分,你跟所有的叁世諸佛都是一樣的,無非是菩提心的一種顯發。
也許我們自己對于佛法沒有一個整體的概念,我是希望通過這短短的兩個小時,把無常的觀念,共下士道人生增上圓滿的因果修法,乃至于共中士道的發現自己根本問題,發現自己虛幻層面,不共上士道的能夠認識到自己本來現成,人人本具的佛性,這叁士道的修法,就在裏面。成不成功呢,看于各位,你喜歡,也許它就進去了。你不喜歡,也許,我說了等于沒說。萬萬千千只在于一個緣,有緣的,不用多說;無緣的,根本不用說。(熱烈掌聲)
下面是解答問題,再多也不怕,因爲宗和尚在。(熱烈掌聲)再多也不怕,因爲有你們。(熱烈掌聲)
1、生活當中有很多事,要堅持才有可能成功,但是佛經說,不要執著。請問,如何處理二者矛盾?
兩者本來沒有矛盾,所以你不用處理。爲啥呢?過河需要船,過了河,你還用背著船嗎?(熱烈掌聲)沒有過河之前,你也不用船嗎?想一想這個問題,你就清楚了。
2、要發心療救別人痛苦,應該怎麼做?
先不要說療救別人,先要看自己有什麼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盡虛空遍法界所有衆生,就是你一個人。你是衆生,于是人家都是衆生;你成佛,所有的人都跟著你成佛。(熱烈掌聲)有了個體體驗以後,有了經驗以後,你就善于引導別人了。今天我剛到,宗和尚就給我上了一課,我們今天,如果自己沒有體驗,要真正弘法不行啊。你自己沒有經驗,你很難引導衆生啊。
3、佛家講斷惡修善,斷和修之間,是否有對立。煩惱和菩提之間,是否有對立?
當你迷的時候呢,萬般皆是對立。當你覺悟了之後呢,所有的一切對立都不存在。煩惱是菩提,如何下手?覺悟煩惱,就可以了。
4、請問,什麼是智慧?
你內急了怎麼辦?你餓了怎麼辦?你困了你怎麼辦?(衆答:睡覺)我看你們挺有智慧嘛。智慧不是外來的,智慧是人人本具的,把你這一念明覺之心擴而充之,就是智慧。
5、俺認爲佛教的思想是唯心的,請問師父,作何解?
什麼叫唯心?什麼叫唯物?多少年前我就問別人,什麼叫唯物?他說,客觀的就是唯物的。我說,這個心是客觀的存在呢,還是不客觀的存在呢?他說這個好像是不客觀的。不客觀的你怎麼認爲有一個心呢?既然不客觀,爲什麼你還有一個心?你說有一個心,它就有一個心的存在。只要它存在,那就是客觀的。既然心都是客觀的,心和物,能分得開嗎?所以說佛教的唯心,不是二元對立的唯心,是唯一真心,這個心啊,是心物都包含在內的,這些名相要界定清楚才好說,沒有界定清楚的時候,很容易上當啊。
6、佛教在當今總是自稱不是宗教,請問這個結論的根據?
我也不知道你這個結論的根據是在哪裏啊。我就說這個佛教是宗教。好好地明心見性就是宗,叁藏十二部這就是教。你能說它不是宗教嗎?但是,和你認爲的宗教不是一回事。只不過說,我們很多人很容易爲一個名相所局限。就怕你被名相所局限,所以你說什麼,我就說不是什麼。去除你的執著,去除你的誤區,知道吧?(掌聲熱烈)
7、我在修持佛法每一個新階段會出現感覺,就像身體裏面出現了兩個我,在不停抗爭,一個是堅信佛法,另外一個是說不出的感覺,有點搖擺。所以說,要更多地深入經藏,更系統地學習,努力消化。請問師父,出現這種問題,有沒有更好的方法處理?
…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