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五)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完成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師、居士:

  上次我們講到普賢菩薩廣修供養,普賢菩薩說:“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普賢菩薩以普賢菩薩行願力故,爲什麼?因爲有先普賢後普賢。他是學無量的諸佛,先普賢成就自己的行願,我們如何呢?我們也要學普賢而做普賢,應該如此,“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爲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柱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

  這麼這麼多的供具,讓我們難以想象的的供具來供養諸佛。這種供養是什麼呢?都是觀行所成就的,如果你不去觀想的話是不可能,所以要去觀想,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所以佛法中好多事情,什麼不可說不可說啊!你得去觀想,好多不可思議的境界你得去觀想來成就的,你要學佛,那不是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你必須改變那種觀念,然後與佛相應,才能夠成就。

  下面的經文是:“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爲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以上所說的供具,種種微妙的供具作爲供養諸佛,此處所說的要經常供養。常爲供養嗎,既財供、法供、行供、願供、一般修財供卻不善于觀想,把錢放在那就好了,以爲自己就做功德了,事實上這種供養是狹隘的,既不能通達法性,以至于財供之供有差異,財法之供不應該有區別,但是就衆生份上,就世俗地上,我們說是他們還是有區別的,因爲是衆生份上,而普賢菩薩的財供就是法供,他只是把它作爲一種表法而已,他通過財供表現的就是法供,如果比較財法二供的區別的話,他們有什麼差異,站在世俗地上,他各種供養中,法供養是最無上的供養,最無上的供養是佛法。很多經典力都這樣講,《梵王經菩薩戒本》《維摩诘經》如今的《華嚴經》也是這樣講。可見法供養是最高的供養。《金剛經》講:“若能叁輪體空行布施,功德無量無邊。”爲什麼?因爲能思所思,中間物了不可得。通過這種爲得財供養,物供養,在裏面産生進行觀想,達到那種與法性相應,那就是最無上的供養,功德無量無邊。

  下面的經是“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那麼把以上所說的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沫香、如是等法,作爲供養,至如說修行供養,怎麼樣說的就怎麼樣去供養,那麼學佛即是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諸惡莫做是止,衆善奉行是行持,一個是止持,一個是行持。對于諸惡莫做一定要製止,衆善奉行去行持,一定要去行啊!落到實處的,可以說就是惡止善行,惡的要止,善的要行,諸惡莫做,防止墮落墮落惡道。衆善奉行是引導上你的,出離六道,至少是叁善道,那麼學佛以利生爲事業,就是要使佛歡喜,使佛歡喜就是使衆生歡喜。以四攝法來度化衆生,是衆生歡喜。布施攝、愛法攝、布施當別人需要的時候你要幫助他,愛語攝要說柔和之法,不要鬧矛盾啊!說來說去,話不投機不應該如此。利行舌,身體力行有利于衆生的行爲。同事舌,要將衆生當朋友,使衆生歡喜就是使如來歡喜,如果我不能讓衆生歡喜的話也就沒有辦法讓佛歡喜,所以佛教徒要結善緣,不要接惡緣,廣結善緣才能成佛,如果不結善緣的話,你憑什麼成佛呢?如此能夠代衆生若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即能利益衆生供養,如說修行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如說修行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受苦。代衆生受苦,就是不忍衆生苦,所以要慈悲于他,代衆生受苦,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提心供養,利益衆生事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不舍菩提心供養;所有的這些供養都能使佛歡喜,都能使衆生歡喜。都能使衆生歡喜,必定會使諸佛歡喜。自然都是法界,也就是最無上的供養了。那麼普賢菩薩的財供就是法供。不想我們財供就是財供,法供就是法供。如果布施的時候能去講話的話,那就是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應該如此轉變,去轉化,也就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不要去執著,執著是熟啊!我們一直都執著,生處呢?就是我們跟佛法不相應的法性,應該熟此起來,所以財供、法供平等不二,不需比較,法性應該熟悉起來,不要去比較。說財施還是法施好啊!財施在這裏就是法施,只是爲那些無觀行,無願力的人,對那些對佛法陌生的人,沒有觀行,沒有實踐也不懂佛法的人,說財供不如法供,應該引導他走進佛法中來,會的是讓他學佛學法,贊歎供養如來。所以修養即是如說修行,落到實處,如說修行,用供養來表達你的如說修行。

  下面的經文是“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前面所說的供養如果不是普賢的行願力的加持的話,既是有無量的功德,相比法供養,就是說你無量的應該說僅僅是財不是的話,即使你有無量的福報啊!其實沒有法的話,不能稱爲功德,只有用佛法去導引的話,以我們的供養才能成爲功德,不然的話怎麼能夠成爲功德呢?僅僅會成爲福報而已,功德是成佛的資糧,福報是成就世間人的財色名食睡的基礎。一個布施的人他可能一不小心做了一個土財主,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土財主也是很苦惱的,土財主還會無常,不僅僅苦惱,一切都會擁有。但一切也會都失去,因爲無常麼。即使有無量功德,其實沒有相比法供養,百分不及意,不過分成一千份的話,你的財供養都不及一千分之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也不及一,他布施的功德分成無量數,無量無邊,你也不及其中之一。那麼迦羅分,人體之毛的一根毛你就看,一根毛一一樣,根本不值一提,輕如鴻毛,不及這一根毛。即使是我們那說所謂的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分亦不及意。即使是極微少就是如同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優波尼沙陀是極少分,不能再分了,分的非常微細的,也就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也就是你的這點所謂的財供養啊!真的是微不足道,當然我們說你要成佛,你要是求佛報的話,你還是不是,還是功德很大的,你要成佛,你要真的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話,那這個已經不重要。永嘉禅師曾說:“著相布施生天福,猶如仰劍射虛空,勢力盡,劍還墮,招的來生不如意。”也就是說畢竟非常非常的局限,因爲無常,人一旦得到福報的時候,常常不會修福,常常會得意忘形,常常會放逸自己,這是很多有錢人的弊病,很少有素質的有錢的人,真正的他擁有的時候拿來去不當事,當然這樣的人絕對是聰明的,爲什麼?因爲只有你在擁有的時候,你才可能做,你什麼都沒有了,你想做也來不及了。爲什麼?因爲只有你在擁有的時候去做呢?更何況你擁有的時候你做一點不事太容易,太容易了。可見事行需要加理去觀照,去改變的。如昨天講的那七粒米觀想大如須彌山,整個恒沙的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吃飽,爲什麼?因爲用理去觀。理無礙才會是功德無量啊!要不然的話,你怎麼可能去轉變的呢?不然的話,我們的業力又怎麼可以轉變呢?

  下面的經文是“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莊嚴供養。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爲什麼這樣講呢?所有的如來都拿重法供養,法性的供養,空供養不執著的供養,所以說無名英雄,佛菩薩都是無名英雄,他不執著于名分,因爲他意識到了那是法性,所以法性供養是最高的供養。那麼你就會得以成就供養一切如來,如果你真的是就在一佛上供養,如若通過去同法性相應的話,那麼就等于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就是真正的供養,所以可見反觀我們自己的供養,常常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相比之下絕對不是真供養。

  所以我們希望去調整我們的觀念,改變我們自己的心量,否則的話,我們可能就會拿著兩個供果放在叁尊佛像前在那徘徊,在那迷茫,絕對不是真供養,一個佛教徒曾經問過我,我供兩個供果,這叁個佛怎麼分呢?這個不是佛要分,是你要分呢!佛根本就不會分你這個供果的,是因爲你的恭敬心,你的恭敬心在供養佛。作爲一個供具,他只是一個供具而已,真正的還是你的發心,若然你沒有最好的發心,你在那徘徊還是你一人性的東西來衡量佛性,這怎麼可以,這臺荒唐,但事實上,反觀我們現實中的人們,他們就用他們自己的想法去衡量佛,要麼佛就報複你了,要麼佛就不高興了,佛會這樣麼?佛會煩惱,佛會不高興,佛會報複人麼?決定都不會。但是呢!我們就在那胡思亂想,所以把一個好端端的佛教弄得亂七八糟的,被汙染了!所以佛沒有辦法呀,這就是衆生的業力。所以我們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我又給加了幾句“深入經藏,永不迷茫,深入經藏,永不上當。”你還會上當嗎?不會上當的,不會迷茫的,因爲你明白了爲什麼又那麼多的*輪功信徒啊!那都是上當的,都是迷茫了,如果真的了解佛法,那絕對不會隨波逐流,跟他們跑什麼?**尊重行願因法,這種做法是應該的,用那麼多的用具供養,那麼多的如來,因爲有這樣多的因法,所以才會生出諸佛法,如果你什麼都不做,你憑什麼成佛,所以要去做,要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去相應,這就是因行,到了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相應,這就是因行到了去觀想,常常我們的思維觀念跟佛去相應,這就…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