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六▪P4

  ..续本文上一页人。过去有个人给人定位,说“人是没有毛,二足动物也。”没有毛,身上没有,两足动物,于是一个人就搞了一个恶作剧,将一只鸡把毛拔光了,然后仍给你看,你看这是人么?当然它不是人了,所以语言永远都是苍白的,怎么样呢?去感受。

  今天我们说佛法仅仅作为工具,作为筏,作为船来用,是可以的,但你若真正的执著这个语言文字,那就不可以了。文以载道,语言文字只是说明道理的。四足动物,多是蜈蚣;有色、无色及天界,非想非非想就是无色,有想、无想,凡夫是有想,禅天是有想,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那天界就是如此等等天。不是普贤菩萨的众生阿!拿一个众生不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与我们不是一体呢?所以通体大悲,想他又不是我,他与我另类,那你一定不会慈悲,你也不会愿意去教化他,就像我们今天闻一点佛法,懂一点佛法,很舍不得,很吝啬,不愿意去告诉别人,这都是不可以的。当然发心很重要,如果那着佛法去换钱,那也是不应该提倡的,佛法绝对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这个价位决定不能如此。所以要恒顺教化,因为智慧的清净心尽虚空遍法界都常现出来的是法性,法性身生起清净心,没有挂碍,没有任何挂碍。“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尽管如此却又能够恒顺众生,教化众生,恶来恶度,善来善度。可见佛也是自心中佛。“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若能感受到这一点,往生应该是很容易了,不然总是执著去念佛,当然现在执著的人也不多,所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自己心中的佛是自己心中的众生,自己心中的佛度自己心中的众生,那这很正常,度的一定很自在,否则跑到外边度了,那就麻烦了。所以说常随佛学,就能恒顺众生,顺着众生的根基,善于转化和诱导,这个他才愿意。

  下面的经文是:“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及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这几句我觉得太漂亮了,《华严经》真的很伟大,这是证明菩萨随法性的,随顺众生的。像这样的种种众生,想以上所说的各式各样的众生;胎、卵、湿、化,九法界众生有贵有贱千差万别,所有所有的众生都包括进去了,我普贤都会随顺而去改变他们,转就是观智,怎么去转变呢?用智慧去改变,指挥去转,如果你把一个人强拉过来,他又回到原处去了,不买你的帐,但你可以用观想用智慧去改变。这是可能的。又见一切众生性相皆空,即有即空,虽然是众生,如《金刚经》所说:“度无量众生,却无有一众生得度者。”因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感受到那是众生,他看着都是幻化的,而我们呢?看成是实在的,所以受伤了,所以我们有疲倦的感觉“哎呀!众生真难度,你说了半天,对牛弹琴。”有这样的感觉。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修养不够,人格魅力不足,要先考虑到自己缺什么!如果从来不考虑自己应该负什么责任,总是抱怨众生那就错了。

  如此转意观智,有了观智就能观一切众生性,想皆空,即有即空,即空即有,虽然是空,不碍有,所以在有上感受空,在空上又能够不碍有,如《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两者之间没有差异,你不能把他割裂开,如此就能够悟得自他不二。

  然后,如是种种行事供养众生,就开始对众生服务,什么是菩萨,菩萨就是众生的马牛,给众生服务的,应该如此,有人受了菩萨戒,他很骄傲,他说:“我现在受了菩萨戒,你现在三皈五戒我就要领导你!”这就很麻烦,你没当过领导,别到这里来当。我自己看见过这样的事,因为他受了菩萨戒,他弄了内坛一定要抢在前面,引起众生的不愉快。看着他不顺眼,他还理直气壮的往那儿一站,其实菩萨是给众生机会的,让众生在前边,他愿意在前边就让给他,才称菩萨,否则你先跑在前面,引起众生的反感,那是假菩萨,种种承事中供养众生。就是承事供养自己。一定要清楚佛教,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理,因为自他不二。

  我原来也有一种误会,想我帮助别人其实我自己占了便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同体,帮助别人就是在帮自己,这样的想法才能理直气壮得去帮别人,不然总是占便宜的想法,想我帮你我自己占了便宜,还是一种知见上的错误。如《梵王经》中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生生受生,皆有父母。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所以我要承事供养他们。我要对他们好,因为他们是我父母,这是一种转变观念,否则他与你什么关系?都没有,那你愿意帮他们吗?你不愿意帮,现在父母养子女心甘情愿的还债,一句怨言都没有,不但没怨言,甚至把命搭进去他都愿意,这就是欠债还钱么!与你没有关系的众生,就要如《梵王经菩萨戒本》讲观想,观想他与你有关系,有关系你就愿意做了,没有关系你怎么会愿意做?二佛法中师长就是你的法身父母,所以自己的师傅就是法身父母,他能够为你剃度,教你做人修行,修养,教你佛法的知见。更应该要尊敬供养,至少要孝敬,要孝顺,这是应该的。至于阿罗汉乃至如来都是出世的圣人。阿罗汉,乃至如来,佛。辟支佛、菩萨都是出世的圣人。是世间的福田,怎么能够不承事供养呢?这些都是出世的圣人,我们更应该去供养,所以一定要清楚供养一定要转变观念,发露内心的去供养,所谓“等无有异”即从法身而说,不生分别既是平等供养,诸法无生而说的,不生分别,因为无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一个实在的生,缘生不是生,他生不生,和合生不生,无因生不生,那么就是无生。及平等供养,

  于是既能于诸病苦为做良医,我觉得也是《华严经》中最杰出的几句话了,于失道者,示其正路,好在病苦时,你应该做最好的医生。正应该去帮助他,恒顺众生,如果在别人需要时你跑掉了,就称不上济世救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他迷失方向了,你应该给他指出一条正路,是对的,你不会看着他掉坑里而幸灾乐祸。有这样的人那是不对的,于暗夜中为做光明,在他迷失方向,在黑暗中摸索在徘徊,这时你一定要给他举一个火把或一盏灯,告诉他,让他有一个依靠,佛法就是这样,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华严经》讲有一个穷人的比喻,说一个富有的人家的孩子,从小就离家出走了。父母到处找他,很多年之后找到他回来了,对他说“这家是你的……”他不相信,因为他穷惯了,于是让他在这干活,给他工钱,与他搞好关系,一点点的让他去管帐,在一点点得告诉他,其实这些家产都是你的。这就是令得伏藏,这些东西都是你的,还有夜明珠。一个贫穷的人,父母去世前在他衣服里缝了一个夜明珠,价值连城,他自己不知道,每天去讨饭,有一天一个人告诉他,他的衣服里有个摩尼宝珠,你为什么要讨饭吃呢?佛就是这样的,告诉你,你本来就有无价之宝,你若今天讨饭是不应该的。

  菩萨能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所以他才是菩萨,普贤就是这样做的,那我们怎么办?不学普贤菩萨就不能成佛。

  下面的经文是:“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这是太伟大了,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我们来随顺众生和供养诸佛分别开来。我们供养诸佛后,掉头可能去与众生吵架,这与佛法绝对不相应,佛告诉你,你若是对众生好就是对我好,供养了他们就等于供养了我。不像李HZ所说“你就信我吧!你信别人不行了,这很麻烦。”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如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正等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中不能成无上正觉。

  为什么要这样说?因为菩萨能如意随顺众生,则尊重众生,就是尊重供养诸佛如来。你若能让众生高兴,就是让诸佛而来高兴,就是供养诸佛如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我们看是有很深界限的,很难打破,现在我们一定要打破这个界限。如果对于众生能够尊重承事,为众生服务。做众生马牛,也就是尊重承事如来,就是孝敬服务于如来。否则,你是佛子,只有其名无其实,无有是处,可见如能使众生生起欢喜心,就是是一切诸佛如来也生起欢喜心。

  有人拜完佛,扭过头与众生急了,吵起来,打架嗔恨。我告诉你,你可以得罪佛都不能得罪众生,当然我们是不会去得罪佛的。为什么?佛绝对慈悲心,绝对不会惩罚任何一个众生。但如果你去得罪众生,他会报复你,而佛不会。所以千万要与众生搞好关系,与众生搞好关系,就等于与如来搞好关系,则一切如来欢喜,“真是我的佛子。”如果你没有做过,佛陀会感觉你与我不相应。因为诸佛如来得真如入不二法门,深契得不二法门,空空相应,众生空,自己也。所以与众生能够一体,如此即能人溺己溺,众生掉到河里了,就等于自己掉到河里一样,也一定要去救他,不救他就不能够是同体。

  于是就众生是一体,救别人就是救自己。没有一点点占了便宜的感觉,为什么不救,不救说明你慈悲心还没有,你没有慈悲心,你怎么成佛?于是就能发起大悲,同时因为大悲的缘故,而生起觉悟之心,发起菩提心了。因为能生起觉悟之心,于是就能成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能够成佛了。因为你觉悟了,佛译为觉悟,觉者,他觉悟了,他明白了,明白了事物的真相,相是空相,发性是空性,所以也才能自在,他不去执著而我们执著惯了,让你放下,你也放不下。只是众生份上,生佛隔绝,太遥远了,需要转换观念,才可以打成一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对于五欲六尘我们太熟了,我们要生,对于佛的境界,对于法性我们生了。所以我们要熟起来。正是因为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二者之间的距离慢慢的拉近。

  随好的是相应和相契,那你也成佛了,只是你现在终于找到方向了,这就很可贵。需要转换观念,才可能打成一片,正是因为如此,就如同旷野,沙漠之中,沙漠中有一个大树王,大树非常大,即使人在生死旅途中,虽无善根,却有大树王之根,伏藏于内,这是法性,众生与佛同法性,“根若得水浇灌”,只要有人去浇灌你,你去转变观念,便可枝繁叶茂,花果满枝,大树里马上长满了花果,大树王之根即是法性,树枝比喻智慧,树叶比喻入定,花比喻菩萨行因。

  因行之际,所做的一切努力度众生,帮助所有众生离苦得乐,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花。果比喻菩提妙果,众生在生死旷野得轮回中,菩提树王也是同样的道理,菩提比作树王,即能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没有这个根不行,众生是我们的根,我们学佛要靠众生,你若不靠众生,你永远成不了佛。这里面有说法。

  而为树根,也就是法性。因为你在众生身上,你去透视法性的,诸佛菩萨就是树根生出的华果。有众生,他是根,所以诸佛菩萨是花果,用大悲水来浇灌树根,即是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绝对能成就。为什么这样说?如果诸菩萨用大悲水饶益众生,即浇灌树根,就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得花果。就是自利,所以佛教讲的自利利他,先是利他,菩萨先利他后利自己,自己没有成佛还要帮助别人,这真是大公无私。

  通过以上,总而言之,所以要说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所欲的菩萨终究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没有众生,所有的菩萨终究不能成就佛果。所以说菩提属于众生,众生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度众生,才能成佛。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话说得非常非常的透彻,学佛就一定要和众生搞好关系,这种搞好关系不是相互利用,是大悲心,是菩提心。没有大悲心,没有菩提心就终究也不能成佛,菩萨也是假菩萨,还是因为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会理解“与诸病苦,为做良医。”一定要帮他,不帮他怎么行呢?不帮是不可以的,别人正在有病,你一定要做一个很好的医生。“于失道者,示其正路。”走迷了路,一定要拉人回来,“于暗夜中,为作光明。”找不到路了,你要告诉他,“于贫穷者,令得伏藏。”你告诉他,他自己就有无价的摩尼宝珠,不会这样贫穷,每个人都有(结束)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