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八.終) 根據錄音整理 慧智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下面的經文是:“得授記已。終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心而爲利益。不久當作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蒙佛授記,將來做佛,一旦往生九品蓮臺,任何一品,到了西方都會蒙佛授記。授記之後,還要經過在無量劫的時間裏在十方無量世界用智慧的力量隨順衆生,應機施化,利益衆生,也即是還要行菩薩道,不要以爲到了極樂世界一勞永逸,還要繼續努力。利益衆生,當然在極樂世界那樣的環境裏,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互相學習,不像在娑婆世界,你修行,他可能在那裏冷嘲熱諷,“假正經幹什麼?”恐怕會有這種情況,不久就會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侵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大轉佛法微妙*輪,破邪顯正,導引衆生解脫苦海。並能隨順衆生的根性,能使佛刹中極微塵數的世界衆生發起覺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 學佛不發菩提心是沒有意義的,對機說法,是那些衆生逐漸與佛陀的距離不斷的接近,所以就一點點成熟了,如此也會無窮無盡,此中久與九不可以爲定長,定短的時間。在《維摩诘經》裏講如有人喜歡長的時間,諸佛菩薩就可以把七天變成七劫,如果有人喜歡短,諸佛菩薩就可以把七劫變成七天。你說微妙不微妙,是啊!衆生喜歡什麼,他就給轉變什麼,恒順衆生,目的是爲了度你,因爲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沒有衆生相,不妨度幻化衆生,因爲一切都是幻化的,所以度起來也不累,如果都是實實在在的,口幹舌燥最後急了。如果沒有人相、我相、佛相,也不妨成幻化佛,應該是在我們心中的成就。 下面的經文是:“善男子,彼諸衆生,菩薩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送,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以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種,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欲重宣此意。普觀十方爾說偈言。” 普賢菩薩又對善才童子及于會大衆。善男子你們這些衆生如果信受這十大願王的行願,並受持讀誦,且能廣爲人說,如是等所有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知曉,連菩薩都不知道,所以非常微妙,其余衆生又哪裏能知道呢?包括菩薩,法身大士都不知道,只有佛知道,菩薩,叁乘知道但都不究竟《華嚴書抄》舉十種書寫、供養、轉誦、聽聞、拼讀、受持、讀誦、奉誦、思維、修習。在這裏僅有四種,但是已經夠了。所以衆生聽起此十大願王不生起疑心,只有佛才知道這功德,應該認真誠心的接受。及傳之于耳,領納一心,受持讀誦,耳朵聽完之後開始感受思維,思維好了馬上受持讀誦,恭敬的書寫,好能書寫,增加記憶力。並廣爲人說。目的是教化他人也能受益。我受益了把這個法喜同樣布施給衆生。這就是隨喜,也是布施,也是回向,否則的話,獨善不若與人樂,一人快樂不如大家快樂。 如是這些讀誦演說普賢行願品的人于念念之中所有行願都能得以成就,而且持誦普賢行願品的人在念念之中所有的行願都能夠滿願。都能夠得以成就,所獲得的福報,不斷的積聚無量無邊,是自己受益。能夠成就而且成就也無量無邊,自受益。同時又能在煩惱的廣大苦海當中拔濟衆生,使之出離,可以告訴別人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他受益,自己也能受益也能使他人受利。自利利他,念阿彌陀佛,佛往生極樂。有事理的不同,從事相說《阿彌陀經》“據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他解脫了。這是事相,想想我們坐飛機、坐火箭、坐什麼于一念傾也往生不了。《華嚴經》告訴我們一種最好的方法就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于一念傾。因爲在法性上,也就是說在我們的清靜心上去往生,所以從理體上說阿彌陀佛爲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即是如實智,根本智,空阿!空性就是法性,無量壽就是如實理,無量無邊。因爲空性就是無量無邊。理智不二,依正平等,一如,如是性,如是情亦無情,同圓種智,平等無兒,常寂光土就是法身,因此唯心淨土,在《人王般若經》中有這樣的說法“叁賢十地住果位,唯佛一人居淨土。”因爲那是究竟的常寂光土。這是普賢菩薩摩诃薩要重宣的十大之意,使大家跟深刻的理解受益。目的是普勸十方衆生“爾說偈言”,偈言先放一下然後再說。 善知識難遇,佛法並不是說我們的一切不可以改變,但是你得願意,想辦法去改變你得有條件,有緣分改變,下品下生的條件造五逆十惡,因隨惡道遇到善知識,教令念佛,求生心切十念往生,五逆十惡很可怕的,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即使是這樣的人,佛陀也慈悲他,本來是墮無間地獄的,但是一遇到善知識,給他解釋馬上讓他念佛,他求生心切,十念就往生了。 如果衆生都能以頌普賢行願品爲往生的助行,無疑我們往生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往生極樂也就多了一個助緣,所以何樂而不爲呢?普賢菩薩能夠導引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應該非常珍惜這樣的因緣。應該讀誦,受持《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在此我們來了解一下賢首大師的《十門料簡》這十料簡是評定修行的境界,知見的。我們把這十料檢展開來衡量一下自己到底屬于哪一料檢,如果說不合正法,應該改變,合乎正法應該努力精進。 第一,舍教施心,巧違狂惑,即背舍佛教,以自己爲識,根本不信佛教。他說“哎!我心好就行了。”誰知道你心好不好,自诳诳他,自惑惑他,因爲這種錯誤的觀念使你慢慢的越來越狂妄,你自己迷了,別人可能受你影響,所以這種想法是不應該的。 第二,背教執執,共修無疑,雖無狂惑,但本色一致爽以背教故,盲修瞎練,自己不知走哪一條路,只有熱情,沒有智慧也不行。 第叁,是習教不解,以求名利,學教不解,教義終棄,故謗佛以求名利。把佛拉過來,以法師佛教的稱呼去欺騙衆生,求名求利,假和尚,假活佛就是這樣的,你又不認識他,最後上當,受假和尚,假活佛騙。然後說“我可不信佛教了等等,把我騙了。”你見那個出家人不是真的,現在假貨太多了,出家人也一樣。假的也有。 第四,逐文讀誦,既讀而不解。你也去讀普賢行願品,讀了一遍又一遍,而不理解,不理解其意,顧不得深意,而得種福,僅僅種福而已,不能求解。 此四種全是不可以依據的。以下從第五開始乃至第十,從淺至深,隨機悟入都是去凡成賢的方便,只有第十門爲究竟門。 第五,讀而分解,多讀少修;讀了也有一部分理解了,但是讀了很多,理解的只是一點點,就修了這一點點,所以有少許功德,少許的功德也是成佛的資糧啊!彌勒菩薩爲什麼沒成佛啊?因爲他不精進,他比釋迦牟尼佛早發心好幾十劫,就是因爲不精進,懈怠。 第六,博文約意,起意專修;博來許多的景點,甚至叁藏十二部而收益甚少,讀了很多的經典,收益卻很少,深知唯一心法于是專門修心,“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現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也很了不起。 第七,得意爲修,不複詢言,得到佛法精華了,立刻就修行,不再討論文字,如六祖,他不識字,卻能悟入如來深義。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悟。所以六祖是大根器人。六七應屬頓教,頓悟法門這很了不起。 第八,得指乘性,依教修行;得佛法的宗旨,與法性相應,與空性相應了。既能依此起修,即行解不二,如果能夠去修行,行解不二,也受大利益。 第九,持教觀理,不執不著;理解真空理,持教不礙觀理,觀理不礙持教。現代話講是理論聯系實際,即是如實如行,如行如說。怎麼說就怎麼行,怎麼行就怎麼說,理論聯系實際。 第十,理教聚融,合爲一觀;此門才是究竟,合爲一觀理事圓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真的才是最究竟的。面對叁藏經教必須領會,只是標月指指,我們今天學習的普賢菩薩行願品,也是標月指指,只是手指而已,應是得意忘指,應不要執著,得起審議,你應該看見月亮,如果你看不到月亮,你只是看到這個指頭,學法受益。那你讀誦了普賢行願品也沒有實際意義,所以不可以指指爲月。應該將普賢行願品當做真實的佛法,你應該去思維,去改造自己,由此而去開啓自己的智慧,若一定要說教外得指,那麼聞經證果都屬诳語,一定要說教外別傳,固然是有,太少太少。因爲根基不利,盲目效仿,可能是拔無因果,偏執狂,其結果自己要負責的。這樣做還難免會誤導衆生,實不可取。就料檢而言,前四門如果我們去依靠的話,則自害害他,依次五門則從淺至深隨個人根性悟入,可以隨凡夫之心,轉爲聖人本懷,最後一門才爲究竟,如實修行即可等同普賢菩薩。我們可以做普賢,普賢就是學前普賢。我們就是學現前的普賢菩薩,普賢不止是一個,應該是無量無邊。 學佛人習氣毛病不少,有時棄教失心,而以法門空人或背教苦修不得實意,或習教不解,誹謗佛法而求名利,招搖撞騙,實在是如人飲隨水,冷暖自知。你欺騙了別人,你還欺騙的了自己麼?舉一個例子,如果你一定硬要捏著鼻子去哄眼睛說“你看我會,你不會。”那是啊!眼睛根本不會。那麼,生死如何能了呢?這不是遊戲,應該是認認真真,腳踏實地,不可自欺欺人,有真正信仰的決不能自欺欺人,不能哄騙自己。 所謂無間業,五種無間地獄的業,第一個受生無間,犯忤逆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除佛身血、破和合僧,犯忤逆罪;舍此報身,不間隔十分,即受地獄苦報,假若犯了忤逆,身體一旦死了,馬上就到地獄裏,一點間隔的時間都沒有…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