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因行到了相應相契的時候,那你成佛了。所以就會出生諸佛如來。如果這樣廣大最勝的供養待到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都滅盡的時候,我的供養才可以停止,事實上,不會滅盡的,虛空界、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煩惱不會滅盡的,所以我的供養也不會窮盡,如果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綿綿不絕呀!永遠都如此無有間斷,所以我們能夠生起這樣的觀想,那麼你想想看,誰能學你,誰會贊歎你,誰會擾亂你,你哪有時間跟他計較啊!沒時間煩惱啊!真的沒有時間煩惱,但現在我們有很多時間煩惱,而且把一個故事演變的非常複雜。比如說《杯弓蛇影》的故事很簡單,就是一條蛇印在酒杯裏,但是他居然就得病了,他也轉,他弓轉化成度蛇,弄來弄去自己要死要活的,他的朋友最終把這個事情的給他演示出來之後,他馬上就釋然了,病就好了。爲什麼?因爲它的心呀!正常了,但是我們爲什麼會製造那些妄想而跟佛法不相應呢?是因爲以爲妄想都是真的,哪裏是真的,若是真的話,你把昨天給我留到今天試試,從來就留不下來,那我們爲什麼還作無畏的努力,愚癡呀!就是佛經所說“無明”,什麼都不明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這就是真正的廣修供養,我等不修更待何時。《華嚴經》的普賢菩薩行願品這麼好,這麼殊勝,這麼微妙,那我們不修還幹什麼?趕緊行動起來。

  下面的經文是“複次,善男子!言忏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于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

  所謂忏者即是忏其前面所做的罪惡,忏是告別的意思,不再做,我再做。悔是後過,告別前邊的,不再做相同的罪業,所以忏悔,我覺得就是告別過去重新做人,而不是老是糾纏不清,放下屠刀,重新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本就沒有放下,一手拿著土刀,一手還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放下就是放下,不再糾纏了,所以這是真正的忏悔,但是我們老是疑神疑鬼,忏悔不是真忏悔,放下也不是真放下。不再糾纏了,所以這是真正的忏悔。

  觀照,菩提心成佛的心,智慧之心,智慧之心就是無所得心。有人說:“菩薩是學空啊!”真的麼?菩薩是學有的麼?菩薩不是學有的,有人說菩薩是學空的麼?菩薩也不是學空的,那有人說遠離兩邊是最好的吧,對不起也不是,菩薩是學無所得的,什麼都沒有。《般若經》說“從初發心就學無所得,待到成佛之後還是無所得,”若有一點點挂礙,他絕對成不了佛,但今天我們爲什麼還要說成佛呢?成佛事世俗谛中事。爲什麼叫世俗谛?法在我們現在人的份上,我們說我們要成佛,如果站在佛得角度,站在真谛的角度來講,成佛也不能成佛。沒有成佛這件事,所以他成佛了,非常的微妙,非常的不可思議。所以作爲我們來講只有認真的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才能逐步逐步的理清自己所要走的光明大道,今生已經過去,觀他人已知自己。我們現在看到外境常常含有貪、嗔、癡,看到他人的煩惱,發怨氣呀!所造的諸惡業,我們知道自己也有這樣的習氣。所以得知往昔有貪、嗔、癡發動身、口、意,過去都是由碳、嗔、癡的因緣,是我們的身、口、意發動起來造種種惡業。當然惡業有十種,身體的殺、盜、淫,身叁口四,惡語兩舌,绮語、妄語、意是貪、嗔、癡。所以有十惡業。十惡業,可以演變出無量的諸惡業。如果能夠智慧現前的話,我們就會回光返照,才能感受我們自己卻是造了一些業,雖然造了一些業,但這些業有沒有那種自性呢?可不可以改變呢?就想祖師一樣,他問你他說“我要解脫呀!我要解脫。”法師就告訴他“誰捆住你呢?誰捆住你了,最後想了想沒有人負我啊!”沒有人捆住我,那你本身就是解脫了,那你應該和過去一切告別了,那真的就是忏悔,但現在我們告別不了,老是拖泥帶水,藕斷絲連,糾纏不清,所以關于這樣一個問題,就需要我們用智慧去觀照。那麼如此才能感受,否則終日是惡。不知道有過失呀!比如說上歌廳,胡鬧呀,找叁陪呀,跳舞;他覺得很正常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說現在不即時行樂,那將來怎麼樣呢?所以終日造惡,根本就不知道是在造惡,所以這樣的人是非常可憐的。那麼他人說自己有過呢,還不喜歡聽,甚至還嗔恨,就像說別人說:“你錯了……”他反而急了“你才錯了呢!”“我怎麼能錯呢?”那你爲什麼不能錯呢?你又不是佛,佛從來不與別人計較。甚至嗔恨,要知道業不重不生生娑婆,如果你沒有罪業的話,你跑到這幹什麼?有人說:“那我也沒下地獄……”沒下地獄你就不要驕傲好了,你別著急,慢慢就下了。不要自我找借口,找說辭,來說自己,找一個臺階可下,其實我們要反省,要慚愧,很不好意思,如果不是造了惡業的話,怎麼跑到這裏來,跑到這裏來,得到人身了,又聞到佛法了,不修行更待何時。如果沒有業力牽引,爲什麼我們不能出離叁界,爲什麼跑到這裏傻混,爲什麼還要這樣,整天還煩煩惱惱,事務纏身,不能應酬,有時候也煩這樣的事,那樣的事;所以生死即是業重,生死你就的認賬,我就是業障深重,但是你不要總與別人講說:“我業障深重,我業障深重……”那你不要講,讓人家誤會了,好像除了這個,我們沒別的,我們還有別的,我們還可以去改變它嗎,業障深重屬于過去,那麼現在我們可以重新耕耘,重新播種,那我們的命運,就可以得到改變,那你何必總對別人說業障深重呢?這句話我聽厭煩了,並不說說我討厭這樣的話,因爲我們怕非佛教徒誤解我們的這一用語,固然提醒得對,那我們沒有最好的方法,總是這樣說“業障深重”那還是有一點問題的,也許對自己沒問題,那麼如果容易引起誤解的話,那還是個問題。佛教徒做所有的事情要考慮到衆生是不是能接受,如果衆生不能接受,你就不會去做“應誠心忏悔”因該好好的忏悔,認認真真得去忏悔,不能敷衍了事去忏悔說:“我錯了,我錯了還不行嗎!”那這是敷衍,根本沒把這個所謂錯當作錯,只是一種影敷了事而已。

  下面的經文是“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靜)叁業”。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焰口經》“罪性本空由心忏,心要滅時罪已亡,心意罪滅兩俱空,此則是名真忏悔。”但是常常在現實中我們跟這個理相距的太遙遠,太遙遠,但是也一定要知道理,若知道理,你不忏悔就沒有依據,也就無法忏悔;當然我們可以從事相去*,但事相忏那是別一回事,因爲是要歸理,要回事相力。即使所造業沒有不變的體相,如果所造得罪業有真實的體相的話,我們就會說盡虛空也無法容受衆生所造的諸惡業。因爲太多太多了,裝不下的,但是沒有實體相,即是身口以所謂的造業,那麼修忏法也就從身口意開始,你不能離開身口意去忏悔,就必須面對身口意去忏悔,如人倒地,你說自己在這裏倒了,能在別的地方爬起來麼?所以叫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如果說你在此跌倒,在彼處爬起,無有是從,道理不通所以還從地爬起,如口業忏,如果我們要忏悔口業的話,我們應該在稱贊佛功能的同時,發露自己的罪過。我確確實實罵別人了,我確確實實造業了,你一定要說,你不說的話,你老留在心裏麻煩啊!

  業忏“盡此壽命,做諸佛事。”盡此一期壽命,我一定要去,做佛事而不去做別的事,所以就是象惡告別的事,自己的身體也就不再發動惡業。意業忏“觀想諸佛無量的功德,無量的功德化出無量的罪過,無量的功德你去觀想的話,無量的罪過也就煙消雲散了。”諸佛無量的功德在相應著,那無量的罪過就沒有市場了。如果我們總是不能學佛觀想,諸佛的無量的功德,那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可能就是胡思亂想,胡思亂想的結果就會導致胡作非爲,這是肯定的,剛開始害怕,後來就不害怕了,爲什麼呢?因爲看到了惡知識,看到惡知識,他敢那麼做,我爲什麼不敢呢?所以人都是這樣的,爲什麼說“善知識難遇呀!”善知識就是你的榜樣,惡知識它在潛移默化影響你,也許你最初沒當回事,但是慢慢的你就會覺得不平衡呀,我的學佛,怎麼的,學佛就倒黴嗎?然後你開始慢慢的就滑下去了,所以我們真正的尊重那些個堅持了一輩子出家的前輩們,因爲他們的確不容易,而我們卻正在路上走,能走的怎麼樣,還不能下結論。那麼如是等忏悔,就是深做佛事,申清靜,不斷的去做佛事,口說佛法,口清淨,你不再說別的法,你也沒有機緣說別的法,意正思維,意清淨,總是正確的思維,正知見于正法相應,那當然了,你是意清淨,如此即是對製法門,如果我們的身口意叁業遭汙染了,那怎麼辦呢?那就身做佛事身清淨,口說佛法口清淨,意正思維意清淨。這樣就是應病服藥,如此即能藥到病除,你有了病你就得服這個藥,你服完藥了,你這個病就沒有了,痊愈了,這跟世間法的道理差不多,但是所要到到的目的是不同的。

  下面經文是“遍于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衆前,誠心忏悔,後不複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作爲出家人來講,我覺得讀普賢菩薩行願品,利益功德更大,因爲他的的確叫我們反省啊!反思,這不夠還要去改變,因爲我們原來太疏遠了,因爲我們不修行就是一種放逸,虛度時光啊!在這裏虛度還不如回到紅塵去好的,真的;我覺得挺冤枉的,在這裏瞎鬧。所以更攝製自己的身口意。學佛能不能成,你去實驗一下,從來沒有實驗過,從來沒有修行過,那你怎麼能說學佛沒有結果呢?此是事忏。普賢菩薩可以有千百億化身,無量的化身,所以它能夠在法界中極微塵刹,微塵那樣多的一切諸佛菩薩妙有前,諸佛菩薩雖然是空的,但是他有一個應化身,他在應化身前面去忏悔,我們沒辦法,只好在佛像前忏悔,普賢菩薩實在諸佛菩薩妙有像前忏悔,就象我們今天拍拍桌子是真的,還是假的,你以爲是真的,那絕對諸佛菩薩也是真的,他比這還真實…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