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九▪P2

  ..續本文上一頁,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把我們的身體就像烤燒烤一樣,串起來烤,也不應該以在家的身份來受用僧團的財物。“甯入諸舍宅,火炭遍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我們進入舍宅之中,哪怕是火炭充滿的地方,也不應該以在家人的身體來享受出家人的房舍。這個觀念要能夠分得清。在佛門當中,我們經常說:甯可擔金上廟,不可扯草下山。今天很多人已經沒有學這個因果觀念。你是出家人你可以受用,我就不可以受用嗎?你出家人長著叁個眼睛嗎?我兩個眼睛,你就叁個眼睛,叁頭六臂?不知道發心不一樣。出家人發的是出離叁界的心,是住持正法的心,是持戒修行的心,是利益衆生的心。我們自己發心呢?發心不一樣,身體就不一樣,受沒受戒這其間又不一樣,修不修行這其間又不一樣,有沒有道德這其間又不一樣。所以,這些是區分人有不同的面。我們平時說,人都是平等的,人都是差不多。但是具體來說,真的就是那麼平等嗎?不一定。今天中午吃飯的時候,有個大和尚還在說:“原來說人是平等的,都差不多,沒有多少區分,但是最近我發現人很奇妙,能夠分出叁六九等。人與人不用,根基不一樣。有的人跟他說一遍,他就能夠了悟了;有的人牽著他的耳朵,一年四季都給他說,他也記不會。”根基不一樣,智慧不一樣,發心不一樣,用功不一樣,功德不一樣。所以,人與人不同就是這樣。這是從佛法僧叁寶的對境當中給我們說,在佛法僧叁寶的面前所産生的一點點福業,結果也是很大的;所造作的一點點惡業,結果也是超乎于常人的想象之外。要明了這樣的因果關系。

  有很多人一聽,算了,在叁寶面前這麼恐懼,我就不來了。不來,當然你可以避免造很嚴厲的惡業,但是很殊勝的善業你也積累不起來。這是兩方面。所以,任何時候你都要從兩個方面來看。消極的人只能看到,我這個人就只能做惡業了,在叁寶面前做了這樣的惡業,那還下得來呀!你怎麼沒有想想在叁寶面前做善業的時候呢?就像受戒一樣,僧人爲什麼和我們一般人不一樣呢?就因爲他受了戒,受的戒法不一樣。我們今天面臨受戒的時候,很多人就沒有思維。叫他受戒,我不受戒,受了戒很恐懼。受了戒,要犯了戒結果是非常非常地嚴厲,他就不喜歡受戒。所以,你不喜歡的話,永遠也沒有辦法。以前我們在講菩薩戒的時候,說你受戒而犯尤爲菩薩,你不受不犯卻僅僅是凡夫。啥意思?就是說受了戒,一定有犯戒的機會。但是,哪怕你犯了戒,你還是發了菩薩心,你還是菩薩。你害怕發心,害怕受戒,你的心始終就是凡夫的心。凡夫的心,你沒有受戒就沒有犯戒的可能。沒有犯戒的可能,你永遠都是凡夫。有沒有上升的可能?這很糟糕。所以,從現在開始了解這兩個方面。我們希望大家在惡業上,當然要有恐懼心,要謹小慎微,絕不造作這些惡業。另外在福業方面,要發起非常大的意樂心。今天我能夠遇上佛法僧叁寶,哪怕就是我用一朵花來供養,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高不高興?所以從這個地方,你應該要感到高興。有的時候,你造惡業也許很大,但是你造福業,它也很大,是成正比的。所對的對境,就是這樣。我們今天能夠把因果觀念明了以後,能夠發生非常智慧的取舍,不是很好嗎?只積累福業,不造作罪業。這樣,我們的福業積累是非常迅速的,福德資糧超乎于常人的想象。你要看到這一點,我們爲什麼不生歡喜呢?自然而然就産生歡喜心了。

  在僧衆當中,以諸大菩薩爲最具有大力量的善不善田。說善不善田,你對他造善業的時候,就是善田,就是福田;你對他造作不善業的時候,他就成爲不善之田,將會産生很大的惡業之果。所以,菩薩是非常殊勝的田。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當中給我們講:如果有人因忿恚之心,忿恨,嗔恨不平,以這種心將十方一切有情禁閉于黑暗的地獄當中。這種果報大不大?爲啥呢?發心是因爲嗔恨之心,他所損傷的有情是東南西北上下左右,十方的一切衆生,不僅僅是一個衆生。這種惡業因爲傷害的衆生多,因爲意樂非常下劣,所以果報也就很嚴重。相比而言,又有人生忿恚心背對菩薩而住。要嗔恨菩薩,背離菩薩,用我們的背面對菩薩,說“我不願瞻視”,我不願看你。後面這個行爲所産生的暴惡結果,相比于前面所産生的罪報,要超過無數倍。它僅僅是以嗔恨心,僅僅是不高興菩薩,僅僅說了我不願意看你,相比于前面他把一切衆生都關在黑暗獄當中,這兩者比較一下,對菩薩造作的惡業遠遠超出于對一切衆生所造作的惡業。就因爲這種對境。又比起劫奪南贍部洲一切衆生的一切財物,但是相比于有人輕毀任何一位菩薩。什麼叫輕毀?輕視,毀謗。它也如前所說。如前所說是什麼?後者産生的罪過遠比前面劫奪一切衆生的一切財物所産生的罪過,不知道要超出多少倍。就可以看到,在菩薩面前做一點點惡業,結果是不可思議的大。又比起焚毀殑伽沙數的諸佛塔廟,如有人對于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嗔恚、說惡名稱,也如前說。就是你把恒河沙數的諸佛的廟子焚毀了,這個罪過大不大?很大。但是,相比于我們對于有勝解力,就是有殊勝智慧的大乘菩薩,我們起一念的損害心,或者發生嗔恨心,或者傳播惡名稱。這後者所産生的罪過,遠遠超出把恒河沙數所有佛的寺廟都燒毀這種罪過,還要大出多少倍。所以,這個是非常可怕的。我們看到燒毀一個寺廟好像罪過很大,但是我們今天面對菩薩的時候所造作的惡業,不知比他超過多少倍。相比而言,你就知道我們今天面對衆生的時候,哪一個是菩薩?哪一個是平凡的凡夫?不太容易分辨得出來。所以在我們面前,所面對的衆生究竟是什麼人你不清楚。因此,面對衆生的時候我們尤其要小心。

  《能入定不定契經》上說:“如果十方有情的眼目被剜,有人以慈心令其眼目重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使其全部獲得轉輪王或梵天的安樂。”這種果報大不大?非常大。說十方一切衆生的眼睛都被挖掉了,今天你以慈悲心讓所有衆生被挖掉的眼睛,能夠重新生長出來。這個善業做得大不大?很大。比如說,前面一切衆生關在黑暗地獄當中,我們把這些關在黑暗地獄當中的衆生都放出來,而且讓他們都能夠得到轉輪聖王的果報,或者都能夠得到大梵尊天的安樂果報。這種對衆生的利益,這種福力是很大的。不說讓那麼多人得到轉輪聖王,一個人得到都不得了。要讓一個人得到梵天的果報都不得了,何況我們讓一切衆生都能夠得到這些好的果報。這個利益,在我們看來就是不得了的大。但是,這個算不算大呢?還不算大。相比于有人對勝解的大乘菩薩,什麼叫勝解的大乘菩薩?對佛法,對菩提心,對勝義谛世俗谛有決定的勝解,有這種發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薩。我們如果有清淨的信心看菩薩一眼,或者說以清淨的信心很歡喜去看菩薩的容顔,來稱揚贊歎他們的功德。你這種功德,相比于前面的兩種功德,不知要大出多少倍。今天,你僅僅是歡喜看菩薩一眼,就能夠得到這麼大的功德。所以,對境不同所産生的福業和惡業,從這裏我們就可以對比出來。

  經上還跟我們說:“如對菩薩所修善行,下至以一摶之食施與旁生之善,爲作障礙,此較殺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劫奪其一切財物,所生之罪,尤無數量。”我們今天對菩薩所修的善法,乃至菩薩以一抟之食施與畜生等等,如果我們做障礙,就是障礙菩薩修行。障礙菩薩修行,這個是什麼法?是惡法。這個惡法的果報有多大呢?舉個例子,把南瞻部洲一切衆生都殺害了,一切衆生的財寶你都給搶奪了。這個罪過大不大?但是,你障礙菩薩修法所産生的罪過,不知道比這個罪過超出多少倍。所以,我們今天在衆生過程中看到別人修善法我們不歡喜,看到別人修善法我們去障礙,看到菩薩來了我們去誹謗他,給他製造各種各樣的違緣,就因爲自己不高興。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是從因果上來看非常嚴重。所以,從此可以推出,菩薩所作的六度萬行,如果我們對它製造一點點違緣障礙,一定會産生無量的罪過。人說“甯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就是這樣。看到有人在修行,不要給別人製造一點的違緣。你要是給別人製造一點的違緣,將來的惡果不可思議的大。所以,我們今天說成就別人修行,就是這種行爲的反面。你障礙別人會産生很大的罪業,你成就別人就能産生很殊勝很圓滿的福業。所以,今天在寺廟裏面當護法菩薩,給打念佛七的護護法,給修行人護護法。當護法,這個功德不得了。隨時隨地我們要把它分辨得清楚。我看在四衆弟子相處過程當中,我們自己的嗔恨心不能夠對治,這個是極爲嚴厲的對境。前面我們請了幾位堪布、法師來,他看到我們的同修在吵嘴,在發生口角,下來以後他就很感驚奇:“在叁寶面前,我們都是同修,居然還敢這樣?”別人想不通。但是,我們一般人無所謂,這就是我們對因果有沒有明白地了解,就産生在這些地方。說我們這些四衆弟子相處的時候,要非常柔和,有什麼事情能夠商商量量,不要在叁寶的團體當中大吵大鬧,甚至大打出手。這樣所産生的業果是非常的嚴厲。所以,你懂業果的道理以後,盡量與周圍的同修要和諧相處。不要去障礙他,不要去讓他不高興。不要讓他的修法得到障礙,隨時隨地要想成就別人。要想成就別人,這就是善心。同修當中相互成就,這是不得了的一種功德。所以,在佛教團體當中,在修行人的團體當中我們都不能夠做到這樣,在世間上你還能夠做到嗎?很艱難。今天我們就是專門修行的,就要把這些好好地思維一下。

  通過上面的比較,就知道在所有一切衆生的對境當中,發了心的菩薩是非常嚴厲的對境,他很有力量。我們對他做一點點好事,能夠産生很大的福業;我們對他做一點點壞事,能夠産生很大的罪過。所以他非常有力量。我們在接觸菩薩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應該要小心謹慎,要善巧地保護我們自心。對于菩薩的一切言行…

《《因果明鏡論》講記 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