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湛然的虛空一樣,善惡還沒有形成。六祖大師給我們說:不思善,不思惡。正當這個時候,哪個是你的本來面目呢?一句話就把你點醒了。我們的本來面目不屬于善,不屬于惡,善惡都是我們造作的。所以,由于心念的發動,趨向于好事它就是善,趨向于壞事它就是惡。最初開始不過起一個念頭,行一件事情。但是,一旦形成開頭,走出這條路了,很容易就沿著老路而去。所以,天長日久,日積月累,習氣毛病串習在一起,就有了善人、惡人的區分。所以得禍得福,全都取決于我們最初的一念。所以,修行萬事開頭難。但是我們已經開了頭,但是大多數開的不是好頭,所以這個非常糟糕。從初生的時候,也許我們接受父母的熏習。有的父母素質高一點,道德水平高一點,教給你的就比較好;有的父母教給你的不一定很好。你從小遇到老師,老師也在教你,熏習給你,但是不一定是如理如法。包括我們身邊的人,你在那個環境當中成長起來,周圍的人都在教你。你看小的時候,抱你出來,左右鄰居都在教你:“這個娃娃好乖,來來來,吃個糖。”“來來來,笑一笑。”都在教你,你那時候的熏習很重要。乃至于我們從小到大,已經經曆過十幾年,二十幾年乃至幾十年了。這裏面你熏習的都是好的嗎?不一定是。所以,我們今天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把我們平生積累起來的習慣好好做一番清理,要算一算總賬。看看我們隨時隨地起心動念,開言吐語,待人接物,哪一個是如理如法的?哪一個不是如理如法的?要對自己來一番清點,來一個大盤點。在經過大盤點以後,把我們最粗顯的毛病要記下來,作爲靶子一樣。限期把它改正過來。咱們打念佛七也是這樣。在念佛七過程當中,我說目標不要定太遠,就把我們念佛過程當中最大的毛病數出七件,一天對治一件。那你念佛的功用就不小了。雖然說我們現在定的目標不是很大,但是通過一天對治一個毛病,一天對治一個毛病,把這些最粗顯的毛病對治了。其實一個人的毛病又有多少呢?根本的毛病就那麼幾個。無非不過是針對環境的不同,它在不同的形式下爆發出來而已。先把粗顯的毛病給對治了。不管它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場合,你都知道它以什麼方式冒出來。千變萬化,但它始終都是白骨精。你能夠認得出來,就能夠收拾它了;認不出來的時候,就收拾不了它,修行就很艱難。念佛,也就是要針對這一念善惡的區分,一念善惡的熏習。

  所以,古代儒家教人“日叁省吾身”,每天最起碼要有叁次反省自己的身心世界。來觀照自己,來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有原則,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所以說儒家的理,全部來源于自己的修行。它的理在什麼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我們今天學習,也要把這種理落實起來,隨時隨地要能夠尊重真理。所以,禮貌的禮,通真理的理。爲什麼呢?因爲有所敬畏。認識了真理以後有所敬畏,不敢做的,不敢聽的,不敢說的,就堅決不做。這就是理。我們今天能不能夠守住這些?要把這些落實在平常的生活過程當中。如果我們能夠時時刻刻觀照自心,把持自心,不讓非法的邪念産生,這個就是修行。倘若惡心生起來了,要及時將其消滅,轉化成善心。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了之後,有沒有覺照之心?沒有覺照之心,就失去觀照,失去佛的覺悟功能了。有了觀照以後,是善是惡,就能自然而然對比檢點。看到惡念頭,自然而然能夠以理轉化,以理把持自己,把惡心轉成善心。這樣行持久而久之,善惡自己就作得了主。如果不是這樣去熏習,心沒有經過鍛煉,往往你就作不了主。

  所以,很多同修在問:“師父,念佛這顆心怎麼不聽招呼呢?”“我要念阿彌陀佛,它跑到消災延壽藥師佛去了。”“我要念經,這個心早就跑到世俗五欲上去了。”“我要看阿彌陀佛,但是眼睛不由自主就跑到外面去了。”爲什麼?就是作不了自己的主。爲什麼作不了主呢?沒有經過鍛煉。所以我們今天修持是非常有必要的。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念乃至七念,一天乃至七天,就可以往生,就可以成就,快不快?很快。但是,到那個時間你能不能夠把持?就在我們平常的日常工作當中,日常生活過程當中,要反複檢點,要養成習慣。現前我們不把握內心,你就發現一輩子都把握不了內心;現前你能夠有觀照,持之以恒,念念刻刻,時時處處你都覺得有觀照,就養成素質了。修行就在于持之以恒,就要把它養成我們的素質。真正的修行內涵才能夠生得起來。在善惡當中,我們自己做得了主,生死才算是自由,來去才算是想到哪裏去就到哪裏去。才真正說得上稱心如意。如果不然,你不會稱心如意的。今天想去北邊,結果別人一引誘你就跑到南邊了;今天想說句善話、善語,結果別人隨便兩句話就能夠讓你口生惡言。本來這是修行的道器,身口意叁業都是修行的道器,但是在世俗五欲的不斷熏陶當中,偏偏成了遭惡的工具。可不可惜?非常可惜。所以,我們未來的命運便把握在自己當下的心性當中。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講其它的,也經常說,我們修行其實就是把現前這一念心要安頓好,念佛也是把這一念心要安頓好。當你把這一念心安頓好了以後,是念念往生。一念往生,念念往生。到臨命終的時候,就是究竟往生。就看你當下得不得法。如果當下不得法,很艱難,彙不到道上來。

  在宋代,有一個趙康靖公,他爲了淨化自己的心念,平常放置瓶子、豆子這兩種東西,默默地觀察自己內心,如果起一善念,就投一個白豆在瓶子裏面;起一個惡念頭,就投一個黑豆在裏面。最初,瓶子裏裝的黑豆很多很多,逐漸地善心串習起來了,它的力量增強了,惡心自然而然就逐漸減少了,最後到達善惡二念都全部忘掉,連瓶子與豆也棄而不用。他的內心因此磨砺得清淨瑩澈。修行就是這樣,都是恭敬。可以說今天千經萬論也是磨練自心的工具。“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都是讓我們回歸到自己圓滿自性的一種方法,一種器具。實際上佛法不離于我們本心,本來就具足。但是,因爲多生累劫流浪在外,熏習虛妄分別念頭。所以今天千經萬論,只是一個刮垢磨光的過程。只要把這些毛病解決了,你能夠了悟心性的時候,本自具足。何欠何余呢?一點欠少都沒有,一點多余的東西都沒有。恰如其分。

  所以要明了修行。古人就是這樣修行,我們今天也學一學。我們今天考察一下,對自己的心性有所認識的有多少?每天把自己善念惡念記下來的有多少?觀察自己二六時中起善起惡,善多善少,觀察過沒有?如果沒有觀察的話,有很多毛病我們是製止不了的。盡管周圍的人不斷在批評我們,說一次,說兩次,但是我們還是無動于衷。拿起經本來的時候,是道貌岸然:“我在修行!”但是把經書一丟掉的時候,還是我行我素,依然落于黑暗的槽廄當中。這個修行能夠有多少功用呢?所以說,要好好地把修行落實在安身立命的基礎之上。它不是一個消閑性的東西,不是一個業余性的東西,不是一個形式上的東西,要讓我們全神貫注投入其間。

  在明朝有一個尚書,一天它夢遊園林當中,做夢的過程中吃了別人兩個李子,醒過來以後就自己責備自己:“爲什麼我在夢裏面會吃別人兩個梨子呢?沒有經過別人的允許,我爲什麼就拿別人的梨子來吃了呢?都是我平時義與利不分明。見利忘義,義利之心不分明。所以才導致在夢中幹這樣的壞事兒!”所以,僅僅是爲做了這麼一個夢,他就斷食好幾天來警醒自己。古人做功夫就是這麼厲害。連夢裏面做了這樣的壞事,都不容放過。但是,我們今天在現實過程中做了很多壞事,你警醒自己沒有?不會警醒自己。常住上爲了幫助你,師父要爲了幫助你,要給你一種刻骨銘心的學習,你還不願意接受。叫你去跪香,叫你去磕頭,你偏偏不願意。所以說實際上就是自己袒護自己。因爲自己袒護自己,所以在是非觀念當中越來越淡薄。你說你學得會嗎?根本學不會。所以說,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

  過去有一個八歲的小沙彌,他叫妙顔,長得非常端正。八歲就得到了羅漢神通。有一天,他想教化于王宮當中,所以利用神通飛入王宮裏面。王後看到小沙彌長得十分乖巧,想要抱他。妙顔阻止她:“不應靠近沙門。”王後說:“你年幼就像我的兒子一樣,這麼小,雖然說我來抱你,那有什麼關系呢?”妙顔答道:“你所說的符合人之常情,但時我們的習氣毛病往往是從很微小的地方起來的,就像星星之火一樣。星星之火一點燃,萬裏的野草都能燒盡。又如涓涓之水,哪怕是一滴,天天一滴一滴地,泰山之石也能夠滴穿。所以,每件事情都由細微之處漸漸發展而來,從少到多,由小成大。所以有智慧的人都要遠嫌避疑、防微杜漸。” 功夫從微小處開始做起來,也最容易見進展。比如說你的心性,不該想的,你不要想,防微杜漸。能夠防止一個惡念,就要簡單一些。你要等嗔心發展到非常強烈的時候,怒不可遏的時候,再去控製自己,控製得了嗎?控製不了。甚至身邊周圍有那麼多人來勸你,都勸不了。發作起來了,就像一頭瘋牛一樣,多少根繩子也栓不住。所以,人若能在此一念心性上,從微止住,來反省自己,觀察自心,努力地將這個心源打掃得清清淨淨,光光明明。雖然處于暗室之中,也無愧于天地鬼神。就像這樣來善待自己,尊重自己,積功累德,孳孳爲善,自然而然走到哪裏都是光明,都是智慧。那樣好不好?這個就是修行。

  所以,心就有這麼奇妙。當你把心按住在善念當中的時候,惡念就很難起來。因爲善惡不兩立。心做善事的時候,它就不會去幹壞事。同樣的,你要把心安置在惡念當中的時候,善念又絕難起來。它們兩個是生死冤家。所以,你要是能夠善巧用心的話,有的時間很多同修在問:“師父,我念佛怎麼有那麼多念頭?”只能說明你心不專一。當你的心沒有全心全意地投入的時候,就…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