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發心,我們即應該自己反思,反想改變一下,自己才能有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其實就是告別,就是新生。走在這條路上你是開始,但隨時都可以是目的。如果你不明白,永遠就路,永遠在走,永遠在盲修瞎練,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其實就是目的。但是這難明白,因爲佛陀是徹底明白,菩薩是正在明白,我們想要明白,一直想要成佛,一直想要開悟,但是就沒有做衆生開悟的事情。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不打妄語真正學佛,就應該從恒順衆生開始,學佛容易呀,行起來難,念佛容易,修心難,都是難啊!很多人總是告訴別人念佛。
下面的經文是:“複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長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在此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以及與會大衆諸佛菩薩說:善男子,所謂普皆回向,就是從最初的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這些所有的功德,我都做了,我都去實踐了。那都有功德,肯定功德無量,把這些功德毫無保留都會回給法界衆生,我都把他給出去,誰願意幹?誰都不願意幹,自私,心量不夠,你有多大量,你就有多大福啊!爲什麼?因爲沒有心量,總會斤斤計較,消化不良啊!所以正是因爲有這樣大的心量能夠把這些所有的功德回向給法界衆生。才能成佛。不回向不行,回向不會讓你功德減少,反而使你的功德更加增上。這樣的好事爲什麼不做呢?當然如果動念不對,說爲了占便宜才做的,那與回向還是不相應。因爲你跟衆生是一體,你才願意把這些所有的功德,心甘情願的給予他們,布施出去。
希望這些功德都給予法界衆生之後,願意所有的法界衆生都能夠長得安樂,不再有病苦的纏繞,大家不要的病。但是現實的衆生哪個沒有病呢?不是身體病,就是精神有病,都有病,有一句話“走路不哼哼就算好人了。”這說明都是有病的,只是從表面上看,他好像沒病,事實上病得很重,至少有八苦。想要行惡法,不得成就,因有此回向功德,衆生想要持行惡法時完全不能成就,並且每一個衆生所有的善業都能夠因回向而速得成就。你修行得善法也能很順利的成就,從而關閉一切諸惡趣門,你就永遠不再墮叁惡道。有這麼多的好處。回向就是回頭,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當然回頭是擴展心量,就像“如意”,“如意”就是回頭,所以才如意,不然的話,能如意麼?不回頭,撞得頭破血流。回頭是岸麼。所以他給我們的啓示應該是這樣的。
並且同時能夠開示衆生證入涅槃正路, 涅槃是我們的歸宿,涅槃就是空性,我們達到與空性相應的一種結果,稱涅槃。涅槃有差異,有大涅槃指佛,佛的涅槃與二乘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是在與空性相應的。只是相應的有淺有深而已。即使不能也不會失去人天正路。假使不能證入涅槃,還可以生人天善道。所以回向就有這樣大的功德,能不回向麼!原來我們回向的時候我們從來也沒有想過有這樣大的功德,這麼多的好處,但願今天我們明白了,明白了就要調整自己的想法,調節自己的觀念,能夠與回向的真實意去相應。
下面的經文是:“若諸衆生因其積聚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另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可見我們所學的回向是前面九種功德最後的結果。總結,這樣總結是最圓滿的。我們所有的佛事、所有的善業、所有念經等、所做的一切都要很好回向,認認真真的回向,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如果諸衆生發動自己的身口意而造作惡業,最後受果報。如果衆生因爲貪嗔癡發動所積集的諸惡業,衆生難免如此,有貪嗔癡發動自己的身口意,而造作惡業,最後受果報。如果衆生因貪嗔癡發動所積集的惡業,並因此而感召極重的苦果,比如墮地獄,無間地獄,阿鼻地獄,鐵圍山,讓人感覺恐怖異常,非常害怕,但是行善的人看得坦坦然然,而做壞事的人看了,他毛骨悚然,爲什麼?不一樣,他知道自己沒有做壞事,他會以此爲警惕,有人說不是“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怎麼會有地獄呢?有啊!因爲我們的衆生走不出那種假象,所以《維摩經》中講“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意,意不亡。”沒有我,沒有造作,沒有受者,叁者了不可得,但是善惡之意,意不亡。那種幻化的情景還會展現出來,所以爲什麼要相信因果。相信因果,如是因,如是果,明白了如是因不去造,就不會得如是果。假使今天因爲貪、嗔、癡所造的諸惡業,所感召的一切極重苦果現前了,怎麼辦,學習普賢菩薩“我都願意替他們來承受。”但是這裏面也有一個問題,我有一個同學和我講有一個佛教徒,老去騙人,總是去給別人看病,跳大神兒騙人,一次不小心,把腿弄斷了,住進醫院治療,有一個非常相信他的熟人去看他,他對這人說“哎!我這是代你受過的……”這是騙人的。真正代衆生承受,是衆生都能夠得解脫,人生是苦,究竟圓滿,成就無上佛果菩提,希望那些受苦的衆生,極苦的衆生也希望他們轉變觀念,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永遠解脫。如果沒有廣大心,沒有成佛的心,絕對不能代衆生受苦。因爲你的心量是實在的,你有分別心,你總是認爲很吃虧,那你願意做麼?
所以說一定要有廣大心,一定要有成佛的心,一定要有大悲心,因爲同衆生一體了,你才能夠代衆生受苦,不然你不能發起這樣的大心。憑什麼?成佛呀!大心就會有大福,心量小還是輪回。代衆生苦有七意。第一是悲心,第二是做增上緣,釋迦牟尼佛雪山六年苦行啊!那是虐待自己嗎?不是的,因爲身體是假的,所以它可以苦行啊!破那種有實在的身見,因此他們溝渠那樣的苦行,鍛煉,身性的考驗。所以有時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考慮問題,如釋迦牟尼佛,訪道尋師,苦行六年,也意味著他還沒有尋找到一條究竟解脫的路,只有見了六天坐禅,夜睹明星悟道的時候,才得出一個結論,“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六天成就了,而那六年卻沒開悟,但想想看,若無此六年哪裏有此六天,開悟的一刹那,是不會有的。
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學佛事可以走彎路的,但這個彎路是什麼?就是一種磨練和鍛煉,沒有這樣的一個過程,你怎麼可能成就啊!“不經一番寒徹骨,焉知梅花撲鼻香。”梅花是在冬天裏開的,面對嚴寒的考驗,才可能綻放出自己的芬芳,獨特的芬芳,其他的花朵則不可以這樣,也不能夠如此。 第叁點留惑潤生,代苦能夠了,但他不了,我們知道觀音菩薩,他叫正法明如來,他已經成佛了,爲什麼他又來做菩薩呢?這叫留潤惑生,留著一點點迷惑,然後來惑澤衆生,爲了衆生自己不成佛,自己不以佛像來顯現,以那種慈悲的菩薩像而出現,這是留惑惑生。能了我不了。 第四點殺惡衆生代苦,當衆生造極苦之業。如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的時候,因爲有五百商人,有一個強盜要殺,釋迦牟尼把這個強盜殺死了,代替救衆生,免得衆生墮落,免得他人墮落。我替你死。我自己墮落。有這樣的想法。 第五種處惡趣代苦,如在往劫,在過去時,在一個國土天大旱,他變成一條大魚用肉來布施給衆生,那魚非常大,全村子的人都得以維持生命,所以他處惡趣代衆生受苦。 第六種純真之願代苦,發願要爲衆生代苦。 第七是自他無疑故代苦,平等,他就是我,這裏有一個問題,有緣的衆生可以代,無緣的衆生他自甘墮落,想代也代不了,有緣的你才能替代,可見菩薩也應該這樣修學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我的這個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小向大,回邪向正的這個回向心不能窮盡。而且還能夠念念得相續,綿綿不絕。還能夠無有間斷,甚至身語意業永遠永遠都沒有疲厭,也沒有厭煩,所以我們應該學習普賢菩薩,學習普賢菩薩的普皆回向,哪怕有一點的功德,有一點的善業,都要與衆生一同來分享,一同來分享。這是真的大公無私,時間上的大公無私是假名而已,活得很累,你只要有心就好,當然這也不是一種吝啬的借口,不要力不能及,自己能扛一百斤,卻非要扛二百斤,自己累趴下了,這樣對自己是沒有益的。同時不時還要講究力量的,比如說,你沒有去西方極樂世界去,還先把房子布施出去,你沒往生,你先暫時住著就好了,佛法原則上,大方向一定要正本清源,至于在細節上可以隨緣,量力而行,但是心態要改變,心量要拓展,非常關鍵。
下面的經文是:“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的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
這是總結普賢菩薩行十大願王的利益,總結有非常多的好處。使善財童子及其與會大衆都要廣泛的知道,普賢菩薩行十大願王的利益,不然在娑婆世界的衆生,有利益才做,沒有好處不願意做,因爲這是對機,世間有句話“你給多少錢,我幹多少活。”由此相似,沒有利益我不幹,這個很正常,所以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這就是作爲菩薩摩诃薩的十種大願。”
如說修行才能具足圓滿,說了是說了,你還得去做,…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