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八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八.终) 根据录音整理 慧智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下面的经文是:“得授记已。终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心而为利益。不久当作菩提道场。降服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蒙佛授记,将来做佛,一旦往生九品莲台,任何一品,到了西方都会蒙佛授记。授记之后,还要经过在无量劫的时间里在十方无量世界用智慧的力量随顺众生,应机施化,利益众生,也即是还要行菩萨道,不要以为到了极乐世界一劳永逸,还要继续努力。利益众生,当然在极乐世界那样的环境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互相学习,不像在娑婆世界,你修行,他可能在那里冷嘲热讽,“假正经干什么?”恐怕会有这种情况,不久就会坐菩提道场,降服魔军侵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大转佛法微妙*轮,破邪显正,导引众生解脱苦海。并能随顺众生的根性,能使佛刹中极微尘数的世界众生发起觉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 学佛不发菩提心是没有意义的,对机说法,是那些众生逐渐与佛陀的距离不断的接近,所以就一点点成熟了,如此也会无穷无尽,此中久与九不可以为定长,定短的时间。在《维摩诘经》里讲如有人喜欢长的时间,诸佛菩萨就可以把七天变成七劫,如果有人喜欢短,诸佛菩萨就可以把七劫变成七天。你说微妙不微妙,是啊!众生喜欢什么,他就给转变什么,恒顺众生,目的是为了度你,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没有众生相,不妨度幻化众生,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度起来也不累,如果都是实实在在的,口干舌燥最后急了。如果没有人相、我相、佛相,也不妨成幻化佛,应该是在我们心中的成就。 下面的经文是:“善男子,彼诸众生,菩萨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送,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以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种,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意。普观十方尔说偈言。” 普贤菩萨又对善才童子及于会大众。善男子你们这些众生如果信受这十大愿王的行愿,并受持读诵,且能广为人说,如是等所有功德,唯佛与佛方能知晓,连菩萨都不知道,所以非常微妙,其余众生又哪里能知道呢?包括菩萨,法身大士都不知道,只有佛知道,菩萨,三乘知道但都不究竟《华严书抄》举十种书写、供养、转诵、听闻、拼读、受持、读诵、奉诵、思维、修习。在这里仅有四种,但是已经够了。所以众生听起此十大愿王不生起疑心,只有佛才知道这功德,应该认真诚心的接受。及传之于耳,领纳一心,受持读诵,耳朵听完之后开始感受思维,思维好了马上受持读诵,恭敬的书写,好能书写,增加记忆力。并广为人说。目的是教化他人也能受益。我受益了把这个法喜同样布施给众生。这就是随喜,也是布施,也是回向,否则的话,独善不若与人乐,一人快乐不如大家快乐。 如是这些读诵演说普贤行愿品的人于念念之中所有行愿都能得以成就,而且持诵普贤行愿品的人在念念之中所有的行愿都能够满愿。都能够得以成就,所获得的福报,不断的积聚无量无边,是自己受益。能够成就而且成就也无量无边,自受益。同时又能在烦恼的广大苦海当中拔济众生,使之出离,可以告诉别人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他受益,自己也能受益也能使他人受利。自利利他,念阿弥陀佛,佛往生极乐。有事理的不同,从事相说《阿弥陀经》“据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他解脫了。这是事相,想想我们坐飞机、坐火箭、坐什么于一念倾也往生不了。《华严经》告诉我们一种最好的方法就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于一念倾。因为在法性上,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清静心上去往生,所以从理体上说阿弥陀佛为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即是如实智,根本智,空阿!空性就是法性,无量寿就是如实理,无量无边。因为空性就是无量无边。理智不二,依正平等,一如,如是性,如是情亦无情,同圆种智,平等无儿,常寂光土就是法身,因此唯心净土,在《人王般若经》中有这样的说法“三贤十地住果位,唯佛一人居净土。”因为那是究竟的常寂光土。这是普贤菩萨摩诃萨要重宣的十大之意,使大家跟深刻的理解受益。目的是普劝十方众生“尔说偈言”,偈言先放一下然后再说。 善知识难遇,佛法并不是说我们的一切不可以改变,但是你得愿意,想办法去改变你得有条件,有缘分改变,下品下生的条件造五逆十恶,因随恶道遇到善知识,教令念佛,求生心切十念往生,五逆十恶很可怕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即使是这样的人,佛陀也慈悲他,本来是堕无间地狱的,但是一遇到善知识,给他解释马上让他念佛,他求生心切,十念就往生了。 如果众生都能以颂普贤行愿品为往生的助行,无疑我们往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往生极乐也就多了一个助缘,所以何乐而不为呢?普贤菩萨能够导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应该非常珍惜这样的因缘。应该读诵,受持《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在此我们来了解一下贤首大师的《十门料简》这十料简是评定修行的境界,知见的。我们把这十料检展开来衡量一下自己到底属于哪一料检,如果说不合正法,应该改变,合乎正法应该努力精进。 第一,舍教施心,巧违狂惑,即背舍佛教,以自己为识,根本不信佛教。他说“哎!我心好就行了。”谁知道你心好不好,自诳诳他,自惑惑他,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使你慢慢的越来越狂妄,你自己迷了,别人可能受你影响,所以这种想法是不应该的。 第二,背教执执,共修无疑,虽无狂惑,但本色一致爽以背教故,盲修瞎练,自己不知走哪一条路,只有热情,没有智慧也不行。 第三,是习教不解,以求名利,学教不解,教义终弃,故谤佛以求名利。把佛拉过来,以法师佛教的称呼去欺骗众生,求名求利,假和尚,假活佛就是这样的,你又不认识他,最后上当,受假和尚,假活佛骗。然后说“我可不信佛教了等等,把我骗了。”你见那个出家人不是真的,现在假货太多了,出家人也一样。假的也有。 第四,逐文读诵,既读而不解。你也去读普贤行愿品,读了一遍又一遍,而不理解,不理解其意,顾不得深意,而得种福,仅仅种福而已,不能求解。 此四种全是不可以依据的。以下从第五开始乃至第十,从浅至深,随机悟入都是去凡成贤的方便,只有第十门为究竟门。 第五,读而分解,多读少修;读了也有一部分理解了,但是读了很多,理解的只是一点点,就修了这一点点,所以有少许功德,少许的功德也是成佛的资粮啊!弥勒菩萨为什么没成佛啊?因为他不精进,他比释迦牟尼佛早发心好几十劫,就是因为不精进,懈怠。 第六,博文约意,起意专修;博来许多的景点,甚至三藏十二部而收益甚少,读了很多的经典,收益却很少,深知唯一心法于是专门修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现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也很了不起。 第七,得意为修,不复询言,得到佛法精华了,立刻就修行,不再讨论文字,如六祖,他不识字,却能悟入如来深义。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悟。所以六祖是大根器人。六七应属顿教,顿悟法门这很了不起。 第八,得指乘性,依教修行;得佛法的宗旨,与法性相应,与空性相应了。既能依此起修,即行解不二,如果能够去修行,行解不二,也受大利益。 第九,持教观理,不执不著;理解真空理,持教不碍观理,观理不碍持教。现代话讲是理论联系实际,即是如实如行,如行如说。怎么说就怎么行,怎么行就怎么说,理论联系实际。 第十,理教聚融,合为一观;此门才是究竟,合为一观理事圆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真的才是最究竟的。面对三藏经教必须领会,只是标月指指,我们今天学习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也是标月指指,只是手指而已,应是得意忘指,应不要执著,得起审议,你应该看见月亮,如果你看不到月亮,你只是看到这个指头,学法受益。那你读诵了普贤行愿品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不可以指指为月。应该将普贤行愿品当做真实的佛法,你应该去思维,去改造自己,由此而去开启自己的智慧,若一定要说教外得指,那么闻经证果都属诳语,一定要说教外别传,固然是有,太少太少。因为根基不利,盲目效仿,可能是拔无因果,偏执狂,其结果自己要负责的。这样做还难免会误导众生,实不可取。就料检而言,前四门如果我们去依靠的话,则自害害他,依次五门则从浅至深随个人根性悟入,可以随凡夫之心,转为圣人本怀,最后一门才为究竟,如实修行即可等同普贤菩萨。我们可以做普贤,普贤就是学前普贤。我们就是学现前的普贤菩萨,普贤不止是一个,应该是无量无边。 学佛人习气毛病不少,有时弃教失心,而以法门空人或背教苦修不得实意,或习教不解,诽谤佛法而求名利,招摇撞骗,实在是如人饮随水,冷暖自知。你欺骗了别人,你还欺骗的了自己么?举一个例子,如果你一定硬要捏着鼻子去哄眼睛说“你看我会,你不会。”那是啊!眼睛根本不会。那么,生死如何能了呢?这不是游戏,应该是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不可自欺欺人,有真正信仰的决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哄骗自己。 所谓无间业,五种无间地狱的业,第一个受生无间,犯忤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除佛身血、破和合僧,犯忤逆罪;舍此报身,不间隔十分,即受地狱苦报,假若犯了忤逆,身体一旦死了,马上就到地狱里,一点间隔的时间都没有…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如何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