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因果性不異住 食粥當成食不淨
亦複當以棉衣價 貿棉種子覆其身
如果,果以自性不異的方式決定住于因位上,那麼,吃飯時就成了吃不淨的東西,因爲因位時飯的自性與果位時不淨的自性完全一樣,沒有差別。
另外,應用買棉衣的錢購買棉花的種子來穿,因爲你認爲棉衣的自性與棉花種子的自性完全一樣,沒有差別。
若世愚夫不達此 汝師見因果同時
彼所安立汝亦知 雲何世人不達此
如果說:“世間人由于愚癡的原因,看不到因位時有果,自然不會穿棉花的種子。”
那麼,你的導師迦毗羅等了知了因位時有果這個道理,而自認爲一切智,他們安立的這些思想,你這位隨行者也應認可這些道理,這樣的話,你在吃飯時就成了吃不淨的東西。
就像你這樣的人,作爲迦毗羅等的追隨者——有些世間人也應了知因中有果的道理,爲什麼看不到因中有果呢?他們也承認你的宗派中那樣的說法呀!
若世所見非量性 世見顯現亦非實
如果說:“世人的知見是不能作爲正量的,所以不能通達因中有果。”
那麼,世間人所看到的苗芽等現象也成了不實在的東西,因爲世人的知見不是正量呀!
如《中觀心論》中說:
“大樹種中樹,男女相伴兒,
鼓內聲音住,食物內便等,
木中火熾然,言未見此情。
若謗現量者,豈是谛實語?”
若彼量非勝義量 彼所量豈非虛妄
以是爲因汝所修 空性亦妄量妄故
對方诤道:“若依你中觀師的看法,正量在勝義中亦不是正量,(即成爲虛假的量),這種虛假的量在衡量諸法時,也由于如虛假的量那樣不真實,那些法豈不成了顛倒虛假的東西。因此,你所修習的空性也成了顛倒虛假的東西,因爲衡量空性的量是虛假的,空性又是它衡量的對象故。所以是不合理的。”
于彼實相不能觸 空法無實非所取
是故任何虛妄法 顯彼非實亦虛妄
我們的宗義是這樣的:
衡量空性的量與所衡量的空性二者都是虛假的,這一點非常正確。如何正確的呢?實執所增益的谛實成就,是所破的對象,若以分別心無法接觸到谛實成就,亦即谛實成就的行相若無法顯現于心境中,那麼,分別心也不能受取、緣到沒有谛實成就的谛實空。
因此,谛實成就這種虛妄的所破,即然不可能存在,那麼,破除這種谛實成就後,無實的空性也顯然是虛假的。
如于夢中見子死 思彼事無之分別
能遮分別彼事有 彼能遮亦是虛妄
如夢中夢見兒子死去,而生起這樣的分別心:“現在兒子沒有了。”這樣的分別心能遮止認爲有兒子的分別心。而實際上,這兩種正好相違的心態都是虛假的。同樣,以虛假的對治法消除虛假的所斷,以虛假的量衡量虛假的所量,對于中觀宗而言,並不相違。
數論師認爲一切所知法都是谛實的,不知道安立虛假的量,與中觀師不同,由此起诤。
一切法無實如幻,如《叁摩地王經》中說:
“猶如陽燄尋香城,及如幻事並如夢,
串習行相自性空,當知一切法如是。”
“猶如幼女于夢中,自見子生尋即死,
生時歡喜死不樂,當知一切法如是。”等
己四、結義:
故依是理以觀察 絕無無因而有者
若別別住若總集 諸緣悉非彼依處
因此,如前所說,依正理進行觀察的話,不僅不能從“主”、“大自在天”等不順因中生起,而且也沒有少許果是從無因中生起的。
在水、肥料、溫暖、濕潤等每一個緣上,或一切聚合的諸種因緣上,也不會有苗芽等果自性地安住,猶如棗子存放于盤中般。也不會如數論師認爲的那樣,以不明顯的方式安住,因爲如果存在,就應被觀察到,但卻沒有被量觀察到。
彼既不從余處來 于此不住不他往
果並非不觀待其它的因緣從他處而來,也不是早已自性成就地安住,破滅時,也不會前往其它的地方。
歸納前面所說的道理爲:因此,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情況永遠不會發生。
戊二、觀察體性之正理王——緣起因
愚迷執此以爲實 別與幻化有何別
凡幻師所幻化物 依諸因緣何所化
彼生從何處來此 彼滅何往當觀察
依無明等有行等 彼因無故說無生
造作有故如影像 此中有何谛實性
執著人、法二種我的愚癡無明,妄計諸法實有,所增益的這些谛實法,它們與幻師所幻化出的牛馬等又有什麼差別?因爲二者都是在自性空的狀態中,卻顯現爲自性有的樣子。
不管是幻師變化出的牛馬,還是由因緣聚合的力量所變化出的色等諸法,它們都沒有絲毫的自性可言,因爲如果有的話,則在生起的時候,應從他處自性地來,壞滅時,應自性地前往他方,而實際上,它們僅是從因緣緣起中生起的而已,除此以外,若詳加觀察,生從何來,滅往何去時,是找不到有絲毫自性存在的來去的。
總之,補特伽羅與法(有法、前陳),是無自性的(所立法、後陳),緣起故(因),如影像(喻)。
我們見到,如苗芽、行等果,需要種子、無明等的因方能生起,如果沒有那些因,或者不具備,就不會生起,就是這樣造作虛假,如同影像,它們哪裏有谛實性可言。
此中前面的兩句顯示欲知有法(前陳),遂後的四句顯示緣起因的周遍性(若是緣起的法,就是無自性的、無谛實性的),遂後的兩句半顯示原因(是緣起法故),遂後的半句顯示同品喻,最後一句顯示立宗。
此緣起理是證成無實的正理中最殊勝的,含攝了抉擇空見正理的一切扼要,是故,文殊上師(宗喀巴大師)父子稱之爲“正理之王——緣起因”。
月稱論師說:
“由說諸法依緣生,非諸分別能觀察,
是故以此緣起理,能破一切惡見網。”
《無熱惱請問經》中說:
“若從緣生即無生,于彼非有生自性,
若法仗緣說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釋菩提心論》中說:
“了知諸法空,複謹依業果,
此爲最稀奇,此爲最殊勝。”
戊叁、觀察果之有無生滅因(自性有的話,不生不滅;自性無的話,不生不滅):
若時諸法自性有 何須複待因始生
若時彼法自性無 彼複何須待因生
縱以百千俱胝因 不能轉變無實理
若諸事物是自性有的,那麼,能生因對它有什麼用處呢?因爲自性有的法,不需要因的生起,而且因也不能生起它。
但如果那些事物根本沒有,能生的因又能有什麼用處呢?根本沒有的東西,因也不能生起它,而且縱使有百千俱胝的因也不能把根本不存在的一種事物轉變成有的事物,如不能把兔角變成一種存在的事物一樣。
一切果在自己的因位時一定是沒有的,因此不是破這種果,而是破根本沒有的東西。
無實時何能有實 能生實有別無因
詳細的情況者:根本不存在的一種事物不能被轉變成有的事物,因爲如果有這種情況的話,那麼,是在不用舍去沒有(無實)的狀態下轉成事物的呢?還是在舍去沒有(無實)的狀態下轉成事物的呢?
如果是第一種,不舍去沒有(無實)的狀態,怎麼會是有(實物、事物)的狀態呢?能作用與不能作用二者是相違的。
若是第二種,也是不合理的,能夠成爲事物(實有)的法,除了事物與無實兩種外,不會有第叁種狀態。
無時不應成實有 雲何能生彼法故
另外,若未舍去沒有(無實)的狀態,在無的狀態中,就不會有事物(實有)的存在,這樣的話,什麼時候才會變成事物有呢?因爲在無的時候,就不會是事物。
若時彼法未生起 則于無實未能離
若時未離無實位 則不能成彼法有
有實亦不能成無 彼自性應成二故
另外,若是在舍去沒有(無實)的狀態下轉成事物的話,在未生起事物有的狀態時,就不會與無(無實)的狀態相離。如果未離開無(無實)的狀態,就不會有事物的存在,因爲有(有實)、無(無實)二者相違。
猶如無不能變成有般,自性成就的事物也不能變成沒有,因爲若有這種東西的話,那就在一種東西上,具有了有(有實)、無(無實)兩種自性。
若自性成就,就不可能轉成其它的情況。
如《中論》中說:
“自性轉爲他,何時亦非理。”
總結爲:苗芽(有法);無自性生者;若自性有,不生,若自性無,亦不生故;如石女兒。
如無生理亦無滅 彼法亦非實有故
是故此一切衆生 恒時無生亦無滅
衆生猶如夢幻境 若加觀察如芭蕉
若涅槃若不涅槃 于此性中無差別
如前所說,生無自性之理,同樣,在最終破滅時,亦無自性。
總之,事物沒有自性,任何法都沒有自性。
所以說,一切衆生恒時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這些漂流叁有的衆生,猶如夢幻一般,雖現出各自不同的作用,皆無絲毫谛實性。若以觀察一切法真如的正理加以觀察的話,皆如芭蕉一樣,找不到一點自性成就的心要。不僅如此,從輪回的貪等束縛中解脫出來的涅槃,與束縛于生死牢獄中的不涅槃——輪回,二者在真如本性中沒有什麼差別,因爲有寂同爲無自性故。
如《叁摩地王經》中說:
“叁有衆生猶如夢,此中無生亦無死,
有情人命不可得,諸法如沫及芭蕉。”
丙四、證空的作用,分二:
丁一、等觀八風的自利;
丁二、無勵出生利他的大悲。
初者:
于如是空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誰爲敬事誰毀辱 二者于我何所有
如前所說,對于自性空的諸法,從真如實相的層面來恒量的話,得到利養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呢?失去利養又有什麼值得憂傷的呢?
或誰贊歎承事,施與利益,或誰毀謗、輕蔑,也沒有什麼值得歡喜與憂傷的。
或由于苦或由樂 不樂何有樂何有
當身心出現安樂時,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出現痛苦時,又有什麼值得憂傷的呢?或出現不悅耳的名聲,或悅耳的名聞,又有什麼值得歡喜與憂傷的呢?這一切不過是如夢如幻無實的假相而已。
這些內容開示了以觀察真如的方式等觀世間八風的情況。
若于此理尋求已 誰…
《入行論智慧品略釋(隆蓮法師 譯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