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果明镜论》讲记 五

  《因果明镜论》讲记(五)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6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十七面。昨天我们已经学到第三节,心是业之源。前面第二节,我们讲了业的规律。业的规律从什么地方产生呢?就是从我们微妙的自心开始产生。心是业的来源。所以说,我们不起心动念也就算了,一旦起心动念,它就是一个行为,它就是一个业种。所以,你不起心动念就算了,一起心动念它一定有方向,一定有对境,一定有内涵。而这些东西就是业的构成。你不动,就可以遍在十方;你要一动,有方向的时候,就把自己约束了。你向着其中一个方向,其它方向就没到。所以要真正达到自由自在,还得要把心行的约束超脱开。身口意三业,意业为主。一起心动念它就会表现在语言上,就会表现在行为上。语言和行动,都是受意识心的支配。所以说,不管是善业、恶业都以心为主;不管是作善、作恶,心就是根本。

  今天是这一节的第二个方面,心是祸福之根。祸,是由于作恶业而来。不好的果报,我们就认为是灾祸,不愿意接受到这样的果报。但是这样的果报已经降临到我们自心身上,于是我们就认为是一种灾难。所以,这种灾难从哪里来呢?还是从我们自心思维,身语意三业的造作而来。福报是什么?福报是从善业当中来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有这种善业的时候,我们毫不讲条件地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给予众生什么,业的结果当下就能够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早晚这样的结果会回馈于我们。所以,当善业成熟了以后,我们接受到这些果报的时候,自然而然适心悦意,领受结果的时候就是那么高兴。所以,祸福的根本来源于什么地方?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所以,上面所说的身口意,一切善业、恶业、无记业,其实都是根源于介尔一念。我们当前的这个心念很重要。所以,这一念心的动机,它的差别决定着我们自己业的本质是善、是恶,还是无记。所以说,要考究一个人所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最主要地还是看本人的发心动机。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够从发心动机上来求,而只是从形象上来求,就妄判别人的善恶。这是很武断的。比如说,有三个人他们一起去绕塔,其间一位是为了忆念佛的功德而绕塔,另一位是想趁机窃取塔中的宝物,第三个人是盲目地随着人群,你们去绕塔,我也去绕塔。同样是绕塔,如果说不求之于发心动机的话,我们看这三个人都是善业。但是,不是这样。这三个人,他们的身体都在绕塔,但是这个身体是中性的,不属于善,不属于恶,没有善恶的自性。身体绕塔是善是恶?就全看当人的内心,动机是什么。上面三个人的行为动机有贤善,有恶劣,有无记三种。他为了忆念佛的功德,想要成就佛的功德。佛是怎么样觉悟世间的,他就怎么样觉悟世间;佛是怎么样利益世人的,他就怎么样利益世人。这个就是贤善的发心,他绕塔就是十足的善业。其间一位,虽然说身体在绕塔,但是他的发心和动机是为了去窃取塔中的宝物。实际上他绕塔就在窥探,做准备,探虚实,到最后他就是为偷东西而来的。那是恶业,是非常恶劣的发心。第三个人,他是盲目地跟从,所以动机是几乎没有动机。人家怎样办,他就随着怎样办。是盲目的。所以,他在转塔时接近于无记的业。

  这三个人所造的业,从发心动机上来分就形成了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三类。所以,你说能够从行为上就判别吗?不能够。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专门去观察别人,你做坏事了,你犯了戒了,你怎么样了……我说这个话不敢轻易乱说。在僧团当中,有人检举,说这个人犯了戒了,僧团都不敢轻易下决断,都要把当事人找来,问当时是怎么想的,当时的动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要问清楚才可以说犯不犯戒的问题。但是很多人,就很主观,就很武断,到处去批驳别人,这个又犯戒了,那个又犯戒了……你怎么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的?根本不知道。还有的人,把天下的人一棍子就打死了,“哎呀,这天下真修行人少啊!持戒的人少啊!”你怎么知道别人修不修行?你是诸佛菩萨再来?你有他心通?你能够知道别人心里怎么想?所以这话轻而易举不敢去乱说。你要随便乱说,十足说明我们的无知,很武断,很主观。有时候,偏偏说明我们自心没有修行的观念,没有持戒的观念。所以,要了解众生的心行不太容易。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往往是求之于人,你不知道自己的心行,你知道别人的心行吗?所以,你能够看好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修行人的本分。你要利益众生,也从看好我们的自心,管好身口意三业。这样修行就蛮好。你要是不在一亩三分地上做功夫,老去管别人,你这人当下就没修行,当下就背道而驰,当下就不得法。所以,求之于己的时候,任何东西都有方法得到,只要有正确的方法,我们就不愁得不到。要求之于人的时候,要看命了,别人愿不愿意和你的意呢?不愿意和你的意的时候,你求之于人,谁能满足你呢?没人能够满足你。所以,有个成语叫自给自足,是自主之道。学佛也是自主之道,要从认识自性上来。我们的自性是圆圆满满的,本自具足的,不待求之于人,不待求之于外。能够安心,当下就能够满足。所以这个心非常微妙。善恶、无记,也是从心分散出来的。

  又比如,我们通常为了教育孩子,纠正孩子的缺点毛病,父母会严厉地呵斥孩子。但这是父母亲发自内心的慈悲,希望孩子好,所以是善业;相反有人为了谋求自己的私利,对于上司非常讨好,以恭敬的言语行为去巴结上司,但是发心仅仅是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因为动机是自私的,所以这些行为反而是恶业。所以,你看这个世间上的善恶,能够从表象上分判吗?不能够分判。有首古诗,它说的大概意思是,比如世间上的奸臣,表面上作出一副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样子,他为了什么?要招揽人才。但是他的发心动机是什么呢?为了成就自己的私欲。想夺得天下,想复辟。这些动机如果说最后不暴露出来,你能看得出他是个坏人吗?你看不出来,所以不太好说。世间上的正人君子,往往觉得无求于人,所以敢说敢干,立场分明,爱恨分明,哪怕是引起别人不高兴,但是但求无愧于我心,但求无愧于天理。世间上往往很多人批评他:“这个人太有个性了!做的事太善了!”天下的人你都为得了吗?为不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善恶标准,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能为得过来吗?所以说,善业、恶业要从内在的发心动机上来分判。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给我们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树根,它可以做药,自然而然芽也可以做药;树根是个毒药,树芽不用说也有毒性。所以,随善恶来分判,就是依自心发心动机为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不是在表面上去分判。所以,从我们内在的贪嗔痴心所引生的身体、语言的行为都是不善业;而从内心里面的无贪无嗔无痴所产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善业。所以,我们有没有权力轻易去批评别人呢?有没有权力轻易去否决别人呢?所以这要自尊,也要自重。一个自尊自重的人,就是尽量进化自己,提升自己,圆满自己。一个真正能够圆满自己的,真正能够自尊自重的人,必然也会尊重别人。所以,我们学佛了解心是善恶之源,就是要我们把根本用功的地方,不要在外面去做表相,成天表现给别人看。看到师父来了,赶紧磕两个头,“师父,你看我在磕头呢!”看到居士来了,赶紧抓一本经书念,“你看,我在诵经呢!”看到同修来了,赶紧把双腿收起来:“你看,我在打坐,正当用功呢!”一辈子就做这些表相形式。把这些表面形式做出来有什么用呢?别人倒是赞叹:“你诵经,功德无量!”“你打坐,功德无量!”你怎么样,怎么样功德无量?不一定是个好事。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什么样的状态。修行人,不观照自心的状态,很难修行。只是检讨别人,目光非常严苛,严厉,苛刻,到处纠正别人,从来不观察自己的心行。这个就是与修行背道而驰。

  既然我们理解了一切安乐一切痛苦,都是由我们所造的善业恶业所感召而来的,而善业恶业就源于我们当下一念心的发动。所以祸福的根源,实际上就在于我们当前的这一念心性。在《太上感应篇》中这样告诉我们:“祸福无门,唯人自召。”祸、福在哪儿等着你呢?要不是你造作,哪儿来的祸福?都是我们自己召感出来的。世间上的好好坏坏,哪有什么定论,都是我们自己由行善行恶而召感出来的。六祖大师也给我们说:“一切祸福,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就是这一切的好好坏坏,一切的快乐痛苦,其实都是从我们自心开始感召而来的。只要能够认识自心,只要能够了悟自心,守住自家方寸,要想感应一切好的东西,没有不通达的。所以说,学佛切忌从他觅。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自性住。要自住于自性,观照自己的自性,观照自己的造作。所以,你念佛念的也是一颗心,拜佛也是拜的一颗心,修行也是修的一颗心。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无非不过是针对自心而起功用。如果你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佛法跟你是白说,乃至还成为我们烦恼的根源。我们今天要想求得诸佛菩萨的帮助,要想求得西方极乐世界的果报,要求得早日成佛,要求得利益众生的技能、智慧、方便、神通,等等,等等,都是从自心当中来。所以,要把心能够认识好。前几天我们打念佛七,就给你说了,不用心念的人,一个念佛七,两个念佛七,一辈子都在打念佛七,结果打下来心还是没有得到对治。这样打念佛七就仅仅是一个形式。修行也是这样,念佛也是这样,所以你每一念心的时候,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与心相不相应;与信心,与愿心,与菩提心,与度众生心能不能相应;与因果心,与无常心能不能相应。只要你背离了这些,有的时候念佛就念得不清净。所以,我们平时多在自心上用功。

  我们人在一念未生的时候,就像清净…

《《因果明镜论》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