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湛然的虚空一样,善恶还没有形成。六祖大师给我们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当这个时候,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呢?一句话就把你点醒了。我们的本来面目不属于善,不属于恶,善恶都是我们造作的。所以,由于心念的发动,趋向于好事它就是善,趋向于坏事它就是恶。最初开始不过起一个念头,行一件事情。但是,一旦形成开头,走出这条路了,很容易就沿着老路而去。所以,天长日久,日积月累,习气毛病串习在一起,就有了善人、恶人的区分。所以得祸得福,全都取决于我们最初的一念。所以,修行万事开头难。但是我们已经开了头,但是大多数开的不是好头,所以这个非常糟糕。从初生的时候,也许我们接受父母的熏习。有的父母素质高一点,道德水平高一点,教给你的就比较好;有的父母教给你的不一定很好。你从小遇到老师,老师也在教你,熏习给你,但是不一定是如理如法。包括我们身边的人,你在那个环境当中成长起来,周围的人都在教你。你看小的时候,抱你出来,左右邻居都在教你:“这个娃娃好乖,来来来,吃个糖。”“来来来,笑一笑。”都在教你,你那时候的熏习很重要。乃至于我们从小到大,已经经历过十几年,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了。这里面你熏习的都是好的吗?不一定是。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我们平生积累起来的习惯好好做一番清理,要算一算总账。看看我们随时随地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哪一个是如理如法的?哪一个不是如理如法的?要对自己来一番清点,来一个大盘点。在经过大盘点以后,把我们最粗显的毛病要记下来,作为靶子一样。限期把它改正过来。咱们打念佛七也是这样。在念佛七过程当中,我说目标不要定太远,就把我们念佛过程当中最大的毛病数出七件,一天对治一件。那你念佛的功用就不小了。虽然说我们现在定的目标不是很大,但是通过一天对治一个毛病,一天对治一个毛病,把这些最粗显的毛病对治了。其实一个人的毛病又有多少呢?根本的毛病就那么几个。无非不过是针对环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形式下爆发出来而已。先把粗显的毛病给对治了。不管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你都知道它以什么方式冒出来。千变万化,但它始终都是白骨精。你能够认得出来,就能够收拾它了;认不出来的时候,就收拾不了它,修行就很艰难。念佛,也就是要针对这一念善恶的区分,一念善恶的熏习。
所以,古代儒家教人“日三省吾身”,每天最起码要有三次反省自己的身心世界。来观照自己,来反省自己。随时随地要有原则,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视。所以说儒家的理,全部来源于自己的修行。它的理在什么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我们今天学习,也要把这种理落实起来,随时随地要能够尊重真理。所以,礼貌的礼,通真理的理。为什么呢?因为有所敬畏。认识了真理以后有所敬畏,不敢做的,不敢听的,不敢说的,就坚决不做。这就是理。我们今天能不能够守住这些?要把这些落实在平常的生活过程当中。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观照自心,把持自心,不让非法的邪念产生,这个就是修行。倘若恶心生起来了,要及时将其消灭,转化成善心。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来了之后,有没有觉照之心?没有觉照之心,就失去观照,失去佛的觉悟功能了。有了观照以后,是善是恶,就能自然而然对比检点。看到恶念头,自然而然能够以理转化,以理把持自己,把恶心转成善心。这样行持久而久之,善恶自己就作得了主。如果不是这样去熏习,心没有经过锻炼,往往你就作不了主。
所以,很多同修在问:“师父,念佛这颗心怎么不听招呼呢?”“我要念阿弥陀佛,它跑到消灾延寿药师佛去了。”“我要念经,这个心早就跑到世俗五欲上去了。”“我要看阿弥陀佛,但是眼睛不由自主就跑到外面去了。”为什么?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为什么作不了主呢?没有经过锻炼。所以我们今天修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念乃至七念,一天乃至七天,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就,快不快?很快。但是,到那个时间你能不能够把持?就在我们平常的日常工作当中,日常生活过程当中,要反复检点,要养成习惯。现前我们不把握内心,你就发现一辈子都把握不了内心;现前你能够有观照,持之以恒,念念刻刻,时时处处你都觉得有观照,就养成素质了。修行就在于持之以恒,就要把它养成我们的素质。真正的修行内涵才能够生得起来。在善恶当中,我们自己做得了主,生死才算是自由,来去才算是想到哪里去就到哪里去。才真正说得上称心如意。如果不然,你不会称心如意的。今天想去北边,结果别人一引诱你就跑到南边了;今天想说句善话、善语,结果别人随便两句话就能够让你口生恶言。本来这是修行的道器,身口意三业都是修行的道器,但是在世俗五欲的不断熏陶当中,偏偏成了遭恶的工具。可不可惜?非常可惜。所以,我们未来的命运便把握在自己当下的心性当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讲其它的,也经常说,我们修行其实就是把现前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念佛也是把这一念心要安顿好。当你把这一念心安顿好了以后,是念念往生。一念往生,念念往生。到临命终的时候,就是究竟往生。就看你当下得不得法。如果当下不得法,很艰难,汇不到道上来。
在宋代,有一个赵康靖公,他为了净化自己的心念,平常放置瓶子、豆子这两种东西,默默地观察自己内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个白豆在瓶子里面;起一个恶念头,就投一个黑豆在里面。最初,瓶子里装的黑豆很多很多,逐渐地善心串习起来了,它的力量增强了,恶心自然而然就逐渐减少了,最后到达善恶二念都全部忘掉,连瓶子与豆也弃而不用。他的内心因此磨砺得清净莹澈。修行就是这样,都是恭敬。可以说今天千经万论也是磨练自心的工具。“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让我们回归到自己圆满自性的一种方法,一种器具。实际上佛法不离于我们本心,本来就具足。但是,因为多生累劫流浪在外,熏习虚妄分别念头。所以今天千经万论,只是一个刮垢磨光的过程。只要把这些毛病解决了,你能够了悟心性的时候,本自具足。何欠何余呢?一点欠少都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恰如其分。
所以要明了修行。古人就是这样修行,我们今天也学一学。我们今天考察一下,对自己的心性有所认识的有多少?每天把自己善念恶念记下来的有多少?观察自己二六时中起善起恶,善多善少,观察过没有?如果没有观察的话,有很多毛病我们是制止不了的。尽管周围的人不断在批评我们,说一次,说两次,但是我们还是无动于衷。拿起经本来的时候,是道貌岸然:“我在修行!”但是把经书一丢掉的时候,还是我行我素,依然落于黑暗的槽厩当中。这个修行能够有多少功用呢?所以说,要好好地把修行落实在安身立命的基础之上。它不是一个消闲性的东西,不是一个业余性的东西,不是一个形式上的东西,要让我们全神贯注投入其间。
在明朝有一个尚书,一天它梦游园林当中,做梦的过程中吃了别人两个李子,醒过来以后就自己责备自己:“为什么我在梦里面会吃别人两个梨子呢?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我为什么就拿别人的梨子来吃了呢?都是我平时义与利不分明。见利忘义,义利之心不分明。所以才导致在梦中干这样的坏事儿!”所以,仅仅是为做了这么一个梦,他就断食好几天来警醒自己。古人做功夫就是这么厉害。连梦里面做了这样的坏事,都不容放过。但是,我们今天在现实过程中做了很多坏事,你警醒自己没有?不会警醒自己。常住上为了帮助你,师父要为了帮助你,要给你一种刻骨铭心的学习,你还不愿意接受。叫你去跪香,叫你去磕头,你偏偏不愿意。所以说实际上就是自己袒护自己。因为自己袒护自己,所以在是非观念当中越来越淡薄。你说你学得会吗?根本学不会。所以说,最主要的还是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
过去有一个八岁的小沙弥,他叫妙颜,长得非常端正。八岁就得到了罗汉神通。有一天,他想教化于王宫当中,所以利用神通飞入王宫里面。王后看到小沙弥长得十分乖巧,想要抱他。妙颜阻止她:“不应靠近沙门。”王后说:“你年幼就像我的儿子一样,这么小,虽然说我来抱你,那有什么关系呢?”妙颜答道:“你所说的符合人之常情,但时我们的习气毛病往往是从很微小的地方起来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样。星星之火一点燃,万里的野草都能烧尽。又如涓涓之水,哪怕是一滴,天天一滴一滴地,泰山之石也能够滴穿。所以,每件事情都由细微之处渐渐发展而来,从少到多,由小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要远嫌避疑、防微杜渐。” 功夫从微小处开始做起来,也最容易见进展。比如说你的心性,不该想的,你不要想,防微杜渐。能够防止一个恶念,就要简单一些。你要等嗔心发展到非常强烈的时候,怒不可遏的时候,再去控制自己,控制得了吗?控制不了。甚至身边周围有那么多人来劝你,都劝不了。发作起来了,就像一头疯牛一样,多少根绳子也栓不住。所以,人若能在此一念心性上,从微止住,来反省自己,观察自心,努力地将这个心源打扫得清清净净,光光明明。虽然处于暗室之中,也无愧于天地鬼神。就像这样来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积功累德,孳孳为善,自然而然走到哪里都是光明,都是智慧。那样好不好?这个就是修行。
所以,心就有这么奇妙。当你把心按住在善念当中的时候,恶念就很难起来。因为善恶不两立。心做善事的时候,它就不会去干坏事。同样的,你要把心安置在恶念当中的时候,善念又绝难起来。它们两个是生死冤家。所以,你要是能够善巧用心的话,有的时间很多同修在问:“师父,我念佛怎么有那么多念头?”只能说明你心不专一。当你的心没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的时候,就…
《《因果明镜论》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