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大家站在大雄宝殿里一同样一尊佛,每一个人的个体,然后去礼更多的佛,所以做多身礼多佛,一身、一个人也可以拜更多的佛,比如从释迦牟尼佛引发无量诸佛去观想,一身礼一佛,这样的境界比较狭小,都从一身礼一佛上去显现,如果我们去做法界礼,礼敬诸佛的话,也要从一尊佛上去显现,起码得有一尊佛,从事相上要有,你不能够否定这个事相,你若否定这个事相的话,那是不可以。因为叫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应该是理事无碍,那么如此即心能转境,转化微微信,止碍的境转化为唯心,就象我们看到一片云彩一样,我们看来看去那个云彩越象一只绵羊,那你的心不就转化,那你能看它是一只绵羊你为什么不能看它十尊佛呢?为什么不能够由这尊佛而能观想无量诸佛呢?完全可以。如果我们的信能够通的话,那么一切就融汇贯通了,一切也就通了,如果我们的信不能通,那一切都为了止碍,成为了障碍,那如果能够彻底融通,一切融通的话,那就转成大光明藏,一点点障碍都没有大光明藏,没有黑暗,无量光明,光明无处不在,无量光明,那里有黑暗呢?但我们一边念着无量光明的时候,我们却在一边烦恼,一边有烦恼,为什么呢?不相应;所以叫相应相契,那么融通之后转成大光明藏,转成光明藏之后,就没有任何障碍,即能礼佛审核所乐得我深随光明藏,逐步的在增多,一点点的,就象那裂变一样,然后一点点扩大开来,无量无边,其实是一点点,一微尘吗!然后恒河沙开始显现,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如此的话,就象原子裂变一样,所以生处就变成熟处熟处就变成生处了,如果那样的话,如果我们的生变成熟悉的话,那么我们的礼敬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就可以转迷为悟,***我们认为很美了,现在已经不美了。一点点的转了,因为生处要熟,熟处要生啊!
所谓的法界遍一切处,法性是空性。我们一点点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都很陌生,最后一点点开始走进去,变成大光明藏,最后生处即熟、熟处即生,生熟打成一片,最后是怎么样呢?没有任何挂碍,即能现一身拜多佛,我们只是一个色身,我们能够拜无量的诸佛。因为我能够同法性融为一体,能够将自己的我执也融入到整个的法性之中去。所以能理所理变成了性空,所以多身拜多佛。那么我们,那么我们这个佛同屋量的法界融为一体的时候,那么就会重重无尽,所以《华严经》经常讲一句话重重无尽,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如果是在也转不动,也要相信诸佛境界,法尔如是,熟穷三际,横遍十方,诸佛那里没有啊!我们只是相信一微尘里就可以转大*轮,那个时候我们能够相信他。并能够与之相应的话,那我们在现实中的挂碍也会减成啊!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太相信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色、生、香、味、触法,我们他相信这些东西了,太相信这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了,那么下面的经文是“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我们都知道虚空没有穷尽的,虚空是不能穷尽的,这里有一个反差,如果说虚空可以尽的话,那么我礼拜诸佛才可以停止下来;但事实上虚空不可尽,所以我的礼拜也永远不能穷尽,是*前我礼敬诸佛无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拜也永远不能穷尽,正如我们常常在《楞严咒》所说的,舜若多性可消之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性,指控性,可消亡,如果说空性可消亡的话,我成佛的心永远不会动转。这里讲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但事实上虚空没有穷尽,空性不能穷尽,所以我的礼敬诸佛也不能穷尽。
那么正因为虚空无有穷尽,所以我行愿也没有穷尽;即礼敬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要学习普贤菩萨来作为自己的修学的榜样,成就一个新的普贤,但是在成就新的菩贤之际,我们要说生处要熟,熟处要生;比如说我们的熟处要生,就象凤凰涅槃一样,据说凤凰在四的时候叨了很多的香木,然后用火点燃,自己跳进了火里,一直老的凤凰燃烧尽了,这就是熟处要生,让他彻底的没有了,一直新的凤凰诞生了,所以是生处要熟,是去别,但有是不即不离,不是原来的凤凰又不离开原来的凤凰。我们礼拜诸佛的法界观,此是以虚空不可尽,那么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的烦恼三法也无有穷尽,为什么?重重无尽吗!如是来显然礼敬诸佛的行愿也没有穷尽,无量无边,一直都是无量无遍。我们今天在想“地藏王菩萨说:众生度尽,方正菩提,”为什么会法这样的愿呢〉你想想众生能度尽么?但站在空性的*是没有众生的,但何妨又有众生呢?因为我们注重了外表的假象,我们看不到空性,看不到法界观的时候,我们就很难跟地藏王菩萨去沟通,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这样去讲 ,地藏王菩萨既可以在西方,同时可以在地域,同时可以在东方的药师佛土,但是我们能么?我们能去一个地方,我们敢吗?我们想一想,还是退回来吧,为什么?怕失去了就回不来了,可能是有这样的想法。经文“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普贤菩萨有大悲心带众生礼敬诸佛,发起无尽的行缘,年年相续,身口意三业永远都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这样做,但是我们今天可能拜了一百零八拜起来之后气喘嘘嘘的大汗淋漓说:“太累了,太累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尽管拜一百零八拜也没有做好,这就是我们,我们不愿意费心,所以有疲、有厌、有疲倦,如厌烦。如果你去修性法界观,用普贤的行愿力去休息的话,那我相信其结果肯定是无有疲厌。又说礼敬诸佛的行愿业无穷尽,如此有了疑问,那么如此的话礼敬一个行愿,即无间断,历经诸佛这个行愿无有间断,念念相续。其余九行愿该当如何?你只能做一件事,那你没法作了,那怎么办呢?有这样一个疑问,已经无暇顾及了,没有时间了。多是念念相续呢,况且又都一一每一愿每一愿都说念念相续,都是无有间断,度说无有疲厌,怎么办?怎么能理解呢?那么回答是因为一行比一切行,你可以去礼敬诸佛,同时可以赞叹如来,同时可以广修供养,同时可以忏悔也长;同时可以随喜,同时可以请转*轮;同时可以请佛住世……但是我们现在就有点手忙脚乱了,不知道怎么办了,所以这里就有一个法界观的问题,如果你手忙脚乱的话,还是用人的思维观念在学佛,用人的思维观念是不可意的。所以要改造我们自己的思维观念,不再形成一种挂碍和冲突,那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一行即一切行,可以互射互融,可以互相射斥互相融会贯通。如前面已经说了一门即十门,从礼敬诸佛中可以具备其他九门;乃至普皆回向。那么进一步说上至诸佛下至蠕动、**、如鸟、蚯蚓、这些所有的无不同一法身,同一法身就是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之身,从空而生的。那么众生无有穷尽法性身无有穷尽,如此说来众生界既无穷尽,那么念念种豆有拜佛的众生,因为同时一个法身,所以念念之中都在拜佛的众生,众生拜就是我拜,如果你拜也是他人拜,重重无尽,就是我拜;别人拜就是你拜,没有障碍,你不要去分别的时候最好了,所以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我此道场如地珠,常住三宝影现前。一个珠子里面,有重重无尽的我在拜重重无尽的佛,常住三宝影现种,都是幻化事而已,都是在做幻化事么!所谓如幻法师讲如幻法,如幻的大众在听而已。但是你的法界法必须在事相上去回归理,所以叫回事相理,众生拜就是我拜,即是随喜功德,别人拜就是我们拜,你看我们愿意随喜呀!别人拜佛了,我们还在那琢磨,这个人拜得好了……不好了……姿势漂不漂亮啊!美不美丽啊!在那想来想去,那怎么能够随喜呢?随喜就是你的功德。但是我们的观念已经很陈旧了,没有生起这样的观想,所以又怎么能够成佛呢?不用十大愿王,只要一个愿王就好;成佛绝对有你。所以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甚至没有疲厌,象我们的肉身哪,没有办法,活干多了非常麻烦,象我们*就是障碍,话讲的声音大了,话讲的声音的多了,觉得力不从心呢!但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我们的声音很小很小,别人能听到么?他有力度呀!为什么佛说法就象狮子吼一样,百兽皆惊,都老老实实的,所以才能够起作用。
下面的经文是:“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是普贤菩萨的第二行愿,这是第二愿;比以上的所礼还要宽,以上说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此处所说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可并不是说礼敬的佛力了,称赞的佛多,实在是文字上又隐略不同的差别而已,事实上还是一样的。绝对不可能礼拜的佛就少了,称赞的佛就多了,经文:“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下面广说,为此略说,略其普贤菩萨行愿力,所谓甚深圣解是从理而说,法界观,理无碍,是无碍,二而不二,就理事无碍,甚深难思,理事圆融无碍,所以我们不再感觉到“深甚胜解何现前知见”两者之间有什么差异。
下面的经文是:“各以出过辨才天女微妙舌根。”
这是比喻普贤菩萨之身遍虚空、遍法界。所以如同天女微妙的舌根,也充满了虚空,遍满了法界,都说天女的音声,舌根是最利的,能传出很远。微妙,非常殊胜。有修行,一听到天女的音声就迷失了方向,定力也就没有了,不想我们今天所谓的歌唱家,伸着脖子喊叫呀!有的时候是嗓音,但人们为什么听嗓音呢
因为自己燥动不安,所以愿听这些法音。如果既能一切情,一切行与无行相生都被普贤菩萨射转成赞叹诸佛的声音。能够这样做,我们想想看,念佛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再会感受到有人打扰我们吗?现在我们觉得有人打扰我们,是有人打扰我们,因为那种声音对我们是个影响,因为它根我们是拒绝的,不接受的;所…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