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雖勤積集諸福德 如被盜劫趨惡趣
如斯煩惱劫賊群 常時乘隙伺人便
遇隙乘機劫善根 能壞一切善趣命
故須常以正念力 護意根門無暫舍
若稍從念急攝心 正念惡趣諸損惱
或從師長或善友 或複依心親教師
具足善根能畏敬 正念無難自生起
諸佛如來及菩薩 常時具足無礙眼
我身恒時正安住 諸佛菩薩聖目前
如是思維具慚恥 恭敬怖畏如是思
如是亦能數數生 正念隨念於諸佛
若爲守護意根門 其時正念能安住
爾時正知即現前 從或暫失能複生
初以如是正知心 若知此事有過失
爾時即應舍所作 寂然而住如侏杌
見之無義唯散亂 我終不應觀此境
常時如是應思維 目不他瞬正瞻視
若爲暫息疲勞故 偶一入目瞻諸方
若見有人來目前 舒顔平視贊善來
谛察道途怖畏故 亦應數數觀四方
憩息之時應回顧 審谛觀察於後方
前後審視谛觀已 或當前進或退行
如是一切時處中 知所當爲而後行
是否身應如是住 當於事先預思惟
今我此身如何住 複應時時勤觀察
心如狂象未調馴 正法於心如大柱
雲何系心令不逸 如是常時應練修
若人勤修叁摩地 終勿刹那從放心
今我此心何所行 應當如是勤觀察
怖畏大施會等俱 若力不能許聽便
是故佛言行布施 應當舍置於律儀
思應先作當從事 此外更不思余法
即於此事系其心 唯求成辦於此事
如是所作皆善妙 並修余法非所能
不正知之隨煩惱 如是能令不增長
戲笑談論有多門 希有奇觀亦多種
若時趣入此等事 於彼貪著應斷離
克故掘地斷生草 或複占相觀星宿
應念如來製學處 即時恐懼而棄舍
若於何時欲動身 或於何時欲發語
先應審觀於自心 具足正理堅毅行
若時自心具貪著 或複欲起嗔恚意
應當靜止如槁木 勿動其身勿發語
或由掉舉或戲笑 或具我慢或醉傲
或複由於激惱心 或複研磨思欺诳
或時自贊作阿谀 或複毀他與譏謗
或作輕侮或鬥爭 爾時應如槁木住
欲求名利與恭敬 或複貪求徒眷衆
或求於已心順承 爾時應如槁木住
利衆生事欲輕棄 渴欲追求唯自利
若時作意欲發言 爾時應如槁木住
不忍懈怠而怖畏 如是無慚及诳妄
貪著自黨心生起 爾時應如槁木住
如是恒應自觀心 若具煩惱勤無義
應如勇士具大力 對治克服堅執持
極深勝解殊勝信 堅毅恭敬謙下心
知慚識愧具怖畏 寂靜勤求悅衆心
若遇愚人作相違 於所欲求無厭患
煩惱使彼生此心 如是思維悲愍彼”
於諸無罪善事中 不損於已利有情
猶如幻化無自性 應常堅持如是心
得此殊勝有暇身 須經長劫熟思維
應當堅持如是心 令不動搖如須彌
鳥鸢貪食死屍肉 互相攫奪與鬥爭
死時汝心不知憂 今何爲身起诤競
執持此身爲我所 何爲防護勞汝心
心與此身既別異 身之所屬心何涉
問愚癡心爾何故 不於木像而執持
此不淨聚朽機輪 勤加防護有何益
先從皮膚次第觀 以自慧心而分析
血肉骨瑣聯絡中 般若利刃今剖割
乃至骨骼悉分散 從頭至足當觀察
此中有何堅實法 自身於此應熟觀
如是雖已勤尋求 不見其中有堅實
汝當何故堅貪著 於此軀骸勤守護
汝既不能食不淨 汝亦不能飲膿血
不能吸吮諸髒腑 此身於汝有何益
唯爲狐狸及鸱枭 供食啖故護此身
如是圓滿有暇身 唯應倚彼成盛業
汝當防護雖勤劬 死王於汝無悲愍
奪取投之鳥獸食 其時於汝複何有
若雇仆使不聽命 不應報酬與雇值
此身受雇複他往 何用辛勤與衣食
於彼已酬傭雇資 今須令作我家事
於彼若無利可圖 何苦一切皆施予
於身建立如船想 若往若來所依托
爲成有情義利故 此身重名如意珠
如是自身得自在 常時悅豫含笑顔
颦眉蹙額若見時 是爲親友正直語
慎勿投擲床座等 輕率粗浮令有聲
若啓戶時勿粗猛 恒時慬畏悅他意
猶如水鳥貓狸賊 蹑足潛行勿有聲
欲成所求大義利 佛言恒應如是行
於他善巧而勸請 未請而作饒益語
歡喜恭敬頂戴持 謙下恒求居學地
於諸一切善言詞 應悉贊揚稱善說
若見他人作福事 當善稱揚生歡喜
贊他功德勿面谀 聞贊他善當隨許
若聞人稱自功德 唯應知爲功德事
一切精進悉隨喜 重價難購極珍罕
由是隨喜功德故 現當歡喜受大樂
現生於我無衰損 後世亦得多安樂
若不隨喜現生苦 後世還成衆苦因
志誠發心義聯屬 文義顯明令歡喜
遠離貪嗔善說詞 軟語及時應當說
目見一切有情時 思維我當未成佛
唯依彼等爲因緣 舒顔平視慈祥目
恒常現行貪著起 或複由其對治心
於諸功德及恩田 苦惱悲田成大善
善巧止作具淨信 我應常修諸善業
一切善行不待他 勇毅精勤自擔荷
布施等等波羅蜜 展轉向上趣殊勝
勿爲細行傷大節 志在利他大義利
如是知己爲利他 應當恒時住勤勇
具大悲心遠見者 諸製止事亦開許
飲食適量足支身 叁衣以外悉分施
顛倒墮落無衣怙 同住禁戒悉應分
正法修行所依身 爲他瑣屑不應損
如是若能善將護 有情意樂速圓滿
悲心意樂不清淨 不應輕易而施身
任於引生或他世 舍身當爲大義因
於不敬者不說法 若無病患衣纏頸
擎持蓋杖及刀劍 覆頭人等皆不宜
於劣慧說深廣法 無男子共教女人
於大小乘諸法要 等就恭敬悉修行
若已轉爲大乘器 說小乘法非所宜
一切戒行無棄舍 勿以經咒惑他人
凡棄楊枝及涕唾 應擇背人隱蔽處
大小便行作淨水 棄近人處所應诃
食時勿含飯盈口 嚼飯作聲張口食
舒足蹲踞非威儀 二手交摩亦不應
騎乘床榻等坐處 不應與他婦女共
能令世人不信事 知就防止勿令見
若欲於他作指示 勿用左手而指麾
當具恭敬舉右手 指示道途亦應爾
不可輕躁猛搖手 不可粗莽出高聲
輕動其手微彈指 否則不順威儀行
應如世尊涅槃時 向所欲處獅子臥
正知速疾思早起 最初定應如是行
菩提薩埵之所行 經論所言雖無量
淨治其心之所行 此是定須修行事
日夜六時各叁次 應須讀誦叁聚戒
依於叁寶菩提心 罪墮殘余令消滅
不論爲自或爲他 任何時處何作行
如經所言諸學處 於彼時處當勤學
佛子未學之學處 任於何處亦無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 有何福德不能生
或於現行或加行 唯利有情不爲余
唯爲利益有情故 一切回向菩提因
常時依止善知識 大乘法義善巧者
安住最勝菩薩戒 甯失身命不舍離
如密嚴經能害喻 依師之理當修學
此處別余如來教 讀誦諸經可了知
諸經示菩薩學處 是故應當勤誦經
特於虛空藏戒經 最初受戒當先誦
何故常時當學行 於彼論中多宣說
集諸菩薩學處論 定須再再勤浏覽
又複苦樂總略者 當現諸經集論文
聖者龍樹所作論 卷二定須勤閱讀
若於其中未遮止 是所昕許可行事
爲護世間衆生心 見爲學處應修行
於自身心應隨時 數數審觀毋放任
總攝而言唯此法 是護正知之行相
此事實踐須躬行 唯誦文詞有何益
豈有徒誦醫方文 便能療愈諸病疾
入菩薩行論卷六
百千劫中所積集 布施妙供供如來
所有一切諸善行 一念嗔心能摧毀
重罪無如嗔恚罪 難行無如忍辱行
是故於此應殷勤 以多方便修忍辱
苦懷嗔恚逼惱心 心不寂靜不平等
不生歡喜及安樂 寢臥不安難入寐
利養恭敬施恩惠 從令其人相親附
若使其人懷恚心 能令變叛相殺害
由嗔親知生憎厭 施恩攝受不相親
總之人若有嗔心 終不能得安樂住
由嗔恚魔於其中 便能興起諸苦惱
若人謹慎伏嗔心 現生後世皆安樂
作所不欲遮所欲 嗔恚由斯二者生
心不愉悅如飲食 長養嗔心應摧伏
是故我應於此故 毀其糧秣令無余
唯除如是爲我害 此敵更無他事業
我今任爲何因緣 不應動亂歡喜心
不樂所求仍不得 且令諸善皆失壞
若求補救猶可及 此時何用不樂爲
若於此事無補救 爲之猶惱有何益
衆苦逼惱輕蔑行 逆耳惡名粗惡語
不欲施我及所親 豈能禁敵不出此
安樂之因偶一生 苦困極多數無量
無苦出離心不生 故心當生堅定解
爲遮苦行好角鬥 燒身斷肢諸苦受
爲無義事尚能忍 爲求解脫複何恨
難事久習轉爲易 世間何事不如此
故於小事當練修 令於大事能堪忍
不見蛇蟲蚊蚋苦 或爲饑渴等苦逼
或生疥癞身掻癢 諸無義苦久亦安
若遇寒熱風雨侵 疾病拘囚及捶打
不應嗟籲以爲苦 若以爲苦害轉增
或人見自身出血 臨敵無卻倍勇毅
或人見他身出血 驚惶顛倒身仆地
彼由心性或堅毅 或複怯弱而差別
是故雖負致命傷 應不以其苦爲害
諸有智者受苦時 不令心體受昏擾
與諸煩惱作戰鬥 臨陣之時傷害多
雖有極苦斷命傷 嗔等怨敵終降伏
是爲勇士稱勝者 否則惟殲自死敵
次應於苦觀功德 由厭患故除驕慢
於輪回者起悲心 於罪羞慚樂善法
於諸大苦出生處 膽等病原不嗔恨
何故嗔於諸有情 獨亦緣逼不自主
譬如吾人遭病苦 雖非所欲病自起
如是彼雖非所欲 亦由逼迫生煩惱
雖未思維彼應嗔 世人率爾生嗔恚
雖未思維彼應生 如是嗔心自生起
所有一切諸罪失 惡行種類多無量
悉從衆緣力所生 非能主宰得自在
彼諸緣等亦未嘗 思維此苦當生起
彼所生者亦無心 思維我今當生起
所謂神我何所許 安立我名是何物
彼亦非由作是想 謂我當生始出生
若不生者彼非有 彼時許生是何物
於境恒時馳散故 彼當不能得涅槃
彼我若許是常法 見無作用如虛空
從遇一切諸外緣 終無轉…
《入菩薩行論(隆蓮法師譯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