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靜波法師講經(四)

  根據錄音整理 尚未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尊敬的上可下明大和尚、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大家好:

   下面我們走進經文“善財白佛言,大聖雲何禮敬乃至回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

   就是說善財童子對普賢說“大聖怎麼樣才能,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呢!”怎麼樣去做呢?怎麼樣去實行呢?

   普賢菩薩對善財童子說,你要真正去感受、體量、體義;也即有體諒和體貼之義。既要體諒佛境,你要真正去感受,體諒就是感受一下;換位,換位感受;體貼佛心和佛心去相應相契,佛說是怎麼樣的呢?我應如何去怎樣禮拜。而佛叁身一際,豎穿叁際,橫遍十方,那麼我們也同樣橫遍十方,豎穿叁際,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禮拜,因爲叁世佛共同一法身,與之相應相契而去禮拜,共同一法身,法身的建立是建立在空性上,所以是放叁世佛共同一空性而已。

   所以有一句話說“十方共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疊佛場,心空及第歸”這是《大集經》的一句話。那麼,就是你只有空,你才可能有希望,如果你什麼都去執者,那怎麼辦?那就沒有辦法了,拜一法身佛,就是拜十方諸佛;其實就是空性,就是禮空性,能理所理性空寂。

   那麼如是這樣一定會與佛感應道交,肯定會同佛感應道交,那麼屬圓教的感覺。《華嚴經》判教*,小吏、中、頓、圓、的圓教,最圓滿的,十方叁世諸佛非一而能一,不是一但卻能一,不是多呢

  卻能多,他隨緣呢!隨緣不變。他自己什麼都沒有,但是他能隨圓就方呀!不是一能一,不是多能多,即先後可以成佛。能夠源源不斷的,有無量的諸佛可以出生,可以成佛,所以呢!可一可多,可多可少。所以是多無多相,一無一相,所謂即一顧,我們說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呢

  是因爲大海就是由這一滴水組成的,如果你發現了一滴水的話,你就會知道,所有的大海無非如此,所以說多即一故,一無二相,一一多故,一滴水也就是大海呀!所以大海也就是一滴水呀,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如是無能無所,印真空之理,而不礙秒有之事。可多可少,因爲多少是隨空而顯現,因爲這是妙有啊!就象我們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有呢?還是沒有呢.?說“有”的人有道理,說“沒有”人也有他的道理。但事實上空和有是相應的,是一致的。因爲我們執著我們就說他有,如果我們不之者,就象面對桌子似的,如果你以爲他是緣起的,他是性空你說沒有這個案子,那麼我們就說極樂世界是沒有的,如果你說這個桌子是實在的呀,那我們說極樂世界比他更真實,因爲他是真實生活的妙有。他是那種方便智的運用啊!所以我們說極樂世界真實不虛,如果沒有衆生的話,需要極樂世界幹什麼?不需要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安立完全是因爲我們娑婆世界的極苦衆生,,若無娑婆世界的極苦衆生,極樂世界無有是處,沒有意義,它的存在一定是有緣的,一定要接引衆生,才會去安立的,所以說佛法的存在,是因爲有衆生的存在。如果沒有衆生,就不會有佛法的存在。

   下面的經文是“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佛世尊”

   意思是十方叁界所有一切佛刹,盡虛空,遍法界,所有十方叁界所有一切的諸佛刹土,把他們磨成極小的微塵,諸佛刹突無量無邊,諸佛刹土磨成極小極小的微塵,一微塵又可以分成七份,我們所說的微塵就已經看不見了,也能就象我們今天所說的分子,原子那樣小,分子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佛法講可以在分的,稱爲離微塵,一個原子或者一個分子可以把它再分成七份,,叫做極微塵。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的,或者用今天的現代的科學來講可能是跨可,這個跨可是根本就見不到的,可能是一閃光而已,那大概就變成一種能量,但是這個叫做林虛空,以爲塵分成七個林虛空,極微小極微小,那麼再分就稱爲虛空,沒有辦法再分了,再分就沒有了,以一微塵,一個數目來計算,佛的數目無量無邊,因爲本身無量無邊的佛土,無量無邊的佛土又把這佛土碾成微塵,又分成七個林虛空,那你想想有這樣多這樣奪得諸佛,所以只好說無量無邊。可見,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你不能體貼,不能換位思維,不能去理解的話,就不能拜際一切諸佛,我們今天的禮佛可能是緊緊的裏釋迦牟尼佛,或者禮阿彌陀佛,我們今天很多人禮拜一定要面面俱到,好不好呢

  非常好,但是如果我們升起一種觀想,能夠因爲拜一尊佛而去拜無量無邊的諸佛,我覺得更好,但是我們首先要從拜一尊佛開始,否則的話無量無邊的諸佛還沒有辦法去禮拜的,因爲這種觀想的升起,,是因爲我們的心量,不是今天看到一個所謂的應身,所謂用鏡子的眼光看問題,所謂我們的思維觀念需要去改變,不斷的去改變。

   那麼所說的法是指衆生心,因爲我們的心沒有界限,只是隨著衆生的情執而有界限。比如說,我們去寫毛筆字,寫毛筆字時,我們的心在筆尖上,就筆尖那麼大,那麼如果我們去穿針線的話,我們的心就象針眼那麼大,那麼如果我們相虛空法界的話,我們的心就象虛空法界那樣寬,所以六祖曾說“心心心,難可呀,寬時遍法界,窄時不容針”,寬的時候盡虛空遍法界,窄的時候連一根針都容不下啊!所以禅師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去年貧還不算貧,還有立錐之地”,還有一點點把錐子能立的地方,“今天貧,使之貧”,我才知道真正的窮啊!窮得連立錐之地都沒有啊……真是大富大貴,不是人們所說的“哎呀!窮得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不是的,因爲連一點點的執著和挂礙都沒有了,那真正的是解脫自在,當然現在我們不能,爲什麼不能呢?又太多的挂礙,因爲有我執和法執。所以我們要去改造自己。就象我們說的脫胎換骨,能嗎?是可能的,只要我們願意一定會,所以說心的大小,不一而定,沒辦法給他確定,因爲你不能說大也不能說小,只能隨緣運用而已。可見有迷悟的深淺,所以人心也有大有小,根據迷悟深淺的因緣,根據衆生不同啊!所以說心量也有大也有小。有的人是斤斤計較,有的人寬宏大量,至少宰相肚裏可以行船,我們就覺得那已經很不錯了,但事實上同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去比的話那簡直是小巫見大巫了,但無論大小,都是法界,即是一真法界。心法爲一切諸法所依,因爲它沒有定法,所以它能包容一切,所以爲一切諸法所依,便于有情稱作佛性。在有情的身體感受世佛行,在無情的上面感受到的是法性,法的本來面目是空性;就佛性而言,各個宗派都探討過這樣的問題,佛性是什麼?是空行,如此看來,植物也有空性,動物也有空性,如此看來植物也能成佛嗎?但是在此就有一個答複,因爲它是無情的,所以它只能叫法性。只有在有情的身上感受的才是佛性,所以我們說不迷就不會覺,你不睡覺怎麼需要性來呢?而無情就不迷,所以他不需要覺悟,六道輪回的有情衆生才需要去覺悟的,所以我們今天也終于明白一個道理,佛法是就有情而言的。無情的是法性,否則的話,一旦混淆了就會製造出一個錯誤的結論,哎呀!草木也可以成佛,草木不能成佛,十方叁界諸佛都在法界中。法界. 一真法界,都在空性之中。我們剛才已經說了,十方叁世佛共同一法身,都是空性;無與空性相應相契無法成佛,那麼佛所住的處所遍十方,佛所住的時間通叁際。十方一切處,一切時,叁界一切時,都有佛刹,是因爲衆生的業障眼所障礙,我們是肉眼沒法見到,所以我們現在這個佛如,同樣也是,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同樣也是佛土,爲什麼?我們不能得見呢?是因爲我們被我執和法執障礙住了,如果能夠轉變的話,我想一定是佛刹的,因爲轉變的話,就是恢複我們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清淨我們的心;就象景點所說的,如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而佛土淨。

   如果能去轉變的話,就是恢複我們的心,就象經典裏說的:“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淨到什麼處呢?淨到與法界相應,于法性相應,與佛性相應。所以佛教中才有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說。其實不是妄語,是真實不虛的。又一句修行的話“婉轉世間弘佛化,竟將東土羨西方。”東土就是西方,因爲《金剛經》說了“東方虛空可思量否?”須菩提答,否也,西方世界,西方虛空,南方,北方乃至無量的世界都不可思議,都不是定法,都是假名安立,假名安立就是空啊!若是空的話,能夠包容萬物;若是空的話,你能夠放下一切;能夠放下一切,才能的自在。不然的話,我們就會有挂礙,又挂礙的話就會有輪回呀!那麼可見要如是拜佛,功德才會無量無邊;因爲法身佛性法性遍一切處,任何一微塵中,十方叁世,東西南北,上下四維,一切時一切處,都有佛土,都有佛刹,都有佛;我們要去拜佛的時候,應該如是拜,拜一尊佛,拜無量諸佛,無量諸佛從一佛身中體現。“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如此禮拜功德無量無邊,拜佛不僅僅是象我們原來的那樣的拜法,現在已經改變了,我們通過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應該改變自己。下面的經文是“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身心信解,如對目前,”行者觀行,願通未來,以行來引導願力,以願力來增加行力,如車二輪,如鳥雙翼,動轉同時,缺一不可。行必須靠智慧,智慧做引導,沒有智慧行是盲目的行,所以智慧引導的行才是真正的去實踐佛法;這智慧引導的行,就是願力,增加行力,所以願力過去,諸佛當下就會禮敬過去,未來諸佛,當下就是了。因爲禮拜的觀想,所以才能夠拜現前一佛,所…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