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講記 四

  阿彌陀經講記(四)

  苦就是矛盾,就是逼迫性,各人有各人的一本賬,大人有大人的,老人有老人的,哪一界的人都有矛盾在他心裏頭,沒有矛盾的人沒有,矛盾普遍存在,每個人都有矛盾。你們這些小同學好像清淨無爲,你說你有矛盾沒有,可能每個人心裏都有矛盾。矛盾就是苦,矛盾普遍存在。要怎樣才沒有矛盾?涅槃才沒有矛盾。我們不能細細觀苦,我們就總的觀娑婆世界的苦。釋迦佛的辦法就把極樂世界的樂跟娑婆世界的苦來比較,沒有比較不覺得,娑婆世界住慣了就是這麼樣,所以給你說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一說曉得那個世界那麼好,我們這個世界這麼困難,有個對比。有了對比才有欣厭,欣是心頭希求那個地方;厭是厭這個地方,不滿意,學佛從這開始的。哪個學佛都有一個不滿足,我們不學佛就是沒有覺悟這個事。第一沒有覺悟這個苦,沒有覺悟無常、空。無常故苦,苦故空,空故無我,苦谛的定義就是四個:無常、苦、空、無我。第一我們最容易領會的就是無常,刹那無常我們不容易感覺到,一天從早到晚那麼大的地球在打滾我們沒有覺得,這個無常好大啊,我們就曉得我們凡夫的感覺太遲鈍了!只看得到太陽出來太陽下去,好像覺得太陽在走路,我們沒有走路,實際上地球這個大飛船把我們幾十億人載起,一天到晚在打滾,我們一點沒有覺得,所以我們直覺靠不住,但我們曉得天亮天黑,又去了一天。我們曉得百年叁萬六千日,如錢串一千個就是一吊錢,若活一百歲就有叁十六吊錢,叁十六吊錢一天拿一個來用,百年叁萬六千日,終究有一天要用完,但我們看到天亮天黑,我們非常麻木,好像這一天度過無所謂,天天都是這樣度過…..二天度完了就不好耍了。所以在這個當中我們要抓本錢,那個吊錢一天用一個,用完本錢就沒有。這個本錢我們要換取我們的代價,所以我們要積集善法,每天不能空過。

  第一個就是念無常,念佛的人第一個念無常,隨便哪個都曉得我要死,阿彌陀佛來接我,這個就是念死無常,念的是粗大的無常,也叫一期無常。一期的期限一個人活五十八十是一個期限,世間人說大限到來。安居叁月是一個期限,上學一個學期是一個期限,叁年是期限,人要死是大期限,大限到來。一個人活多少年,一年叁百六十天如果用錢一天用一個,叁百六十個就用完了,這個無常我們應時時警惕。這個是沒有辦法的,不能克服。怎樣克服?就說我們有限的光陰換成一個不壞的東西,什麼是不壞的東西?就是佛法說的培福培慧。一個是做利人的事叫培福,這是不壞的。從因果上說做了好事永遠不壞的,以後自己享受這個果實。那成佛的萬德莊嚴從哪裏來?不培福從哪裏來,那就是無因而至了。一個是培慧,努力的學習,世出世間的種種智慧,出世間的智慧,我們是佛弟子不懂得佛法實在是太糟糕了。學佛法要努力學,這個是個艱深的學問,說艱深又不艱深,釋迦佛想有很多辦法,光信念阿彌陀佛這個辦法,你信得下去就算是個好學生,你好好念總有好成績,所以佛法辦法多。

  真正學佛法的教理要磨腦筋,辦佛學院懂一點佛教的專門學問,那些老年人沒有文化的就沒辦法,你們上學,念佛是簡單的辦法。是佛從佛法裏提煉出來的萬應靈丹,叁根普被,哪種人都能夠學。第一要曉得娑婆世界這麼壞,是我們自己的業,所以說“愛不重不生娑婆”。愛就是業的動機,愛這樣就厭那樣,一正一反兩個方面。愛的東西就起貪心;跟你相反的就起嗔心。一個愛就包含了無數煩惱,所以要生娑婆世界——堪忍世界,難忍能忍。我們應想到我們爲什麼滾到娑婆世界來?我們過去就是愛。“念不一不生極樂”,你要往生極樂世界,你念頭要專一。不要一會想到極樂世界還沒有娑婆世界好,那就不好辦了。所以佛說阿彌陀經要說極樂世界這麼殊勝,跟娑婆世界作一個對比,要讓你不願意再在娑婆世界受生死,極端的想出離,由這一念的出離,念佛的力量才得力。厭是怎麼辦?厭不是厭世消極,厭是曉得我以後不願在這個地方受生死了,並不是我們在這無所作爲,我們現前還要在這培福。所以十六觀經有一段文要讀,就是一個菩提道次第,從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都包含在裏頭。

  念佛是我的行門還有好多助緣,不是光念阿彌陀佛就百事不幹,那也不行。你還修種種善行,你也可以修下士道,也可以修中士道,也可以修上士道。所以這個厭是厭娑婆的苦,但是並不是讓你變成厭世的人,無所作爲。我們自己的心有個歸宿,我一天做的善法都不是爲我二天得個什麼好報,我最終目的是不再在娑婆世界受生死,哪怕把娑婆世界建成跟極樂世界一樣,我都不來了,然後真正求生西方的心才能堅決。

  娑婆世界最苦,就是凡夫的心不清淨,心不清淨是做事不清淨,業不清淨,業不清淨,報不清淨,只能生在娑婆世界。物質的世界不好克服的,一會又漲大水了,一會又火山爆發了,娑婆世界害不害怕嘛!這就是說用娑婆最苦,西方極樂兩個對比,使你的心有個趨向,然後你的心才入定,跟修世間禅定一樣。修世間禅定有一欣一厭,厭下地,欣上地,必須有這個動力。念佛的動力一心一念,千方百計的贊歎極樂世界的殊勝。願有兩個,實際上是一個,一個是願離娑婆一個是願生極樂。有了這個願你在娑婆世界就好過日子了。反正我要走,我還有好大的執著呢?我就不跟哪個爭了。衆生互相爭就是短視,覺得就是我現前一點點大的世界,爭得不得了,修行學佛的人根本這個娑婆世界二天再也不來了,我爭什麼?我爭西方極樂世界,求的是出生死,出了生死苦海,隨便怎麼說沒有什麼可以留戀。所以要厭,第一要厭人生是苦,人人都有這個體會。

  哪個滿了意?秦始皇到死也沒有滿意。其它不說,單是生老病死,人人跑不脫的。另外各人有各人的矛盾,各人有各人的苦。有人的矛盾,有環境的矛盾。

  第二不曉得世間是無常,不管有多好的環境,萬般將不去,什麼都拿不走。現在大家爭房子爭得厲害,死了什麼都帶不走。第叁不覺人命無常,一百五十歲最後那天還是要死。第四不覺悟無我,我是什麼?總覺得我有我的自由,我要怎麼就怎麼,我有我的主宰!我們各人試想,是不是我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人是一個條件,要看環境,環境許你怎麼才能怎麼,哪裏由你想怎麼就怎麼。但我們執著實實在在有個我,我要錢,有錢什麼都買得來,買來我享受;再一個我出名,成了名流到處都有面子,二天做個大點地位。吃,有的人什麼都不在乎,好吃,吃得好,培補得好,健康多活。其實有時吃那些東西反而不好,沒有益處。睡是什麼?睡:安逸。代表一切的舒服不光睡覺,怎麼才安逸,想耍、安逸出去逛逛,朝山旅遊。不曉得旅遊不是味道,在家千日好出門時時難,有好多人想去旅遊,人生就值得了。人家請我去旅遊我都不去,我是個懶人,我最不願旅遊。那個旅遊部門聽到我這麼扯她的閑,要罵我,這一說他們都沒有生意了。我最不願旅遊,旅遊是苦,你以爲旅遊是樂。旅遊就是叫你吃苦。

  老上師說朝山兩個事:一個是爲了親近善知識,那些名山大寺那個地方有善知識,我要親近他去跟他學法。這個無論如何跑好遠的路都值得起。光是跑去磕兩個頭,磕頭隨便哪都磕得。普賢菩薩到處都有,何必跑在峨眉山去?普賢菩薩遍虛空,我何必跑峨眉山

  觀世音菩薩遍虛空,我何必跑普陀山。那些居士要朝山我就要打他的破鑼。我說你花那麼多錢朝山,吃那麼多辛苦,你把那些旅費住宿費一齊彙給普陀山修廟子,就是天大的好事你安安逸逸坐在屋裏,多磕些頭,什麼都完結了,不用吃辛苦,各人的看法不同。好多人一退休把一家人帶去旅遊。我跟人家的習慣不同,有些人覺得是樂,實在是苦。有的人貪睡,懶,圖安逸,這個最要不得,所以佛最呵斥這個貪睡。佛最鼓勵人少睡。你這個人的壽命有限都拿在睡眠中把它浪費了,少睡覺多做點事情,這個是佛鼓勵我們。與其睡不如修定,修定比睡覺對人的身體更好,老上師給我們講的。有時做可怕不如意的夢,雖然睡在那沒有休息到。我們第一其它不貪了,就貪懶。睡就代表懶,“不幹活,氣還歇得勻均點”有的人說的。“你喊我發心做那樣,做到麻煩,做不好還批評我,我最好一樣任務不承擔,這個最好,無事道人”!這個睡我們衆生最後是五欲,但世間上的人就追求這個,追求這些享受就是苦,你想錢就是苦,找對象就是苦。現在有的女青年來要出家,說不出個理由,有些人就有這些問題,有些人在廟上躲著。那天有個青年人來鐵像寺,我看他就是來躲事情,總是婚姻上有什麼問題。這個是個大煩惱,出家人就把這個煩惱丟掉了。世間上這個事真正麻煩,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現在獨子獨女,就要給他把這個事安排了,安排了二天事情又出來了,孫兒也來了。當爹媽的要上班,工資低請保姆,婆婆爺爺拿錢比起。帶了一輩又一輩,和尚只管自己這一輩。

  不學教就去學參禅,參禅教你開悟,現在我們要參禅在哪找師父?哪個說我開悟了?沒有好多人肯承擔這個任務,也有人在參,很不容易找到。如果我們走參禅這條路,必須找到開悟的師父才行,開悟的師父都沒有找到,你坐了半年到底開悟沒有開悟,哪個下決斷?現在走禅宗這條路,盡管走這條路頓、快,國外“頓悟”盛行的很,究竟有好多“頓悟”的善知識給你領路?所以頓悟很困難,有很多問題,所以最便宜最方便還是老實念佛。學教理是學來幫助你對念佛法門這個道理信得下去。懂得佛法的道理還是要學,不是說念佛就不學,學了不信還是不起作用,有好多大佛學家到頭來跟釋迦佛唱對臺,那起啥作用?所以最可靠的是相信釋迦佛,釋迦佛都不信,你還當啥佛教徒。相信釋迦佛,釋迦佛說了這個法門你就信下去,最好辦的,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又不要你讀好多書,不管你老少身體好不好都該念,身體不好、老了更該念,快些都要到極樂…

《阿彌陀經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