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七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七)

  根据录音整理 慧智初校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众生,不是凭关系好才帮他,萍水相逢一样也可以帮他。因为菩萨是学平等的,如不平等就没有办法饶益一切众生,放下即变成放弃,随缘就变成随便了,圆融就变成圆滑了,这是不可以的。如果是这样即等于佛法走了一种极端。就像是一种借口一样,就像我们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谁知道你心里有没有佛啊!一定要把它说出来,就意味着你心没有佛,只是你想找一个非常漂亮的借口来堕落。这个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呢?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所以众生和佛都是空行,都是法行,正是因为法行,你一定要对众生好一点,你对众生好一点,你就等于供养诸佛了。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要为众生做马牛,服务众生,为人民服务绝对来自佛教,为大家服务,不然的话怎么可能呢?你想想看,人是有我的,有我他就自私,自私他就不会全身心投入。佛教恰恰是学无我的,应为无我所以能够无私,因为无私,所以能够无所畏惧。生死都可以放下,更何况为众生做马牛啊!应该能够。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如果我们做得不太好,我们总是与众生计较,或者我们信佛别人不信,或者我们吃素别人不吃,我们心里会觉得不舒服,要知道,学佛是你自己选择的,吃素也是也自己选择的,你又为什么不平衡呢?如果你一定要与众生计较,那说明你还不想学佛,如果你真想学佛,那你一定会原谅众生,一定会包容众生,一定会慈悲众生。一定会为众生做点什么!而不是让众生为你做点什么……这是最关键的。不然的话,你凭什么成佛呢?你在众生面前你有理,在佛那儿你又成了佛,好处都让你得了吗?没有这样的事。只有放下才能自在,这个不是功夫,一心可以二用,什么都做不成的。

  有一个故事,一位老和尚活了一百岁,有一个居士,七十多岁,老和尚要圆寂了,这位居士就去了,说:“师傅您一定要住世啊!”请佛住世,居士不知道这个,他是因为感情所至,老和尚说:“哎!无常啊!无常。”居士说“不行啊!”我替你死了吧,老和尚被感动了说“我们抓揪儿吧”。说完了之后,那个居士一下就急了,“哎呀!我不能死呀!我还有两个孩子……” 因为他抓的是“往生”,老和尚笑了,说:“咳,你那个不是死啊!我抓的才是死呢!你那个是往生。往生你害怕什么呀?”事实上,老和尚连死都不怕,那个居士往生他都恐惧,你说是真学佛的还是假学佛的?一定就是假学佛的,没有落到实处,真正的佛教徒,他不应该挂碍,生死随其自然,由他去。那你就自在了,所以学佛很难啊!

  有一位老师傅给我写一信问:“什么时候能开悟呢?什么时候能成佛呢?”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啊,刚一学佛就总问这个问题,其实你不要去问结果,你耕耘,就好了。你每天扪心自问,你究竟做了多少,改变了多少自己的障碍、烦恼习气、毛病呢?如果你从来也没有改变过,你又怎么期望自己成佛呢?我想成佛这件事,若你真的什么也不做,成佛就是打妄想。如果打妄想能成佛的话,那所有的人都成佛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以成佛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从我们的第九恒顺众生开始,就从这里开始你就能成佛,如果不从这里开始那你凭什么成佛?这个做起来很不容易。 举一个例子,我们用一只手拿起一个茶杯,你还想再拿别的东西,你只能把茶杯放下,你才能再拿起别的东西,否则你这只手还能在干什么呢?什么也拿不起来。所以恒顺众生就是由他去了,由他去而改变他,随着他的法性慢慢的去用一种方法诱导,转化他。并不是把他放纵不管,尽你所能的转化他。当然不是一厢情愿,不是贪心,也不是嗔恨心,也不是愚昧心,是智慧心,法性心。

  下面的经文是:“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大悲心同体的,救他就是救自己,因于众生,而起大悲,所以你能生发大悲心。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为你的慈悲心现前,你感受到同体了,你就感觉到平等,所以就是菩提心,智慧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因为没有菩提心,怎么能成佛呢?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根就是法行,就是空行,如果你不断的与他相应,你这大树就会枝繁叶茂。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你只要去浇水的话,哪怕你是在生死之中,你也可以解脱,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把他比作树根,所以一定要在那根上去浇水,因为一切众生都是空性显现,都是我心中的众生,如果是你心中的众生,难道你不管吗?如果他与你毫无关系,你当然不管,但是作为人来讲,你可能会这样认为,但是作为佛教徒来讲,你必须去转变一种观念,一种非常非常陈旧的观念。只有从那里走出来,才可能拥有成佛的资粮,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萨菩提故。”所以不白做的,哪里有白做的事?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去做,还用问将来如何呢?就怕我们做不好,做好了就不问了,什么都不再问了,所以一定要明白“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就是“华严”境界,很难让人相信,所以称华严经王。最初佛陀说三七华严的时候没有人能相信,赶紧都跑掉了,因为大家的根基不对,大家的那种急迫的出离心,只是对《华严经》不契机。

  下面的经文是:“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可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以及与会大众说,“善男子,你对这其中的奥妙,也应该这样去理解。”用对众生平等心的缘故。平等心,人是最自私的,如果你与众生真的是一体,那你一定会帮助自己,如果你把众生看作就是自己,你一定会很好的对待他。因为平等心,所以就能成就圆满的他,不二的大悲,圆满帮助自己,有多大能量就用多大能力去帮助他。如果你没有能力,你还可以去观想,你还可以生起惭愧心,你觉得你自己的福德因缘还不够,你还要努力去精进修行,因为大悲是随众生而生起的缘故。如果没有大悲,那我们也就没有了成佛的资粮,如是就能够成就供养如来,要与众生平等处好关系。在他最需要的时候,你能出现,那么也就能够供养如来了,因为众生就是佛,因为在《华严经》入法界品,这一品众生就是法界,为什么?因为众生就是法性,空性既是法性,众生哪个不空呢

  都是空的,包括有情的无情的都是空的,作为有情称佛性,都是空性,对于无情称法性,如果我们从法性流露出来,你看那众生,他就是佛了。他如果是佛的话,那你一是对他很好,但是我们都狭隘,都自私,心量都非常不够,需要去调整,去改变。至少可以不烦恼,你看开了,很多事情很坦然,很淡然。这一点就能够自利啊!有大利益啊!更何况,你对待众生好的时候,回报也一定是感恩,辗转增上,佛法就是这样弘扬开来的。凭着人格魅力不是凭刀枪,所以佛教从来不会因为信教而发生战争。

  因为众生就是佛,十方诸佛如来从来不会因为信教而发生战争。因为众生就是佛,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佛身都是空性,我们度众生十度心中的众生,我们一定会对他好,如果他不接受,你也去改变他,在心里的去改变他,你不可以为自己找一个漂亮的借口,而不去慈悲的保护于他。

  菩萨就应该这样去恒顺众生,就应该如此,受了菩萨戒一定要落到实处,所以菩萨种性的培养从哪里啊?从空性开始,在我们受菩萨戒时,在我们见到猪马牛羊,我们说:“汝痴汝是畜生,汝发菩提心”,它会发什么?他不会发的,但是你发了,你成就了,因为那个众生就是你心中的众生。然后你能够去念,你能够这样把它当作道场,他就是道场。如果你不去做,你就是错过了一次机会,你凭什么成佛呢?你又何必总问:“什么时候能成佛呢?”把握机会,你凭什么成佛呢?

  把握当下,像倓虚法师讲的“佛祖家当,本地风光,八面玲珑,不加色妆。”没有棱角的,他都是圆的。“千年大计,最惧装潢。”你心态要改变,一定都是,你心态若不改变,一切都不是佛法。所以说有意求全,反至损伤。你为何要问呢?还是问自己的心呢!

  因为我们的心如何,自己比较清楚,人最可怜的是什么?经常会欺骗别人,这个可以理解,欺骗自己不应该。如此恒顺众生则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虚空都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的业力也没有了,众生的烦恼也没有了,都彻底没有了。那个时候,我们这种恒顺众生的愿力行愿也没有穷尽,都没有了我也不会停止我的恒顺众生,依然会。你想想看,就是永远永远的都能够坚持这样,这就是华严经的境界,事事无碍,理事无碍。并且又能念念相续,绵绵不绝,甚至身语意业永远永远都不知道疲倦,也不厌烦。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朋友天天聊也受不了,我们都有厌烦心,疲倦心,但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没有倦厌之心,当然十大愿王都没有疲厌心,都是对众生说的。众生要成佛,必须要这样。不这样凭什么成佛呢?有人说“我不知道学佛怎么学啊!”不知道,学《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你就学的很好。一定会学的很好。如果你学不好的话,诸佛菩萨就是大妄语,可能么?佛菩萨就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怕的就是我们没有落到实处。没有落到实处还有什么用?可见人人都可以为善财,人人都可以做普贤,人人都可以成佛。

  的确如此,如果不违背我们最初信仰的…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