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發現心不僅僅二用,甚至叁用、四用,妄念紛飛,它總是要來。你要是習慣了以後,邊念課誦,還邊在打妄想,甚至還邊在睡覺。只有你全身心地投入了,它就會把其它的杜絕。所以,妄念並不可怕,最主要是你的修行過程當中,你的正知正見能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這樣的正念當中。當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念當中的時候,妄念是不治而亡。所以,一句阿彌陀佛能夠念得滋潤,能夠念得至誠懇切,能夠念得專一的時候,何愁功夫不專一,何愁散亂妄念不能夠對治,一定能夠對治。所以,心性就是這樣。
第一章,我們把業的規律和業的根本學過了,下面是第二章。既然然業有這樣的規律,我們來了解有哪些業。業,有世間業,有出世間業;有善業,有雜業;有有漏業,有無漏業。今天我們知道痛苦、歡樂,是禍福無門,惟人自召。都是從善惡業當中來的。所以,對于業就要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先來學世間業。
第一節,是十業道。業雖然說有很多種,但是歸納起來也並不多,有十個範疇。你把這十個範疇掌握了,學習容不容易?就很容易了。所以,對業的規律有了總體的認識以後,接下來就應該對善業、惡業進行謹慎的取舍。一般善業,我們叫白業;惡業,我們叫黑業。爲什麼呢?惡業都是從愚癡無明、沒有智慧當中來的。它是自心最黑暗當中産生的。有智慧有光明的時候,能夠照得清楚因果真理,能夠認得清楚人無我、法無我,世出世間的善業才起得來。一般都是發生在光明之下,智慧之中。稱之爲白業。所以,我們對善業、惡業要進行謹慎的取舍。業,我們無時無處不在造業。面對這無量無邊的業,我們該先從哪些方面著手,對業果的道理來引發決定的勝解從而如理取舍呢?所以,我們首先對業果之理要有充分地聽聞思維。沒有充分的聽聞思維,你是分辨不出來的。所以,看經明理。叁藏十二部經典,我們學習這些經典主要是爲了明了這些理。把法理明了以後,要通過如理思維,實際實修,來引發決定的勝解。把道理想清楚,想透,不要是是而非。今天很多人就是是是而非。怎麼說它是是而非呢?他念佛,念了半輩子,時不時跑來問師父:“師父,念對沒有?該不該這樣念?”對與不對,正確不正確他都不肯定。這樣不肯定的行爲,幹了半輩子。所以,這個很危險。當你不決定的事情,做了半輩子,是善是惡自己不知道,這危不危險?當然危險。比如你開車在路上,是不是走這條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是不是到達目的地了,你開著車跑了一天兩天,這個很危險。等到你覺醒過來的時候,走錯了。再回過來就花大功夫了。所以,修行不要急功近利,先要把路找好,修行方法要找好,是是非非要分辨清楚,善善惡惡要看得清楚。看清楚了再幹。沒有看清楚前,不忙。磨刀不誤砍柴工。所以,先把業果之理通過親近善知識,聽聞相關法理,聽聞道理以後,我們要反反複複地如理思維。在如理思維過程當中,要把道理想清楚。有一絲一毫的疑問,都要請求善知識,都要自己努力地思維。內因外緣加在一起,好好地抉擇,掃除我們的懷疑心,掃除不定心,讓這種道理在內心裏面十分確定。所以,要有這樣的功夫。這叫勝解。有這種勝解以後,我們才能夠如理取舍。
我們今天的修行,可以說大多數的毛病都發生在這個地方。一個是不親近善知識,不聽經不聞法,不看經書,什麼道理都不知道,懵懂無知。因爲懵懂無知,所以就胡行亂行,走了半天不知道該幹什麼。所以,這個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毛病。最後叫他如理取舍的時候,他也發生不了取舍。往往該取的取不了,該舍得舍不掉。原因是什麼?道理看不清楚。所以有的人說:“師父,真的不能吃肉嗎?真的不能喝酒了?我能不能少喝點?我能不能偷著喝一點?”這種偷心不死,往往就是毛病。隨時隨地,自己心裏面沒有一盞明燈,要讓別人給你說。但是你現在學法又存在一個毛病,雖然你多而不少聽一點。今天從這個法師聽一點,明天從那個法師聽一點,所聽的都沒有取得決定的勝解,沒有次第性,沒有嚴謹性,沒有決定性。所以,他聽了這個法師的就拿去問那個法師,法師說:“這個講的我不太懂。”要說不懂,還是謙虛的。他能夠承認自己不懂,他不給你回答還算好的。假如要遇上冒充大德的,那就麻煩了。他明明沒有學過這個法門,他要給你說;明明不知道,他要給你評判。要遇上這樣的人就麻煩了。我們現在要求每一個法師都能廣學戒定慧,叁藏十二部經典,顯密一切教典,都完全通達,現不現實呢?不太現實。你要遇上這種善知識,是你的福報修得挺好,你往昔時候的善根福德因緣太殊勝了。但是,如果往昔的善業,福德因緣沒有修好的話,今天不太容易遇得上這些善知識。
所以,今天我們是東求求,西求求;這個地方抓一點,那個地方抓一點。但是,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決定的勝解。所以,你在發生如理取舍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取舍。所以,我們念佛法門當中的同修,時不時問:“師父,這樣念對不對頭?”“這樣修對不對頭?”“我要不要一直念下去?是不是還是要持持咒?是不是還要打打坐?”我要怎麼樣,怎麼樣。修了一輩子都在懷疑當中,修了一輩子都在動蕩當中。怎麼修呢?也不見效果。所以,我們看藏地的佛法。拜了師父以後,就好好地跟著師父學;未拜師父之前,就好好地如理觀察師父,看看他可不可以做我的師父。一旦觀察好了,就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跟著師父好好學。在師父這個地方學好了以後,再去參學。所以,這都是有規矩的。沒有規矩的時候,就像跑攤匠。這個地方跑一跑,那個地方跑一跑。一輩子不要希望得到多少好處。原因是什麼?因爲他對每個師父都是這樣,它是可有可無的。你要講了我就聽,聽不懂我也不問。我有問題跟你不相關。我要是不相信,自己不好好地如理抉擇。對每一個師父他都是這樣。結緣性的。到處拉關系,人人都是朋友,人人都是真朋友。到最後就麻煩了。所以,一定要通過如理聽聞佛法,如理抉擇取舍。要對因果正見發生正知正見,要發生決定勝解。然後,取舍才有力量,取舍才能夠非常果斷,非常分明。
一切善惡業都依照身、口、意叁門而造作,就此叁門所造的無量業當中,首先就要把握那些感果非常大的業,那就是根本業。針對根本能夠如理取舍,自然就能防止大罪的發生,從而能夠攝持廣大的義利。依照這樣的道理,佛把一切惡業扼要性的介紹出來,那就是十黑業道。十黑業道就是十種惡業。多不多?不多。只有十種。從身體上來說,表現爲叁種,殺生、偷盜、邪淫;從口業上來說,有四種,妄語、離間語、粗惡語、绮語;從內心上來說,有叁種,貪心、嗔恨心、邪見心。總結起來就是十種惡業。這就是最根本的。犯了這十種惡業,遭受到的罪非常非常大。如果我們斷除十種惡業以後,一能能夠産生廣大無邊的功德利益。所以,反過來就是十種善業。這十種善業就是一切善業的重點,一切善業的根本,也是世出世間法的根本。所以,多不多?也不多。這是十個方面。要把它學好,理解深透,其實也簡單。
這樣,我們對于十種業道能夠深入、細致地思維,把十業以及十種業的果報,都能生起確定地,殊勝地,明了圓滿地定解,這樣才能夠在一善一惡,一正一反當中能夠斷然發生取舍心。才能夠把惡業轉惡爲善、反黑爲白、毫不含糊。生起定解之後,我們對于黑業惡業,乃至起心動念都應該善加防護,努力做到身口意叁門不沾染惡法罪業。戒經上給我們說:“護語及護意,身不作諸惡,此叁業清淨,當得大仙道。”“大仙道”就是成佛,不是成仙。佛不成仙,學佛也不成仙。但是,佛法最初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人就最喜歡得道成仙了。所以理解不了佛是什麼,認爲最高的就是仙。爲了隨順我們的文化背景,說最圓滿的大仙就是成佛,于是就好理解了。所以,大仙道就是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在哪裏?一個方面,護持自己的語業。語言上,兩舌、惡口、妄言、绮語,要保護好自己不說這些話。“以及護意”,把我們內心守好。貪心、嗔恨心、邪見心,讓我們的心不要有這些惡法沾染。還“身不作諸惡”,要把我們的身體管好,不要造作殺、盜、淫的惡業。把這叁門能夠保護好的話,成佛就綽綽有余了。所以說簡不簡單?說起來就是這麼簡單。但是做起來爲什麼複雜呢?就因爲你沒有學習,沒有理解清楚,認識上不明了,決斷上不果敢。所以,現前我們就猶猶豫豫,反反複複。就由于我們沒有認識清楚。認識不清楚才猶豫,認識不清楚才反複。對于這樣的人沒有辦法,還是要你從自己內心裏面好好地認知清楚。認知清楚了,才是發生動力的源泉。所以智慧是很必要的。
我們對于白業善業,應該非常努力地去行持。應該知道十善業道是一切善法的基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果位的成就,一切增上生的果報乃至決定解脫的義利的産生,都必須以十善業爲基礎,不容缺少。所以佛在經中從各個方面對于十善業道的功德作了贊歎。所以說,學佛基礎在哪裏?第一,是入不入門,皈不皈依;皈依以後,就看你對十善業道、十惡業道了不了解,清不清楚;十善業、十惡業了解清楚以後,看你能不能在身口意叁業當中,發生非常分明果敢地取舍;如果說能夠發生取舍了,就看能不能夠持之以時。實際上整個修行能不能夠成功,就是這麼幾個因素。就這麼簡單。《海龍王請問經》當中就給我們說:“譬如一切聚落、都城、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之處。”這裏就是把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礎給我們指出來了。不管再高深的道德,再高深的修行,一定是基于十善業道的一種修行。
《海龍王請問經》當中,說一切城市、一切都城、一切方邑、一切國土、王宮。大地上的一切,草木、有情、山川、樹木,包括你做的一切事業,都是因大地而有。如果說沒有大地,這一切存在嗎?那也不存在。所以,大地是荷擔一切,是一切的住處,處所。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大地善法就像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就是大地善法。是一切善法的基礎。所以稱之爲大地善法。不管是將來你持五戒,修十善,往生人天途中享受人天增上生的福報,離開十善業能不能夠成就?不能夠成就。乃至于今天有學、無學果位。“無學”果位就是究竟阿羅漢。阿羅漢之前的初果、二果、叁果稱之爲有學果位。所以,有學無學果位,一切出家沙門所得的功德結果,都離不開十善業道的積聚。所以,今天福德資糧的積聚,實際上就是落實在十善業道當中。
“獨覺菩提”,什麼叫獨覺菩提?獨覺是相對于聲聞來說。聲聞,要依佛講經說法的聲音來開啓智慧。由聲音而聽聞道理,由道理而發生取舍,由取舍而征得果位。所以,他離不開佛的引導。獨覺,是因爲往昔時候在佛的面前聽經聞法,法的種子已經種下去了。今生今世哪怕是沒有佛講經說法,他的智慧也很通達,也很上根。通過自己的了悟能力,就能把多生累世從佛那裏聽到的法的種子開顯出來。秋天,他就看黃葉落;春天,他就看百花開。在一般人的眼裏面,花開花落很平常,但是在獨覺的眼睛裏面,一看花開就知道花要謝,一看花開花落就知道這是無常,一知道無常就知道不究竟,一知道不究竟就知道立馬舍棄,追求堅實的法。這種人的智慧不是一般的。我們今天有沒有?往往沒有。你看到年輕的時候,能不能想到自己年老的時候?想到自己年老的時候,我們也像七八十歲的老太婆,牙齒掉光了,只剩兩顆門牙,一笑就不關風。這時候,你在年輕的時候還會想到放逸嗎?還會因爲自己年輕而貢高我慢、驕傲自大、放逸不修行嗎?那就不會了。所以,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不遠,沒有智慧,自然而然只能夠耽著于目前。我們健康的時候,就知道早晚有一天病緣、違緣、無常將會到來。所以,知道無常緊迫感的話,在健康的時候就抓緊去修行,儲備資糧。但是我們人好多連松鼠都趕不上。你看袋鼠,等等動物,在秋季的時候就知道把東西藏到山洞裏面去,冬季才有吃的。你看動物都有這樣的遠見,而我們人說不定還沒有。健康的時候,不知道好好修行,等到生病了,“怎麼生病了呢?”年輕的時候從來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看在公園裏,內江、成都、重慶各種大大小小的城市,只有老年人的鍛煉,年輕人就睡懶覺。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說年輕最好鍛煉,但是你天天睡懶覺;說老年人都七老八十了還鍛煉個啥?但是沒有辦法,年輕的時候沒有鍛煉,只能這樣。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抱佛腳,稍微鍛煉一下,能夠延年益歲,多活兩年。一到老年才感覺到生命的可貴,一旦失去了才感覺到擁有的可貴,一旦生病了才知道健康的可貴,一旦要死了才知道生時修行的光陰多寶貴。所以,我們不到臨頭不知道這些的可貴。這就是人類的一種短視之處。
所以,知道善業是世出世間一切好處的根本。增上生、究竟圓滿都依靠它來圓滿。所以,我們應該把十善業多思維,多了解清楚。所以十善業、十惡業,這就是根本。把根本理解了以後,修學就開始慢慢地上路了。
好了,今天的時間到了。下來要好好看。
(毒 毒 整理)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五》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