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五▪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因行到了相应相契的时候,那你成佛了。所以就会出生诸佛如来。如果这样广大最胜的供养待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灭尽的时候,我的供养才可以停止,事实上,不会灭尽的,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不会灭尽的,所以我的供养也不会穷尽,如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绵绵不绝呀!永远都如此无有间断,所以我们能够生起这样的观想,那么你想想看,谁能学你,谁会赞叹你,谁会扰乱你,你哪有时间跟他计较啊!没时间烦恼啊!真的没有时间烦恼,但现在我们有很多时间烦恼,而且把一个故事演变的非常复杂。比如说《杯弓蛇影》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条蛇印在酒杯里,但是他居然就得病了,他也转,他弓转化成度蛇,弄来弄去自己要死要活的,他的朋友最终把这个事情的给他演示出来之后,他马上就释然了,病就好了。为什么?因为它的心呀!正常了,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制造那些妄想而跟佛法不相应呢?是因为以为妄想都是真的,哪里是真的,若是真的话,你把昨天给我留到今天试试,从来就留不下来,那我们为什么还作无畏的努力,愚痴呀!就是佛经所说“无明”,什么都不明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真正的广修供养,我等不修更待何时。《华严经》的普贤菩萨行愿品这么好,这么殊胜,这么微妙,那我们不修还干什么?赶紧行动起来。

  下面的经文是“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

  所谓忏者即是忏其前面所做的罪恶,忏是告别的意思,不再做,我再做。悔是后过,告别前边的,不再做相同的罪业,所以忏悔,我觉得就是告别过去重新做人,而不是老是纠缠不清,放下屠刀,重新做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根本就没有放下,一手拿着土刀,一手还要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放下就是放下,不再纠缠了,所以这是真正的忏悔,但是我们老是疑神疑鬼,忏悔不是真忏悔,放下也不是真放下。不再纠缠了,所以这是真正的忏悔。

  观照,菩提心成佛的心,智慧之心,智慧之心就是无所得心。有人说:“菩萨是学空啊!”真的么?菩萨是学有的么?菩萨不是学有的,有人说菩萨是学空的么?菩萨也不是学空的,那有人说远离两边是最好的吧,对不起也不是,菩萨是学无所得的,什么都没有。《般若经》说“从初发心就学无所得,待到成佛之后还是无所得,”若有一点点挂碍,他绝对成不了佛,但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说成佛呢?成佛事世俗谛中事。为什么叫世俗谛?法在我们现在人的份上,我们说我们要成佛,如果站在佛得角度,站在真谛的角度来讲,成佛也不能成佛。没有成佛这件事,所以他成佛了,非常的微妙,非常的不可思议。所以作为我们来讲只有认真的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才能逐步逐步的理清自己所要走的光明大道,今生已经过去,观他人已知自己。我们现在看到外境常常含有贪、嗔、痴,看到他人的烦恼,发怨气呀!所造的诸恶业,我们知道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气。所以得知往昔有贪、嗔、痴发动身、口、意,过去都是由碳、嗔、痴的因缘,是我们的身、口、意发动起来造种种恶业。当然恶业有十种,身体的杀、盗、淫,身三口四,恶语两舌,绮语、妄语、意是贪、嗔、痴。所以有十恶业。十恶业,可以演变出无量的诸恶业。如果能够智慧现前的话,我们就会回光返照,才能感受我们自己却是造了一些业,虽然造了一些业,但这些业有没有那种自性呢?可不可以改变呢?就想祖师一样,他问你他说“我要解脱呀!我要解脱。”法师就告诉他“谁捆住你呢?谁捆住你了,最后想了想没有人负我啊!”没有人捆住我,那你本身就是解脱了,那你应该和过去一切告别了,那真的就是忏悔,但现在我们告别不了,老是拖泥带水,藕断丝连,纠缠不清,所以关于这样一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观照。那么如此才能感受,否则终日是恶。不知道有过失呀!比如说上歌厅,胡闹呀,找三陪呀,跳舞;他觉得很正常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说现在不即时行乐,那将来怎么样呢?所以终日造恶,根本就不知道是在造恶,所以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那么他人说自己有过呢,还不喜欢听,甚至还嗔恨,就像说别人说:“你错了……”他反而急了“你才错了呢!”“我怎么能错呢?”那你为什么不能错呢?你又不是佛,佛从来不与别人计较。甚至嗔恨,要知道业不重不生生娑婆,如果你没有罪业的话,你跑到这干什么?有人说:“那我也没下地狱……”没下地狱你就不要骄傲好了,你别着急,慢慢就下了。不要自我找借口,找说辞,来说自己,找一个台阶可下,其实我们要反省,要惭愧,很不好意思,如果不是造了恶业的话,怎么跑到这里来,跑到这里来,得到人身了,又闻到佛法了,不修行更待何时。如果没有业力牵引,为什么我们不能出离三界,为什么跑到这里傻混,为什么还要这样,整天还烦烦恼恼,事务缠身,不能应酬,有时候也烦这样的事,那样的事;所以生死即是业重,生死你就的认账,我就是业障深重,但是你不要总与别人讲说:“我业障深重,我业障深重……”那你不要讲,让人家误会了,好像除了这个,我们没别的,我们还有别的,我们还可以去改变它吗,业障深重属于过去,那么现在我们可以重新耕耘,重新播种,那我们的命运,就可以得到改变,那你何必总对别人说业障深重呢?这句话我听厌烦了,并不说说我讨厌这样的话,因为我们怕非佛教徒误解我们的这一用语,固然提醒得对,那我们没有最好的方法,总是这样说“业障深重”那还是有一点问题的,也许对自己没问题,那么如果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那还是个问题。佛教徒做所有的事情要考虑到众生是不是能接受,如果众生不能接受,你就不会去做“应诚心忏悔”因该好好的忏悔,认认真真得去忏悔,不能敷衍了事去忏悔说:“我错了,我错了还不行吗!”那这是敷衍,根本没把这个所谓错当作错,只是一种影敷了事而已。

  下面的经文是“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静)三业”。

  忏悔有理事二忏,理忏《焰口经》“罪性本空由心忏,心要灭时罪已亡,心意罪灭两俱空,此则是名真忏悔。”但是常常在现实中我们跟这个理相距的太遥远,太遥远,但是也一定要知道理,若知道理,你不忏悔就没有依据,也就无法忏悔;当然我们可以从事相去*,但事相忏那是别一回事,因为是要归理,要回事相力。即使所造业没有不变的体相,如果所造得罪业有真实的体相的话,我们就会说尽虚空也无法容受众生所造的诸恶业。因为太多太多了,装不下的,但是没有实体相,即是身口以所谓的造业,那么修忏法也就从身口意开始,你不能离开身口意去忏悔,就必须面对身口意去忏悔,如人倒地,你说自己在这里倒了,能在别的地方爬起来么?所以叫就地跌倒,就地爬起,如果说你在此跌倒,在彼处爬起,无有是从,道理不通所以还从地爬起,如口业忏,如果我们要忏悔口业的话,我们应该在称赞佛功能的同时,发露自己的罪过。我确确实实骂别人了,我确确实实造业了,你一定要说,你不说的话,你老留在心里麻烦啊!

  业忏“尽此寿命,做诸佛事。”尽此一期寿命,我一定要去,做佛事而不去做别的事,所以就是象恶告别的事,自己的身体也就不再发动恶业。意业忏“观想诸佛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功德化出无量的罪过,无量的功德你去观想的话,无量的罪过也就烟消云散了。”诸佛无量的功德在相应着,那无量的罪过就没有市场了。如果我们总是不能学佛观想,诸佛的无量的功德,那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可能就是胡思乱想,胡思乱想的结果就会导致胡作非为,这是肯定的,刚开始害怕,后来就不害怕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到了恶知识,看到恶知识,他敢那么做,我为什么不敢呢?所以人都是这样的,为什么说“善知识难遇呀!”善知识就是你的榜样,恶知识它在潜移默化影响你,也许你最初没当回事,但是慢慢的你就会觉得不平衡呀,我的学佛,怎么的,学佛就倒霉吗?然后你开始慢慢的就滑下去了,所以我们真正的尊重那些个坚持了一辈子出家的前辈们,因为他们的确不容易,而我们却正在路上走,能走的怎么样,还不能下结论。那么如是等忏悔,就是深做佛事,申清静,不断的去做佛事,口说佛法,口清净,你不再说别的法,你也没有机缘说别的法,意正思维,意清净,总是正确的思维,正知见于正法相应,那当然了,你是意清净,如此即是对制法门,如果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遭污染了,那怎么办呢?那就身做佛事身清净,口说佛法口清净,意正思维意清净。这样就是应病服药,如此即能药到病除,你有了病你就得服这个药,你服完药了,你这个病就没有了,痊愈了,这跟世间法的道理差不多,但是所要到到的目的是不同的。

  下面经文是“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作为出家人来讲,我觉得读普贤菩萨行愿品,利益功德更大,因为他的的确叫我们反省啊!反思,这不够还要去改变,因为我们原来太疏远了,因为我们不修行就是一种放逸,虚度时光啊!在这里虚度还不如回到红尘去好的,真的;我觉得挺冤枉的,在这里瞎闹。所以更摄制自己的身口意。学佛能不能成,你去实验一下,从来没有实验过,从来没有修行过,那你怎么能说学佛没有结果呢?此是事忏。普贤菩萨可以有千百亿化身,无量的化身,所以它能够在法界中极微尘刹,微尘那样多的一切诸佛菩萨妙有前,诸佛菩萨虽然是空的,但是他有一个应化身,他在应化身前面去忏悔,我们没办法,只好在佛像前忏悔,普贤菩萨实在诸佛菩萨妙有像前忏悔,就象我们今天拍拍桌子是真的,还是假的,你以为是真的,那绝对诸佛菩萨也是真的,他比这还真实…

《大方广佛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华严经 普贤菩萨行愿品 讲记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