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若因果性不异住 食粥当成食不净
亦复当以棉衣价 贸棉种子覆其身
如果,果以自性不异的方式决定住于因位上,那么,吃饭时就成了吃不净的东西,因为因位时饭的自性与果位时不净的自性完全一样,没有差别。
另外,应用买棉衣的钱购买棉花的种子来穿,因为你认为棉衣的自性与棉花种子的自性完全一样,没有差别。
若世愚夫不达此 汝师见因果同时
彼所安立汝亦知 云何世人不达此
如果说:“世间人由于愚痴的原因,看不到因位时有果,自然不会穿棉花的种子。”
那么,你的导师迦毗罗等了知了因位时有果这个道理,而自认为一切智,他们安立的这些思想,你这位随行者也应认可这些道理,这样的话,你在吃饭时就成了吃不净的东西。
就像你这样的人,作为迦毗罗等的追随者——有些世间人也应了知因中有果的道理,为什么看不到因中有果呢?他们也承认你的宗派中那样的说法呀!
若世所见非量性 世见显现亦非实
如果说:“世人的知见是不能作为正量的,所以不能通达因中有果。”
那么,世间人所看到的苗芽等现象也成了不实在的东西,因为世人的知见不是正量呀!
如《中观心论》中说:
“大树种中树,男女相伴儿,
鼓内声音住,食物内便等,
木中火炽然,言未见此情。
若谤现量者,岂是谛实语?”
若彼量非胜义量 彼所量岂非虚妄
以是为因汝所修 空性亦妄量妄故
对方诤道:“若依你中观师的看法,正量在胜义中亦不是正量,(即成为虚假的量),这种虚假的量在衡量诸法时,也由于如虚假的量那样不真实,那些法岂不成了颠倒虚假的东西。因此,你所修习的空性也成了颠倒虚假的东西,因为衡量空性的量是虚假的,空性又是它衡量的对象故。所以是不合理的。”
于彼实相不能触 空法无实非所取
是故任何虚妄法 显彼非实亦虚妄
我们的宗义是这样的:
衡量空性的量与所衡量的空性二者都是虚假的,这一点非常正确。如何正确的呢?实执所增益的谛实成就,是所破的对象,若以分别心无法接触到谛实成就,亦即谛实成就的行相若无法显现于心境中,那么,分别心也不能受取、缘到没有谛实成就的谛实空。
因此,谛实成就这种虚妄的所破,即然不可能存在,那么,破除这种谛实成就后,无实的空性也显然是虚假的。
如于梦中见子死 思彼事无之分别
能遮分别彼事有 彼能遮亦是虚妄
如梦中梦见儿子死去,而生起这样的分别心:“现在儿子没有了。”这样的分别心能遮止认为有儿子的分别心。而实际上,这两种正好相违的心态都是虚假的。同样,以虚假的对治法消除虚假的所断,以虚假的量衡量虚假的所量,对于中观宗而言,并不相违。
数论师认为一切所知法都是谛实的,不知道安立虚假的量,与中观师不同,由此起诤。
一切法无实如幻,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犹如阳燄寻香城,及如幻事并如梦,
串习行相自性空,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幼女于梦中,自见子生寻即死,
生时欢喜死不乐,当知一切法如是。”等
己四、结义:
故依是理以观察 绝无无因而有者
若别别住若总集 诸缘悉非彼依处
因此,如前所说,依正理进行观察的话,不仅不能从“主”、“大自在天”等不顺因中生起,而且也没有少许果是从无因中生起的。
在水、肥料、温暖、湿润等每一个缘上,或一切聚合的诸种因缘上,也不会有苗芽等果自性地安住,犹如枣子存放于盘中般。也不会如数论师认为的那样,以不明显的方式安住,因为如果存在,就应被观察到,但却没有被量观察到。
彼既不从余处来 于此不住不他往
果并非不观待其它的因缘从他处而来,也不是早已自性成就地安住,破灭时,也不会前往其它的地方。
归纳前面所说的道理为:因此,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戊二、观察体性之正理王——缘起因
愚迷执此以为实 别与幻化有何别
凡幻师所幻化物 依诸因缘何所化
彼生从何处来此 彼灭何往当观察
依无明等有行等 彼因无故说无生
造作有故如影像 此中有何谛实性
执著人、法二种我的愚痴无明,妄计诸法实有,所增益的这些谛实法,它们与幻师所幻化出的牛马等又有什么差别?因为二者都是在自性空的状态中,却显现为自性有的样子。
不管是幻师变化出的牛马,还是由因缘聚合的力量所变化出的色等诸法,它们都没有丝毫的自性可言,因为如果有的话,则在生起的时候,应从他处自性地来,坏灭时,应自性地前往他方,而实际上,它们仅是从因缘缘起中生起的而已,除此以外,若详加观察,生从何来,灭往何去时,是找不到有丝毫自性存在的来去的。
总之,补特伽罗与法(有法、前陈),是无自性的(所立法、后陈),缘起故(因),如影像(喻)。
我们见到,如苗芽、行等果,需要种子、无明等的因方能生起,如果没有那些因,或者不具备,就不会生起,就是这样造作虚假,如同影像,它们哪里有谛实性可言。
此中前面的两句显示欲知有法(前陈),遂后的四句显示缘起因的周遍性(若是缘起的法,就是无自性的、无谛实性的),遂后的两句半显示原因(是缘起法故),遂后的半句显示同品喻,最后一句显示立宗。
此缘起理是证成无实的正理中最殊胜的,含摄了抉择空见正理的一切扼要,是故,文殊上师(宗喀巴大师)父子称之为“正理之王——缘起因”。
月称论师说:
“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
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
《无热恼请问经》中说:
“若从缘生即无生,于彼非有生自性,
若法仗缘说彼空,若了知空不放逸。”
《释菩提心论》中说:
“了知诸法空,复谨依业果,
此为最稀奇,此为最殊胜。”
戊三、观察果之有无生灭因(自性有的话,不生不灭;自性无的话,不生不灭):
若时诸法自性有 何须复待因始生
若时彼法自性无 彼复何须待因生
纵以百千俱胝因 不能转变无实理
若诸事物是自性有的,那么,能生因对它有什么用处呢?因为自性有的法,不需要因的生起,而且因也不能生起它。
但如果那些事物根本没有,能生的因又能有什么用处呢?根本没有的东西,因也不能生起它,而且纵使有百千俱胝的因也不能把根本不存在的一种事物转变成有的事物,如不能把兔角变成一种存在的事物一样。
一切果在自己的因位时一定是没有的,因此不是破这种果,而是破根本没有的东西。
无实时何能有实 能生实有别无因
详细的情况者:根本不存在的一种事物不能被转变成有的事物,因为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那么,是在不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呢?还是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呢?
如果是第一种,不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怎么会是有(实物、事物)的状态呢?能作用与不能作用二者是相违的。
若是第二种,也是不合理的,能够成为事物(实有)的法,除了事物与无实两种外,不会有第三种状态。
无时不应成实有 云何能生彼法故
另外,若未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在无的状态中,就不会有事物(实有)的存在,这样的话,什么时候才会变成事物有呢?因为在无的时候,就不会是事物。
若时彼法未生起 则于无实未能离
若时未离无实位 则不能成彼法有
有实亦不能成无 彼自性应成二故
另外,若是在舍去没有(无实)的状态下转成事物的话,在未生起事物有的状态时,就不会与无(无实)的状态相离。如果未离开无(无实)的状态,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因为有(有实)、无(无实)二者相违。
犹如无不能变成有般,自性成就的事物也不能变成没有,因为若有这种东西的话,那就在一种东西上,具有了有(有实)、无(无实)两种自性。
若自性成就,就不可能转成其它的情况。
如《中论》中说:
“自性转为他,何时亦非理。”
总结为:苗芽(有法);无自性生者;若自性有,不生,若自性无,亦不生故;如石女儿。
如无生理亦无灭 彼法亦非实有故
是故此一切众生 恒时无生亦无灭
众生犹如梦幻境 若加观察如芭蕉
若涅槃若不涅槃 于此性中无差别
如前所说,生无自性之理,同样,在最终破灭时,亦无自性。
总之,事物没有自性,任何法都没有自性。
所以说,一切众生恒时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些漂流三有的众生,犹如梦幻一般,虽现出各自不同的作用,皆无丝毫谛实性。若以观察一切法真如的正理加以观察的话,皆如芭蕉一样,找不到一点自性成就的心要。不仅如此,从轮回的贪等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涅槃,与束缚于生死牢狱中的不涅槃——轮回,二者在真如本性中没有什么差别,因为有寂同为无自性故。
如《三摩地王经》中说:
“三有众生犹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
有情人命不可得,诸法如沫及芭蕉。”
丙四、证空的作用,分二:
丁一、等观八风的自利;
丁二、无励出生利他的大悲。
初者:
于如是空诸法中 有何可得有何失
谁为敬事谁毁辱 二者于我何所有
如前所说,对于自性空的诸法,从真如实相的层面来恒量的话,得到利养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呢?失去利养又有什么值得忧伤的呢?
或谁赞叹承事,施与利益,或谁毁谤、轻蔑,也没有什么值得欢喜与忧伤的。
或由于苦或由乐 不乐何有乐何有
当身心出现安乐时,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出现痛苦时,又有什么值得忧伤的呢?或出现不悦耳的名声,或悦耳的名闻,又有什么值得欢喜与忧伤的呢?这一切不过是如梦如幻无实的假相而已。
这些内容开示了以观察真如的方式等观世间八风的情况。
若于此理寻求已 谁…
《入行论智慧品略释(隆莲法师 译颂)》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