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發心,既然是衆生,他就是我多生累世的父母,就是我們成佛的基礎。我們傷害衆生,其實就是傷害自己,傷害自己成佛的大業。因爲我們了解殺生損傷衆生的過患,能夠真實見到過患以後,告誡自己不能夠殺生,一定要去利益衆生。內心裏面把這樣的見解生起來以後,隨時隨地就想怎麼樣去利益衆生,怎麼樣斷除我們殺害衆生,傷害衆生。這個認識、發心就起來了。意樂心,他有動力,內心裏主觀的因素就能夠起來了。加行,就是爲利益衆生,爲防護自己殺害衆生的種種行爲,我們就要多去修行,這就是加行。究竟,我們真正把自己的身口意叁業防護好了,不去傷害衆生,不去殺害衆生,這個不殺生業我們守好了,不害業就圓滿了。其它的善業以此類推,你就可以清楚。
我發現我們今天的人都很喜歡簡略,你說“以此類推”,他回去後你問他,他也說“以此類推”就完了。這個是今天學習的不善巧。別人說一句“以此類推”,也許他連“以此類推”都不要了。我們聽聞了一個這樣的法,有識之士,當由近及遠,由少到多。別人講一點,我就要舉一反叁。不僅僅是舉一反叁,比如把殺生業的四種:基、發心、加行、圓滿說了以後,其它的,經上根你說“亦複如是”。“受想行識亦複如是。”你也“亦複如是”了一輩子。但是“亦複如是”過了,什麼道理你也不知道。再問你是啥道理?“亦複如是!”那就是我們心上的簡略,不善于用功。善于用功的就是要沈入進去,究竟怎麼“如是”法。我在理解了一個的前提下,就要把這樣的理解力發揮到極致。別人的語言上,經書上,爲了簡練給你說“亦複如是”,你不要簡練,你要是簡練了功夫就不到。但是,我們今天的人簡練得太多。不要說“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啥道理呢?“師父,空就是一樣的嘛!”別人從四個方面給你論述,你一句話就說完了。你的思維就更簡練了,想都不想,思維都不思維。請問你這樣怎麼能夠與佛法相應?說語言、經文是“標月之指”,我們要因指而見月。你要勤奮一點,要主動一點,要多下功夫。語言文字是很深奧的,中國話一個字多少意思?你懂不懂?所以,單是理解會意,然後依照這樣的道理如理思維,反反複複地熏習,這個裏面太需要了!你看古老經上翻譯的,你看般若經上給你翻譯的,說“色即是空”,從多個方面給你說。說了“色即是空”以後,然後又說這個空,那個空,這個世間上所有都空完了。但是你就當語言來看待:“這個經書就是啰嗦!花也空,土也空,攝像機也空,佛像也空,肚子也空,師父也空……一句話就說了嘛,一切皆空!”但是,不能夠那樣簡單。語言是引導你去用功,你以爲是沒有事在大費篇章地說廢話?不是。你因爲沒有用功,所以你看不懂。你要看懂了,經文要天天讀誦,唯恐簡略。但是,我們今天的人就習慣于簡略。這樣也省,那樣也省;佛省掉了,菩薩省掉了,西方極樂世界也省掉了,啥都省掉了,唯有現在的煩惱省不掉,將來受苦省不掉。但是,這些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呢?往往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所以,見到了過患以後,我們自己要好好地把這十種惡業的過患反反複複思維,反反複複熏習。然後,在我們內心裏面把這種善業以此類推,一個又一個地去思維。今天思維不殺生的業,明天思維不偷盜的業,乃至這一個月都思維不殺生的業,下一個月我都思維不偷盜的業。只有這樣如理思維,舍得下功夫,你才能夠得到受用。今天我們就是太懶惰了,不喜歡用功。“師父,這樣修行太麻煩,成天都要那樣想,一點妄想都不敢打。”我說:“什麼不麻煩呢?”從你早上起來,梳頭,你要一根一根去理,這根是黑頭發,這根還是青絲,這根有點花白了,不行,要扯下來。你洗臉麻不麻煩?在鏡子裏面,你那張臉皮上一個麻子都要看到,怎麼樣把它覆蓋起來。一點功夫不能少!世間上行住坐臥,哪一樣你不是很用心?但是修行上你偏偏不這樣用功,你嫌麻煩。所以,我們功夫做不起來原因在哪裏?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上一堂殿,“時間太久了,我們能不能縮短一點?”越縮就越短。別人說精華,精華,越少就越是精華。少而精,少而精,少到最後就是光精精,啥都沒有了,還有啥精華呢?所以,我們今天的衆生要能夠知道自己的弊病在哪裏。
第四節 開示具力之門
第四節,開示具力之門。前面把十種善業、十種惡業介紹給我們了,我們要好好去思維。下來以後,你們就要好好討論,布置了作業,要做這樣的作業。每一條,兩兩相對,你問我,我問你。能不能夠答上來?就像辯經一樣,今天我就一個一個地辯。你能不能夠辯?能不能夠這樣思維?能不能夠說出來?一個都不能說出來的時候,你學什麼呢?用功太少了。不要說你真正去實修用功,就是在語言上把它弄通都是你的智慧。在語言上弄通了沒有?沒有弄通你爲什麼不問呢?爲什麼不看書呢?我們今天確實就是在這個地方,漏掉很多用功的地方。聞思修,聞思修,基礎都沒有,聽聞的功夫都沒有,叫他如理思維,怎麼如理思維呢?我是統計過的。我下來以後,一個一個挨著問:“你思維過幾遍?”“沒有時間思維。”我說:“你看過幾遍書?”“一遍都不能夠看完,時間太緊了。”那怎麼辦?所以,這些就反應出我們的價值觀念。你是喜歡什麼東西,你的身心世界都爲什麼而忙去了,這就是反應你的價值觀念,就是你內在的法念處。什麼法?染汙法。你的價值取舍是染汙的,是錯誤的,是偏頗的。但是,這些東西緊緊地盤踞在我們內心,已經把我們身心世界給覆蓋了,給隱蔽了,讓你不能夠形成修法的法器,而只能夠形成造業的業器。酒囊飯袋,飯桶,造業的機器。是不是這樣子呢?就是這樣。所以,我們好好看一下自己的身心狀態就是這樣。
我們已經了解了十善業和十種惡業了,有的說:“師父,我也在修行,但是修了一輩子我就沒有見到效果!”“念佛念了一輩子,我也沒有見到什麼效果,煩惱依然那麼嚴重!”他說:“我在聖水寺聽經聞法,也聽了好多年了,但是我覺得味同咀蠟。”就像咀蠟燭一樣,沒有什麼滋味。爲什麼呢?沒有聽出味道來。爲什麼沒有味道呢?往往都是心、法不相應,沒有全身心地投入。要全身心地投入了,還要分析這種業怎麼樣造善業是最有力量的,怎麼樣造惡業是最厲害的。所以,打仗就是這樣,修行就是這樣。它是一種力量的對比,隨時隨地都來檢查彼此的力量對比怎麼樣。敵強我弱的時候,打得贏嗎?打不贏。所以現在就只有打遊擊戰。什麼叫遊擊戰?今天來一下,聽了幾句話,跑掉了。明天又來一下,我也來了,反正我在學佛,我抽時間來學佛。沒時間,沒時間只能抽時間。所以,我們說業余的,閑暇的,打遊擊戰。他不能夠持之以恒,不能夠堅持下來,有一朝沒一朝的,功夫怎麼能夠連續上呢?你的聽聞如果說間斷了,你怎麼能夠接續得上呢?接續不上的時候,你的智慧又怎麼能夠連得起來呢?所以說我們往往都是這樣。世間上,你上班怕缺席一天。爲什麼?缺席一天,別人扣一天的工資,扣一天的獎金,你就怕。但是,佛法你就不怕缺席。菩薩都是很慈悲的,師父都是很慈悲的,我缺席一輩子你也不會扣我的錢。不扣你的錢可以,但是更大的失落你自己把它扣掉了。什麼失落?福德、智慧、修行、快樂、真實利益。你自己一天一天拿掉一點,一天一天又拿掉一點。別人是不給你拿掉,你自己拿掉了。你說你損失的還少嗎?不少。但是,對這些你都沒有在意,任隨它像流水一樣,嘩嘩地流走了。你現在在意的是什麼?在意的是金錢。所以別人扣你一分錢都不幹。所以,我們自己所注意的東西,實際上就是我們生存的世界。你生存的世界有多廣闊嗎?並不廣闊,往往非常狹隘。一輩子只喜歡錢,就生活到錢眼子裏去了,其它都沒有。
所以,這些東西我們要分辨,怎麼樣造善業惡業它才顯現得出力量。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怎麼樣修行它能夠把惡業的力量能夠減少,要怎麼樣修行才能夠把善業的力量增加。隨時隨地,我們都要增加善業的力量,而減少惡業的力量。在打仗過程當中,隨時隨地都要充實精力,要招兵買馬。兵強馬壯才能夠打勝仗。所以,我們今天就是積累資糧。你能夠做到積累資糧,你就能夠兵強馬壯。資糧豐富了,你就能打勝仗。什麼叫資糧?簡單點說,就是我們內心裏面,比如善法資糧。你喜不喜歡善法?不喜歡善法,你就沒有資糧;你要喜歡善法,這就是資糧。由于你內心非常喜歡善法,所以在行善積德的時候,那就是非常積極,非常投入。從心態上,從身心精力的投入上,從善業的反複熏習上,它都能夠增加,力量就增加了。力量增加,資糧就具備了。
要修什麼樣的善業,它的力量才最能顯現出來呢?造業的大小,取決于我們所依的身體。你的身體,一個是持戒不持戒。持戒的人修善法,這種善法和不持戒的人修善法,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看你發不發願。發了菩提心願的人,修行善法,哪怕是念一句“阿彌陀佛”,和那種不發菩提心念佛的人,力量是不一樣的。內心裏面歡不歡喜,歡喜于念“阿彌陀佛”的,和不歡喜念“阿彌陀佛”的,雖然都同樣在念,力量一不一樣?根本不一樣。受用一不一樣?根本不一樣。這就是針對所依的身體來說的。你這個身體,是出家身體還是在家身體;是受了戒的,還是沒有受戒的身體;是只受五戒,還是受了菩薩戒的身體,這裏面都有區分的。我們自己所依的身體造業,在這個地方要體現出強弱。
還有一種是對境。什麼叫對境?所針對的對象。比如,你行持善業。如果排除其它因素不計的話,你對一只螞蟻行善,對一只狗行善,對一個窮人行善,對一個有功德有智慧的人行善,乃至對于佛菩薩行善一不一樣?不一樣。人有差別,你針對不同的環境所做的事情,它的力量就不一樣。
第叁個是意樂。什麼叫意樂?就是剛才所說心態上的。你想不想,歡不歡喜,願不願意。這就是意樂上的,你以什麼樣的發心來做。那天我們講了意樂心,同樣是聽經聞法,有的人是沒事可幹,他就跑到這裏消磨時光,隨便聽一聽。有的人雖然說來了,但是他老在贊歎:“講得好,講得好……”講的什麼?“不知道,反正就是講得好。”幹啥?無記,睡覺。他是拿這個時間來睡覺。還有的,“這個講得很好,世間上談情說愛也用得上,爾虞我詐也用得上!”他用這些來聽經聞法,聽經不一樣了。你要發出離心,要發菩提心來聽這些的時候,他聽起來又不一樣了。所以,世間法,法無自性。怎麼用,就在于自心。什麼東西都是這樣,能夠善用齊心的時候,就能夠心能轉境。我們內在的意樂怎麼樣,決定了我們造善造惡的力量,可以區分。
還有所做的事情。同樣的是上殿,有的人很投入,有的人有精沒神,懶洋洋的。所以,做的事情不一樣,那就不一樣。還有,加行。你采取什麼方法,怎麼投入,這個是要想方法的。單是一個念佛,針對每個人要千方百計去想怎麼樣把信心增長得起來,怎麼樣把願心增長得起來。想方設法要滋滋潤潤地念佛的時候,你的加行不一樣。有的人只吃現成食子,“師父,我的妄想又起來了,怎麼辦?”剛給他說了一個對治方法,“師父,我又懶惰了,怎麼辦?”又給他說一個對治懶惰的方法,“師父,我瞌睡來了,怎麼辦?”一輩子他都只吃現成食子,從來不主動去想方設法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人是很被動的。這樣子修行,往往是地上的癞蛤蟆,點它一下它就跳一下,點它一下它又跳一下,不點它就不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在加行上沒有完全具足。
所以,由于這多方面的因素,造業的力量就有很多差別。這些方面綜合起來,就決定了我們造善造惡的能力的大小,修行能力的大小。比如,我們觀察行持布施的善法,它的福德力究竟有多大呢?將來會産生多少的安樂果報呢?這就要分析我們布施的對象是誰?布施的時候內心的心態意樂是怎樣的?布施的是什麼東西?是把你不要的東西,這件不要了,拿去布施好了。還是把你最喜歡的拿去布施?不一樣的。還有布施所依的身,你受沒受戒,發不發願,清不清淨,這樣的身來考慮。還有布施的加行,你究竟用什麼方法來布施?有哪些加行?所以,每一方面對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所以,要知道,要分析,要學習怎麼樣造善造惡最具備力量。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應該用功的。
今天因爲時間關系,我們就講到這兒。明天講具體的怎麼樣增加善業的力量,怎麼樣遏製惡業的力量,這是很精彩的。修行就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分辨不清楚,修行就很不具足。
(毒 毒 整理)
《《因果明鏡論》講記 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