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謂觀想心,既能通于叁世,拜現前一佛,我一觀想,觀空性的話,“十方諸如來,共同一法身,”所以你就拜了無量諸佛,也就是拜了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一切諸佛或拜于釋迦牟尼佛或拜阿彌陀佛,都是隨觀行之力而遍于十方叁世,這就是必能轉境的力量,所以說你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去轉境,如果你轉不動的,因爲你必須去轉變觀念,就象《金剛經》說的“若能轉悟即同如來”,若被悟轉還是凡夫,必須轉,不轉就沒有希望。
退一步來講,如果我們實在轉不動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呢〉那就是凡夫,他看到一切法毫無疑問的就是凡夫了,因爲心無智慧之力,他沒有辦法,他沒有轉,他看到一切法都是實在的,所以他也轉不動,他也轉不了,很辛苦,在那胡思亂想,當然是個很麻煩的。可以轉別的,轉地獄、轉六道輪回,他就有辦法,但是轉佛境界沒有辦法,所以這就是凡夫麼!所以才回到執輪回,所以凡夫修法界觀很難相應,那個心量不夠,智慧不夠。所以很難有成就,所以才回導致輪回,因爲沒生,我們從來也沒有經曆過,沒有轉過,所以我們今天在去轉境的時候,就很辛苦。因爲非常非常沒生,他也沒有聽說過佛法,有人一聽到,什麼是佛呀?有人把佛當神了,友人把佛當成什麼萬能、主宰,這是難免的,因爲沒生還是沒生。熟悉的是五欲六塵之事,所以衆生熟悉什麼呀〉熟悉財、色、生、名、食、睡呀!所以他回過頭來嘲笑出家人,哎呀!你麼覺得虧不虧呀?覺得冤不冤枉啊?會有這樣的說法。無欲六塵哪,他總是注重外境,看到眼、耳、鼻、舌、身、意所引起的色、生、香、味、觸法,他看到的那他都是真實的,他認爲那個才是真實的,所以他熟悉這些,他不熟悉法界觀。于是處處貪著五欲六塵,所以就沒有辦法,那就只好在五欲六塵裏折騰吧!因爲這樣在五欲六塵裏面翻來覆去,但是越來越熟,越來越放不下;于是處處貪著,也如是將無分別的心變成有分別,因爲本來五欲六塵都不是實在的,都不是實在的,它還要認爲是實在的;
在《維摩經》中曾引用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國王,要懲罰一個犯罪的囚犯,將囚犯放開。用一只發瘋得醉象追趕罪犯,醉象一旦追上罪犯,就會用腳拼命來踏這個犯人,國王想用這種酷刑來懲罰這個囚犯,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出于本能這個罪犯拼命的跑,這是最基本的人性的本能,他要逃命,突然間掉到一個松井裏面,境的下面是一條正在噴著毒物的毒蛇,井的旁邊有五條毒蛇再象他吐著舌頭,情況以是萬分危急,那只醉象在井口上在咆哮,這是罪犯出于人生有的本能,他拿住了一根藤,樹上垂下的一根藤,他象上一看,藤上面有兩只老鼠在咬這根藤,突然間在樹上有一蜂穴,向下不時滴下蜜滴,此時處于最危險的囚犯把嘴張開了,所有的一切恐怖全都忘記了;那麼他忘記了什麼?他忘記了下面的毒龍——也就是叁惡道,他忘記了旁邊的五條蛇——也就是我們的這個身體五蘊身、色、手、想、行、識,他忘記了這根藤,藤隨時隨地都會無常——也就是我們的名根,也就是第七末那識,他忘記了無常——也就是黑白日夜,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會死亡,他忘記了所謂醉象的追趕——那還是五場,當他忘記了這一切的時候,他就感覺到最美妙的財、色、名、食、睡,他在裏面品嘗,所有的一切都忘掉了,其實所有的衆生也都是這樣一個道理,他們沈浸在那短暫的幸福之中,過後是什麼?過後是一片茫然,所以沈浸于此不能自拔,在這樣一種情*之下,處處貪著,談這五欲六塵。如果要擴大心量呢?必須要做到生處要熟,熟處要生,所以要遠離五欲六塵;什麼是生處要熟,法界觀要熟,一定要去觀照,五量無邊的一真法界,通過拜一尊佛等于拜無量無邊的諸佛;那個人的心量好*去琢磨隨惹我、誰傷害我,我怎麼占便宜了,我吃虧了;這些時不再會想了,有時候人們看佛教徒都傻吧?是呀,是傻的確,這種傻子的的確確的是最大的聰明,爲什麼是最大的聰明呢?因爲它不被眼前的那點蜜滴所誘惑,所以它是智者,但是一般人衡量人生的價值觀念往往就是你的地位有多高,你的錢有多少,不是嗎?現實中比比皆是的,因爲它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准也就是這樣的。帶到生處轉熟之後,你沒生的地方轉熟之後,就會感受到觀不可思議境界;法界觀就是不可思議了,所謂的我以普賢菩薩行願法力所謂自己修學的依靠,我們也一樣,你不要以爲《華嚴經》裏的普賢菩薩行願品裏普賢菩薩是單純的一個,無量的諸佛裏都有普賢,因爲有先普賢,才會有後普賢,不斷不斷的去作爲自己修學的依據;那麼,我們也一樣,今天學了普賢行願品,到底我們同普賢菩薩相距多遠呀!如果相距的太遙遠,馬上把距離拉近,因爲把普賢菩薩的身口意作爲我們的身口意來效仿就是修法界觀;法界觀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法,如此,才能身心信解,禮敬諸佛,否則的話你就沒有辦法,事實上十方叁世佛都有普賢菩薩以爲長子;因爲是簡要佛法落實到實處,去努力的感受佛法,這是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學佛沒有任何意義。即是後普賢學前普賢,或者我普賢人用普賢法,而人法不二。象我們每個人修學了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我們也要學習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
用菩賢的法來成就我們的普賢行,這就是人法不二,起身心信解,信深解深,你信的深了,你的解也就深了,你的悟也就深了;即悟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就不會象我們今天的人以爲這個佛只有在大殿裏,佛是在任何一處,無處不再的。據說當年鸠摩羅什法師在鸠**的時候,在一個廟裏看到一個來的出家人,當然它的目的是爲了度那個老的出家人,他對著佛小便,那個老和尚一下就急了,說“你這個小孩怎麼在佛殿裏撒尿呢?”然好羅什法師就問他:“你說那裏沒佛呢?”這個老和尚馬上就開悟了;這一切的公案都在提醒我們要轉變觀念,若不轉變總是自怨自憐的,跟社會人一比,我們就覺得,哎呀!我太辛苦了,我太可憐了,人家在嘲笑我們,自己就更受不了了,所以你有因緣,你來學佛,你把頭發剃掉,你穿上一層袈裟,那個十萬兩黃金都不換的,的確是應該珍惜的。誰笑到最後誰就會笑的最好,人生就是一個過程,如果你在這個過程之中,你過分的執著,那你肯定結果很悲哀的,一定是這樣的。即信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即的一切時一切處都有十方叁世諸佛,就象眼前一般,而且都有一切時一切處,就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量無邊的諸佛,就在我們的身邊,而且,就在我們的眼前,而且我們看的曆曆分明,你可取觀想,法接管,可以去觀想,如果你不認識法性,那你的法界觀無法現前,如果你認識法性的話,那就說明我們的法界觀可以現前,就象眼前一般極爲親切,如是觀形親切,禮拜相應;所以能看見阿彌陀佛,你天天看能不往生嗎
一定是往生的。
今年有一位高僧大德,一位海外的老法師,我不知道他有一種什麼方法來計算,他說從民國到今天往生的人只有四十幾個人,我不知道他是怎麼算的,那其余那些念佛的人怎麼辦呢?完全就都失業了,去不成;如果我們能夠踏踏實實的就法界觀的話,我們一定要堅信,往生是絕對不會困難的,一點都不會困難,如果觀行親見,禮拜完全相應相契,所以能夠親見諸佛,你想見誰,你就能見誰;而且他們都在你面前你隨便見,如在眼前,此是普賢增上的因力,也是普賢增上你的願力,而且他們都在你面前,你隨便見;此普賢行願的因力必須依靠它普賢增上的原力,就象我們今天學佛,那麼你要知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會加持你,他會接你,如果他不接我們,我們可能念了半天恐怕也沒有用,所以叫二力往生。你必須要有這個增上緣,我們主觀能動性不能缺少。但是客觀的阿彌陀佛的接引同樣是不可少的,所以正符合佛教的緣起法,那麼,我們也應該學做普賢,以因力加上普賢增上的願力,來成就自己每個人、每個人不同的個體,普賢行願貧,哪一部經不好啊?哪一個佛法不好啊?都好,就是我們自己第一個沒有認識到,第二個沒有去努力,沒有去實踐,所以最好的佛法也就變成了最不好的佛法。
下面的經文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
清淨是指身業,身業五體投地,語業稱楊贊歎,意業恭敬至誠,是身口意叁業都清淨了,所以叫叁業清淨,那麼拜時要禮敬雙修,不拜的時候也要禮敬雙修,也就是能理所理要雙修啊!不拜時也要意業常淨,也要恭敬,要有恭敬心,即知諸佛遍一切處,如塵刹身毛到處都是,都有無盡的佛身,怎麼能不隨意隨處隨緣,常修禮敬呢?必須要修,你不修行就落不到實處,確實很難的。太難了,學佛確實太難了。有時候覺得就是自己不肯發心哪!想想看如果我們不修行的話,時間也就過去,也浪費掉了,如果我們去修行的話,因該說總是有所受益的,爲什麼要浪費生命呢?但是你已經習慣浪費掉了;所以需要警醒的是大家都要珍惜聲明,因爲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善知識難遇,我們今天講法是講的佛法,當然在此中國難生要解釋一下,中國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中國,是印度的中印度,因爲只有中印度的摩诘陀國才有佛法!別的印度佛法很少,其實,釋迦牟尼佛當初弘法的地界不是很大,所以說中國難生,就是你生在有佛法的國土裏實在是太難太難了。但是好在我們今天作爲中國人,確有這樣的因緣,能夠聞得佛法,所以應該倍加珍惜。
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佛”
所謂一佛所即指是多身禮一佛,多身禮多佛;所謂一一身即是指一身禮多佛,多身禮多佛,當然這個很微妙,我們不可能不徹底通達,但是也要知道,如是多身禮一佛,…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