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聲)
21、我身體不好,想學佛以修心,坐禅以療疾,苦于無人引導如何坐禅。法師可否將自己坐禅經驗與大家分享?我又是否可以向你學習如何坐禅?
要教你的,禅修營要教你的,行禅、坐禅,吃喝拉撒都是禅。沒教你嗎?我都是在這裏學到的。所以說你好好學的話,就可以。
22、請問,如何解讀世俗世界的人生?
誰規定的世俗?誰規定的一種超越?世俗,是我們自己認爲的世俗嗎?世俗,是有一種客觀的世俗嗎?要從我們自心拿掉這些東西。你淪入于世俗的觀念了,人生就陷入于世俗的人生了。而我們自己,是可以限定的嗎?應該不是可以限定的。
23、梁漱溟先生曾經提出文化叁路向說,認爲佛教文化是向後看,你怎麼看?
前後怎麼區分?在你們面前,我在你們前面。在我的面前,你在我的前面。到底誰在前面呢?佛法不是向前看,向後看,它是向如實看。
24、許多學佛之人目標就是得解脫,如果有修爲的人是處處西方極樂世界嗎?留下世間人如何教化?請問法師如何發心出家的機緣?作爲一個初接觸佛法的人,我們應當樹立學佛的目標是什麼?
這個就相當于這樣說,今天世間上有很多失學的人,于是我們就失學來拯救這些失學的人。是不是這樣?這個世間上有那麼多人沒有讀書,于是我們就可以不開學校,不上學校,我們就可以幫助這些人,可不可以?這是什麼理論?只有你自己學好了,你才可以幫助世間上的人。成佛也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好,那都是你拯救衆生的一種方法、手段,如果說你沒有學好,你拿什麼拯救衆生?必要的學習是前提。我們學佛的目標,就是要落實到自己現下好好學習當中,成就好度化衆生的智慧和能力。將來,你才能對衆生有幫助。
25、面對人生不斷的十字路口,怎樣選擇自己的生活?面對不太幸福的婚姻,如何選擇?
選擇,就是要你發生智慧。你沒有智慧,你就不能選擇的。要有智慧,你就能看清楚自己真實的需求。在十足路口,今天是張家女兒,明天是李家女兒,這個是瓜子臉,那個是蘋果臉,兩個都漂亮。你想要哪一個呢?你說我兩個都要,那就隨便你。人家要不要你就是她的事情,不是你要不要人家的事情。十字路口不就是這樣嗎?所以說你要明了自己。人與社會,一個方面是我們自己的需求,一個方面我們自己的需求和別人的需求怎麼相結合的問題,是不是?
28、我是一個剛接觸佛法的女士,請開示我應該看哪些合適的書籍?
佛學的啓蒙書籍很多,比如《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像《叁皈依》《十善業道經》,這些,都可以作爲我們啓蒙的書籍。你可以好好看看。今天你到文殊院,結緣的書也有很多。可以好好看。
29、現在的朋友,都是慢慢疏遠。大家追求的是名利、家庭,如何能夠像禅修營裏面,能夠感受到和尚們的關愛與慈悲?
那就是你不斷地去關愛別人,真實地去關愛別人。你對世間上投入仇恨,你收獲的就是仇恨。你投入關愛,你得到的就是關愛。但是不要亂愛啊。(熱烈掌聲)亂愛,有的時間是要找打的。(衆笑,掌聲)
30、爲什麼人混濁地過了一生,但在臨死時仍然要貪戀這個世界?
就像你今天在這裏,你沒有好好學,庸碌無爲。但是臨命終你還是有點留戀,這個文殊院的包子好吃哦,還不是一樣的嗎?無明、愚癡,一種耽著啊。
31、現世的誘惑,人類的欲望,自身的經曆,已到適婚年齡,但是以前有失敗的經驗,抱著對家裏人一個交代的想法,可是結婚對象不是自己真愛、最愛,佛法對于愛情與婚姻怎麼看待呢?
如果不是最愛的,我就不要。如果說我要選擇對別人交代,誰又對我交代呢?于是我在出家之前我就在選擇對象,我找這個女的,不能滿足我;我找那個女的,不能滿足我;最後,我終于找到一個女的,能滿足我,那就是我自性的女人,這就是我最喜歡的。而且,我打她罵她,打不轉她罵不轉她,她也不會嗔恨我,她會隨時隨地與我在一起。這就是我的最愛,我選擇了她,所以說我幸福一生。
你要對別人交代,我看你就成問題了,沒人對你交代。
很多人都是這樣,到了結婚年齡,不結婚人家說你是怪物。結吧,隨便找一個結吧,只要是男人就可以了。但是一結婚,發現完了,上圈套了,今天你要盡責任了,擺脫不了了,他要打你了,他要罵你了,他要查看你的信息了,徹底就被拴上了,進了豬圈了,是不是這樣啊?小心啊,那個是陷阱啊,每一個人都可能是陷阱。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地雷。假如說你不需求就可以了。真是你需求,那就要冒著危險去把雷排掉。要找到你的安全區域。(笑聲,掌聲)
32、對過去,仍然執迷不悟,明知有一段孽緣,參悟了佛法,卻仍舊放不下。
就像我們有瘡一樣,摳了又摳,癢了又癢。哎呀,這個癢還是一種快樂啊,沒有瘡了以後,不摳也不癢,沒事可幹了。識破了,不就這樣嗎?
33、請問法師,生活當中有諸多煩惱與痛苦,佛法教育我們離苦得樂,怎麼樣才能以最佳心態持續歡喜?
今天來的路上我們在說一個問題,我說,孤獨是最好的治療,寂寞是最真實的快樂,但是,很少有人懂這個道理。他都落在苦樂對待過程當中。凡是有快樂,它就必然有相對的苦法,苦與樂往往是一對,只要你超不出這種對待的境界,快樂過後你必然是加倍的失落。
所以說,不苦不樂、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涅槃真心,是爲常樂。(掌聲)
34、鹽市口天橋上有一些又老又殘的乞討人,有人說他們是兩種身份,表面上在乞討,其實,是坑蒙拐騙。都說佛陀慈悲爲懷,請問法師,你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假如你真的慈悲,我勸你把這個現象看清楚。他究竟是真的乞討呢,還是坑蒙拐騙呢?這是一個方面,看清楚以後你就知道怎麼對待了。第二個方面,假如說你這種慈悲,是真慈悲的話,首先,慈悲一下自己。爲啥呢?如果說你對財寶的悭貪沒有舍棄,管他是真的假的,他都可以幫助你呀。世間上只要你善用,真真假假都可以彙爲真,一真一切真。假如說你不善用,一假一切假。最後連真正乞討的人,你也說這個假的。我走到世間上,人家說,和尚,低頭。我說,幹嘛要低頭,看看你是真和尚還是假和尚,因爲他見到的假和尚太多了。所以說見到真的,他也說是假的。這個世間也許你會錯掉很多機緣,對吧?
就像剛才那個吃了虧,上了當,自己再沒有生活的勇氣,見了男人就是恐龍,見了美女就是河東獅子吼。于是,婚姻一步不前,這一輩子呢,痛苦結束。
35、用電腦或者是播放器播放的誦經,和自己親自誦經有什麼區別?
我們放一段錄像,你在吃飯,你就吃過飯了;放一段錄像,你在睡覺,你就睡過覺了。它有沒有區別呢?
播放的經文有效益嗎?
有效益。但是,對別人也許有效益,對你呢,如果說今天對你播放一段吃飯錄像你就吃過了,那就真正有利益。
經書不念出聲,只是閱讀的話,有沒有功德?
假如說你全心全意默念,也許比你出聲音還要來得真切。
如何自淨其意?如何克服散亂和放逸?
內心裏面不染汙,就清淨了。你能不能夠呢?別人的話啊,都是語言上的戲論,只有你自己做到了,一個煩惱一個煩惱地克服,一個惡業又一個惡業地對治,才能夠自淨其意啊。散亂,對治散亂就是要把你的心集中起來。從你最感興趣的問題下手,窮追猛打,一直深入進去,也許,對你的散亂心有一個幫助克服的作用。放逸呢,假如說你喜歡放逸,今天就讓你沒有規則,在世間上隨便放逸就可以了。但是,到處撞牆的就是我們。所以,這些東西需要自己去選擇。
如何增進智慧?
多親近宗和尚,多來禅修營。
多體驗生活,多認識因果。多看清自己。
36、是否一旦發生殺生等重罪,不管如何修持佛法,如何做善事修功德都無濟于事,此後都一定會下地獄呢?
不一定。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說你知錯不改,那就糟糕了。人與人之間,你已經殺害掉別人了,對人家的家人總得有個交代吧,對自己總得有個交代吧,你這個殺人之心總得要解決吧?如果不然,我看你這種惡業很難解決。只要惡業沒有解決,一定有它的勢力,一定會陷我們于不複之地。
37、我們是該平淡地生活,賺的錢僅夠溫飽就好呢,還是多多賺錢?多多布施才好?該不該爲布施而去賺更多的錢呢?
布施,是爲了對治我們自己的悭貪。你平淡的生活也好,多多賺錢也好,看你是發什麼樣的心。以悭貪之心去賺錢呢?還是以平淡的心去賺錢?做一切事情的時候,發心是最重要的。如果發心是以貪心去賺錢,在你賺錢的過程當中,貪心被培養起來。等你賺到多多的錢以後,你再想布施,心相續已經被破壞掉了。你再想布施,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說,平淡與濃豔的生活都是一種方式,這種方式都無可厚非。關鍵是你有什麼樣的心態。
38、請問師父,叁世因果,所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和壞事,是成正比的嗎?
那就要問你了,你做的時候是成正比的嗎?你幹壞事多,顯現的時候,惡劣的果報一定多。你做壞事的時候投入,那麼,你在受惡劣的結果時,也倍受傷害。和自己的投入,是成正比的。
39、如何對災區經曆地震的孩子所講的生活沒意思,學習沒意義進行勸解?
也許要從我們自己認識自我以及從認識災區的孩子開始,他爲什麼會産生這樣的想法?他的來源是什麼?有的時候不僅僅是講道理。我勸大家多陪他玩一些他所喜歡玩的。這個也許比你千千萬萬的說教都要有意思。你跟他說沒意思,但是,你跟他探討要做什麼的時候,他總有他要做的事情,于是,從這一點一點的陪玩、陪樂,陪做事這種過程當中,也許,它比千千萬萬的說教力量還要大些。不要光是去說教啊,要用親身的精力關注他們的興趣,關注他們的愛好。哪怕他是痛苦,我們幫他關注痛苦,也是一種意義。
40、以現在內容爲…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