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說,你做善事的時候,就是不怕別人看,不怕別人發現,不怕別人說,做善業的當下越多人看見越好。爲什麼?你心安理得。知道這件事情對人對己都有好處,所以你做起來自然而然就冠冕堂皇的。會不會害怕別人發現呢?不害怕。但是做惡業的當下,你看我們當下是誠惶誠恐,“被人發現怎麼辦呢?”老要避開別人。爲什麼?你知道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你知道人家看見也不好。所以,你的心裏面其實在那一刻,我們自性的覺性在發生功用沒有?在發生功用。那一刻你造作惡業的心態,其實已經在暴露了。但是我們自己感受到沒有?沒有感受到。當你沒有感受到,把當下的覺性邁開以後,慢慢覺性就蒙上一層灰塵了,我們自性的覺悟能力就會一點一點地減弱。當我們的覺性在一點一點地減弱的時候,是不是惡業的力量?也是惡業的力量。久而久之,今天沒有報,明天沒有報,別得意太早,要報得早的話,僅僅是輕的果報。要是報應到後面來,結果不知道多重。有的時候遠遠超過自己的想象。就像銀行一樣,你今天貸了十萬塊錢,是有利息的。今天沒有催你,明天沒有催你,“估計不用還利息了吧!”今天存在這樣的僥幸,于是別人不催你,你也不還。一年,一年,這樣的利息,利滾利,利滾利,有多少?它要早點催,你還能還得起,要是再隔二叁十年催你,一算,還不起了。那時候就只有上吊,就只有跳樓,就只有自殺。沒辦法了,絕望了。所以,我們要把這樣的業果關系想清楚。惡業沒有成熟,絕對不會自動消失。
反過來也是這樣,我們往昔付出的善根,所積累的福德資糧,如果沒有被邪見、嗔心等等摧毀,也必將次第來成熟果報。歡樂的果報,畢竟到來。所以,我們今天安安心心地去付出善業,安安心心地去積累資糧,盡量對治邪見,盡量對治嗔心。不要讓嗔恨心、邪見摧毀我們的善業。然後,把惡業盡量對治。時間因緣到了,自然而然就成熟,就會結果,快樂的果報就會到來。所以,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說但聞耕耘,莫問收獲。在因地裏面下種下對了,你不要老擔心它沒有結果。它一定會有結果。這是業果的五種規律。
五種規律我們總結一下。哪五種呢?第一個是什麼?自作自受。一定要知道別人造的業你會不會享受?很艱難。自因自果,自作自受。第二個是苦樂原則。我們的苦,我們的快樂來自于什麼地方?苦來自于什麼地方?惡業。我們一切的快樂,一切的福報來自于什麼地方?來自于善業。可不可能從善業當中出生苦果?又可不可能從惡業當中出生快樂?不可能。所以說一定要把因果原則知道。第叁個原則就是因微果著。你今天付出一點善業,也許將來結果的時候就不可思議的大;同樣的,你要投入一點點惡業,不要輕視它,也許將來多生累世都要受製于這一念惡業,因微果著。第四個原則是什麼?未作不遇。不是你造作的業,你能不能夠遇上?遇不上。所以,我們現在所遇上的,一定是自己曾經造下的業。第五個方面是已作不失。你已經造作了這樣的業,無緣無故地它會不會平白消失?不會的。不管是善業還是惡業,它都不會平白無故地消失。所以,要把這五個方面的因果原則多思維,反反複複地思維。思維一年、兩年、十年,天天都思維它幾座。一天二六時中,經常思維,每一天至少六座法。好好地思維這些道理,自然而然,這些因果觀念慢慢就深入到我們內心裏面。如果說沒有因果觀念,我們要想修行,基礎就沒有。沒有打下堅實的基礎,將來修行往往就是頭重腳輕,一切修行都落實不了。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這個基礎不紮牢。所以,要好好地培補這樣的因果正見。
第叁節,我們既然看到了業果的原則有這五個方面,那麼究竟什麼是業的根本呢?我們認識了業以後,要認識業的根本在哪裏。今天很多人就不進一步去想業的根本在哪裏。很多人他也很容易推脫,學習不進去,打坐打瞌睡,散亂心重,乃至自己愛做惡業,等等一切,他今天也知道有一個因果關系。但是,很抽象,很籠統。他說:“師父,我是業障!是業障礙了我!”一下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業了以後,他就不再進一步去觀察業是誰造的。他就把它放在那了。好像找了一個借口,“這就是業所造作的,一切都是業惹的禍,和我沒有關系。”這個觀念對不對?這個觀念又錯了。所以,進一步要能夠理清業的根源在哪裏。
所以第叁節,我們說心是業之源。心,就是造作善惡業的根本。一切唯心所造,唯心所顯。都是心,如是思維,它才能夠如是造作;如是造作,它才有如是的影響,如是的結果。所以,進一步要能夠明了心才是業的根本,心才是業的根源。
這裏面有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個方面,是萬行之源;第二個,是禍福之根。我們先來看萬行之源。心是萬行之源。也就是我們行動,不管你是善的行動,還是惡的行動。我們從生至死,只要有生命存在,基本上都在造作。你不造作的時候有多少?幾乎沒有,乃至于夢裏面我們都在造作。所以說,一切的行爲是從哪裏來的呢?也就是從思想,從虛妄分別等等而來。所以心是萬行之源。我們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外乎有身體上造作的業,語言上說話所造作的業,乃至于思想活動所造下的業。它就有身口意這叁個方面的業。從身口意叁個方面來說,比如你說什麼話,你看一看根本的是什麼。心裏面這樣想,嘴裏面就這樣說。所以,心裏面不這樣想的話,嘴裏能說得出嗎?說不出來。所以,身口二業一切的行爲又都是受著一念分別心的驅使去造作這樣的業。離開了現前的一念心,身體和嘴巴就像無情的東西一樣,怎麼會有行住坐臥、開言吐語這些活動呢?沒有。身體要做什麼,要動,要向什麼地方去,都是我們內心在致使它。如果說你的心是安安靜靜的,我們這個身體也安安靜靜;如果你的心不老實,你的身體也不老實。你看心裏起一個嗔恨心,對著鏡子你看自己的容貌都變化了,熱血都沸騰了,沖上面部了,臉紅筋漲,人家一看這個人就要發作了。爲什麼這樣的思想它能夠引起身體的反應呢?思想能夠支配大腦,思想能夠支配身體,乃至思想能夠支配物質。世間上一切的色法,都是受心識的支配。我們這個身體,如果說失去了思想的支配,就相當于一具死屍。所以,要有思想支配的時候,這一具屍就活動起來了。所以要知道身口二業,是受我們心念支配的。所以身體和嘴巴是造業的工具,一種器具,而意識才是造業的作者。就像樵夫用斧頭砍柴,我們一般只會說是樵夫砍柴,會不會說是刀砍柴?不會說刀砍柴。因爲刀是樵夫的工具,所以只能說是樵夫砍柴。像我們今天罵了人,有的人說:“你怎麼罵我呀?”他就扇自己的嘴巴,“都是這個嘴巴惹的禍,你看我已經懲罰它了,你不要怪它了。”其實非常善巧地就給自己開脫了。這還是你的心所造作的。所以要知道根本。
身口意叁業,意識爲主。一個人餓了想填飽肚子充饑,就會想方設法去購買食物,把米淘洗幹淨,生火,烹炒,最後做好了自己來享用。其間所作的身口行爲都由這充饑飽腹的動機所驅使。它會發生一系列的行爲,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無不是起意動念之後才行動的。我們想去買菜,于是立即起身出門;想要吃新鮮蔬菜,就到菜市場去買新鮮蔬菜;想去菜市場,就循著路線走去了;爲了省錢,又舞動叁寸不爛之舌與賣菜的討價還價。這個誰教你呢?沒人教你就會了。就像這樣,整個過程中有數不清的動機指揮著身體和嘴巴進行著數不清的行動。一個人的行動是如此,一個群體的活動也不例外。比如一個公司全體員工都有獲取利潤的相同動機。我們這個公司效益好了,到過年分紅就多一點。于是,隨時隨地就拿這個狗骨頭來兜大家:公司效益好了,我就給你們多發點工資,多發點獎金。公司的員工被這個理念蠱惑著,于是大家都很賣命。所以這是相同的動機。上至公司總裁製定決策、安排事宜,中間各個部門各施其職,或者搞技術開發,或者經營推銷,或者在後勤供給,下至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受著這個共同心願的推動而運行。個人是社會的一分子,社會的業就是個體業的綜合。我們內江市委市政府要打造內江,于是市委市政府有一個心願,全市人民都動起來了。然後,落實到街道,落實到每一家居民,落實到每一個人。說內江要創衛生城市了,接著就忙起來了。街道不忙,區委書記要檢查,所以街道書記他就忙了。你要不忙,就要撤你的職,沒有辦法。街道上一忙起來,各個居民委員會就開始忙起來了。居民委員會一忙起來,每一家每一戶都動起來了。所以,社會的業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個體的業的綜合。共業,也是我們大家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共同的目的,大家都這樣造作,就形成了共業。包括今天要印一本經,我們說要印一部《法華經》,我的錢不夠,于是我出十塊;你的錢不夠,你出十塊。大家就集合起這樣的錢來印一部《法華經》,這個是不是我們的共業呢?這個共業包不包括我們每個人的造作呢?把經書印做出來以後,經書在世間上流通,給衆生帶來智慧,給衆生帶來福德因緣,這樣的因果我們每個人都沾光,每個人都有份。你今天聽經聞法,或者像我們修建寺廟,像弘揚佛法,每一個人都獻計獻策,都把自己的一份精力奉獻出來,圍繞一個共同的目標,我們來造作共同的善業。到將來,有福德因緣的時候,大家才有福。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將來你就會看到,那時候我們就在一起修行了。所以說,今天才會聚到一起來。所以說,這樣的因緣非常難能可貴。
既然身口意是由心驅動,所以人心實際上就是世界的軸心。每一個國家都想做世界的軸心國。怎麼樣才能做到軸心國?只有你能夠把整個人類的心,把思想能夠統一了,文化能夠統一了,你有這樣的魄力,于是你才能夠成爲世界的軸心國。如果不然,你說拿一把槍,“你聽不聽?不聽我就打你!”你能不能夠成爲軸心國?不能夠,隨時都有被顛覆的危險。你有槍,…
《《因果明鏡論》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