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

  入不二法門品

  靜波法師講于新加坡

  (第四講 下)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 未經校稿 錯漏之處 敬請指正

  整理人 慧雪

  下面的經文“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爲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爲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于其中入一相者,是爲入不二法門。”

  經文意思是,第二十位菩薩站起來,他談自己對不二法門的感悟,不二法門感悟的因緣,這是一位菩薩他發大悲心。爲什麼

  悲能拔苦,當別人痛苦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別人轉移他對痛苦的那種執著、障礙,所以叫大悲心。

  常行六度,菩薩大悲心就要布施,要持戒,要忍辱,要精進,要禅定,要般若,所以六波羅蜜。無有窮盡,一直堅持下去,恒久堅持。不是我今天高興了我這樣做,我明天不高興不這樣做。所以常行六度無有窮盡。菩薩向六度萬行中去擔當,去實踐。沒有六度萬行,菩薩沒有下手處。所以菩薩要通過六度萬行來完成自己,改變我執。改變我執必須利他,不利他自己不能自利。每個人都非常頑固的我執。利于別人,你不利于別人怎麼辦呢

  據說當年佛陀時代的,有一個乞丐,是一個老太太老人家,每次佛陀辦法會的時候她都會去,佛陀把一些供果都會送給她,時間久了形成一種習慣了。所以佛陀知道她的貪心越來越重,有一次佛陀跟她講,說這些東西我會給你,做完法會,但是你說我不要,你只要說我不要我就會給你。這位老人家憋了半天都講不出來,因爲她已經習慣了,她舍不得。她覺得特別痛苦,我怎麼能說不要呢,非常難過。最後很久了才說我不要,但是絕不是那樣坦蕩的說我不要,因爲她非常痛苦。給予是多艱難的一件事。每個人也一樣,不給予就是我執強烈,給予就是把我執給出去了。佛陀就是這樣一個因緣,告訴你你要改變自己,所以佛陀告訴人們說我執是多可怕,貪呀。所以每個人回光返照,問問自己。我是不是這樣呢?差不多,他可能跟你貪的內容不一樣。所以我們要去反醒要去改變,所以稱爲無盡意菩薩。

  從六度之中去感悟無量般羅蜜,《無量義經》有這樣一段話“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如果你去行布施的時候,你可能持戒,這裏面代表著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你在持戒的時候你可能就有布施,就有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所以叫一法通,萬法都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舉個例子,請問大海的一滴水是不是大海,是呀,大海就是由每一滴水來結成的,如果你突破了水原來就是H2O,所有的大海也都是這個樣子,由H2O組成的,一門深入,馬上突破,觸類旁通,這個是很有意義的。

  他站起來說,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即布施波羅蜜。布施法和布施回向一切智,通過布施、能施、所施中間物來完成回向一切智,空性。凡夫、二乘以爲是二法,布施再去回向以爲是二。我們念經之後都要回向,我們認爲是二,其實是一。爲了完成不再執著,爲了跟法界衆生結緣,你想想並沒有說回向的時候說我爲我自己,我要如何?是,你可能挂一個吉祥的牌位,但是最終的要把所有念經的功德給法界衆生,給更多的人你才會受更多的利益,如果你說我不願意給予別人,你自己不受益,當然你可能受益,但是你僅僅是福報,這個福報帶給你的不是快樂不是幸福,他可能是障礙。所以你要記住,有錢不意味著幸福,幸福是一種感覺。如果你執著,你永遠也不會幸福,所以這種感覺是讓你感悟到生命的那種沒有負擔,那種真相你才會處在,否則你會快樂嗎?不會的。

  那麼凡夫二乘以爲二法,以爲是對立的,以爲是矛盾的。事實上,理事六度,事就是你的這個過程你能施,所施,中間物,能施的是誰,現在是法師。所施的對象是誰,是法師、居士。中間是布施的人,佛法。所以他就是一個事相的法布施,事相的法布施一定要回向理的法布施,因爲這個理的法布施是叁輪體空。法師有嗎,有人說看到了法師是這個樣子的,法師的年齡是那樣的,講的東西是《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聽的是我,我是這個樣子的,而且還有一些人在聽,我們在分別著,這是事相的。其實法師有實在性嗎,法師是沒有主宰的,法師是如幻的,如幻的法師講如幻的佛法,如幻的諸位在聽,你要回歸,你在去感悟如幻如畫,心裏沒有執著,這才是聽經,這叫事相的布施和理的布施要完成要回向。如果你沒有這個回向,你今天聽經就是一個失誤,就是個缺陷,就是個遺憾,所以學佛要理事圓融,回事向理。如果你不能回事向理,那你執著了挂礙了。如果你沒有事了,那你沒有下手處,所以理事圓融呀,不能偏理不能費事,所以理事就是中觀,不能費事也不能沒有理。要有事一定要有理,有理要通過事來完成,這個中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一點,所以你的修行的質量、生命的質量是不一樣的。

  可見呀,理事六度雖然是二,表面上看起來是二,卻是不能截然分開,因爲我們不能離開事相的布施來完成理體的布施,通過事相來完成理體的布施就是叁輪體空。你去看《金剛經》說菩薩布施要叁輪體空布施,也就是能施、所施、中間物,叁者了不可得,然後你執著,這是叁張這是李四,你給予什麼東西,這個是事相的,你執著這個事相的,就說明你沒有走出生命的局限,所以你將來會有福報,但是你不能解脫。你不能解脫這個還是輪回法。如果你通過布施來完成叁輪體空,那解脫法,那就是兩足尊,福慧雙修,通過修福來完成修慧,修慧的下手處是修福、事相,不偏不倚。今天我們都偏了,要不就是口頭的,說一切都是空的了,他不做,那請問你不做你怎麼能證明佛法呢,空喊口號有用嗎。有人執著,去布施然後執著,那也不行呀,空了才能利已,有了才能利衆生,即要利已又要利于衆生,利于衆生又要利于自己,兩者之間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入不二法門。

  那麼也就是回向一切智性,通過這樣的布施能夠讓我們感悟到能施所施中間物叁者之間了不可得,一切智就是空性。那麼如住相布施,就會隨生滅而受苦樂報。那麼如果你執著相,你在事相上你去布施,你將來就會有苦有樂,因爲你有福報可能會樂極生悲,有錢不見得很快樂,當然有錢不見得不快樂,重要的問題是你以什麼心態。如果你執著事相你就會有苦樂,難免,所以人生你沒有佛法你就沒有辦法,今天我們說的就是不二法門的法,你要把中間的界限打破,打不破這個界限,那你就怎麼樣,雖然你很有福報,但是終究會無常。所以我們今天在那裏邊說起蓮池大師的話,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老太龍鍾,金玉滿堂,無常終將到來。一點點的就這樣,不行了。每個人都有過輝煌,都有過年輕,可每個人都要面臨衰老,每個人都面臨要死亡。你不願意沒辦法,就是這樣,對誰都公平。

  如果不住相布施,即是布施性。如果你不執著相,你不執著相是不可能的,剛開始你著相。我認爲張叁、李四,然後你給予布施出去,慢慢的你會把我執也給出去,慢慢的你心裏這種執著會改變會淡化會不留痕迹,這個是重要的。不著相,下手處首先都是著相的呀,通過著相而不再著相,一個過程的完成不是一天兩天就完成的。因爲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利根,如果你真的是利根你就明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下大自在,做不到慢慢來,慢慢練,百煉成鋼,不要著急,終會有希望。

  布施性就是布施的本性,布施的自性是不可得的,也即是一切智性,如果他是不可得的,那就是你完成了智慧,也就是空性,根本智。如此你就離生死了,能施所施中間物你都了不可行麼你也就沒有生沒有死了。如是布施是這樣,剛才我們探討的是布施,你要叁輪體空。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智慧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你也要去感悟,持戒,能持的戒。我們面臨的環境,我們所持戒的內容是一個緣起的過程,你不可以去執著,本性是空的,于是你心裏無限的自在,不然的話你會整天的提心掉膽,你會尋找借口去犯戒,都不可以呀,你心裏沒有痕迹你持戒起來就非常的自在、快樂,沒有覺得受壓抑,要不然你就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如果你不明白自己身體的沒有實在性,那你會願意接受這種戒律的規範和約束嗎,那你也不願意的。所以說如果我們能夠把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也能夠感悟他的那種自性是空的,是沒有實在性的,我們也就是回歸了一切自性。這就是理,通過事而顯理,事理圓融,沒有障礙。那麼,也就是突破了這種二元,布施和解脫,持戒和解脫和一切智性,和空性之間的對立,把之間的那種距離打破了,沒有了。于是入于一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原來都是緣起性空,如果你不再執著緣起了而進入性空了,那你就入于一相,也就是證入不二法門。而我們往往是一旦入于空性,那你會拒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緣起相,那是不可以的,只是你通過這樣一個途徑走進去,你還不要把他廢掉,你若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廢掉了,你就是斷滅空。有人他會說但他不會做,有人會做但他不會說,都是錯誤的。有的人偏有是錯的,衆生願意做好事,我不知道爲什麼但是我快樂,這樣人多了,那有的人說沒有了,一切法都空了,什麼都不幹,錯。這兩者之間都是錯誤的,所以既要去做,而且還要感悟他其中的沒有實在性,而且感悟之後覺得很快樂,就走出來了,然後再去做,這樣的話理事圓融,叫中觀,也叫正觀,這叫中道也叫正道,否則你偏向有,偏向空,都是歪門斜道,都是錯的,所以都需要去校正,去改變。當然我們說的歪門斜道是根據正道而說的,究竟而言的。一個人沒有走入正觀,他能夠去布施,那你要贊他你了不起,你是菩薩,使他更精進,最後他有因緣聞到佛法,這個很好嘛,從開始就說空的空的,告訴他你要去做,不然你說空的我給你一腳,你幹嗎,你不幹,你不幹你趕緊…

《入不二法門品 第四講 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