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P2

  ..续本文上一页谓观想心,既能通于三世,拜现前一佛,我一观想,观空性的话,“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所以你就拜了无量诸佛,也就是拜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或拜于释迦牟尼佛或拜阿弥陀佛,都是随观行之力而遍于十方三世,这就是必能转境的力量,所以说你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去转境,如果你转不动的,因为你必须去转变观念,就象《金刚经》说的“若能转悟即同如来”,若被悟转还是凡夫,必须转,不转就没有希望。

   退一步来讲,如果我们实在转不动的话,那应该怎么办呢〉那就是凡夫,他看到一切法毫无疑问的就是凡夫了,因为心无智慧之力,他没有办法,他没有转,他看到一切法都是实在的,所以他也转不动,他也转不了,很辛苦,在那胡思乱想,当然是个很麻烦的。可以转别的,转地狱、转六道轮回,他就有办法,但是转佛境界没有办法,所以这就是凡夫么!所以才回到执轮回,所以凡夫修法界观很难相应,那个心量不够,智慧不够。所以很难有成就,所以才回导致轮回,因为没生,我们从来也没有经历过,没有转过,所以我们今天在去转境的时候,就很辛苦。因为非常非常没生,他也没有听说过佛法,有人一听到,什么是佛呀?有人把佛当神了,友人把佛当成什么万能、主宰,这是难免的,因为没生还是没生。熟悉的是五欲六尘之事,所以众生熟悉什么呀〉熟悉财、色、生、名、食、睡呀!所以他回过头来嘲笑出家人,哎呀!你么觉得亏不亏呀?觉得冤不冤枉啊?会有这样的说法。无欲六尘哪,他总是注重外境,看到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的色、生、香、味、触法,他看到的那他都是真实的,他认为那个才是真实的,所以他熟悉这些,他不熟悉法界观。于是处处贪着五欲六尘,所以就没有办法,那就只好在五欲六尘里折腾吧!因为这样在五欲六尘里面翻来覆去,但是越来越熟,越来越放不下;于是处处贪着,也如是将无分别的心变成有分别,因为本来五欲六尘都不是实在的,都不是实在的,它还要认为是实在的;

   在《维摩经》中曾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王,要惩罚一个犯罪的囚犯,将囚犯放开。用一只发疯得醉象追赶罪犯,醉象一旦追上罪犯,就会用脚拼命来踏这个犯人,国王想用这种酷刑来惩罚这个囚犯,那么结果可想而知,出于本能这个罪犯拼命的跑,这是最基本的人性的本能,他要逃命,突然间掉到一个松井里面,境的下面是一条正在喷着毒物的毒蛇,井的旁边有五条毒蛇再象他吐着舌头,情况以是万分危急,那只醉象在井口上在咆哮,这是罪犯出于人生有的本能,他拿住了一根藤,树上垂下的一根藤,他象上一看,藤上面有两只老鼠在咬这根藤,突然间在树上有一蜂穴,向下不时滴下蜜滴,此时处于最危险的囚犯把嘴张开了,所有的一切恐怖全都忘记了;那么他忘记了什么?他忘记了下面的毒龙——也就是三恶道,他忘记了旁边的五条蛇——也就是我们的这个身体五蕴身、色、手、想、行、识,他忘记了这根藤,藤随时随地都会无常——也就是我们的名根,也就是第七末那识,他忘记了无常——也就是黑白日夜,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会死亡,他忘记了所谓醉象的追赶——那还是五场,当他忘记了这一切的时候,他就感觉到最美妙的财、色、名、食、睡,他在里面品尝,所有的一切都忘掉了,其实所有的众生也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他们沉浸在那短暂的幸福之中,过后是什么?过后是一片茫然,所以沉浸于此不能自拔,在这样一种情*之下,处处贪着,谈这五欲六尘。如果要扩大心量呢?必须要做到生处要熟,熟处要生,所以要远离五欲六尘;什么是生处要熟,法界观要熟,一定要去观照,五量无边的一真法界,通过拜一尊佛等于拜无量无边的诸佛;那个人的心量好*去琢磨随惹我、谁伤害我,我怎么占便宜了,我吃亏了;这些时不再会想了,有时候人们看佛教徒都傻吧?是呀,是傻的确,这种傻子的的确确的是最大的聪明,为什么是最大的聪明呢?因为它不被眼前的那点蜜滴所诱惑,所以它是智者,但是一般人衡量人生的价值观念往往就是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钱有多少,不是吗?现实中比比皆是的,因为它衡量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也就是这样的。带到生处转熟之后,你没生的地方转熟之后,就会感受到观不可思议境界;法界观就是不可思议了,所谓的我以普贤菩萨行愿法力所谓自己修学的依靠,我们也一样,你不要以为《华严经》里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里普贤菩萨是单纯的一个,无量的诸佛里都有普贤,因为有先普贤,才会有后普贤,不断不断的去作为自己修学的依据;那么,我们也一样,今天学了普贤行愿品,到底我们同普贤菩萨相距多远呀!如果相距的太遥远,马上把距离拉近,因为把普贤菩萨的身口意作为我们的身口意来效仿就是修法界观;法界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法,如此,才能身心信解,礼敬诸佛,否则的话你就没有办法,事实上十方三世佛都有普贤菩萨以为长子;因为是简要佛法落实到实处,去努力的感受佛法,这是根本,没有这个根本,学佛没有任何意义。即是后普贤学前普贤,或者我普贤人用普贤法,而人法不二。象我们每个人修学了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我们也要学习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

   用菩贤的法来成就我们的普贤行,这就是人法不二,起身心信解,信深解深,你信的深了,你的解也就深了,你的悟也就深了;即悟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不会象我们今天的人以为这个佛只有在大殿里,佛是在任何一处,无处不再的。据说当年鸠摩罗什法师在鸠**的时候,在一个庙里看到一个来的出家人,当然它的目的是为了度那个老的出家人,他对着佛小便,那个老和尚一下就急了,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在佛殿里撒尿呢?”然好罗什法师就问他:“你说那里没佛呢?”这个老和尚马上就开悟了;这一切的公案都在提醒我们要转变观念,若不转变总是自怨自怜的,跟社会人一比,我们就觉得,哎呀!我太辛苦了,我太可怜了,人家在嘲笑我们,自己就更受不了了,所以你有因缘,你来学佛,你把头发剃掉,你穿上一层袈裟,那个十万两黄金都不换的,的确是应该珍惜的。谁笑到最后谁就会笑的最好,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之中,你过分的执着,那你肯定结果很悲哀的,一定是这样的。即信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即的一切时一切处都有十方三世诸佛,就象眼前一般,而且都有一切时一切处,就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量无边的诸佛,就在我们的身边,而且,就在我们的眼前,而且我们看的历历分明,你可取观想,法接管,可以去观想,如果你不认识法性,那你的法界观无法现前,如果你认识法性的话,那就说明我们的法界观可以现前,就象眼前一般极为亲切,如是观形亲切,礼拜相应;所以能看见阿弥陀佛,你天天看能不往生吗

  一定是往生的。

   今年有一位高僧大德,一位海外的老法师,我不知道他有一种什么方法来计算,他说从民国到今天往生的人只有四十几个人,我不知道他是怎么算的,那其余那些念佛的人怎么办呢?完全就都失业了,去不成;如果我们能够踏踏实实的就法界观的话,我们一定要坚信,往生是绝对不会困难的,一点都不会困难,如果观行亲见,礼拜完全相应相契,所以能够亲见诸佛,你想见谁,你就能见谁;而且他们都在你面前你随便见,如在眼前,此是普贤增上的因力,也是普贤增上你的愿力,而且他们都在你面前,你随便见;此普贤行愿的因力必须依靠它普贤增上的原力,就象我们今天学佛,那么你要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要知道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会加持你,他会接你,如果他不接我们,我们可能念了半天恐怕也没有用,所以叫二力往生。你必须要有这个增上缘,我们主观能动性不能缺少。但是客观的阿弥陀佛的接引同样是不可少的,所以正符合佛教的缘起法,那么,我们也应该学做普贤,以因力加上普贤增上的愿力,来成就自己每个人、每个人不同的个体,普贤行愿贫,哪一部经不好啊?哪一个佛法不好啊?都好,就是我们自己第一个没有认识到,第二个没有去努力,没有去实践,所以最好的佛法也就变成了最不好的佛法。

   下面的经文是“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清净是指身业,身业五体投地,语业称杨赞叹,意业恭敬至诚,是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了,所以叫三业清净,那么拜时要礼敬双修,不拜的时候也要礼敬双修,也就是能理所理要双修啊!不拜时也要意业常净,也要恭敬,要有恭敬心,即知诸佛遍一切处,如尘刹身毛到处都是,都有无尽的佛身,怎么能不随意随处随缘,常修礼敬呢?必须要修,你不修行就落不到实处,确实很难的。太难了,学佛确实太难了。有时候觉得就是自己不肯发心哪!想想看如果我们不修行的话,时间也就过去,也浪费掉了,如果我们去修行的话,因该说总是有所受益的,为什么要浪费生命呢?但是你已经习惯浪费掉了;所以需要警醒的是大家都要珍惜声明,因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中国难生,善知识难遇,我们今天讲法是讲的佛法,当然在此中国难生要解释一下,中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中国,是印度的中印度,因为只有中印度的摩诘陀国才有佛法!别的印度佛法很少,其实,释迦牟尼佛当初弘法的地界不是很大,所以说中国难生,就是你生在有佛法的国土里实在是太难太难了。但是好在我们今天作为中国人,确有这样的因缘,能够闻得佛法,所以应该倍加珍惜。

   经文“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所谓一佛所即指是多身礼一佛,多身礼多佛;所谓一一身即是指一身礼多佛,多身礼多佛,当然这个很微妙,我们不可能不彻底通达,但是也要知道,如是多身礼一佛,…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