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静波法师讲经(五)
根据录音整理 尚未校稿完成 错漏之处 敬请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师、居士:
上次我们讲到普贤菩萨广修供养,普贤菩萨说:“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普贤菩萨以普贤菩萨行愿力故,为什么?因为有先普贤后普贤。他是学无量的诸佛,先普贤成就自己的行愿,我们如何呢?我们也要学普贤而做普贤,应该如此,“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么这么多的供具,让我们难以想象的的供具来供养诸佛。这种供养是什么呢?都是观行所成就的,如果你不去观想的话是不可能,所以要去观想,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佛法中好多事情,什么不可说不可说啊!你得去观想,好多不可思议的境界你得去观想来成就的,你要学佛,那不是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你必须改变那种观念,然后与佛相应,才能够成就。
下面的经文是:“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以上所说的供具,种种微妙的供具作为供养诸佛,此处所说的要经常供养。常为供养吗,既财供、法供、行供、愿供、一般修财供却不善于观想,把钱放在那就好了,以为自己就做功德了,事实上这种供养是狭隘的,既不能通达法性,以至于财供之供有差异,财法之供不应该有区别,但是就众生份上,就世俗地上,我们说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是众生份上,而普贤菩萨的财供就是法供,他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表法而已,他通过财供表现的就是法供,如果比较财法二供的区别的话,他们有什么差异,站在世俗地上,他各种供养中,法供养是最无上的供养,最无上的供养是佛法。很多经典力都这样讲,《梵王经菩萨戒本》《维摩诘经》如今的《华严经》也是这样讲。可见法供养是最高的供养。《金刚经》讲:“若能三轮体空行布施,功德无量无边。”为什么?因为能思所思,中间物了不可得。通过这种为得财供养,物供养,在里面产生进行观想,达到那种与法性相应,那就是最无上的供养,功德无量无边。
下面的经是“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那么把以上所说的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沫香、如是等法,作为供养,至如说修行供养,怎么样说的就怎么样去供养,那么学佛即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是止,众善奉行是行持,一个是止持,一个是行持。对于诸恶莫做一定要制止,众善奉行去行持,一定要去行啊!落到实处的,可以说就是恶止善行,恶的要止,善的要行,诸恶莫做,防止堕落堕落恶道。众善奉行是引导上你的,出离六道,至少是三善道,那么学佛以利生为事业,就是要使佛欢喜,使佛欢喜就是使众生欢喜。以四摄法来度化众生,是众生欢喜。布施摄、爱法摄、布施当别人需要的时候你要帮助他,爱语摄要说柔和之法,不要闹矛盾啊!说来说去,话不投机不应该如此。利行舌,身体力行有利于众生的行为。同事舌,要将众生当朋友,使众生欢喜就是使如来欢喜,如果我不能让众生欢喜的话也就没有办法让佛欢喜,所以佛教徒要结善缘,不要接恶缘,广结善缘才能成佛,如果不结善缘的话,你凭什么成佛呢?如此能够代众生若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即能利益众生供养,如说修行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如说修行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受苦。代众生受苦,就是不忍众生苦,所以要慈悲于他,代众生受苦,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利益众生事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不舍菩提心供养;所有的这些供养都能使佛欢喜,都能使众生欢喜。都能使众生欢喜,必定会使诸佛欢喜。自然都是法界,也就是最无上的供养了。那么普贤菩萨的财供就是法供。不想我们财供就是财供,法供就是法供。如果布施的时候能去讲话的话,那就是财法二施,等无差别,应该如此转变,去转化,也就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不要去执着,执着是熟啊!我们一直都执著,生处呢?就是我们跟佛法不相应的法性,应该熟此起来,所以财供、法供平等不二,不需比较,法性应该熟悉起来,不要去比较。说财施还是法施好啊!财施在这里就是法施,只是为那些无观行,无愿力的人,对那些对佛法陌生的人,没有观行,没有实践也不懂佛法的人,说财供不如法供,应该引导他走进佛法中来,会的是让他学佛学法,赞叹供养如来。所以修养即是如说修行,落到实处,如说修行,用供养来表达你的如说修行。
下面的经文是“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所说的供养如果不是普贤的行愿力的加持的话,既是有无量的功德,相比法供养,就是说你无量的应该说仅仅是财不是的话,即使你有无量的福报啊!其实没有法的话,不能称为功德,只有用佛法去导引的话,以我们的供养才能成为功德,不然的话怎么能够成为功德呢?仅仅会成为福报而已,功德是成佛的资粮,福报是成就世间人的财色名食睡的基础。一个布施的人他可能一不小心做了一个土财主,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土财主也是很苦恼的,土财主还会无常,不仅仅苦恼,一切都会拥有。但一切也会都失去,因为无常么。即使有无量功德,其实没有相比法供养,百分不及意,不过分成一千份的话,你的财供养都不及一千分之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他布施的功德分成无量数,无量无边,你也不及其中之一。那么迦羅分,人体之毛的一根毛你就看,一根毛一一样,根本不值一提,轻如鸿毛,不及这一根毛。即使是我们那说所谓的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分亦不及意。即使是极微少就是如同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优波尼沙陀是极少分,不能再分了,分的非常微细的,也就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也就是你的这点所谓的财供养啊!真的是微不足道,当然我们说你要成佛,你要是求佛报的话,你还是不是,还是功德很大的,你要成佛,你要真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话,那这个已经不重要。永嘉禅师曾说:“著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剑射虚空,势力尽,剑还堕,招的来生不如意。”也就是说毕竟非常非常的局限,因为无常,人一旦得到福报的时候,常常不会修福,常常会得意忘形,常常会放逸自己,这是很多有钱人的弊病,很少有素质的有钱的人,真正的他拥有的时候拿来去不当事,当然这样的人绝对是聪明的,为什么?因为只有你在拥有的时候,你才可能做,你什么都没有了,你想做也来不及了。为什么?因为只有你在拥有的时候去做呢?更何况你拥有的时候你做一点不事太容易,太容易了。可见事行需要加理去观照,去改变的。如昨天讲的那七粒米观想大如须弥山,整个恒沙的所有的众生都能够吃饱,为什么?因为用理去观。理无碍才会是功德无量啊!要不然的话,你怎么可能去转变的呢?不然的话,我们的业力又怎么可以转变呢?
下面的经文是“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庄严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为什么这样讲呢?所有的如来都拿重法供养,法性的供养,空供养不执著的供养,所以说无名英雄,佛菩萨都是无名英雄,他不执著于名分,因为他意识到了那是法性,所以法性供养是最高的供养。那么你就会得以成就供养一切如来,如果你真的是就在一佛上供养,如若通过去同法性相应的话,那么就等于供养一切诸佛如来,如果能够这样的话,就是真正的供养,所以可见反观我们自己的供养,常常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相比之下绝对不是真供养。
所以我们希望去调整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自己的心量,否则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拿着两个供果放在三尊佛像前在那徘徊,在那迷茫,绝对不是真供养,一个佛教徒曾经问过我,我供两个供果,这三个佛怎么分呢?这个不是佛要分,是你要分呢!佛根本就不会分你这个供果的,是因为你的恭敬心,你的恭敬心在供养佛。作为一个供具,他只是一个供具而已,真正的还是你的发心,若然你没有最好的发心,你在那徘徊还是你一人性的东西来衡量佛性,这怎么可以,这台荒唐,但事实上,反观我们现实中的人们,他们就用他们自己的想法去衡量佛,要么佛就报复你了,要么佛就不高兴了,佛会这样么?佛会烦恼,佛会不高兴,佛会报复人么?决定都不会。但是呢!我们就在那胡思乱想,所以把一个好端端的佛教弄得乱七八糟的,被污染了!所以佛没有办法呀,这就是众生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又给加了几句“深入经藏,永不迷茫,深入经藏,永不上当。”你还会上当吗?不会上当的,不会迷茫的,因为你明白了为什么又那么多的*轮功信徒啊!那都是上当的,都是迷茫了,如果真的了解佛法,那绝对不会随波逐流,跟他们跑什么?**尊重行愿因法,这种做法是应该的,用那么多的用具供养,那么多的如来,因为有这样多的因法,所以才会生出诸佛法,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凭什么成佛,所以要去做,要去观想,常常我们的思维观念跟佛去相应,这就是因行,到了去观想,常常我们的思维观念跟佛相应,这就是因行到了去观想,常常我们的思维观念跟佛去相应,这就…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