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七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七)

  根據錄音整理 慧智初校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衆生,不是憑關系好才幫他,萍水相逢一樣也可以幫他。因爲菩薩是學平等的,如不平等就沒有辦法饒益一切衆生,放下即變成放棄,隨緣就變成隨便了,圓融就變成圓滑了,這是不可以的。如果是這樣即等于佛法走了一種極端。就像是一種借口一樣,就像我們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誰知道你心裏有沒有佛啊!一定要把它說出來,就意味著你心沒有佛,只是你想找一個非常漂亮的借口來墮落。這個是不可以的,爲什麼呢?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則爲隨順供養諸佛,所以衆生和佛都是空行,都是法行,正是因爲法行,你一定要對衆生好一點,你對衆生好一點,你就等于供養諸佛了。

  若于衆生尊重承事,要爲衆生做馬牛,服務衆生,爲人民服務絕對來自佛教,爲大家服務,不然的話怎麼可能呢?你想想看,人是有我的,有我他就自私,自私他就不會全身心投入。佛教恰恰是學無我的,應爲無我所以能夠無私,因爲無私,所以能夠無所畏懼。生死都可以放下,更何況爲衆生做馬牛啊!應該能夠。

  “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如果我們做得不太好,我們總是與衆生計較,或者我們信佛別人不信,或者我們吃素別人不吃,我們心裏會覺得不舒服,要知道,學佛是你自己選擇的,吃素也是也自己選擇的,你又爲什麼不平衡呢?如果你一定要與衆生計較,那說明你還不想學佛,如果你真想學佛,那你一定會原諒衆生,一定會包容衆生,一定會慈悲衆生。一定會爲衆生做點什麼!而不是讓衆生爲你做點什麼……這是最關鍵的。不然的話,你憑什麼成佛呢?你在衆生面前你有理,在佛那兒你又成了佛,好處都讓你得了嗎?沒有這樣的事。只有放下才能自在,這個不是功夫,一心可以二用,什麼都做不成的。

  有一個故事,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歲,有一個居士,七十多歲,老和尚要圓寂了,這位居士就去了,說:“師傅您一定要住世啊!”請佛住世,居士不知道這個,他是因爲感情所至,老和尚說:“哎!無常啊!無常。”居士說“不行啊!”我替你死了吧,老和尚被感動了說“我們抓揪兒吧”。說完了之後,那個居士一下就急了,“哎呀!我不能死呀!我還有兩個孩子……” 因爲他抓的是“往生”,老和尚笑了,說:“咳,你那個不是死啊!我抓的才是死呢!你那個是往生。往生你害怕什麼呀?”事實上,老和尚連死都不怕,那個居士往生他都恐懼,你說是真學佛的還是假學佛的?一定就是假學佛的,沒有落到實處,真正的佛教徒,他不應該挂礙,生死隨其自然,由他去。那你就自在了,所以學佛很難啊!

  有一位老師傅給我寫一信問:“什麼時候能開悟呢?什麼時候能成佛呢?”其實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曆啊,剛一學佛就總問這個問題,其實你不要去問結果,你耕耘,就好了。你每天扪心自問,你究竟做了多少,改變了多少自己的障礙、煩惱習氣、毛病呢?如果你從來也沒有改變過,你又怎麼期望自己成佛呢?我想成佛這件事,若你真的什麼也不做,成佛就是打妄想。如果打妄想能成佛的話,那所有的人都成佛了,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所以成佛從什麼時候開始,就從我們的第九恒順衆生開始,就從這裏開始你就能成佛,如果不從這裏開始那你憑什麼成佛?這個做起來很不容易。 舉一個例子,我們用一只手拿起一個茶杯,你還想再拿別的東西,你只能把茶杯放下,你才能再拿起別的東西,否則你這只手還能在幹什麼呢?什麼也拿不起來。所以恒順衆生就是由他去了,由他去而改變他,隨著他的法性慢慢的去用一種方法誘導,轉化他。並不是把他放縱不管,盡你所能的轉化他。當然不是一廂情願,不是貪心,也不是嗔恨心,也不是愚昧心,是智慧心,法性心。

  下面的經文是:“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

  大悲心同體的,救他就是救自己,因于衆生,而起大悲,所以你能生發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爲你的慈悲心現前,你感受到同體了,你就感覺到平等,所以就是菩提心,智慧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因爲沒有菩提心,怎麼能成佛呢?

  “譬如曠野沙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根就是法行,就是空行,如果你不斷的與他相應,你這大樹就會枝繁葉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你只要去澆水的話,哪怕你是在生死之中,你也可以解脫,

  “一切衆生而爲樹根,諸佛菩薩而爲華果。”把他比作樹根,所以一定要在那根上去澆水,因爲一切衆生都是空性顯現,都是我心中的衆生,如果是你心中的衆生,難道你不管嗎?如果他與你毫無關系,你當然不管,但是作爲人來講,你可能會這樣認爲,但是作爲佛教徒來講,你必須去轉變一種觀念,一種非常非常陳舊的觀念。只有從那裏走出來,才可能擁有成佛的資糧,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薩菩提故。”所以不白做的,哪裏有白做的事?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的去做,還用問將來如何呢?就怕我們做不好,做好了就不問了,什麼都不再問了,所以一定要明白“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這就是“華嚴”境界,很難讓人相信,所以稱華嚴經王。最初佛陀說叁七華嚴的時候沒有人能相信,趕緊都跑掉了,因爲大家的根基不對,大家的那種急迫的出離心,只是對《華嚴經》不契機。

  下面的經文是:“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解,以于衆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衆生故,可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衆生,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以及與會大衆說,“善男子,你對這其中的奧妙,也應該這樣去理解。”用對衆生平等心的緣故。平等心,人是最自私的,如果你與衆生真的是一體,那你一定會幫助自己,如果你把衆生看作就是自己,你一定會很好的對待他。因爲平等心,所以就能成就圓滿的他,不二的大悲,圓滿幫助自己,有多大能量就用多大能力去幫助他。如果你沒有能力,你還可以去觀想,你還可以生起慚愧心,你覺得你自己的福德因緣還不夠,你還要努力去精進修行,因爲大悲是隨衆生而生起的緣故。如果沒有大悲,那我們也就沒有了成佛的資糧,如是就能夠成就供養如來,要與衆生平等處好關系。在他最需要的時候,你能出現,那麼也就能夠供養如來了,因爲衆生就是佛,因爲在《華嚴經》入法界品,這一品衆生就是法界,爲什麼?因爲衆生就是法性,空性既是法性,衆生哪個不空呢

  都是空的,包括有情的無情的都是空的,作爲有情稱佛性,都是空性,對于無情稱法性,如果我們從法性流露出來,你看那衆生,他就是佛了。他如果是佛的話,那你一是對他很好,但是我們都狹隘,都自私,心量都非常不夠,需要去調整,去改變。至少可以不煩惱,你看開了,很多事情很坦然,很淡然。這一點就能夠自利啊!有大利益啊!更何況,你對待衆生好的時候,回報也一定是感恩,輾轉增上,佛法就是這樣弘揚開來的。憑著人格魅力不是憑刀槍,所以佛教從來不會因爲信教而發生戰爭。

  因爲衆生就是佛,十方諸佛如來從來不會因爲信教而發生戰爭。因爲衆生就是佛,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佛身都是空性,我們度衆生十度心中的衆生,我們一定會對他好,如果他不接受,你也去改變他,在心裏的去改變他,你不可以爲自己找一個漂亮的借口,而不去慈悲的保護于他。

  菩薩就應該這樣去恒順衆生,就應該如此,受了菩薩戒一定要落到實處,所以菩薩種性的培養從哪裏啊?從空性開始,在我們受菩薩戒時,在我們見到豬馬牛羊,我們說:“汝癡汝是畜生,汝發菩提心”,它會發什麼?他不會發的,但是你發了,你成就了,因爲那個衆生就是你心中的衆生。然後你能夠去念,你能夠這樣把它當作道場,他就是道場。如果你不去做,你就是錯過了一次機會,你憑什麼成佛呢?你又何必總問:“什麼時候能成佛呢?”把握機會,你憑什麼成佛呢?

  把握當下,像倓虛法師講的“佛祖家當,本地風光,八面玲珑,不加色妝。”沒有棱角的,他都是圓的。“千年大計,最懼裝潢。”你心態要改變,一定都是,你心態若不改變,一切都不是佛法。所以說有意求全,反至損傷。你爲何要問呢?還是問自己的心呢!

  因爲我們的心如何,自己比較清楚,人最可憐的是什麼?經常會欺騙別人,這個可以理解,欺騙自己不應該。如此恒順衆生則能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虛空都沒有了,衆生也沒有了,衆生的業力也沒有了,衆生的煩惱也沒有了,都徹底沒有了。那個時候,我們這種恒順衆生的願力行願也沒有窮盡,都沒有了我也不會停止我的恒順衆生,依然會。你想想看,就是永遠永遠的都能夠堅持這樣,這就是華嚴經的境界,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並且又能念念相續,綿綿不絕,甚至身語意業永遠永遠都不知道疲倦,也不厭煩。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朋友天天聊也受不了,我們都有厭煩心,疲倦心,但普賢菩薩的恒順衆生沒有倦厭之心,當然十大願王都沒有疲厭心,都是對衆生說的。衆生要成佛,必須要這樣。不這樣憑什麼成佛呢?有人說“我不知道學佛怎麼學啊!”不知道,學《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就學的很好。一定會學的很好。如果你學不好的話,諸佛菩薩就是大妄語,可能麼?佛菩薩就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怕的就是我們沒有落到實處。沒有落到實處還有什麼用?可見人人都可以爲善財,人人都可以做普賢,人人都可以成佛。

  的確如此,如果不違背我們最初信仰的…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