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

  佛法修持與生活

  開示法師:上智下海法師

  開示時間:2009年7月18日

  開示地點:文殊院(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

  尊敬的宗性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營員:

  非常高興,在這一屆禅修營能夠和大家結緣。文殊院的禅修營年年都在辦,也許你們僅僅是禅修營的時候才把它當禅修,文殊院呢就是我的禅修營,它不僅僅是某一個時段所進行的禅修,我是每一次一到這個地方啊,都覺得受到了很大的熏染。因爲這個地方有佛法的正氣在,有我們宗性大和尚在,有我們文殊院的這些法師在,還有每一次都能見面的禅修營的生力軍。每一次看到這些情形,心情莫名其妙地就澎湃起來,激動起來。所以說我覺得,每一次一到這個地方,就好像進入了一種狀態,非常享受的一種狀態。所以說,首先,要感謝大和尚,感謝所有的法師,感謝我們在座的每一位營員。(熱烈的掌聲)

  今天呢,實際上是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叫《佛法的修持與生活》。因爲原來法師在征求意見的時候,就進行了交流,說佛法是那麼博大,要講佛法,宗性和尚講得很精彩。前天宗性法師的講座他們傳給我了,我聽了,很受鼓舞。我覺得佛法,大和尚講得很深透。生活呢,各位營員也許都生活在第一線,比我還真實,比我還貼近,所以說也不需要我講。那佛法也不用講了,生活也不用講了,到底是爲什麼呢?總得還是要有個由頭,是吧?所以今天就是不可說之下的閑談,不可談之下的閑言絮語。也許,就這個平臺,多吸收一下各位營員的青春活力。

  佛法呢,雖然說廣袤;經律論叁藏,雖然說很多,我就在想,每一屆的禅修營呢,也許從兩個方面來體會。一個方面是大家對佛法的崇信。釋迦牟尼佛呢,是智慧的圓滿者,應該說時時刻刻都吸引著我們。每一部經、每一部論、每一個修法、每一個道,都是讓人那麼受用。我想各位的心情呢,和我們一樣的,隨時隨地希望吸收一點佛法的智慧滋潤。那有了這樣的智慧滋潤之後呢,主要的就是生活了。佛法與生活是不分割的。也許換一句話說,佛法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所以,世間上人把佛法看得很神奇,好像跟我們距離上那麼遙遠,但是在我們理解上,佛法就是一種生活態度。

   那麼今天呢,我將從佛法修行的幾種心態,來結合現實說一說。

   我們說佛法有幾個層面。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就給我們所說,用叁士道次第可以把佛法次第講得很清楚,講得很圓滿。

   哪叁士道呢?估計大家也接觸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乃至不共的上士道。那麼這樣說啊,大家也許不太聽的懂。

   我們說,共下士道修學的內容,那就是人生追求的種種快樂,種種幸福,要讓我們自己人生境界逐漸提升的佛法。所以說我們佛法追求的是什麼呢?人們內在追求又是什麼呢?可以說,一言以概之,那就是離苦得樂。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苦樂標准,不一樣。但是,每一個衆生都有內在的動力,就是要遠離自己的不如意處境,要追求一種幸福,追求一種快樂,追求一種圓滿。那麼怎麼樣才能達到這種幸福、快樂、圓滿呢?世間上不如意的事情太多,每一天早上,各種各樣、林林總總的人,都帶著各自的希望,緊張地投入生活過程當中,可以說每一天都是如此。晚上,又非常疲憊地返還到自己的家園。第二天,又日複一日地投入到這種追求過程當中。但是又有多少人追求到自己所追求的呢?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反思一下。從我們人生來臨的時候,一直到我們今天,也許經過的不是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也許這幾十年的時光呢,就這樣過來了。每一天我們都帶著新的欲望,新的一種渴求,投入到新的生活過程當中。但是,每一天下來之後我們打一個總結,我們所追求的,追求到了嗎?每一天這樣問哪,實際上問得自己發慌。十年二十年過去了,究竟又得到了什麼呢?曾經有的歡樂,也許今天不再歡樂;曾經有的團聚,也許今天不再團聚;曾經有的天真、爛漫,也許已經消失掉了。那我們今天在座的呢,正當擁有青春,正當擁有無限的活力,但是,是不是這樣的青春、活力將會永遠是這樣呢?所以說佛教最初就有一個觀念,就是無常。把自己現實當中的一切,用無常一觀照啊,真的是觸目驚心。世間上可以追求幾塊糖,可以追求學業的成就,可以追求成家立業,可以追求世俗名利五欲的滿足,但是在無常面前,我們曾經追求到的,已經在手的,都會毫無價值。所以我們人生所追求的,究竟有什麼意義?放在無常的放大鏡之下,仔細地看一下,實際上人生各種各樣的境界也就顯現出是否具有圓滿的價值,是否具有終極的價值。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佛法之所以覺得我們人世之間這樣那樣有爲有漏的追求,不究竟的追求是一種苦法,我看它的內在核心裏面,就是無常的觀念、無常的放大鏡。以此來檢驗世間上我們一切所得的,一切所追求的,一切我們即將要發起的這種東西,這個話題雖然說沈重了一些,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沈重很必要。

   因爲從小到大我們得到的是多少,可以說是不計其數。那麼得到了又失去的,也是不計其數。來來去去,從我們心裏經過的,從眼睛面前經過的,從耳朵裏面經過的,從我們身心受用裏面經過的,有多少呢?我們就像一個銀行的出納機,進來的,無窮無盡;出去的,無窮無盡。當進來的不再進來,出去的不再出去,我們這個人生又立足在什麼地方呢?所以說在無常面前來觀照我們的人生,看一看我們人生的種種追求,它的意義何在,可以爲我們提供一種判斷上的依據。

   可以說以這種判斷依據來看呢,世間上都是不圓滿的。我們曾經得到的快樂,它會失去,它有快樂失去的危險。我們曾經經曆的痛苦,也許不太輕易地離去,它會在我們身心世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許快樂是稍縱即逝,但是痛苦,會跟隨我們一輩子。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一種習慣,人人都喜歡,或者說我們主觀上不喜歡,但是現實上就是這麼一回事。要叫你說一說從小到大快樂的事情,一起扳起指頭數得出幾件?但是印象都不是很深刻。但是痛苦的事情,偏偏是那樣令人心煩,不願輕易離去。今天,我們讓苦實實在在、隨時隨地都跟著我們、逼迫著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世界上的不圓滿。也正是感受到世間上的不圓滿,我們才能發起各種各樣的追求。我們的目標就是要追求圓滿,所以不圓滿是一種動力。圓滿是我們的目標,在這種方向過程當中,實際上它提出了一個永恒的話題,怎麼樣才能圓滿?

   在共下士道過程當中呢,除了無常的放大鏡外,還有一種因果真理,如是因得如是果,這句話是從小就聽到的,不新鮮,從老一輩一直講到今天,耳熟能詳。也許老老少少的這些人都能數得出來,但是不一定能夠真正懂它的涵義。前天我聽宗性大和尚在講的時候,講的是《佛法與情緒管理》,是吧?大家體驗了以後,我覺得這個基礎就很好。我們通常講的因果,佛法講圓滿,叁世因果,過去、現在、未來,無窮無盡的因果濃縮在叁世因果當中,但是叁世因果今天很多人是接觸不了,接受不了。真的我們今天長得高矮胖瘦、黑白美醜都是過去因造成的嗎?真的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一切的行爲都有因果嗎?那麼我現在看你一眼是什麼因果?我現在吃一個飯是什麼因果?今天我在禅修營,對于將來會造成什麼樣的因果?也許在叁世因果過程當中呢,還感覺到很不可琢磨,很神秘。但是要把叁世因果落實在清晰的管理當中呢,就很親切了。我想起我們當初學習佛法的時候,最不理解的也是這點,覺得很神秘、很遙遠,佛給定的一個標准,那麼我們自己相不相信呢?也許這個信心不太好建立。不太好建立的時候,我們就會出一些言語,或者說有點懷疑啊,或者說有點搖擺啊,于是,這樣簡單的道理,人家能夠奉行起來的,我們就奉行不起來。我們當初的捷徑呢也是學習這個,把叁世因果濃縮在心緒的因果關系當中來把握,如是因感如是果。我們說,當你思維一個人的缺點、毛病,你的內心會是什麼感受?那會讓我們自己心裏面緊張、不高興,而且對于這個人距離是越來越遙遠。不僅僅是傷害我們自己,進一步的,人際關系也得到疏遠。今天我們講和諧社會,實際上和諧社會落實在什麼地方?也就是落實在一念的思維慣性當中。你是思維世間上的好處呢,思維別人的長處呢,還是思維別人的毛病?我們習慣性地就是去挑剔這個世界,挑剔別人,這樣也看不慣,那樣也看不慣,這樣也不歡喜,那樣也不歡喜。到底是人家讓自己不高興,還是我們自己讓自己不高興呢?實際上同樣一種事情,換了一種心態,也許就是兩樣結果。那就給我們說,現實的世界會産生什麼樣的作用,它完全取決于我們自己,完全在于我們自己心理狀態的一種選擇。要追求幸福,要追求快樂,在因果事態面前就變得如此簡單。我們欣賞世界,欣賞別人,于是,我們的心變得更寬容,我們的情緒變得更調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和諧。于是,幸福就在眼前。也許不需要太多的金錢,也許不需要很寬敞的洋房,也許不需要大奔等各種各樣的時髦汽車,幸福就是這樣簡單。但是,當我們的心換了一種心態之後,以挑剔的眼光,以不歡喜的眼光,以找毛病的眼光,以看不慣的眼光,自然而然,我們這個世界,立馬就變了。從我們內心的感受,立馬就變了。你會感覺到心裏面越來越不舒服,你會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受到壓抑,你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將要噴發,要找一種途徑來發泄。而這種能量一旦發泄出去,對于自我,首先就是一種最大的傷害,對于別人、對于社會,對于周遭的人和事,都將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心態所引起的。怎麼會産生這種影響呢?其實,如是因如是果,沒有什麼道理,法爾如是。我們人與人之間,自心的運作就是這麼一回事。

   …

《佛法修持與生活(第六屆智慧之旅禅修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間佛教的修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