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P4

  ..續本文上一頁以我們覺得那個是打擾我們的。但如果你能學習普賢菩薩贊歎如來的話,一會把各種各樣的音聲都可以轉化,過*馬上不一樣了。所以在修學,我們剛才所說情與無情的聲音都被普賢菩薩射轉成贊歎諸佛的聲音,這些聲音都可以去改變,所以學了普現行願貧,我們感覺到外面沒有障礙了,你應該感受到這一點,但是你去努力的去做糾正自己。那麼所以在修習贊歎如來行願之際,則風聲、讀書聲、車馬聲、木魚引磐之聲、什麼一切宇宙萬有之聲都能轉變成稱贊如來的音聲,這個讓我們會目瞪口呆,沒有我們沒有去嘗試,去做過,但是《華嚴經》給我們這種可能性,因爲他告訴我們是可以的,如果你能夠去轉變他們,你能夠生處要熟,熟處要生的話,你就一定能夠這樣去做。我們看《阿彌陀經》啊!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石,八功德水以及伽林*共鳴之鳥,都在演說法說,都在演說佛法的音聲,都在念佛。那麼如是觀想,得利之際呢,既是法身來起用了。比如說外面的風、樹聲、亂的嘩啦嘩啦的聲音,還有鳥鳴的聲音,如果你能夠去轉變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變成念佛的聲音,一定跟你心心相應,然後你可能啊,就活的質量不一樣了。但是現在你不會去轉化,你就一直隨境所轉,你會覺得那都是障礙,都是影響你修行、拜佛、坐禅等,那都是影響的,所以你若善于轉化的話,那結果絕對是不一樣的。即能稱贊如來,否則法呻吟末,否則你就執著于外在的相;越執著越煩惱,越煩惱越執著,就象我們睡不著覺一樣,越想睡越睡不了,越睡不著越胡思亂想;所以沒辦法一夜失眠了,但是你能夠把它激流截住,**說:“截斷重流,含蓋乾坤,隨波逐浪。”截斷重流其實是空性,涵蓋乾坤,所有的宇宙萬有不是空性嗎?隨波逐浪,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可以走出去了,你走到大街上,你走到鬧市,你一定如如不動。但是沒辦法,我們只能說說而已,就象我們今天學普賢行願貧,我們也知道,禮敬諸佛,稱贊如來,但是我們還沒有真正去轉悟,這種禮境,這種贊歎還顯得非常非常的狹隘,非常非常的微不足道,那會哪裏有那麼大的功德呢?沒有。發生如果隱沒的話,就不能成就普賢菩薩稱贊的行圓,普賢的行願非常之大,不想我們非常的狹隘,執著,還是衆生的心態,如是衆生的心態,衆生的思維觀念又怎麼能夠與佛相應呢?又怎麼能夠真正的稱贊如來呢?達不到這一點。

   下面的經文是:“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贊歎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于法界,無不周遍”

   不得了,所有的舌根都能生出無盡的音聲海,你想想只要有個舌頭,只要有情衆生啊,都會有一種聲音出來。所有的音聲又都能生出一切言辭海,都在稱贊都在稱贊諸佛。都在稱贊,所有的音聲都能轉換出稱贊如來的聲音。稱贊如來的聲音,那當然稱贊和稱贊是一樣的,所以都在稱贊,所以出言辭海,所以這種稱贊能夠數窮叁際,橫遍十方。想一想讓我們目瞪口呆,因爲我們太狹隘了,太目光短淺了,太淺薄了,所以怎麼能夠同佛去相比呢?首先要生起一種慚愧心呢!不行,不行菜肴去修啊!自己行了那是我慢啊!我慢生起來是非常麻煩的。

   下面的經文是“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贊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贊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那麼虛空實是無盡的,那麼而說盡,是顯示稱贊也有窮盡。如來的功德無盡,稱贊也沒有辦法窮盡,因爲虛空界以及煩惱沒有窮盡,所以我的稱贊也沒有窮盡,也不能夠終結,請且語言無有間斷,綿綿不絕,一直都在稱贊。如果我們修習了稱贊如來的話,如果真能夠綿綿不絕,無有間斷,而且沒有疲厭的話,身語意業將無有疲厭和厭煩的話,那這功德也不得了,也就說明我們自己在同佛法時時不斷的相應,源源不斷的響應。任何一種外在的音生也打動不了我們。任何一種外在的所謂的對我們的影響都不會影響我們,爲什麼?因爲在聲音,一切一切的聲音都讓我們轉化了,所謂的忍辱都沒有忍辱這個觀念了,因爲你他所有外在的那種噪音,各種音聲都轉化了,都把它轉化成念佛的聲音,轉化成念佛的適應難道你還能去分別這裏面誰念誰沒念,或者它到底是對我有利沒有利呢?已經沒有這樣的感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讓我們感受到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思議境界,不是我們人能夠考慮得到的,如果還是接著人的那種想法去考慮佛法的境界,那對不起,那你休息吧!你下課吧!爲什麼?你要轉變觀念,要換位思維,然後你才能越佛法相應,如果你還按著人的人別心去思考這些事情,那沒有意義,那你根本就不知道。就象河泊說大海一樣,夜郎自大的感覺。自己不知道別人到底有多大,還以爲自己很大,那沒有意義,那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很可笑的。

   下面是經文“複次,善男子,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

   那麼這是第叁次,就是第叁次象善男子以及于會大衆,普賢王菩薩就對他說了,善男子,所謂廣修供養,廣修供養,根本就辦不到,好像是辦不到,整天的廣修供養,第一個有人說了,我能力有限;第二個我精力不足,這個根本就做不到,好像是辦不到,但只要蘊心修觀,不是不可以轉供養具唯心性具妙供養。唯心具備的妙供養,爲什麼?我們今天去盟山的時候,用七粒米啊!法力不思議,七粒遍十方,普收周沙界,希願結寶藍。去觀想,爲什麼會有功德,如果你去觀想的時候,就能成就;不會觀象就沒有辦法,所以七粒就可以遍十方,大如須彌山的,想須彌山那樣大,那你想想看,這個就是法性去相應,法性它是活的“已有空亦故,一切法得逞,”正是因爲是法界觀所以你可以去轉變你的觀念。

   做爲供養,即是不能,也應該以能辦之供而日日供養。我們可以買一點水果,買一個燈啊,買個香啊,都可以去供養,至少應該從這裏開始,如果連這些都做不到,那個塑料的香蕉放那了,這個很滑稽了,那你在騙佛呀?其實是騙佛嗎?絕對是欺騙自己麼。你心知道那都是塑料的,然後你說唯心顯現,你得法心本來就不對頭,所以有時面對現實,我們看到很多事情非常非常的滑稽,但是我要說的是每個人都要對他自己的行爲負責;發心播種什麼?你就會收獲什麼;從來都非常非常公正。叁皈依也是供養,你能好好持戒是供養;你能每一天把叁皈依持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是一種供養。因爲皈依就是相應,皈依就等于是自己在攝製自己的身口意也是供養;如出門之前,如到佛前去告假,回來時,到佛前去消假,友人嘲笑你,“哎!那是木頭佛呀!怎麼可能個它去告假呢?”但是你知道你是在對自己負責,那就是法行,自性佛,知道麼?自性佛和外在佛無二無別,所以你才去消假,你才去告假的,這個非常有道理。古德製定下來的規則都有利于我們修性,比如說批尼呀,如能每天持頌毗尼的話,還會胡思亂想麼

  正是因爲我們什麼都不幹了,就只剩下胡思亂想了,結果就是胡作非爲啊!就開始不甘寂寞了,沒事可幹,最後就麻煩了。那麼我們所做的新衣服,或煮的食品都應該先去供佛,然後才去食用,又如燈香,用燈,用香,用清水來供養佛,這些東西都很容易的。供養的實施是把所有的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化作微塵,其中一一各有那麼極微塵數的佛,且又在一一佛所各個菩薩海會一般的圍繞。因爲想微塵那樣的,一一佛土化成無量的微塵,無量的微塵都化作無量得諸佛。那樣的諸佛,,而且一個諸佛又有海會菩薩那樣的圍繞,那你想想,我們想也想不通啊!慢慢想吧!因爲總有一天會想得通的,因爲我們生處要熟啊!陌生的地方我們滿滿的跟他熟悉,如果你從來也不想熟悉他,那可能是我們的學佛也沒有任何意義。所以說各個菩薩如海會般圍繞,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也要慢慢數次他們。

   下面的經文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

   願屬于大悲,屬于大悲心;行屬于大智,行圓,如果沒有智的願,那是空願,如果沒有行的智,那是瞎行,盲修瞎練非常可怕。既能修供養之等智,利于衆生供養等悲,平等智,同體悲,既是悲智雙運的知見。告訴我們沒有慈悲心不行,因爲慈悲心能夠利于衆生,也就是所行,如果你去供養,沒有平等智是不行的。你沒有平等智的話,分別心對于學佛來講還是一種障礙,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擁有一種分別之。有一句話“什麼樣的人,你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接引。”衆生是有差異的,有差異的衆生,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你不能只用一種藥,佛經還有八萬四千法門呢!佛經有很多很多種經典,爲什麼呢?因爲還是有無量的衆生的差異;所以才會有這些不同的法門的存在。

   下面的經文是“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說的也是讓我們目瞪口呆,那麼既法界真空裏現妙華,此華雲即是禮供養,只有法界真空才能現出妙華來。雖然所成就的是花,這種理花所成就視花,視線上的花,當我們拿著一束花供佛的時候,如果能夠把空性放在裏面,那就是理和事圓融在一起了。那麼雲把花觀想出雲一般,由花貫穿而成爲鬘雲,每一朵花,每一朵花用線穿起來,所以叫鬘雲。天音樂雲,天音樂有八種音樂,天然不鼓而自鳴,不用吹不用去彈,他自然而然的就奏起來了,以天然傘蓋,爲供具天然的傘蓋,不是人造的。有以天然微妙的衣服爲供具,人家都說天衣無縫,本來是沒有縫的,天然生成的;塗香、香油或香水,可以去塗的,所以叫塗香,那麼燒香呢?燃燒之香,硯香爲沫或塗或燒。妙高峰,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表示非常非常的高,須彌山表示非常非常的廣,一一燈油如大海水,妙高峰表示財法妙施,是一種供養,*燈**如須彌山表示願力之大,大海水表示悲行之大,都是觀行成就,不是人力所能做得到的,在此我們就再想,因爲這樣的觀想,才會有著一個所謂我們所說的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如是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無量無邊,非常非常多怎麼可能呢?但是由于觀想出來的;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燈*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我們想啊!如果我們真的去做佛事的話,那就改變自己的觀念,去觀想,然後這些慢慢的,慢慢的就成就了。成就了對于我們來講有什麼好處呢?成佛的資糧啊!沒有這些能行嗎?沒有這些能行嗎?沒有這些憑什麼成佛呢?

   所以下面說:“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

   不是你今天高興就上一柱香,買幾個水果,明天不高興,把它忘掉了,就象有些人說我也學佛,我說:“你學佛怎麼學的?”說:“我那有一尊佛像,初一上一根香,十五上一根香。”我說:“那遠遠不夠……”那麼也有人願意偷工減料,隨緣嗎!可以麼,你不燒香都行嗎,你用心去恭敬他。你想想看,如果我們單憑心去恭敬他我們的心又怎麼去恭敬呢?如果不在事相上表現出來,又怎麼能夠引發我們的觀想呢?是不可以的,因爲我們說了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阿彌陀佛……

  初校:慧智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