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過去有個人給人定位,說“人是沒有毛,二足動物也。”沒有毛,身上沒有,兩足動物,于是一個人就搞了一個惡作劇,將一只雞把毛拔光了,然後仍給你看,你看這是人麼?當然它不是人了,所以語言永遠都是蒼白的,怎麼樣呢?去感受。
今天我們說佛法僅僅作爲工具,作爲筏,作爲船來用,是可以的,但你若真正的執著這個語言文字,那就不可以了。文以載道,語言文字只是說明道理的。四足動物,多是蜈蚣;有色、無色及天界,非想非非想就是無色,有想、無想,凡夫是有想,禅天是有想,非有想、非無想、非想非非想那天界就是如此等等天。不是普賢菩薩的衆生阿!拿一個衆生不是我們心中的衆生,與我們不是一體呢?所以通體大悲,想他又不是我,他與我另類,那你一定不會慈悲,你也不會願意去教化他,就像我們今天聞一點佛法,懂一點佛法,很舍不得,很吝啬,不願意去告訴別人,這都是不可以的。當然發心很重要,如果那著佛法去換錢,那也是不應該提倡的,佛法絕對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這個價位決定不能如此。所以要恒順教化,因爲智慧的清淨心盡虛空遍法界都常現出來的是法性,法性身生起清淨心,沒有挂礙,沒有任何挂礙。“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盡管如此卻又能夠恒順衆生,教化衆生,惡來惡度,善來善度。可見佛也是自心中佛。“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若能感受到這一點,往生應該是很容易了,不然總是執著去念佛,當然現在執著的人也不多,所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自己心中的佛是自己心中的衆生,自己心中的佛度自己心中的衆生,那這很正常,度的一定很自在,否則跑到外邊度了,那就麻煩了。所以說常隨佛學,就能恒順衆生,順著衆生的根基,善于轉化和誘導,這個他才願意。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等類。我皆于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及至如來等無有異。于諸病苦,爲作良醫,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爲作光明,于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衆生。”
這幾句我覺得太漂亮了,《華嚴經》真的很偉大,這是證明菩薩隨法性的,隨順衆生的。像這樣的種種衆生,想以上所說的各式各樣的衆生;胎、卵、濕、化,九法界衆生有貴有賤千差萬別,所有所有的衆生都包括進去了,我普賢都會隨順而去改變他們,轉就是觀智,怎麼去轉變呢?用智慧去改變,指揮去轉,如果你把一個人強拉過來,他又回到原處去了,不買你的帳,但你可以用觀想用智慧去改變。這是可能的。又見一切衆生性相皆空,即有即空,雖然是衆生,如《金剛經》所說:“度無量衆生,卻無有一衆生得度者。”因爲什麼,因爲他沒有感受到那是衆生,他看著都是幻化的,而我們呢?看成是實在的,所以受傷了,所以我們有疲倦的感覺“哎呀!衆生真難度,你說了半天,對牛彈琴。”有這樣的感覺。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修養不夠,人格魅力不足,要先考慮到自己缺什麼!如果從來不考慮自己應該負什麼責任,總是抱怨衆生那就錯了。
如此轉意觀智,有了觀智就能觀一切衆生性,想皆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雖然是空,不礙有,所以在有上感受空,在空上又能夠不礙有,如《心經》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兩者之間沒有差異,你不能把他割裂開,如此就能夠悟得自他不二。
然後,如是種種行事供養衆生,就開始對衆生服務,什麼是菩薩,菩薩就是衆生的馬牛,給衆生服務的,應該如此,有人受了菩薩戒,他很驕傲,他說:“我現在受了菩薩戒,你現在叁皈五戒我就要領導你!”這就很麻煩,你沒當過領導,別到這裏來當。我自己看見過這樣的事,因爲他受了菩薩戒,他弄了內壇一定要搶在前面,引起衆生的不愉快。看著他不順眼,他還理直氣壯的往那兒一站,其實菩薩是給衆生機會的,讓衆生在前邊,他願意在前邊就讓給他,才稱菩薩,否則你先跑在前面,引起衆生的反感,那是假菩薩,種種承事中供養衆生。就是承事供養自己。一定要清楚佛教,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理,因爲自他不二。
我原來也有一種誤會,想我幫助別人其實我自己占了便宜,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爲同體,幫助別人就是在幫自己,這樣的想法才能理直氣壯得去幫別人,不然總是占便宜的想法,想我幫你我自己占了便宜,還是一種知見上的錯誤。如《梵王經》中講:“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衆生皆是父母。”所以我要承事供養他們。我要對他們好,因爲他們是我父母,這是一種轉變觀念,否則他與你什麼關系?都沒有,那你願意幫他們嗎?你不願意幫,現在父母養子女心甘情願的還債,一句怨言都沒有,不但沒怨言,甚至把命搭進去他都願意,這就是欠債還錢麼!與你沒有關系的衆生,就要如《梵王經菩薩戒本》講觀想,觀想他與你有關系,有關系你就願意做了,沒有關系你怎麼會願意做?二佛法中師長就是你的法身父母,所以自己的師傅就是法身父母,他能夠爲你剃度,教你做人修行,修養,教你佛法的知見。更應該要尊敬供養,至少要孝敬,要孝順,這是應該的。至于阿羅漢乃至如來都是出世的聖人。阿羅漢,乃至如來,佛。辟支佛、菩薩都是出世的聖人。是世間的福田,怎麼能夠不承事供養呢?這些都是出世的聖人,我們更應該去供養,所以一定要清楚供養一定要轉變觀念,發露內心的去供養,所謂“等無有異”即從法身而說,不生分別既是平等供養,諸法無生而說的,不生分別,因爲無生都是平等的,沒有一個實在的生,緣生不是生,他生不生,和合生不生,無因生不生,那麼就是無生。及平等供養,
于是既能于諸病苦爲做良醫,我覺得也是《華嚴經》中最傑出的幾句話了,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好在病苦時,你應該做最好的醫生。正應該去幫助他,恒順衆生,如果在別人需要時你跑掉了,就稱不上濟世救人,不應該是這樣的。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他迷失方向了,你應該給他指出一條正路,是對的,你不會看著他掉坑裏而幸災樂禍。有這樣的人那是不對的,于暗夜中爲做光明,在他迷失方向,在黑暗中摸索在徘徊,這時你一定要給他舉一個火把或一盞燈,告訴他,讓他有一個依靠,佛法就是這樣,于貧窮者令得伏藏。
《華嚴經》講有一個窮人的比喻,說一個富有的人家的孩子,從小就離家出走了。父母到處找他,很多年之後找到他回來了,對他說“這家是你的……”他不相信,因爲他窮慣了,于是讓他在這幹活,給他工錢,與他搞好關系,一點點的讓他去管帳,在一點點得告訴他,其實這些家産都是你的。這就是令得伏藏,這些東西都是你的,還有夜明珠。一個貧窮的人,父母去世前在他衣服裏縫了一個夜明珠,價值連城,他自己不知道,每天去討飯,有一天一個人告訴他,他的衣服裏有個摩尼寶珠,你爲什麼要討飯吃呢?佛就是這樣的,告訴你,你本來就有無價之寶,你若今天討飯是不應該的。
菩薩能夠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所以他才是菩薩,普賢就是這樣做的,那我們怎麼辦?不學普賢菩薩就不能成佛。
下面的經文是:“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
這是太偉大了,隨順衆生就是供養諸佛。我們來隨順衆生和供養諸佛分別開來。我們供養諸佛後,掉頭可能去與衆生吵架,這與佛法絕對不相應,佛告訴你,你若是對衆生好就是對我好,供養了他們就等于供養了我。不像李HZ所說“你就信我吧!你信別人不行了,這很麻煩。”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則爲尊重承事如來,如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覺。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中不能成無上正覺。
爲什麼要這樣說?因爲菩薩能如意隨順衆生,則尊重衆生,就是尊重供養諸佛如來。你若能讓衆生高興,就是讓諸佛而來高興,就是供養諸佛如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我們看是有很深界限的,很難打破,現在我們一定要打破這個界限。如果對于衆生能夠尊重承事,爲衆生服務。做衆生馬牛,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就是孝敬服務于如來。否則,你是佛子,只有其名無其實,無有是處,可見如能使衆生生起歡喜心,就是是一切諸佛如來也生起歡喜心。
有人拜完佛,扭過頭與衆生急了,吵起來,打架嗔恨。我告訴你,你可以得罪佛都不能得罪衆生,當然我們是不會去得罪佛的。爲什麼?佛絕對慈悲心,絕對不會懲罰任何一個衆生。但如果你去得罪衆生,他會報複你,而佛不會。所以千萬要與衆生搞好關系,與衆生搞好關系,就等于與如來搞好關系,則一切如來歡喜,“真是我的佛子。”如果你沒有做過,佛陀會感覺你與我不相應。因爲諸佛如來得真如入不二法門,深契得不二法門,空空相應,衆生空,自己也。所以與衆生能夠一體,如此即能人溺己溺,衆生掉到河裏了,就等于自己掉到河裏一樣,也一定要去救他,不救他就不能夠是同體。
于是就衆生是一體,救別人就是救自己。沒有一點點占了便宜的感覺,爲什麼不救,不救說明你慈悲心還沒有,你沒有慈悲心,你怎麼成佛?于是就能發起大悲,同時因爲大悲的緣故,而生起覺悟之心,發起菩提心了。因爲能生起覺悟之心,于是就能成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能夠成佛了。因爲你覺悟了,佛譯爲覺悟,覺者,他覺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了事物的真相,相是空相,發性是空性,所以也才能自在,他不去執著而我們執著慣了,讓你放下,你也放不下。只是衆生份上,生佛隔絕,太遙遠了,需要轉換觀念,才可以打成一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處要熟,熟處要生,對于五欲六塵我們太熟了,我們要生,對于佛的境界,對于法性我們生了。所以我們要熟起來。正是因爲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二者之間的距離慢慢的拉近。
隨好的是相應和相契,那你也成佛了,只是你現在終于找到方向了,這就很可貴。需要轉換觀念,才可能打成一片,正是因爲如此,就如同曠野,沙漠之中,沙漠中有一個大樹王,大樹非常大,即使人在生死旅途中,雖無善根,卻有大樹王之根,伏藏于內,這是法性,衆生與佛同法性,“根若得水澆灌”,只要有人去澆灌你,你去轉變觀念,便可枝繁葉茂,花果滿枝,大樹裏馬上長滿了花果,大樹王之根即是法性,樹枝比喻智慧,樹葉比喻入定,花比喻菩薩行因。
因行之際,所做的一切努力度衆生,幫助所有衆生離苦得樂,所有的一切行爲都是花。果比喻菩提妙果,衆生在生死曠野得輪回中,菩提樹王也是同樣的道理,菩提比作樹王,即能以一切衆生而爲樹根,沒有這個根不行,衆生是我們的根,我們學佛要靠衆生,你若不靠衆生,你永遠成不了佛。這裏面有說法。
而爲樹根,也就是法性。因爲你在衆生身上,你去透視法性的,諸佛菩薩就是樹根生出的華果。有衆生,他是根,所以諸佛菩薩是花果,用大悲水來澆灌樹根,即是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的智慧華果,絕對能成就。爲什麼這樣說?如果諸菩薩用大悲水饒益衆生,即澆灌樹根,就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得花果。就是自利,所以佛教講的自利利他,先是利他,菩薩先利他後利自己,自己沒有成佛還要幫助別人,這真是大公無私。
通過以上,總而言之,所以要說菩提屬于衆生,如果沒有衆生的話,所欲的菩薩終究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如果沒有衆生,所有的菩薩終究不能成就佛果。所以說菩提屬于衆生,衆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度衆生,才能成佛。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話說得非常非常的透徹,學佛就一定要和衆生搞好關系,這種搞好關系不是相互利用,是大悲心,是菩提心。沒有大悲心,沒有菩提心就終究也不能成佛,菩薩也是假菩薩,還是因爲理解到這一點,我們才會理解“與諸病苦,爲做良醫。”一定要幫他,不幫他怎麼行呢?不幫是不可以的,別人正在有病,你一定要做一個很好的醫生。“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走迷了路,一定要拉人回來,“于暗夜中,爲作光明。”找不到路了,你要告訴他,“于貧窮者,令得伏藏。”你告訴他,他自己就有無價的摩尼寶珠,不會這樣貧窮,每個人都有(結束)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