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发心,既然是众生,他就是我多生累世的父母,就是我们成佛的基础。我们伤害众生,其实就是伤害自己,伤害自己成佛的大业。因为我们了解杀生损伤众生的过患,能够真实见到过患以后,告诫自己不能够杀生,一定要去利益众生。内心里面把这样的见解生起来以后,随时随地就想怎么样去利益众生,怎么样断除我们杀害众生,伤害众生。这个认识、发心就起来了。意乐心,他有动力,内心里主观的因素就能够起来了。加行,就是为利益众生,为防护自己杀害众生的种种行为,我们就要多去修行,这就是加行。究竟,我们真正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防护好了,不去伤害众生,不去杀害众生,这个不杀生业我们守好了,不害业就圆满了。其它的善业以此类推,你就可以清楚。
我发现我们今天的人都很喜欢简略,你说“以此类推”,他回去后你问他,他也说“以此类推”就完了。这个是今天学习的不善巧。别人说一句“以此类推”,也许他连“以此类推”都不要了。我们听闻了一个这样的法,有识之士,当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别人讲一点,我就要举一反三。不仅仅是举一反三,比如把杀生业的四种:基、发心、加行、圆满说了以后,其它的,经上根你说“亦复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你也“亦复如是”了一辈子。但是“亦复如是”过了,什么道理你也不知道。再问你是啥道理?“亦复如是!”那就是我们心上的简略,不善于用功。善于用功的就是要沉入进去,究竟怎么“如是”法。我在理解了一个的前提下,就要把这样的理解力发挥到极致。别人的语言上,经书上,为了简练给你说“亦复如是”,你不要简练,你要是简练了功夫就不到。但是,我们今天的人简练得太多。不要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啥道理呢?“师父,空就是一样的嘛!”别人从四个方面给你论述,你一句话就说完了。你的思维就更简练了,想都不想,思维都不思维。请问你这样怎么能够与佛法相应?说语言、经文是“标月之指”,我们要因指而见月。你要勤奋一点,要主动一点,要多下功夫。语言文字是很深奥的,中国话一个字多少意思?你懂不懂?所以,单是理解会意,然后依照这样的道理如理思维,反反复复地熏习,这个里面太需要了!你看古老经上翻译的,你看般若经上给你翻译的,说“色即是空”,从多个方面给你说。说了“色即是空”以后,然后又说这个空,那个空,这个世间上所有都空完了。但是你就当语言来看待:“这个经书就是啰嗦!花也空,土也空,摄像机也空,佛像也空,肚子也空,师父也空……一句话就说了嘛,一切皆空!”但是,不能够那样简单。语言是引导你去用功,你以为是没有事在大费篇章地说废话?不是。你因为没有用功,所以你看不懂。你要看懂了,经文要天天读诵,唯恐简略。但是,我们今天的人就习惯于简略。这样也省,那样也省;佛省掉了,菩萨省掉了,西方极乐世界也省掉了,啥都省掉了,唯有现在的烦恼省不掉,将来受苦省不掉。但是,这些是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呢?往往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所以,见到了过患以后,我们自己要好好地把这十种恶业的过患反反复复思维,反反复复熏习。然后,在我们内心里面把这种善业以此类推,一个又一个地去思维。今天思维不杀生的业,明天思维不偷盗的业,乃至这一个月都思维不杀生的业,下一个月我都思维不偷盗的业。只有这样如理思维,舍得下功夫,你才能够得到受用。今天我们就是太懒惰了,不喜欢用功。“师父,这样修行太麻烦,成天都要那样想,一点妄想都不敢打。”我说:“什么不麻烦呢?”从你早上起来,梳头,你要一根一根去理,这根是黑头发,这根还是青丝,这根有点花白了,不行,要扯下来。你洗脸麻不麻烦?在镜子里面,你那张脸皮上一个麻子都要看到,怎么样把它覆盖起来。一点功夫不能少!世间上行住坐卧,哪一样你不是很用心?但是修行上你偏偏不这样用功,你嫌麻烦。所以,我们功夫做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这个地方。上一堂殿,“时间太久了,我们能不能缩短一点?”越缩就越短。别人说精华,精华,越少就越是精华。少而精,少而精,少到最后就是光精精,啥都没有了,还有啥精华呢?所以,我们今天的众生要能够知道自己的弊病在哪里。
第四节 开示具力之门
第四节,开示具力之门。前面把十种善业、十种恶业介绍给我们了,我们要好好去思维。下来以后,你们就要好好讨论,布置了作业,要做这样的作业。每一条,两两相对,你问我,我问你。能不能够答上来?就像辩经一样,今天我就一个一个地辩。你能不能够辩?能不能够这样思维?能不能够说出来?一个都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你学什么呢?用功太少了。不要说你真正去实修用功,就是在语言上把它弄通都是你的智慧。在语言上弄通了没有?没有弄通你为什么不问呢?为什么不看书呢?我们今天确实就是在这个地方,漏掉很多用功的地方。闻思修,闻思修,基础都没有,听闻的功夫都没有,叫他如理思维,怎么如理思维呢?我是统计过的。我下来以后,一个一个挨着问:“你思维过几遍?”“没有时间思维。”我说:“你看过几遍书?”“一遍都不能够看完,时间太紧了。”那怎么办?所以,这些就反应出我们的价值观念。你是喜欢什么东西,你的身心世界都为什么而忙去了,这就是反应你的价值观念,就是你内在的法念处。什么法?染污法。你的价值取舍是染污的,是错误的,是偏颇的。但是,这些东西紧紧地盘踞在我们内心,已经把我们身心世界给覆盖了,给隐蔽了,让你不能够形成修法的法器,而只能够形成造业的业器。酒囊饭袋,饭桶,造业的机器。是不是这样子呢?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好好看一下自己的身心状态就是这样。
我们已经了解了十善业和十种恶业了,有的说:“师父,我也在修行,但是修了一辈子我就没有见到效果!”“念佛念了一辈子,我也没有见到什么效果,烦恼依然那么严重!”他说:“我在圣水寺听经闻法,也听了好多年了,但是我觉得味同咀蜡。”就像咀蜡烛一样,没有什么滋味。为什么呢?没有听出味道来。为什么没有味道呢?往往都是心、法不相应,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要全身心地投入了,还要分析这种业怎么样造善业是最有力量的,怎么样造恶业是最厉害的。所以,打仗就是这样,修行就是这样。它是一种力量的对比,随时随地都来检查彼此的力量对比怎么样。敌强我弱的时候,打得赢吗?打不赢。所以现在就只有打游击战。什么叫游击战?今天来一下,听了几句话,跑掉了。明天又来一下,我也来了,反正我在学佛,我抽时间来学佛。没时间,没时间只能抽时间。所以,我们说业余的,闲暇的,打游击战。他不能够持之以恒,不能够坚持下来,有一朝没一朝的,功夫怎么能够连续上呢?你的听闻如果说间断了,你怎么能够接续得上呢?接续不上的时候,你的智慧又怎么能够连得起来呢?所以说我们往往都是这样。世间上,你上班怕缺席一天。为什么?缺席一天,别人扣一天的工资,扣一天的奖金,你就怕。但是,佛法你就不怕缺席。菩萨都是很慈悲的,师父都是很慈悲的,我缺席一辈子你也不会扣我的钱。不扣你的钱可以,但是更大的失落你自己把它扣掉了。什么失落?福德、智慧、修行、快乐、真实利益。你自己一天一天拿掉一点,一天一天又拿掉一点。别人是不给你拿掉,你自己拿掉了。你说你损失的还少吗?不少。但是,对这些你都没有在意,任随它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走了。你现在在意的是什么?在意的是金钱。所以别人扣你一分钱都不干。所以,我们自己所注意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存的世界。你生存的世界有多广阔吗?并不广阔,往往非常狭隘。一辈子只喜欢钱,就生活到钱眼子里去了,其它都没有。
所以,这些东西我们要分辨,怎么样造善业恶业它才显现得出力量。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要怎么样修行它能够把恶业的力量能够减少,要怎么样修行才能够把善业的力量增加。随时随地,我们都要增加善业的力量,而减少恶业的力量。在打仗过程当中,随时随地都要充实精力,要招兵买马。兵强马壮才能够打胜仗。所以,我们今天就是积累资粮。你能够做到积累资粮,你就能够兵强马壮。资粮丰富了,你就能打胜仗。什么叫资粮?简单点说,就是我们内心里面,比如善法资粮。你喜不喜欢善法?不喜欢善法,你就没有资粮;你要喜欢善法,这就是资粮。由于你内心非常喜欢善法,所以在行善积德的时候,那就是非常积极,非常投入。从心态上,从身心精力的投入上,从善业的反复熏习上,它都能够增加,力量就增加了。力量增加,资粮就具备了。
要修什么样的善业,它的力量才最能显现出来呢?造业的大小,取决于我们所依的身体。你的身体,一个是持戒不持戒。持戒的人修善法,这种善法和不持戒的人修善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看你发不发愿。发了菩提心愿的人,修行善法,哪怕是念一句“阿弥陀佛”,和那种不发菩提心念佛的人,力量是不一样的。内心里面欢不欢喜,欢喜于念“阿弥陀佛”的,和不欢喜念“阿弥陀佛”的,虽然都同样在念,力量一不一样?根本不一样。受用一不一样?根本不一样。这就是针对所依的身体来说的。你这个身体,是出家身体还是在家身体;是受了戒的,还是没有受戒的身体;是只受五戒,还是受了菩萨戒的身体,这里面都有区分的。我们自己所依的身体造业,在这个地方要体现出强弱。
还有一种是对境。什么叫对境?所针对的对象。比如,你行持善业。如果排除其它因素不计的话,你对一只蚂蚁行善,对一只狗行善,对一个穷人行善,对一个有功德有智慧的人行善,乃至对于佛菩萨行善一不一样?不一样。人有差别,你针对不同的环境所做的事情,它的力量就不一样。
第三个是意乐。什么叫意乐?就是刚才所说心态上的。你想不想,欢不欢喜,愿不愿意。这就是意乐上的,你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做。那天我们讲了意乐心,同样是听经闻法,有的人是没事可干,他就跑到这里消磨时光,随便听一听。有的人虽然说来了,但是他老在赞叹:“讲得好,讲得好……”讲的什么?“不知道,反正就是讲得好。”干啥?无记,睡觉。他是拿这个时间来睡觉。还有的,“这个讲得很好,世间上谈情说爱也用得上,尔虞我诈也用得上!”他用这些来听经闻法,听经不一样了。你要发出离心,要发菩提心来听这些的时候,他听起来又不一样了。所以,世间法,法无自性。怎么用,就在于自心。什么东西都是这样,能够善用齐心的时候,就能够心能转境。我们内在的意乐怎么样,决定了我们造善造恶的力量,可以区分。
还有所做的事情。同样的是上殿,有的人很投入,有的人有精没神,懒洋洋的。所以,做的事情不一样,那就不一样。还有,加行。你采取什么方法,怎么投入,这个是要想方法的。单是一个念佛,针对每个人要千方百计去想怎么样把信心增长得起来,怎么样把愿心增长得起来。想方设法要滋滋润润地念佛的时候,你的加行不一样。有的人只吃现成食子,“师父,我的妄想又起来了,怎么办?”刚给他说了一个对治方法,“师父,我又懒惰了,怎么办?”又给他说一个对治懒惰的方法,“师父,我瞌睡来了,怎么办?”一辈子他都只吃现成食子,从来不主动去想方设法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人是很被动的。这样子修行,往往是地上的癞蛤蟆,点它一下它就跳一下,点它一下它又跳一下,不点它就不动。所以,这个就是我们在加行上没有完全具足。
所以,由于这多方面的因素,造业的力量就有很多差别。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决定了我们造善造恶的能力的大小,修行能力的大小。比如,我们观察行持布施的善法,它的福德力究竟有多大呢?将来会产生多少的安乐果报呢?这就要分析我们布施的对象是谁?布施的时候内心的心态意乐是怎样的?布施的是什么东西?是把你不要的东西,这件不要了,拿去布施好了。还是把你最喜欢的拿去布施?不一样的。还有布施所依的身,你受没受戒,发不发愿,清不清净,这样的身来考虑。还有布施的加行,你究竟用什么方法来布施?有哪些加行?所以,每一方面对于布施所生福德力的大小,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要知道,要分析,要学习怎么样造善造恶最具备力量。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应该用功的。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儿。明天讲具体的怎么样增加善业的力量,怎么样遏制恶业的力量,这是很精彩的。修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分辨不清楚,修行就很不具足。
(毒 毒 整理)
《《因果明镜论》讲记 八》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