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鏡論》講記(九)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6月1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第叁十面。前面把十業道,十種善業,十種惡業,從它怎麼樣叫做惡業,怎麼樣叫做善業,體性上我們學習過了。業的力量是怎麼産生的,是大是小,究竟有哪些因素影響這些善業惡業的力量呢?前節中我們講到了造業的大小,它是取決于造業所依的身,造業所面對的對境,造業時候內在的意樂和造業時候所做的事情,乃至所用的各種各樣的加行方法等等,這些都能夠影響善業惡業力量的大小。今天我們就從一個一個的方面來學習。
一田門
第一個方面,是針對對境來說的,叫做田門。什麼叫田門呢?我們所對的對境就是田。能夠生長福報的,叫福田;能夠生長禍殃的,自然而然它能夠長出不好的果報,也可以叫作罪田。讓我們受果報的地方,它從這個地方産生。所以,面對的對境就叫田。田是什麼?就像田地一樣,具有能生長的意思。我們人所面對的一定有他的環境,或者說是人,或者說是事物、環境,各種各樣的。這些方面都要注意。我們所面對的人,有聖賢,有凡夫;有造惡業的,有造善業的;有發菩提心的,有僅僅是耽著于世間五欲的。我們面對這些不同的對象,我們所造的業的力量是不一樣的。所以它影響業的力量。這就是田門所說的意思。
在《僧伽吒經》裏,佛告訴一切勇菩薩,佛說:叁千大千世界充滿胡麻。什麼叫胡麻?像麻子一樣,有很多。有如這胡麻數目的轉輪聖王,如有人向這樣多的輪王布施,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個須陀洹。須陀洹是什麼?就是初果,入流的聖者。最初破見思惑,見了道,叫須陀洹。而我們布施叁千大千世界胡麻數目這麼多的須陀洹,所得的功德相比而言不如布施一個斯陀含,就是二果聖者。布施叁千大千世界所有斯陀含,所得的功德不如布施一個阿那含,就是第叁果。這前面叁果都叫做有學果位。布施叁千世界諸阿那含,不如布施一個阿羅漢。阿羅漢就稱之爲無學果位,就是四果阿羅漢。布施叁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阿羅漢,不如布施一個辟支佛。辟支佛是什麼?緣覺成佛的。布施叁千世世界諸辟支佛,不如布施一個菩薩。發心不一樣,果位不一樣。布施叁千世界諸菩薩,不如布施一如來所起的清淨心。從這一段我們就可以比較出,世間上的衆生千差萬別,人與人不同。當你遇上不同的人的時候,你所做的事情,或者說造善業,或者說造惡業,果報是不一樣的。
依佛這樣的話義,當布施的意樂和所施的東西是相同的。內心是一樣的,所布施的東西也是一樣的。布施的對境如果愈殊勝,布施所生的福德力也愈強大。就像上面列舉的對境,有世間上的轉輪聖王,還有聲聞乘的一果乃至四果阿羅漢,還有緣覺乘的辟支佛,到大乘的菩薩,一直到究竟斷一切惡,證一切德的圓滿的佛陀。這些對境在功德方面所産生的後果,有巨大的差異。隨著對境不同,你的發心是一樣的,你供養布施的物質是平等的,但是所産生的結果天遠地差。第二個方面,要隨著功德的次第增長,對其布施所産生的福德也依次成千上萬倍地增長。所以,我們今天說佛是“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我們今天要是遇上佛的話,是千遭難遇,萬劫罕逢。我們在佛面前,能夠侍奉于叁寶,恭敬佛寶,親近佛法,好好學習,這樣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世間上有好多人遇不上佛寶,見不到佛寶,見不到叁寶。所以,相對而言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力量就小得多。不管是做福德還是做什麼,力量小得多。
所以,決定布施福德力究竟是大是小,一個關鍵性的因素便是造業所對的對象。比如,像億耳阿羅漢,他過去時候以一朵花供養佛塔,結果億耳阿羅漢九十一劫在人天中感受各種各樣的安樂果報,又由他余下的福德力成就了阿羅漢果。只是以一朵花來供養佛塔,就能夠趕得這麼長遠的,無量無邊的果報,乃至能夠證到究竟阿羅漢的果報。他能夠證到無學果位,超出叁界二十五有的生死果報。又比如,阿育王過去時候作小孩時,用小孩玩耍的土來供養佛,依照這個福德力,後世轉生爲統治世界的一代名王,而且爲佛造了八萬四千塔,所以他弘揚佛法的功德,可以說無量無邊,到最後也成道了。所以,雖然他們布施的東西非常低賤,而且阿育王前世布施的時候還是小孩,他的心力也非常微薄,但是因爲對境是佛陀,所以非常殊勝,非常美妙。到最後,感得非常大的善果。
造福業方面是這樣,在造惡業方面其實也是這樣。做同樣的事情,如果對境越尊貴,在他面前所造的惡法最後所産生的力量,就越來越大。所以,你對一般人造了一點點惡業,也許不起眼。但是,在善知識面前,在諸佛面前,你要造了這一點點惡業,就非常恐懼了。爲啥呢?因爲對境不一樣。所以,我們說世間上的人沒有遇上叁寶,他造作的十惡業也許比不上我們這些遇上佛法僧叁寶,但是你又不警覺,在佛法僧面前造作這一點點的惡業。你這一點點的惡業,就超過世間上的人,乃至幾年,幾十年,一輩子所造的惡業。值不值得恐懼?非常值得恐懼。所以,要分辨出我們隨對的對境不一樣的話,那麼造業的力量就是這樣懸遠。要引起我們自己的警覺心,不要太粗心大意。要是粗心大意,有的時候我們造了多大的業還不知道,將來不知道受多少的苦,我們一點覺悟都沒有。等到頭來你再後悔,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我們現在要提前把對境對業力的影響了解清楚。
在《涅槃經》上,它給我們說:菩薩了知殺生的輕重是由所殺的對象的不同,從而分出上、中、下叁等。比如,你殺螞蟻乃至殺一切畜牲(這裏面不包括菩薩隨類示顯的旁生)。在畜生界當中還有菩薩隨類應現?他可以化生爲畜生的形象。這裏面不包括。殺一般的螞蟻以及畜生,是下等的殺業。如果你殺凡夫的人乃至有學果位的叁果羅漢,就是中等的殺業。假如你殺父母、四果阿羅漢、辟支佛或者菩薩,這就是上等的殺業。這個殺業的罪過就無量無邊。這是拿殺業來區分的,其實其它的業都是一樣。因爲對境不一樣,所以它産生的業力果報就不一樣。
通常我們把容易産生罪惡、福報的對象稱之爲田。爲啥呢?因爲田有能出生之義,比喻罪福可從對境當中來發生。比如,上師、叁寶、父母師長等等,即使造業的意樂不算很猛厲,但是只要面對上師、叁寶、父母師長,稍微做一點點損傷或者利益,就會産生相應的福德和惡業。所以這個是很恐懼的。你要在家裏面還不怎樣顯現,今天要在寺廟裏面,我們就是要尤其小心。在上師、叁寶面前要尤其小心。
在《念住經》上,給我們所說:從佛法僧,雖只盜取少許也成重大罪業。在叁寶面前,哪怕你偷盜一點點東西,這個罪業非常大,非常大!在叁寶當中還有分辨,比如佛、法和僧就不一樣。你偷盜佛、法物,仍將彼等同類奉還,如盜佛與法,即可清淨;如盜僧伽物,乃至還沒有受用業果之前都不得清淨。爲啥呢?因爲福田很重的緣故。比如盜食物,就會讓我們墮落于有情大地獄當中;如果偷盜的不是食物,就會生于地獄的間隙、無間地獄、近邊地獄等等極爲黑暗的地方。
在《日藏經》中特別說道:犯戒,受用僧伽的東西,哪怕是少許,或者樹葉,或者花,或者果,會讓我們墮落于有情大地獄。我們今天出家爲僧,犯了戒,以戴罪之身汙染僧團,受用僧團一切的東西,這個所引起的後果是非常嚴重,將會讓我們以後墮落于有情大地獄。經過很長時間的黑夜還不容易脫離地獄,即或是脫離了地獄以後,托生爲人,還要生于曠野、屍林乃至無手無足的畜牲之類。你從地獄當中托生出來,再轉而投生到其它道的時候,比如投生爲畜生。畜生也是非常慘的,無手無足,在邊緣地方,在曠野當中。還有從地獄當中出來,還可以變爲沒有手足的瞎眼的惡鬼。經曆很多年長久地感受這些痛苦。盜用僧團的物資,今天比如你犯戒了,自己不忏悔,不改正,在僧團當中我們聽之任之,久而久之這樣的果報非常嚴重。不僅是在地獄當中受長時間的果報,哪怕是轉身爲餓鬼,也比別人不一樣;轉身爲畜生,也跟其它不一樣。要受很長時間的苦果。這是在僧團當中,雖然說僧團有清淨戒律,你要親近佛法僧叁寶,好好地修學,福業來得很快,果報也很大。你如理如法修學,它的果報不可思議,一般人根本夢想不到。但是,如果我們不持戒,不好好修行,我們所得的惡果,將要比一般人更加慘烈。這一點我們自己要能夠知道這種情形。
在《日藏經》當中給我們說道:“甯以諸利劍,割斷自肢體,已施僧伽物,
不與在家者。甯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不應于僧中,受用僧伽物。”什麼意思呢?也就是甯肯用非常鋒利的寶劍,把自己的身體、四肢割斷,已經布施給僧團的東西,不應該與在家人享受。爲啥呢?那是布施僧團的,一般的人享受得了嗎?享受不了。這個道理好多人不懂,他說:“你是人,我也是人。你可以吃,我就不可以吃呀?”我們寺廟裏面給大和尚坐的法座,平時好多人就不敢去坐。但是不信因果的人,他說:“你這個有什麼,不就是一個板凳嘛,我坐上去頭會暈呀?”不相信。所以,這些情形下我們沒有智慧,很多時候就不了解其間的因果。我們布施僧團了,僧團是清淨帶戒之人,而且不是一個人。我們今天布施爲現前僧團,現前僧團有多少人?如果我們布施于十方僧團,十方僧團的僧衆有多少?無量無邊。而僧團其中每一份子都有清淨的戒律。就因爲這樣的原因,所以僧團的東西我們在家人是不可以享受的。想受,你受不了。“甯食熱鐵丸,火焰即熾猛”,就是把燒得火紅的鐵丸吞進我們的肚子裏,也不應該在僧團當中受用僧伽的東西。
“甯取食猛火,量等須彌廬,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哪怕我們把猛火拿來吃,猛火的量就像須彌山那麼多,但是我們也不以在家人的身份來受用僧團一點一滴的東西。“甯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
《《因果明鏡論》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