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果明鏡論》講記 四

  《因果明鏡論》講記(四)

  智海法師講述

  2009年5月25日·四川內江聖水寺

  今天請大家翻到《因果明鏡論》13面。前面我們已經把業因果的規律講了叁個方面。第一個,是自作自受;第二個,是苦樂原則;第叁個方面是因微果著。今天是第四個方面,未作不遇。這就給我們說,自己沒有做過這樣的業,決定不會受到這樣的結果。我們今天受到的結果,都是曾經造作善惡業而引起的。它就是這樣的決定原則。

  我們看到13面。我們平常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把豆子種下去了,決定不會長瓜。要有如是的因,它才能感得如是的結果。假如我們沒有修集能夠感這些苦樂的正因之業,就絕不可能感受相應的苦報、樂報。我們想要收獲秋天的果實,必須在春天播下相應的種子。其間,還要細心護理,比如說:澆灌、施肥;還要加上自然方面的諸多條件,比如說: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等等,等等。這些條件具足以後,時節一到,自然而然就能收獲成熟圓滿的果實。如果上面說的條件不夠圓滿或者不能具足,那麼結果必然有相應的缺陷,或者根本不可能産生。

  世間上,我們要求這樣,要求那樣,一切所求,它都不可能憑空産生,一定有它産生的因和緣。因,是主要的條件;緣,是輔助的條件。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規律的人,他就一定會按照因果的規律來積極地創造自己的命運。人生當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理想,但如果不正確地種下所希求的因,積聚順緣,那所謂的理想最終都只會變成空想,一個又一個幻滅掉,不會有任何結果。所以,理想,一個是目標,二個理想的目標要怎樣達成。要能夠認識它的因緣條件,把這些因緣條件認識了以後,要落實在因地的修行裏面。我們該付出什麼樣的行爲,該准備什麼樣的條件,這些業因一定要能夠造成。如果沒有這樣的因,到最後理想的結果能不能實現?往往就是空想、假想、夢想。

  不管我們希求哪一方面的成就,都必須首先明白成功的因緣條件。世間上要求這樣,要求那樣。要升官,要發財,要家庭美滿,要身體健康,等等,等等。乃至出世間的,我們要積聚善根福德資糧,要解脫,要究竟的成佛。都要能夠明白各自的因緣條件。明白因果條件了,然後隨順這樣的因果條件,腳踏實地付諸于實踐,那就是去實修,才能夠有成功的可能。比如,我們今天很多人,說想不想往生?“想往生!”想不想成佛?“想成佛!”想不想超脫于叁界六道的生死輪回,達到自由自在?“想,太想了!夢寐以求!”但是爲什麼不能實現?原因就是自己的修行不到位。該種的因,沒有種下去。今天叫你聽聞佛法,“不聽,這個有什麼意思!”不聽經,不聞法,你從哪裏去知曉成佛的因緣呢?所以諸佛菩薩利益衆生,最根本的方式也就是通過講經說法,讓我們明了因果條件。把這些因果條件交給你以後,我們就要按此腳踏實地地實修。所以,迷時師度,悟時自度。在我們不懂因果條件的時候,諸佛菩薩利用他圓滿的智慧,把成佛的因緣果報,詳細的因果規律開示給我們。但是,開示給我們,以後就看我們自己了。你修不修?這樣圓滿的因你種不種?發不發願?給你說相應的修行,我們要好好地去實踐。如果不實際地修持,有沒有成佛的可能?也沒有。所以,這些道理我們平時都要好好地學修。有人說:“我不喜歡聽經!”那就由你了。這個世間上,諸佛菩薩那麼慈悲要來幫忙我們,但是不可能代替你去做。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代替你去做。說觀世音菩薩很慈悲,但是你對自己不慈悲,觀世音菩薩想幫你幫不上;諸佛菩薩那麼有智慧,但是你不接受諸佛的智慧,不接受佛法的教育,到最後你能得到諸佛菩薩的智慧加持嗎?那是不可能的。在這個世間上,講經說法的法師很多,但是把自己的耳朵塞住,把自己關在家裏面,你說你能得到法師的加持嗎?也不會的。世間上的任何衆生也許都有他的長處,都有他的優點,都有他的修行,但是你從來就沒有看到過別人的優點,只會看到別人的缺點毛病。這個時候,你也就只能夠得到缺點毛病的加持。越看得多,我們內心裏就越不平,越煩惱。“天下的修行人太少了!”你怎麼知道太少?主要是看我們這只眼睛到底看什麼。這個很關鍵!因緣果報,如是因,它一定感如是的結果。而這些因,不在別處,在于當人自己,就看我們造作什麼樣的因。

  所以在世間上,比如要做一位名醫,首先應發行醫濟世救人的大心,然後依止醫術非常高明,醫德非常圓滿的老師。他怎樣教,我們就怎樣地依教奉行,把老師的醫德和醫術這兩方面都學習到位。另外一個方面,還要潛心研究醫典,醫學典籍,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法寶。還要積極投入到臨床實踐,主動爲自己創造各種條件。天長日久,功夫積累深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爲名醫。所以,傳統的醫藥典籍是很好的法寶。學不學習呢?現在的老師,善知識——名醫,又具有醫德又具有醫術,你能不能跟他好好地學習呢?然後把這些學到的本領,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好好加以應用。然後,讓老師幫我們檢查缺陷在什麼地方,不到位的在哪裏。一個案,一個案地積累經驗。天長日久,從理論到實踐,我們就逐漸地成熟了。自然而然就會成爲一個名醫。這就是成爲名醫的因果。同樣地,出世間學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也必然要具備相應的因緣條件。最先,要發真實的大菩提心。你說要成佛,發菩提心就是根本。我們今天菩提心發起來沒有?了不了解菩提心的修法?了不了解菩提心的功德?在自心裏對菩提心尊不尊重?熏不熏修?在日常起心動念過程當中,拿教言來對比;拿覺照,來觀照自己。你的起心動念是否與菩提心相應?如果不相應,你修學了沒有?你積累菩提心的資糧沒有?是不是時時刻刻以自我爲核心,還是以救度衆生爲核心?所以,先就要發真實的大菩提心。把大菩提心發起來以後,要如法依止。師父最重要。如果不如法依止自己的老師,到最後在老師身邊只會遭罪,得不到老師的加持。所以,我們待人處事的態度非常重要。依止上師幹什麼?就是學法,就是改變心態,就是積累福德智慧兩種資糧。這樣,有一分因地的行持,自然而然就會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比天高,行爲卻非常下劣,就是我們平時說的眼高手低。眼睛看很高,但手從來不好好去做,不實踐。我們還癡心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可不可能?不可能。所以,到頭來就是緣木求魚、南轅北轍,方式方法不對。到最後只能水中撈月一場空,得不到自己要的結果。

  宇宙的因果規律非常公正,我們說在因果面前,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因果對一切衆生不會看好你,不看好他。它對一切衆生都是一樣的。把因果規律揭示給你,就看每個人對自己公不公正。要是對自己公正,如是因産生如是的結果,造因就要選擇。如果不善巧地選擇行因,到最後結果時自然不平等。看我們在座的這麼多人,哪兩個面貌、心性、行爲是一模一樣的?沒有。雖然同樣是眼睛,但是有長的,有方的,有圓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有清亮的,有昏濁的。各種各樣的眼睛,爲什麼會不同呢?因爲在因地當中的選擇不一樣。同樣地看一朵花,但是我們的心態不一樣;同樣都看佛菩薩,人人的眼神都不一樣。有的人熱烈一點,有的人非常冷淡;有的人具足信心,有的人非常冷漠,甚至産生懷疑。有的人以清淨心看佛,看衆生;有的人以染汙心看佛,看衆生。所以,我們在行因的時候不一樣,結果自然而然就不一樣。同樣是一個鼻子,但是長在臉上,每個人臉上的鼻子是不是一樣的?不一樣。爲什麼?在因上不一樣,果上自然不一樣。所以,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因果不會偏袒任何一方,不會厚此薄彼,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降罪于人,或者賜福于人。我們說,你做善業,福報自然而然來臨;你要做惡業,災禍罪業自然就歸于自心。所以,人只有順應因果的緣起規律,默默地耕耘,在善因善果當中好好遵循因果規律,好好去造作善因,積累善根福德資糧,自然而然就天道好還,所想的善報自然而然將來就如願來臨。所以,今天我們祝願人的時候,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稱心如意。但是怎樣才能夠稱心如意?要了解因果規律。要如願地種下自己的善因,到最後就如意地結善果。你沒了解因果規律的時候,往往在修心時,我就不願意這樣,我就不願意那樣。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自己一旦選擇了什麼樣的原因,什麼樣的業,到最後結果就與你所選擇的行因自然對應。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命運抱著這樣那樣的懷疑:“我前世造了什麼業,今天結這種果。”爲什麼結這種結果?很多人就不知道因果規律。你要是知道因果規律了,會去怪誰呢?誰也不怪。

  所以從今天開始,把因果規律要明白。我們沒有做過這樣的業,在何時何地永遠也不會遇上這樣的結果。既然今天遇上這樣的結果了,從果往因推,就是過去無量劫當中我們造作過這樣的業。這個是一定的。所以,未作不遇就給我們說明,今天遭遇到的一切,其實都是自己曾經造作的因所感召的。沒有造作,是不會遇上結果的。所以,認識了未作不遇的規律,我們就能死心塌地,安安心心在因果當中求忏悔,發善願,行善業,積累資糧,就不在別的地方用功了。很多人不修行想得到結果,是不知道未作不遇的規律;很多人怨天尤人,也是不知道未作不遇的規律。所以要在自心上明了因果的規律——未作不遇。

  第五個方面,是已作不失。就是你已經造下業因,在沒有結果之前它是不會消失的。佛給我們說:“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百千萬劫當中,我們曾經造作了這樣的業,它是有爲有漏的,在沒有結果之前是不會消亡的。所以,一定要見到結果以後,慢慢地勢力才能減少。所以,等到因緣條件合適的時候,業因對應的業果自然而然還要還報到自己身上。

  已經造作的善業和不善業,一定會感受相應的苦樂果報。…

《《因果明鏡論》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