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到自己往昔時候所造作的惡業那麼多,看到這些因果將來會變得不得了,嚇得不敢再生存在世間上,有的比丘就自殺了。這是畏懼因果,而今天的人是不懂因果,不懂畏懼,無知者無畏,所以在造惡業的時候勇往直前,沖鋒陷陣;造善業的時候其心非常微弱。要他忏悔業障的時候,幾乎發不起忏悔之心。所以,以因果的告誡,今天我們如果把多生累劫的惡業總結起來,將來豈止是五百世狗身,在叁界六道二十五有的生死輪回當中,生生死死,頭出頭沒,不知道哪一天能夠超脫得出來。想一想這樣的因果。但是,我們今天遇上釋迦牟尼佛,值遇上萬德名號“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輩子以信願之心,恭恭敬敬、至誠懇切念佛求往生,居然可以把無量阿僧祗劫所造的罪業立刻止住,居然能夠讓我們今生今世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成佛,勇不退轉。這種淨土法門殊不殊勝?所以,你思維這些道理的時候,才覺得念佛法門太殊勝了。我們說叁祗止于一念,在叁大阿僧祗劫所造作的罪業,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一念至誠懇切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萬德名號,就可以把叁大阿僧祗劫所造作的這些輪回生死的苦果完全止住,一生成佛,究竟承辦道業。這樣的果報,你今天遇上了,幸不幸運?太幸運了。你只有反反複複思維這樣的道理,對淨土法門的歡喜心才能夠越來越具足。如果不然,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得沒感覺。所以要懂因微果著的道理。
還有一個故事,過去迦葉佛時,有一個僧人正在修定,旁邊有沙彌在誦經。你在靜坐的時候有人誦經,如果你功夫不到的話,的確是很討人厭,“我在靜坐,你在誦經,不是唱對臺戲嘛!”所以,修定的比丘很厭惡沙彌誦經,罵沙彌:“你念得就像青蛙叫。”後來修定的比丘感得五百世爲蛙,五百世做畜生。這也是個因微果著的公案。又在色都佛時,有一個樵夫,自念很貧困,于是積資買一金錢,把金錢蓋在盛滿水的瓶上,拿去供佛,後來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錢,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他的果報有多大?這也是一種因微果著的公案。直到釋迦佛時,他出家也不用乞食,衣食自然具足。手裏自然有金錢,走到哪裏都有。所以人家叫他金錢比丘,後來證到阿羅漢果。他不僅是得到手握金錢,生生世世取之不盡,還能夠跳出叁界外,不在生死輪回中,成爲究竟解脫的大阿羅漢。這樣的果報,用凡夫的眼睛怎麼看得穿,怎麼想得透。
在釋迦牟尼佛時,有一個富人,他家裏産下一頭象。這象很稀奇,大小便溺都成爲金子,富可敵國。有人就拿這人的因緣去問佛:“這人是怎麼回事?爲什麼他家的小象大小便拉的都是金子?”佛告訴他:這人在色都佛時,因爲恭敬佛,在佛像上將佛所騎的象,塗以黃金,所以感得這個果報。今天叫你把菩薩的坐騎塗成金色,容不容易?也很容易。但是我們做沒做?沒做。你看我們的大殿,有一尊觀世音菩薩,那是有一對年輕的居士夫婦自己繡出來的,拿到寺廟來供養,放在大殿上,讓大家都去拜。製作佛像,金像、銀像、銅像、鐵像、石頭像乃至畫像等等一切,製作佛像功德很大。所以,大家有機緣的時候,能畫的就畫,能供養的就供養,能夠歡喜贊歎的就歡喜贊歎,這些功德是無量無邊。
通過這些因果的事實,我們知道果報酬因並不是想象的那樣等量還報。今天你種下一個金錢的因,明天收獲也只有一個金錢,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往往它的因是那麼小,感得的果實是無量無邊。它會增至許多倍來酬還我們。雖然我們在講布施、供養不要執著功德,不執著功德是叫你修智慧,並不是你的布施供養就沒有功德了,越不執著功德越大。在世俗名言谛當中,要對布施供養的功德好好地了解。雖然說了解了自己不執著,不是爲貪果報,而是爲救度一切衆生而積累福德資糧。這樣去修的話,果報功德就越來越大。不像播一粒種子收獲上百斤果實那樣的增倍,內心的造因感果比世間上播種收獲更加神奇。一把泥沙的供養所得的果報,是君臨天下的輪王果報;一句惡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墮落狗身,遭受漫長的痛苦。所以自心的變現能力,要遠勝過外面世俗物質的種子生長的能力。外面這種世俗物質的種子,今天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很厚的鐵,用盡辦法都把它撬不開,于是就播了一粒種子在裏面,這粒種子長大以後居然把堅固的鐵破壞了。這個種子的力量大不大?種子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你看觀音殿裏面,以前後山有一顆黃桷樹。黃桷樹的根從岩石縫裏伸出來,不知道有多少米,伸到觀音殿裏了。只是它的根,它的種子,力量有多大?就有這麼大。它慢慢地伸進來以後,慢慢地得到養料長大以後,連石頭都要迸開。它的力量有多大?外面的有形有相的物質種子的力量,就有這麼大,更不要說我們自心的種子。所以,經上跟我們說:學佛修道的人,不可以不了解自心。了解自心以後,你知道我們想善想惡,做善做惡,它就是一顆種子。而種子的力量是無窮大的。這棵種子播下去以後,將來所結的果是不可思議地大。所以,心的變現能力是非常地不可思議。
在《集法句》經當中給我們所說:“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哪怕你現前做一個小的惡事,將來所感得的痛苦讓人很恐懼。就拿因所感得的果,其中汲取十分之一,千分之一,隨便拿一點你都受不了。所以,你想一想這些惡因所結的無限的惡果的時候,我們就引起恐懼了,就謹小慎微了,在因果面前我們就不敢大而化之了;就不敢隨便說話,不敢隨便亂起心念,隨便亂做事了。真正達到這種謹小慎微的時候,才看得出因果的正知正見在你身心上的力量。如果我們今天還是無知者無畏,無所畏懼,想說就說,想鬧就鬧,胡思亂想,這個世間上所做的一切,他都無所顧忌,這樣的人你說他深信因果嗎?那就沒有因果觀念。沒有因果觀念要想修道,絕難成就。爲什麼呢?他自己的身心力量往往都被這些惡業的種子給捆死了,沒有多少自由自主的修道的力量。往往作了惡業的奴隸,再也難以逃脫。所以,要知道我們今天修行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忏悔惡業,一個方面積累善根福德資糧。這兩個方面要同時進行。惡不除掉,你修了很多善法,一念嗔心起,所修的善法種子很快就被消滅了。所以說,因果的觀念,在成佛,解脫乃至我們現前的世俗果報當中都至爲關鍵。
一個小小的惡,能夠感得很大的恐怖的痛苦結果。“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就像毒藥進入我們的肚腸裏面,小小的一點毒就可以要我們的命。熱天來了,你要遇上毒蛇的話,被信子一紮,瞬間噴出的毒物有多少?沒有多少。但是毒攻心了以後,也許生命就交代了。所以,一點小小的毒可以要我們的性命。一個小小的惡法,可以毀壞我們自己的前程。所以,我們今天要希求解脫,希求往生,希求究竟成佛的,一定要引起警覺。《集法句》經裏還說:“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善業,將來所感得的福報和大快樂是無量無邊的。“能成大義利”,什麼叫“義利”?“利”是現前的,增上生的一些作用。你能夠見到的這樣的好處,那樣的好處,這叫利。什麼叫“義”?義就是如理如法地,究竟解脫地,一直到盡未來際地好處。這叫義利。所以,不管是暫時的好處,還是到盡未來際的好處,都能感召無窮無盡的利益。“如谷實成熟”,就像谷種成熟谷實一樣。
從此我們就應該知道,善惡業可以很微細,結的果實將會産生很廣大的苦樂,如影隨形,毫厘不爽。所以,我們不要瞧不起微小的善業。哪怕就是見到衆生時你像菩薩一樣燦爛地笑一笑,讓別人種一些歡喜的善根。這個善根很微小,每個人都可以力所能及,嘴巴一咧就可以笑起來,但是由此得到的好處是無量無邊。今天說一句話,引導衆生皈依,也許在我們來說很不起眼的事,但是對于自己和衆生可以帶來無量無邊的好處。所以,對這些微小的善業不要瞧不起。在寺廟裏掃地,誦經,念佛,對別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這些很簡單,舉手之勞。但是有很多人就看不起這樣的善業,“我要做就做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一輩子也沒看見他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力所能及的善事往往都被放過了。一天又一天過去,在他身邊力所能及的善事太多太多,也沒見他做。這就是我們的可悲!老想做驚天動地的大丈夫,不能夠腳踏實地做一個平凡的修行人。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爲,哪怕是很微小的善業,我們都要努力地行持。對于微小的惡業,不要看不起。因爲小小的惡業可以毀掉我們盡未來際的成佛大業。我們說:“千裏大堤毀于蟻穴。”螞蟻挖的洞可以把一千裏的大堤毀掉,恐不恐懼?非常恐懼。所以,勿以惡小而爲之,哪怕是個很不起眼的惡念頭、惡事我們都要把它杜絕。最好是在它沒有萌芽的時候,就把惡念消滅掉。這就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有的觀念。這個觀念從什麼地方來呢?就從思維因果的第叁個法則——因微果著。把公案、道理反反複複地思維,好好地把它想透徹,想明白。那時候我們對于善惡業,它在我們身心上就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再藐視善惡業微不足道。
我們凡夫沒有智慧,往往是不畏因,只害怕結果。在造因的時候一點都不害怕,但是等到結果一來的時候,“哎呀,太痛苦了!”菩薩聖賢之所以偉大,因爲他知道在小處著眼。菩薩畏因,衆生畏果。菩薩有智慧,知道一個小小的心念的力量長大了不得了,所以他從小處著眼。往往都是在這些惡業的力量沒有散發出來,就把它對治了。你看學武功的,不是以硬碰硬,往往都在敵人還沒發力的時候,想發力的時候讓他發不出力,這就是高手。等到別人發出力量以後,你再硬碰硬,不是你死我傷,就是兩敗俱傷。到最後也許你贏了,但是贏得很艱難。別人倒下了,你勉強站著,但是滿身瘡痍,遍體鱗傷,人也差不多快倒下了。所以說,修行跟世間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好好地把這樣的道理想明白。
好了,今天的時間就到了。我們一起來回向。
(毒 毒 整理)
《《因果明鏡論》講記 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