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叁▪P4

  ..續本文上一頁得到名利,自己旁邊嗔恨,嫉妒就是嗔恨。所以修行人要起觀照。如遇善事不發隨喜心,即是菩提涅槃的障礙,如果你遇到別人做好人好事,有善行的時候,你就應該贊歎,你就應該隨喜,就覺得跟自己做了是一樣的,那個時候才是成佛的資糧;否則的話,那就是菩提涅槃的障礙,成佛的障礙。怎麼可以呢?所以一定要對治我們的嫉妒心,一定要去根除我們的嫉妒心,“如見人得,如己之得。”見到別人得到跟我得到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可以,這叫隨喜功德。

  既是隨喜功德,不隨喜就沒有功德。

  所以經常我們會看到寺院裏做佛事。這一堂普超我給包下來了,別人不可以參與進來。你說這是不是有隨喜呀?這是稱王稱霸呀!這絕對功德很小,盡管也有果報。他肯用更多的錢把他包下來,但是你要允許人家隨喜,你如不允許人家隨喜,你就功德太少,甚至沒有功德。這個非常關鍵的。所以不能鼓勵他稱王稱霸,一定要用佛法來誘導他。你有心量,你應該有心量,你要有心量,允許別人,包容別人,你才會有更多的功德。否則哪裏有呵?所以改變一種心態,我覺得才能夠成就隨喜功德。不然隨喜功德就會成爲一種障礙,嫉妒的障礙,隨喜功德可除去嫉妒的障礙,得大眷屬的果報。團結呀!大家都喜歡你呀!因爲你特例獨行,不去出頭單挑,你跟別人能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喜歡你。這樣的人可以做領導,別人高興了你也高興,別人得到了你也得到了,所以這種隨喜功德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也要學習普賢菩薩的隨喜功德,不學習隨喜功德,我們今天探討行願品就沒有任何意義。學習了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定要隨喜功德,要改變自己的過去的錯誤行爲,當然屬于身口意的錯誤行爲。

  第六請轉*輪,佛教徒要經常請人說法,爲什麼?因爲你是佛教徒,你一定要懂得佛法的內涵,就是佛所說的法到底是什麼?如果你從來都不知道或者你只是知言片語的知道,那不是最好的佛教徒。所以要經常的請人來說法,請法師就是請轉*輪。你請法師去講法當然是真正的法師。當然我也不敢稱自己是真正的好法師,我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可以如實講出佛法是這樣的。我會如實的向大家講,而不會在這裏面添枝加葉,把自己的情緒加在裏面,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請法師也就是請轉*輪了,因爲請轉*輪可以除去慢法障。慢法——對于佛法來講就覺得我都懂了,唉…….佛法就是那麼回事,很簡單的。你懂多少啊?佛法大海呀!無邊無際呀!我們能懂多少啊?我們只懂得一滴水,你就說我全懂了,這是我慢。所以要請轉*輪,得多聞智慧的果報。因爲你多聞,像很多人什麼都不懂,這是爲什麼?因爲沒有請轉*輪,沒有請轉*輪就沒有多聞,那麼同時也就沒有智慧。

  所以今天學習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也一定請轉*輪。自己可以請法師。同時也可以布施佛法給他人,這也是請轉*輪,否則的話只是請別人講,輪到自己的時候,也應該去布施啊!請轉*輪是雙方的,雙向的,你可以請別人,也可以自己講;那麼請轉*輪是學佛得根本呀!不轉*輪的話怎麼辦啊!

  當然我講的轉*輪就是普賢菩薩行願的轉*輪,如果能夠聽到真正佛法,那一定會摧毀一切邪知邪見,我們沒有嗎?也可能我們都有呵!所以包括自己的,包括他人的,都要糾正我們的正知正見;那麼只有通過請轉*輪這一途徑才能夠改變這樣一個現實。

  第七請佛住世,佛有六寂佛,天臺宗講,此文所說應該是究竟寂佛。你應該請究竟寂佛來住世,釋迦牟尼佛八十歲現涅槃相,只因爲沒有人請佛住世。有人會說“有阿!”那是後來的,而有請佛滅度的魔王波詢倒是“請佛住世”了,他說你趕緊滅度吧,你不滅度我就沒有市場了,所以說你趕緊滅度吧。即是魔王祈請,佛陀也默然允許了。那我就滿你的願好了,不是佛陀不慈悲阿!佛是真慈悲阿!所以就滿了魔王的願,魔是什麼?是一種錯誤的思想,只不過有人來宣說,所以叫魔王,可以殺死我們的法身慧命。魔羅是殺者,殺手殺害了我們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一定要防止著魔,一定要糾正自己的正知正見,才能防止著魔。佛是恒順衆生的,所以默然允許魔王的啓請,到了阿羅漢等諸大弟子覺悟了,等到最後覺悟了,他們才去請佛住世。那麼,佛已允諾入滅于先了,也就是說允諾我要入滅了。這個時候,別人的祈請在後,所以先滿衆生願,滿先請的衆生魔王的願望。所以滅度。

  佛爲不二法,答應誰了就答應誰了,你不能答應他又答應他了,這是世間人哪!作爲佛來講,是不二語,我說到做到,我就一句話,板上訂釘。所以他是實語者,不妄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绮語者,這就是佛陀。于是就寂滅涅槃。請佛住世是佛教徒本分事,能否住世呢?那麼要看因緣,如果沒有寂淨佛,究竟寂佛,也可以請分正寂佛,相似寂佛,觀形寂佛,名字寂佛來住世,你沒有究竟寂佛,現在我們佛前佛後難,叁途八難嗎?現在我們是佛後,有的人生佛前,沒有見到佛住世,所以是一個最大的遺憾。但是沒有遇到佛住世,他依然可以請其他佛住世講。比如剛才我說的分正、相似、觀行、名字佛來住世。凡是能夠說法利生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佛都是應該請他住世。所以也就是實現了普賢菩薩的請佛住世了。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看不見究竟佛啊!也可以請高僧大德住世,可以的,至少你的發心應該如此。如果沒有這樣的發心,你憑什麼來作爲成佛的資糧呢?所以要從請佛住世開始。請佛住世可除去佛前佛後難,叁途八難的這一難,我們可以免除這樣的難。得增長福慧的果報,福慧是佛兩足尊麼,福慧雙修即能增長自己的福慧。如果我們請佛住世,就可以增長自己的福慧。何樂而不爲呢?

  所以你看學佛的下手處從哪裏開始呀?從普賢菩薩行願的十大願裏開始。必須從這裏開始,不然的話,總是說我平時都幹什麼呢?我怎麼學佛呢?我怎麼開始,怎麼去努力,怎麼去實踐呢?從這裏開始。應該從這裏開始。

  第八常隨佛學,那麼佛爲衆生的依指,佛爲衆生的榜樣。佛行在前,衆生隨在佛後,因地所修一一行,乃至成佛,叁業威儀,動之語默,都有規則,佛法已經規定了這樣的規則。我輩既爲佛子,應當常隨佛學,那佛是怎樣做的,怎樣說的,我們應該去學呀!就象我們今天開光一樣的,開光人們總以爲開光就靈啊!不開光就不靈阿!但是你如果不常隨佛學的話,我們作爲凡夫,作爲一個凡夫僧怎麼能替佛開光呢?沒有資格,但是之所以有資格舉行這樣一個儀式,讓大家回光返照。回光返照自己的身口意是不是同佛一樣,同佛一樣就是常隨佛學了。如果不一樣,就算你開光了也不是常隨佛學,開光就靈不開光就不靈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爲常隨佛學就能夠回向菩提。把自己所做的一切能夠回過頭來去跟佛法相應,跟覺悟相應,向智慧靠攏。所以身口意叁業就有了一個規範。很好的規範能夠成爲衆生德依指阿!如果我們的行爲很高尚,我們的身口意非常高尚,衆生自然尊重我們;如果我們胡作非爲,人家說了:“哎!你這個和尚怎麼會這樣呢?”可見,和尚是很高尚的,對吧?一定應該是這樣的,如果做不好是不應該的,做好了是應該的,如此即能背塵合覺,不會隨境所轉,不會去跟衆生的習氣毛病去相應,因爲你能夠跟佛去相應。所以學習了常隨佛學一定要落到實處,若落不到實處,那不是常隨佛學。常隨人學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常隨佛學。

  第九恒順衆生,恒順衆生我與衆生同一體,空性同一空性,衆生空性,我也是空性,空和空能是兩個嗎?空空相契相應的,所以是同體。所以要恒順衆生的善法,隨順衆生的本性——空性。有人總是借口,說恒順衆生,其實是恒順衆生的惡法,胡作非爲,你也恒順嗎?盡管佛從空性來講,是無善惡之分的,所以就象六祖慧能《六祖壇經》所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正于麼時,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本來佛是沒有善沒有惡的,沒有這樣的分別心。但是我們爲什麼還要恒順善法呢?因爲要恒順惡法的話,沒有人來學佛。世間的道德理念我們是一定要遵守的,要去維持,爲什麼?因爲你不維持,不遵守,衆生就無法接受,總得有個規則吧!這個規則是遊戲規則,你遵守起來是很自在的遵守,你爲了不讓衆生迷惑,顛倒起惑,造業輪回,所以不能隨順惡法。所以一定要隨順善法,盡管善法是假的,但是也要隨順,盡管惡法是假的,但是不能隨順,爲什麼?因爲怕誤導衆生啊!但是衆生說對的,佛法就說對,衆生說錯的,佛法也要說錯。爲什麼?佛說過這樣的話:“我法不與世間爭”不爭,不要爭著說“我的是對的”!你願意是對的,哎!對,沒錯,你是對的,衆生的我執在作怪呀!所以你要給衆生機會,所以才叫恒順衆生。你說服不了他的時候,你也要恒順他。

  比如說戒律,你勸人家某一條,某一條,你勸人家,你勸了叁次以後,你不要再勸了。你不要管他了,因爲他根本就不聽你的,你跟他磨不了嘴呀!所以,你就把他放生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恒順,因爲衆生有人我的知見,所以互相殘殺。戰爭非常可怕,有人的知見,有我的知見,所以他認爲是真的,所以他受傷了,一定要報複。象“九一一事件”是一個最好的證明。報複,然後戰爭就起來了,然後又死了更多的人所以互相殘殺。偷盜,偷啊!據爲己有;淫欲呀!滿足貪心;欺騙也是爲了某種利益驅動所導致的,所以欺騙衆生,那麼正是因爲如此,這一些我們是不能夠隨順的。所以,我們昨天說了,佛法是消極的,他對于什麼消極,對于殺生、偷盜、妄語。對于胡作非爲的事情肯定是消極的,而對于恒順衆生,對于啓導衆生轉迷爲悟,對于奉獻人生,佛法從來都是積極的。

  所以我們說恒順衆生不是他非我是要爭強,你不要去跟衆生說什麼。

  記得有一次與一位大學教授探討佛法的時候,他有一個標准,一定要是科學的,科學永遠都不完美。它永遠都在發展,都在進步。那你怎麼能夠用科學來定位,不能。我剛開始的時候非常認真的同他去爭辯,最後我明白了,我一句話都不說了。他說:“你爲什麼不說了”,我說:“我們兩個人談的根本就不是一個問題”。所以呢你想說什麼,你隨便說,我不再講,所以要恒順啊!不然的話,你跟他爭了半天,兩個人說的都不是一個話題,又有什麼結果呢?沒有任何結果。所以我們今天學了普賢菩薩的恒順衆生,一定要在現實生活中去曆練自己。我們也要恒順衆生,實在不行,你就把他放生,放生也是恒順。你改變不了他,你一定就把他放生好了。恒順衆生可以除我執的障礙。我執——總是以爲我對,那你一定要恒順衆生。你恒順衆生,不斷不斷的鍛煉,最後你的我執可以減輕,可以化解。那麼如果你的我執可以淡化,可以化解的話,你除去了一個我執的障礙,那你的學佛上就有了一個質的突破。何樂而不爲呢?所以要很好的實踐。普賢菩薩的恒順衆生,恒順衆生非常重要。不要去跟衆生去爭強好勝,沒有意義的。

  第十普皆回向,對于前九大願王所有一切的功德,都非常願意的把這些所有的功德布施給法界的一切衆生。你自己修了九大功德了,然後願意把自己實現的這些功德布施給一切的法界衆生,那一般人是不願意的,說我好不容易修了九大願王,我怎麼可能把這些功德給衆生呢?不願意的,不願意你就不能成佛,所以缺了一個都不行,所以要普皆回向。一點也不保留,毫無保留的把它布施給衆生,布施給衆生還要願意他們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系,衆生都成佛道。我不成沒有關系,這是多麼大的胸懷啊!不然的話怎麼能夠回向呢?又怎麼能夠把自己辛辛苦苦耕耘的一切的資糧布施給一切衆生呢!

  那麼有叁種回向:

  第一稱衆生回向,名回向衆生把自己做所得功德回自向他,回自向他過程之中把一個我執布施出去了。就象我們剛才所說的上師一樣,他接受繡花鞋,接受那些所謂的耳環,項鏈、戒指,他爲什麼要接受,他並不是要發財呀。那代表著衆生的我執,所以我們也是一樣的,如若我們能夠把這所有的功德,九大願王的功德把他返過頭來布施出去回自向他,那是功德無量。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稱諸佛回向,就是名回向諸佛,也就是回因向果。當年的悉怛多長者,布施奇樹孤獨園的時候。舍利弗和悉怛多大富長者,他非常有錢,在量地基量線的時候,天人的福報就現前了。所以舍利弗笑了,你就一念的布施心,你已經成就了兜率天的果報。所以說非常偉大呀!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稱諸佛回相,我們要回向,要成佛啊!不是要成爲一個大福長者,不是將來要做國王,要發財的,不是的。要做佛所以叫稱諸佛回向,就是回因向果。

  第叁點稱真如回向,回事向理把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回向空性,而不去執著。不像我們現在,我們做了一點點事,就到處炫耀,我是好人啊!我做了什麼什麼功德……這是不應該的。要回事向理,要回因向果,要回自向他。所以學佛若不回向的話,沒有任何意義。回向是至關重要的,一定回向。你看寺院裏的所有一切,佛事最後都必須回向。但是如果你明白回向的道理,你親自去感受那回向,我覺得那是成佛的資糧。最好的資糧是一定要回向。

  所以我們探討了以上的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我們就會感覺到我們要去實踐啊!你不能說那是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與我們沒有關系,我們就不要學了。這是不應該的,因爲學了行願品,我們就必須去實踐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實踐了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我們才有可能成就圓滿自己的佛道。不然的話沒有下手處,我們憑什麼來成佛,憑什麼往生呢!我們憑什麼?我們沒有資糧,所以一定要憑十大願王。

  十大願王隨舉一願,隨便的你舉出一個願王的話,那麼一個就可以具備十個。比如說禮敬諸佛,可以既禮也可以贊,禮就是贊啊!你不贊歎你怎麼能禮呢

  第二身心供養,恭敬也可以用身心來供養諸佛,在禮敬的同時,你還要五體投地,有身有心,心身相應,所以才叫禮敬、禮拜,所以也可以用它來供養。第四是爲忏而禮,我們伏在那裏頂禮的時候也可以忏悔。第五是喜得而禮,在我們頂禮的時候,也可以隨喜。第六是禮請爲說,就是說請轉*輪五體投地也可以當作禮請,也可以是說法。第七是禮請住世,我們在頂禮的時候,也可以請佛住世。第八是學佛要禮佛。常隨佛學嗎?你學佛了你一定要拜佛啊!這個也要落到實處的。第九是頂自性禮,自性是空性。順,恒順也就是恒順自己的自性,恒順衆生啊。第十是向佛而禮,向真正的覺悟,覺悟世界的真相而禮,空性,所以隨舉一念就能具備十,十十一百,輾轉增上,所以不是簡簡單單的就是是大願王,我們可以把他輾轉的增上,使自己的修學十大願王能夠有更好的成就,阿彌陀佛!

  

《大方廣佛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華嚴經 普賢菩薩行願品 講記 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