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家站在大雄寶殿裏一同樣一尊佛,每一個人的個體,然後去禮更多的佛,所以做多身禮多佛,一身、一個人也可以拜更多的佛,比如從釋迦牟尼佛引發無量諸佛去觀想,一身禮一佛,這樣的境界比較狹小,都從一身禮一佛上去顯現,如果我們去做法界禮,禮敬諸佛的話,也要從一尊佛上去顯現,起碼得有一尊佛,從事相上要有,你不能夠否定這個事相,你若否定這個事相的話,那是不可以。因爲叫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應該是理事無礙,那麼如此即心能轉境,轉化微微信,止礙的境轉化爲唯心,就象我們看到一片雲彩一樣,我們看來看去那個雲彩越象一只綿羊,那你的心不就轉化,那你能看它是一只綿羊你爲什麼不能看它十尊佛呢?爲什麼不能夠由這尊佛而能觀想無量諸佛呢?完全可以。如果我們的信能夠通的話,那麼一切就融彙貫通了,一切也就通了,如果我們的信不能通,那一切都爲了止礙,成爲了障礙,那如果能夠徹底融通,一切融通的話,那就轉成大光明藏,一點點障礙都沒有大光明藏,沒有黑暗,無量光明,光明無處不在,無量光明,那裏有黑暗呢?但我們一邊念著無量光明的時候,我們卻在一邊煩惱,一邊有煩惱,爲什麼呢?不相應;所以叫相應相契,那麼融通之後轉成大光明藏,轉成光明藏之後,就沒有任何障礙,即能禮佛審核所樂得我深隨光明藏,逐步的在增多,一點點的,就象那裂變一樣,然後一點點擴大開來,無量無邊,其實是一點點,一微塵嗎!然後恒河沙開始顯現,我們今天如果能夠如此的話,就象原子裂變一樣,所以生處就變成熟處熟處就變成生處了,如果那樣的話,如果我們的生變成熟悉的話,那麼我們的禮敬才是最有意義的。這樣就可以轉迷爲悟,***我們認爲很美了,現在已經不美了。一點點的轉了,因爲生處要熟,熟處要生啊!
所謂的法界遍一切處,法性是空性。我們一點點聽到這個名詞的時候都很陌生,最後一點點開始走進去,變成大光明藏,最後生處即熟、熟處即生,生熟打成一片,最後是怎麼樣呢?沒有任何挂礙,即能現一身拜多佛,我們只是一個色身,我們能夠拜無量的諸佛。因爲我能夠同法性融爲一體,能夠將自己的我執也融入到整個的法性之中去。所以能理所理變成了性空,所以多身拜多佛。那麼我們,那麼我們這個佛同屋量的法界融爲一體的時候,那麼就會重重無盡,所以《華嚴經》經常講一句話重重無盡,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如果是在也轉不動,也要相信諸佛境界,法爾如是,熟窮叁際,橫遍十方,諸佛那裏沒有啊!我們只是相信一微塵裏就可以轉大*輪,那個時候我們能夠相信他。並能夠與之相應的話,那我們在現實中的挂礙也會減成啊!爲什麼?因爲我們現在太相信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所對的色、生、香、味、觸法,我們他相信這些東西了,太相信這些虛妄不實的東西了,那麼下面的經文是“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我們都知道虛空沒有窮盡的,虛空是不能窮盡的,這裏有一個反差,如果說虛空可以盡的話,那麼我禮拜諸佛才可以停止下來;但事實上虛空不可盡,所以我的禮拜也永遠不能窮盡,是*前我禮敬諸佛無有窮盡,所以我的禮拜也永遠不能窮盡,正如我們常常在《楞嚴咒》所說的,舜若多性可消之爍迦羅心無動轉,舜若多性,指控性,可消亡,如果說空性可消亡的話,我成佛的心永遠不會動轉。這裏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但事實上虛空沒有窮盡,空性不能窮盡,所以我的禮敬諸佛也不能窮盡。
那麼正因爲虛空無有窮盡,所以我行願也沒有窮盡;即禮敬也沒有窮盡。所以我們要學習普賢菩薩來作爲自己的修學的榜樣,成就一個新的普賢,但是在成就新的菩賢之際,我們要說生處要熟,熟處要生;比如說我們的熟處要生,就象鳳凰涅槃一樣,據說鳳凰在四的時候叨了很多的香木,然後用火點燃,自己跳進了火裏,一直老的鳳凰燃燒盡了,這就是熟處要生,讓他徹底的沒有了,一直新的鳳凰誕生了,所以是生處要熟,是去別,但有是不即不離,不是原來的鳳凰又不離開原來的鳳凰。我們禮拜諸佛的法界觀,此是以虛空不可盡,那麼衆生界,衆生業,衆生的煩惱叁法也無有窮盡,爲什麼?重重無盡嗎!如是來顯然禮敬諸佛的行願也沒有窮盡,無量無邊,一直都是無量無遍。我們今天在想“地藏王菩薩說:衆生度盡,方正菩提,”爲什麼會法這樣的願呢〉你想想衆生能度盡麼?但站在空性的*是沒有衆生的,但何妨又有衆生呢?因爲我們注重了外表的假象,我們看不到空性,看不到法界觀的時候,我們就很難跟地藏王菩薩去溝通,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這樣去講 ,地藏王菩薩既可以在西方,同時可以在地域,同時可以在東方的藥師佛土,但是我們能麼?我們能去一個地方,我們敢嗎?我們想一想,還是退回來吧,爲什麼?怕失去了就回不來了,可能是有這樣的想法。經文“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普賢菩薩有大悲心帶衆生禮敬諸佛,發起無盡的行緣,年年相續,身口意叁業永遠都一如既往,一如既往的這樣做,但是我們今天可能拜了一百零八拜起來之後氣喘噓噓的大汗淋漓說:“太累了,太累了……”叁天打魚,兩天曬網,盡管拜一百零八拜也沒有做好,這就是我們,我們不願意費心,所以有疲、有厭、有疲倦,如厭煩。如果你去修性法界觀,用普賢的行願力去休息的話,那我相信其結果肯定是無有疲厭。又說禮敬諸佛的行願業無窮盡,如此有了疑問,那麼如此的話禮敬一個行願,即無間斷,曆經諸佛這個行願無有間斷,念念相續。其余九行願該當如何?你只能做一件事,那你沒法作了,那怎麼辦呢?有這樣一個疑問,已經無暇顧及了,沒有時間了。多是念念相續呢,況且又都一一每一願每一願都說念念相續,都是無有間斷,度說無有疲厭,怎麼辦?怎麼能理解呢?那麼回答是因爲一行比一切行,你可以去禮敬諸佛,同時可以贊歎如來,同時可以廣修供養,同時可以忏悔也長;同時可以隨喜,同時可以請轉*輪;同時可以請佛住世……但是我們現在就有點手忙腳亂了,不知道怎麼辦了,所以這裏就有一個法界觀的問題,如果你手忙腳亂的話,還是用人的思維觀念在學佛,用人的思維觀念是不可意的。所以要改造我們自己的思維觀念,不再形成一種挂礙和沖突,那這是完全可能的,因爲一行即一切行,可以互射互融,可以互相射斥互相融會貫通。如前面已經說了一門即十門,從禮敬諸佛中可以具備其他九門;乃至普皆回向。那麼進一步說上至諸佛下至蠕動、**、如鳥、蚯蚓、這些所有的無不同一法身,同一法身就是同一法性,同一法性之身,從空而生的。那麼衆生無有窮盡法性身無有窮盡,如此說來衆生界既無窮盡,那麼念念種豆有拜佛的衆生,因爲同時一個法身,所以念念之中都在拜佛的衆生,衆生拜就是我拜,如果你拜也是他人拜,重重無盡,就是我拜;別人拜就是你拜,沒有障礙,你不要去分別的時候最好了,所以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我此道場如地珠,常住叁寶影現前。一個珠子裏面,有重重無盡的我在拜重重無盡的佛,常住叁寶影現種,都是幻化事而已,都是在做幻化事麼!所謂如幻法師講如幻法,如幻的大衆在聽而已。但是你的法界法必須在事相上去回歸理,所以叫回事相理,衆生拜就是我拜,即是隨喜功德,別人拜就是我們拜,你看我們願意隨喜呀!別人拜佛了,我們還在那琢磨,這個人拜得好了……不好了……姿勢漂不漂亮啊!美不美麗啊!在那想來想去,那怎麼能夠隨喜呢?隨喜就是你的功德。但是我們的觀念已經很陳舊了,沒有生起這樣的觀想,所以又怎麼能夠成佛呢?不用十大願王,只要一個願王就好;成佛絕對有你。所以能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甚至沒有疲厭,象我們的肉身哪,沒有辦法,活幹多了非常麻煩,象我們*就是障礙,話講的聲音大了,話講的聲音的多了,覺得力不從心呢!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如果我們的聲音很小很小,別人能聽到麼?他有力度呀!爲什麼佛說法就象獅子吼一樣,百獸皆驚,都老老實實的,所以才能夠起作用。
下面的經文是:“複次,善男子,言稱贊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
此是普賢菩薩的第二行願,這是第二願;比以上的所禮還要寬,以上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數佛。此處所說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刹土,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可並不是說禮敬的佛力了,稱贊的佛多,實在是文字上又隱略不同的差別而已,事實上還是一樣的。絕對不可能禮拜的佛就少了,稱贊的佛就多了,經文:“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下面廣說,爲此略說,略其普賢菩薩行願力,所謂甚深聖解是從理而說,法界觀,理無礙,是無礙,二而不二,就理事無礙,甚深難思,理事圓融無礙,所以我們不再感覺到“深甚勝解何現前知見”兩者之間有什麼差異。
下面的經文是:“各以出過辨才天女微妙舌根。”
這是比喻普賢菩薩之身遍虛空、遍法界。所以如同天女微妙的舌根,也充滿了虛空,遍滿了法界,都說天女的音聲,舌根是最利的,能傳出很遠。微妙,非常殊勝。有修行,一聽到天女的音聲就迷失了方向,定力也就沒有了,不想我們今天所謂的歌唱家,伸著脖子喊叫呀!有的時候是嗓音,但人們爲什麼聽嗓音呢
因爲自己燥動不安,所以願聽這些法音。如果既能一切情,一切行與無行相生都被普賢菩薩射轉成贊歎諸佛的聲音。能夠這樣做,我們想想看,念佛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再會感受到有人打擾我們嗎?現在我們覺得有人打擾我們,是有人打擾我們,因爲那種聲音對我們是個影響,因爲它根我們是拒絕的,不接受的;所…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