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鏡論》講記(五)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5月26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十七面。昨天我們已經學到第叁節,心是業之源。前面第二節,我們講了業的規律。業的規律從什麼地方産生呢?就是從我們微妙的自心開始産生。心是業的來源。所以說,我們不起心動念也就算了,一旦起心動念,它就是一個行爲,它就是一個業種。所以,你不起心動念就算了,一起心動念它一定有方向,一定有對境,一定有內涵。而這些東西就是業的構成。你不動,就可以遍在十方;你要一動,有方向的時候,就把自己約束了。你向著其中一個方向,其它方向就沒到。所以要真正達到自由自在,還得要把心行的約束超脫開。身口意叁業,意業爲主。一起心動念它就會表現在語言上,就會表現在行爲上。語言和行動,都是受意識心的支配。所以說,不管是善業、惡業都以心爲主;不管是作善、作惡,心就是根本。
今天是這一節的第二個方面,心是禍福之根。禍,是由于作惡業而來。不好的果報,我們就認爲是災禍,不願意接受到這樣的果報。但是這樣的果報已經降臨到我們自心身上,于是我們就認爲是一種災難。所以,這種災難從哪裏來呢?還是從我們自心思維,身語意叁業的造作而來。福報是什麼?福報是從善業當中來的。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有這種善業的時候,我們毫不講條件地去利益衆生。于是,你給予衆生什麼,業的結果當下就能夠回到我們自己身上來,早晚這樣的結果會回饋于我們。所以,當善業成熟了以後,我們接受到這些果報的時候,自然而然適心悅意,領受結果的時候就是那麼高興。所以,禍福的根本來源于什麼地方?還是來源于我們自身。
所以,上面所說的身口意,一切善業、惡業、無記業,其實都是根源于介爾一念。我們當前的這個心念很重要。所以,這一念心的動機,它的差別決定著我們自己業的本質是善、是惡,還是無記。所以說,要考究一個人所做的是善業還是惡業,最主要地還是看本人的發心動機。所以,有很多人不能夠從發心動機上來求,而只是從形象上來求,就妄判別人的善惡。這是很武斷的。比如說,有叁個人他們一起去繞塔,其間一位是爲了憶念佛的功德而繞塔,另一位是想趁機竊取塔中的寶物,第叁個人是盲目地隨著人群,你們去繞塔,我也去繞塔。同樣是繞塔,如果說不求之于發心動機的話,我們看這叁個人都是善業。但是,不是這樣。這叁個人,他們的身體都在繞塔,但是這個身體是中性的,不屬于善,不屬于惡,沒有善惡的自性。身體繞塔是善是惡?就全看當人的內心,動機是什麼。上面叁個人的行爲動機有賢善,有惡劣,有無記叁種。他爲了憶念佛的功德,想要成就佛的功德。佛是怎麼樣覺悟世間的,他就怎麼樣覺悟世間;佛是怎麼樣利益世人的,他就怎麼樣利益世人。這個就是賢善的發心,他繞塔就是十足的善業。其間一位,雖然說身體在繞塔,但是他的發心和動機是爲了去竊取塔中的寶物。實際上他繞塔就在窺探,做准備,探虛實,到最後他就是爲偷東西而來的。那是惡業,是非常惡劣的發心。第叁個人,他是盲目地跟從,所以動機是幾乎沒有動機。人家怎樣辦,他就隨著怎樣辦。是盲目的。所以,他在轉塔時接近于無記的業。
這叁個人所造的業,從發心動機上來分就形成了善業、惡業和無記業叁類。所以,你說能夠從行爲上就判別嗎?不能夠。很多人學了佛以後專門去觀察別人,你做壞事了,你犯了戒了,你怎麼樣了……我說這個話不敢輕易亂說。在僧團當中,有人檢舉,說這個人犯了戒了,僧團都不敢輕易下決斷,都要把當事人找來,問當時是怎麼想的,當時的動機是什麼樣的,爲什麼要這樣做。要問清楚才可以說犯不犯戒的問題。但是很多人,就很主觀,就很武斷,到處去批駁別人,這個又犯戒了,那個又犯戒了……你怎麼知道別人心裏怎麼想的?根本不知道。還有的人,把天下的人一棍子就打死了,“哎呀,這天下真修行人少啊!持戒的人少啊!”你怎麼知道別人修不修行?你是諸佛菩薩再來?你有他心通?你能夠知道別人心裏怎麼想?所以這話輕而易舉不敢去亂說。你要隨便亂說,十足說明我們的無知,很武斷,很主觀。有時候,偏偏說明我們自心沒有修行的觀念,沒有持戒的觀念。所以,要了解衆生的心行不太容易。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往往是求之于人,你不知道自己的心行,你知道別人的心行嗎?所以,你能夠看好自己的心,就是一個修行人的本分。你要利益衆生,也從看好我們的自心,管好身口意叁業。這樣修行就蠻好。你要是不在一畝叁分地上做功夫,老去管別人,你這人當下就沒修行,當下就背道而馳,當下就不得法。所以,求之于己的時候,任何東西都有方法得到,只要有正確的方法,我們就不愁得不到。要求之于人的時候,要看命了,別人願不願意和你的意呢?不願意和你的意的時候,你求之于人,誰能滿足你呢?沒人能夠滿足你。所以,有個成語叫自給自足,是自主之道。學佛也是自主之道,要從認識自性上來。我們的自性是圓圓滿滿的,本自具足的,不待求之于人,不待求之于外。能夠安心,當下就能夠滿足。所以這個心非常微妙。善惡、無記,也是從心分散出來的。
又比如,我們通常爲了教育孩子,糾正孩子的缺點毛病,父母會嚴厲地呵斥孩子。但這是父母親發自內心的慈悲,希望孩子好,所以是善業;相反有人爲了謀求自己的私利,對于上司非常討好,以恭敬的言語行爲去巴結上司,但是發心僅僅是希望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已。因爲動機是自私的,所以這些行爲反而是惡業。所以,你看這個世間上的善惡,能夠從表象上分判嗎?不能夠分判。有首古詩,它說的大概意思是,比如世間上的奸臣,表面上作出一副寬容大度,禮賢下士的樣子,他爲了什麼?要招攬人才。但是他的發心動機是什麼呢?爲了成就自己的私欲。想奪得天下,想複辟。這些動機如果說最後不暴露出來,你能看得出他是個壞人嗎?你看不出來,所以不太好說。世間上的正人君子,往往覺得無求于人,所以敢說敢幹,立場分明,愛恨分明,哪怕是引起別人不高興,但是但求無愧于我心,但求無愧于天理。世間上往往很多人批評他:“這個人太有個性了!做的事太善了!”天下的人你都爲得了嗎?爲不了。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善惡標准,都有自己的好惡標准,能爲得過來嗎?所以說,善業、惡業要從內在的發心動機上來分判。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給我們說:“樹根爲藥芽亦藥,根爲毒芽何用說,唯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樹根,它可以做藥,自然而然芽也可以做藥;樹根是個毒藥,樹芽不用說也有毒性。所以,隨善惡來分判,就是依自心發心動機爲差別。不隨善惡像大小,不是在表面上去分判。所以,從我們內在的貪嗔癡心所引生的身體、語言的行爲都是不善業;而從內心裏面的無貪無嗔無癡所産生的一切行爲都是善業。所以,我們有沒有權力輕易去批評別人呢?有沒有權力輕易去否決別人呢?所以這要自尊,也要自重。一個自尊自重的人,就是盡量進化自己,提升自己,圓滿自己。一個真正能夠圓滿自己的,真正能夠自尊自重的人,必然也會尊重別人。所以,我們學佛了解心是善惡之源,就是要我們把根本用功的地方,不要在外面去做表相,成天表現給別人看。看到師父來了,趕緊磕兩個頭,“師父,你看我在磕頭呢!”看到居士來了,趕緊抓一本經書念,“你看,我在誦經呢!”看到同修來了,趕緊把雙腿收起來:“你看,我在打坐,正當用功呢!”一輩子就做這些表相形式。把這些表面形式做出來有什麼用呢?別人倒是贊歎:“你誦經,功德無量!”“你打坐,功德無量!”你怎麼樣,怎麼樣功德無量?不一定是個好事。要看自己的內心是什麼樣的狀態。修行人,不觀照自心的狀態,很難修行。只是檢討別人,目光非常嚴苛,嚴厲,苛刻,到處糾正別人,從來不觀察自己的心行。這個就是與修行背道而馳。
既然我們理解了一切安樂一切痛苦,都是由我們所造的善業惡業所感召而來的,而善業惡業就源于我們當下一念心的發動。所以禍福的根源,實際上就在于我們當前的這一念心性。在《太上感應篇》中這樣告訴我們:“禍福無門,唯人自召。”禍、福在哪兒等著你呢?要不是你造作,哪兒來的禍福?都是我們自己召感出來的。世間上的好好壞壞,哪有什麼定論,都是我們自己由行善行惡而召感出來的。六祖大師也給我們說:“一切禍福,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就是這一切的好好壞壞,一切的快樂痛苦,其實都是從我們自心開始感召而來的。只要能夠認識自心,只要能夠了悟自心,守住自家方寸,要想感應一切好的東西,沒有不通達的。所以說,學佛切忌從他覓。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自性住。要自住于自性,觀照自己的自性,觀照自己的造作。所以,你念佛念的也是一顆心,拜佛也是拜的一顆心,修行也是修的一顆心。經律論叁藏十二部,無非不過是針對自心而起功用。如果你不在自心上用功夫,佛法跟你是白說,乃至還成爲我們煩惱的根源。我們今天要想求得諸佛菩薩的幫助,要想求得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要求得早日成佛,要求得利益衆生的技能、智慧、方便、神通,等等,等等,都是從自心當中來。所以,要把心能夠認識好。前幾天我們打念佛七,就給你說了,不用心念的人,一個念佛七,兩個念佛七,一輩子都在打念佛七,結果打下來心還是沒有得到對治。這樣打念佛七就僅僅是一個形式。修行也是這樣,念佛也是這樣,所以你每一念心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與心相不相應;與信心,與願心,與菩提心,與度衆生心能不能相應;與因果心,與無常心能不能相應。只要你背離了這些,有的時候念佛就念得不清淨。所以,我們平時多在自心上用功。
我們人在一念未生的時候,就像清淨…
《《因果明鏡論》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