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明镜论》讲记(四)
智海法师讲述
2009年5月25日·四川内江圣水寺
今天请大家翻到《因果明镜论》13面。前面我们已经把业因果的规律讲了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自作自受;第二个,是苦乐原则;第三个方面是因微果著。今天是第四个方面,未作不遇。这就给我们说,自己没有做过这样的业,决定不会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今天受到的结果,都是曾经造作善恶业而引起的。它就是这样的决定原则。
我们看到13面。我们平常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豆子种下去了,决定不会长瓜。要有如是的因,它才能感得如是的结果。假如我们没有修集能够感这些苦乐的正因之业,就绝不可能感受相应的苦报、乐报。我们想要收获秋天的果实,必须在春天播下相应的种子。其间,还要细心护理,比如说:浇灌、施肥;还要加上自然方面的诸多条件,比如说: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等等,等等。这些条件具足以后,时节一到,自然而然就能收获成熟圆满的果实。如果上面说的条件不够圆满或者不能具足,那么结果必然有相应的缺陷,或者根本不可能产生。
世间上,我们要求这样,要求那样,一切所求,它都不可能凭空产生,一定有它产生的因和缘。因,是主要的条件;缘,是辅助的条件。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规律的人,他就一定会按照因果的规律来积极地创造自己的命运。人生当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如果不正确地种下所希求的因,积聚顺缘,那所谓的理想最终都只会变成空想,一个又一个幻灭掉,不会有任何结果。所以,理想,一个是目标,二个理想的目标要怎样达成。要能够认识它的因缘条件,把这些因缘条件认识了以后,要落实在因地的修行里面。我们该付出什么样的行为,该准备什么样的条件,这些业因一定要能够造成。如果没有这样的因,到最后理想的结果能不能实现?往往就是空想、假想、梦想。
不管我们希求哪一方面的成就,都必须首先明白成功的因缘条件。世间上要求这样,要求那样。要升官,要发财,要家庭美满,要身体健康,等等,等等。乃至出世间的,我们要积聚善根福德资粮,要解脱,要究竟的成佛。都要能够明白各自的因缘条件。明白因果条件了,然后随顺这样的因果条件,脚踏实地付诸于实践,那就是去实修,才能够有成功的可能。比如,我们今天很多人,说想不想往生?“想往生!”想不想成佛?“想成佛!”想不想超脱于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达到自由自在?“想,太想了!梦寐以求!”但是为什么不能实现?原因就是自己的修行不到位。该种的因,没有种下去。今天叫你听闻佛法,“不听,这个有什么意思!”不听经,不闻法,你从哪里去知晓成佛的因缘呢?所以诸佛菩萨利益众生,最根本的方式也就是通过讲经说法,让我们明了因果条件。把这些因果条件交给你以后,我们就要按此脚踏实地地实修。所以,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在我们不懂因果条件的时候,诸佛菩萨利用他圆满的智慧,把成佛的因缘果报,详细的因果规律开示给我们。但是,开示给我们,以后就看我们自己了。你修不修?这样圆满的因你种不种?发不发愿?给你说相应的修行,我们要好好地去实践。如果不实际地修持,有没有成佛的可能?也没有。所以,这些道理我们平时都要好好地学修。有人说:“我不喜欢听经!”那就由你了。这个世间上,诸佛菩萨那么慈悲要来帮忙我们,但是不可能代替你去做。很多事情都不可能代替你去做。说观世音菩萨很慈悲,但是你对自己不慈悲,观世音菩萨想帮你帮不上;诸佛菩萨那么有智慧,但是你不接受诸佛的智慧,不接受佛法的教育,到最后你能得到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吗?那是不可能的。在这个世间上,讲经说法的法师很多,但是把自己的耳朵塞住,把自己关在家里面,你说你能得到法师的加持吗?也不会的。世间上的任何众生也许都有他的长处,都有他的优点,都有他的修行,但是你从来就没有看到过别人的优点,只会看到别人的缺点毛病。这个时候,你也就只能够得到缺点毛病的加持。越看得多,我们内心里就越不平,越烦恼。“天下的修行人太少了!”你怎么知道太少?主要是看我们这只眼睛到底看什么。这个很关键!因缘果报,如是因,它一定感如是的结果。而这些因,不在别处,在于当人自己,就看我们造作什么样的因。
所以在世间上,比如要做一位名医,首先应发行医济世救人的大心,然后依止医术非常高明,医德非常圆满的老师。他怎样教,我们就怎样地依教奉行,把老师的医德和医术这两方面都学习到位。另外一个方面,还要潜心研究医典,医学典籍,古人给我们留下的法宝。还要积极投入到临床实践,主动为自己创造各种条件。天长日久,功夫积累深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名医。所以,传统的医药典籍是很好的法宝。学不学习呢?现在的老师,善知识——名医,又具有医德又具有医术,你能不能跟他好好地学习呢?然后把这些学到的本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好好加以应用。然后,让老师帮我们检查缺陷在什么地方,不到位的在哪里。一个案,一个案地积累经验。天长日久,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就逐渐地成熟了。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一个名医。这就是成为名医的因果。同样地,出世间学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也必然要具备相应的因缘条件。最先,要发真实的大菩提心。你说要成佛,发菩提心就是根本。我们今天菩提心发起来没有?了不了解菩提心的修法?了不了解菩提心的功德?在自心里对菩提心尊不尊重?熏不熏修?在日常起心动念过程当中,拿教言来对比;拿觉照,来观照自己。你的起心动念是否与菩提心相应?如果不相应,你修学了没有?你积累菩提心的资粮没有?是不是时时刻刻以自我为核心,还是以救度众生为核心?所以,先就要发真实的大菩提心。把大菩提心发起来以后,要如法依止。师父最重要。如果不如法依止自己的老师,到最后在老师身边只会遭罪,得不到老师的加持。所以,我们待人处事的态度非常重要。依止上师干什么?就是学法,就是改变心态,就是积累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这样,有一分因地的行持,自然而然就会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比天高,行为却非常下劣,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眼高手低。眼睛看很高,但手从来不好好去做,不实践。我们还痴心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可不可能?不可能。所以,到头来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方式方法不对。到最后只能水中捞月一场空,得不到自己要的结果。
宇宙的因果规律非常公正,我们说在因果面前,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因果对一切众生不会看好你,不看好他。它对一切众生都是一样的。把因果规律揭示给你,就看每个人对自己公不公正。要是对自己公正,如是因产生如是的结果,造因就要选择。如果不善巧地选择行因,到最后结果时自然不平等。看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哪两个面貌、心性、行为是一模一样的?没有。虽然同样是眼睛,但是有长的,有方的,有圆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有清亮的,有昏浊的。各种各样的眼睛,为什么会不同呢?因为在因地当中的选择不一样。同样地看一朵花,但是我们的心态不一样;同样都看佛菩萨,人人的眼神都不一样。有的人热烈一点,有的人非常冷淡;有的人具足信心,有的人非常冷漠,甚至产生怀疑。有的人以清净心看佛,看众生;有的人以染污心看佛,看众生。所以,我们在行因的时候不一样,结果自然而然就不一样。同样是一个鼻子,但是长在脸上,每个人脸上的鼻子是不是一样的?不一样。为什么?在因上不一样,果上自然不一样。所以,因果面前人人平等。因果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不会厚此薄彼,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降罪于人,或者赐福于人。我们说,你做善业,福报自然而然来临;你要做恶业,灾祸罪业自然就归于自心。所以,人只有顺应因果的缘起规律,默默地耕耘,在善因善果当中好好遵循因果规律,好好去造作善因,积累善根福德资粮,自然而然就天道好还,所想的善报自然而然将来就如愿来临。所以,今天我们祝愿人的时候,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称心如意。但是怎样才能够称心如意?要了解因果规律。要如愿地种下自己的善因,到最后就如意地结善果。你没了解因果规律的时候,往往在修心时,我就不愿意这样,我就不愿意那样。这些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自己一旦选择了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业,到最后结果就与你所选择的行因自然对应。所以,今天我们很多人对命运抱着这样那样的怀疑:“我前世造了什么业,今天结这种果。”为什么结这种结果?很多人就不知道因果规律。你要是知道因果规律了,会去怪谁呢?谁也不怪。
所以从今天开始,把因果规律要明白。我们没有做过这样的业,在何时何地永远也不会遇上这样的结果。既然今天遇上这样的结果了,从果往因推,就是过去无量劫当中我们造作过这样的业。这个是一定的。所以,未作不遇就给我们说明,今天遭遇到的一切,其实都是自己曾经造作的因所感召的。没有造作,是不会遇上结果的。所以,认识了未作不遇的规律,我们就能死心塌地,安安心心在因果当中求忏悔,发善愿,行善业,积累资粮,就不在别的地方用功了。很多人不修行想得到结果,是不知道未作不遇的规律;很多人怨天尤人,也是不知道未作不遇的规律。所以要在自心上明了因果的规律——未作不遇。
第五个方面,是已作不失。就是你已经造下业因,在没有结果之前它是不会消失的。佛给我们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百千万劫当中,我们曾经造作了这样的业,它是有为有漏的,在没有结果之前是不会消亡的。所以,一定要见到结果以后,慢慢地势力才能减少。所以,等到因缘条件合适的时候,业因对应的业果自然而然还要还报到自己身上。
已经造作的善业和不善业,一定会感受相应的苦乐果报。…
《《因果明镜论》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