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四)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好:

   下面我们走进经文“善财白佛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就是说善财童子对普贤说“大圣怎么样才能,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呢!”怎么样去做呢?怎么样去实行呢?

   普贤菩萨对善财童子说,你要真正去感受、体量、体义;也即有体谅和体贴之义。既要体谅佛境,你要真正去感受,体谅就是感受一下;换位,换位感受;体贴佛心和佛心去相应相契,佛说是怎么样的呢?我应如何去怎样礼拜。而佛三身一际,竖穿三际,横遍十方,那么我们也同样横遍十方,竖穿三际,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礼拜,因为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与之相应相契而去礼拜,共同一法身,法身的建立是建立在空性上,所以是放三世佛共同一空性而已。

   所以有一句话说“十方共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迭佛场,心空及第归”这是《大集经》的一句话。那么,就是你只有空,你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你什么都去执者,那怎么办?那就没有办法了,拜一法身佛,就是拜十方诸佛;其实就是空性,就是礼空性,能理所理性空寂。

   那么如是这样一定会与佛感应道交,肯定会同佛感应道交,那么属圆教的感觉。《华严经》判教*,小吏、中、顿、圆、的圆教,最圆满的,十方三世诸佛非一而能一,不是一但却能一,不是多呢

  却能多,他随缘呢!随缘不变。他自己什么都没有,但是他能随圆就方呀!不是一能一,不是多能多,即先后可以成佛。能够源源不断的,有无量的诸佛可以出生,可以成佛,所以呢!可一可多,可多可少。所以是多无多相,一无一相,所谓即一顾,我们说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呢

  是因为大海就是由这一滴水组成的,如果你发现了一滴水的话,你就会知道,所有的大海无非如此,所以说多即一故,一无二相,一一多故,一滴水也就是大海呀!所以大海也就是一滴水呀,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如是无能无所,印真空之理,而不碍秒有之事。可多可少,因为多少是随空而显现,因为这是妙有啊!就象我们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有呢?还是没有呢.?说“有”的人有道理,说“没有”人也有他的道理。但事实上空和有是相应的,是一致的。因为我们执着我们就说他有,如果我们不之者,就象面对桌子似的,如果你以为他是缘起的,他是性空你说没有这个案子,那么我们就说极乐世界是没有的,如果你说这个桌子是实在的呀,那我们说极乐世界比他更真实,因为他是真实生活的妙有。他是那种方便智的运用啊!所以我们说极乐世界真实不虚,如果没有众生的话,需要极乐世界干什么?不需要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安立完全是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极苦众生,,若无娑婆世界的极苦众生,极乐世界无有是处,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一定是有缘的,一定要接引众生,才会去安立的,所以说佛法的存在,是因为有众生的存在。如果没有众生,就不会有佛法的存在。

   下面的经文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佛世尊”

   意思是十方三界所有一切佛刹,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十方三界所有一切的诸佛刹土,把他们磨成极小的微尘,诸佛刹突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磨成极小极小的微尘,一微尘又可以分成七份,我们所说的微尘就已经看不见了,也能就象我们今天所说的分子,原子那样小,分子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佛法讲可以在分的,称为离微尘,一个原子或者一个分子可以把它再分成七份,,叫做极微尘。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或者用今天的现代的科学来讲可能是跨可,这个跨可是根本就见不到的,可能是一闪光而已,那大概就变成一种能量,但是这个叫做林虚空,以为尘分成七个林虚空,极微小极微小,那么再分就称为虚空,没有办法再分了,再分就没有了,以一微尘,一个数目来计算,佛的数目无量无边,因为本身无量无边的佛土,无量无边的佛土又把这佛土碾成微尘,又分成七个林虚空,那你想想有这样多这样夺得诸佛,所以只好说无量无边。可见,无量无边的诸佛如来,你不能体贴,不能换位思维,不能去理解的话,就不能拜际一切诸佛,我们今天的礼佛可能是紧紧的里释迦牟尼佛,或者礼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很多人礼拜一定要面面俱到,好不好呢

  非常好,但是如果我们升起一种观想,能够因为拜一尊佛而去拜无量无边的诸佛,我觉得更好,但是我们首先要从拜一尊佛开始,否则的话无量无边的诸佛还没有办法去礼拜的,因为这种观想的升起,,是因为我们的心量,不是今天看到一个所谓的应身,所谓用镜子的眼光看问题,所谓我们的思维观念需要去改变,不断的去改变。

   那么所说的法是指众生心,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界限,只是随着众生的情执而有界限。比如说,我们去写毛笔字,写毛笔字时,我们的心在笔尖上,就笔尖那么大,那么如果我们去穿针线的话,我们的心就象针眼那么大,那么如果我们相虚空法界的话,我们的心就象虚空法界那样宽,所以六祖曾说“心心心,难可呀,宽时遍法界,窄时不容针”,宽的时候尽虚空遍法界,窄的时候连一根针都容不下啊!所以禅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去年贫还不算贫,还有立锥之地”,还有一点点把锥子能立的地方,“今天贫,使之贫”,我才知道真正的穷啊!穷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啊……真是大富大贵,不是人们所说的“哎呀!穷得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不是的,因为连一点点的执着和挂碍都没有了,那真正的是解脱自在,当然现在我们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又太多的挂碍,因为有我执和法执。所以我们要去改造自己。就象我们说的脱胎换骨,能吗?是可能的,只要我们愿意一定会,所以说心的大小,不一而定,没办法给他确定,因为你不能说大也不能说小,只能随缘运用而已。可见有迷悟的深浅,所以人心也有大有小,根据迷悟深浅的因缘,根据众生不同啊!所以说心量也有大也有小。有的人是斤斤计较,有的人宽宏大量,至少宰相肚里可以行船,我们就觉得那已经很不错了,但事实上同佛“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去比的话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无论大小,都是法界,即是一真法界。心法为一切诸法所依,因为它没有定法,所以它能包容一切,所以为一切诸法所依,便于有情称作佛性。在有情的身体感受世佛行,在无情的上面感受到的是法性,法的本来面目是空性;就佛性而言,各个宗派都探讨过这样的问题,佛性是什么?是空行,如此看来,植物也有空性,动物也有空性,如此看来植物也能成佛吗?但是在此就有一个答复,因为它是无情的,所以它只能叫法性。只有在有情的身上感受的才是佛性,所以我们说不迷就不会觉,你不睡觉怎么需要性来呢?而无情就不迷,所以他不需要觉悟,六道轮回的有情众生才需要去觉悟的,所以我们今天也终于明白一个道理,佛法是就有情而言的。无情的是法性,否则的话,一旦混淆了就会制造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哎呀!草木也可以成佛,草木不能成佛,十方三界诸佛都在法界中。法界. 一真法界,都在空性之中。我们刚才已经说了,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都是空性;无与空性相应相契无法成佛,那么佛所住的处所遍十方,佛所住的时间通三际。十方一切处,一切时,三界一切时,都有佛刹,是因为众生的业障眼所障碍,我们是肉眼没法见到,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佛如,同样也是,现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同样也是佛土,为什么?我们不能得见呢?是因为我们被我执和法执障碍住了,如果能够转变的话,我想一定是佛刹的,因为转变的话,就是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清净我们的心;就象景点所说的,如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而佛土净。

   如果能去转变的话,就是恢复我们的心,就象经典里说的:“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净到什么处呢?净到与法界相应,于法性相应,与佛性相应。所以佛教中才有了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其实不是妄语,是真实不虚的。又一句修行的话“婉转世间弘佛化,竟将东土羡西方。”东土就是西方,因为《金刚经》说了“东方虚空可思量否?”须菩提答,否也,西方世界,西方虚空,南方,北方乃至无量的世界都不可思议,都不是定法,都是假名安立,假名安立就是空啊!若是空的话,能够包容万物;若是空的话,你能够放下一切;能够放下一切,才能的自在。不然的话,我们就会有挂碍,又挂碍的话就会有轮回呀!那么可见要如是拜佛,功德才会无量无边;因为法身佛性法性遍一切处,任何一微尘中,十方三世,东西南北,上下四维,一切时一切处,都有佛土,都有佛刹,都有佛;我们要去拜佛的时候,应该如是拜,拜一尊佛,拜无量诸佛,无量诸佛从一佛身中体现。“十方诸如来共同一法身。”如此礼拜功德无量无边,拜佛不仅仅是象我们原来的那样的拜法,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们通过学习《普贤菩萨行愿品》应该改变自己。下面的经文是“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身心信解,如对目前,”行者观行,愿通未来,以行来引导愿力,以愿力来增加行力,如车二轮,如鸟双翼,动转同时,缺一不可。行必须靠智慧,智慧做引导,没有智慧行是盲目的行,所以智慧引导的行才是真正的去实践佛法;这智慧引导的行,就是愿力,增加行力,所以愿力过去,诸佛当下就会礼敬过去,未来诸佛,当下就是了。因为礼拜的观想,所以才能够拜现前一佛,所…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